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橫老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了國家,為了父母,全力以赴做事,絲毫不馬虎。立大志,從小立志,想想自己長大要干什么,不要因為條件差而放棄,只有被稱為“神經病”的人才有與別人不同的理想,而成功的也只有這些“神經病”。成功=與別人不同的理想+堅持+敢于嘗試+自信。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就像心電圖一樣,就算在坎坷也不能停。即使再大的困難也是叫人打敗的。愛迪生用了幾千甚至幾萬種材料才找的一種能夠制作燈泡的材料,他說過:“我沒有失敗,我只是在嘗試那一種材料能夠更好地當燈泡的絲,我嘗試了無數次,終于成功了!”
有一種失敗叫做成功,因為上帝永遠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即使龐大的藍鯨,也只能吞下幾厘米的小魚小蝦。瘋狂英語的創始人李陽創造過在大學三年補考,所有科目不及格的記錄,但是上帝在他最薄弱的地方開了一扇窗子。不要因為成績不好而氣餒,我們還沒發現自己的特長,當我們發現自己特長的時候,一定會一鳴驚人的,相信自己沒有什么錯!
文/耿引循
《老老恒言》云:少視聽,寡言笑,俱足寧心養神,即卻病良方也。《廣成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老老恒言》說:老年人應該少看、少聽、少說、少笑,一心一意地寧心養神,這才是健身祛病的最好方法。《廣成子》中有:不把神浪費在看和聽上,保守元神,使心處于一種寧靜的狀態,人的身體自然就健康了。
少看、少聽、少說、少笑,這種養神的方式,簡言之,就是閉目養神。
中國傳統養生觀認為,視、聽、言、動,都屬于外向的消耗;閉目塞聽、不思不動、精神內守而不外泄,則是內養。《黃帝內經·素問》指出:“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靜則神藏,躁則神亡”,講的是寧靜可以使元神收藏,身體健康;而躁動則讓元神耗散,容易生病。尤其當人到老年時,陰陽氣血均不如前,過動、多耗是不利于健康的,而閉目養神實在是一種非常適合老年人的養生方式。
閉目養神時,雙目微合,排除外界各種干擾,使自己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
堅持閉目養神,就是在給我們的生命節約能量,減少消耗,從而達到保護陽氣、護守、延緩衰老的目的。
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古人的抗衰四法
文/趙鐵鎖
《黃帝內經》中有很多具體抗衰延壽的方法,比如“精神內守”、“形勞而不倦”、“高下不相慕”等,后來人們根據這些記載進行延伸,整理出了一套系統的方法,這就是“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四法。事實上,這套方法不僅有利于健康,對女人的容顏也有很好的幫助。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1.童心:生命永葆青春的保證
童心是一劑抗衰老、保健康的良藥。很多女人看起來要比同齡人年輕得多,她們有一個共性:都有一顆不老的童心。科學研究也已經證實,保持童心是抗衰老最重要的秘訣之一。
2.“蟻食”:節制、節律、節忌
“蟻食”是說吃飯時像螞蟻那樣不挑食、不多食。如果將這個概念繼續延伸,可以用飲食有節來概括。
所謂“節”,一是節制,指節制飲食;二是節律,指飲食要定時定量;三是節忌,指要忌口,身體不需要的、對病情有妨害的、不清潔衛生的飲食,均為禁忌。
飲食有節首先要注意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科學飲食觀需要重視飲食節忌,五味能入五臟而起作用,如辛味多有發散和行氣活血作用,故能解表止痛化瘀,過剩則能散氣;甘味多有和緩及補養作用,故能養陰和中,多食則能變塞氣機,使腠理不通;酸味有收斂固溫作用,能治久瀉、脫肛和遺精,多食則易使筋攣;苦味有燥濕和瀉下作用,故能除濕瀉火、通便健脾,多食則寒中;咸味有軟堅潤下作用,能散結、治痰核瘰疬、通便等,多食則導致血凝。
3.龜欲:莫讓心房惹塵埃
烏龜因其壽命之長,向來被養生學家視為祥瑞的象征。我們在養生保健中要向烏龜學習與世無爭的胸襟和一無所求的淡泊。 “龜欲”說到底還是調節情緒的問題。對女人而言,不良情緒可能給各種損傷容顏壞分子大開方便之門,成為影響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女人一定要學會正確面對生活,擺脫壓在心頭的重擔,讓心靈得到解脫。
關鍵詞:法律漏洞;利益衡量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1
一、案情概要
2003年6月5日,孫某接受公司指派去機場接人。隨即下樓前往停車場,行至一樓臺階時不慎摔傷。之后向所在地勞動局申請工傷認定。勞動局于2004年3月,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認為申請人并非因工作原因受傷,故對其不予認定工傷。申請人不服,向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二、裁判要旨
雙方爭議焦點:
(一)關于一樓門口是否是工作地點的問題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的“工作場所”,不僅包括職工工作職責相關的場所,還應包括職工來往于多個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域。本案中,孫某的辦公室是其工作場所,為完成工作任務去停車場取車,停車場成為其另一處工作場所。孫某要完成開車任務,必須從辦公室行至停車場,這兩個場所之間的區域是合理區域,故應當認定為孫某的工作場所。
(二)關于孫某摔倒是否是工作原因的問題
孫某訴稱:為了完成公司交代的前往機場接人的任務,從辦公室前往停車場,在行至一樓時腳下一滑摔傷。顯然是因工作原因而受傷。
勞動局辯稱:孫某受傷是因為其注意力分散,腳底采空而摔傷。其受傷結果與其所接受的工作任務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故孫某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情形。勞動局作出的不認定工傷的決定應予維持。
三、關于園區勞動局具體行政行為的評析
我們知道法律的最高價值是公平正義,但在具體的社會背景中,其內涵是確定的、準則是公認的,對法律的解釋是要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而勞動局僅按照法律規定,只對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作嚴格的三段論推理,將適用法律的行為看成一種認知活動,將其理解為一種理解性活動,只根據邏輯規則來適用法律,而不進行任何的利益衡量。“工作場所”必須是嚴格的從事工作的領域,不可以有任何的延伸。“工作原因”也僅作最狹隘的理解。
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曾經說過:“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法律從制定出來的那一刻起就是落后于社會發展的,必然存在漏洞,現有的法律不可能解決社會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如果僅嚴格按照法律作三段論式的推理,其結果雖說符合法律,但有時卻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甚至是有違人的基本良知。
現筆者試模仿梁上上教授的利益衡量方法來分析此案。首先梁上上教授認為利益可以劃分為當事人具體利益、群體利益、制度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四種。其中當事人具體利益是指某一個案件的原告和被告之間所各自代表的利益。群體利益是指一個對相似案件中相似原告和相似被告的判決所確定的利益。制度利益則是指某一項具體制度所保護的根本利益,如勞動合同法中保護勞動者所體現的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則是廣大人民所共同享有的利益,整體性和普遍性是其基本特點。
從該表格中可以看出,如果孫某被認定為工傷,不單其自身利益能夠得到維護,與孫某類似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能得到維護,而且也符合工傷認定與鑒定及工傷保險等系列制度的制度利益即保護勞動者,另外對勞動局也沒有任何損失。最后這樣做也使得社會的公平正義得以體現。
相反,如果孫某不被認定為工傷,其自身利益、c孫某類似勞動者利益、工傷保險制度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均得不到保障和體現。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對不予認定工傷的情形作出規定。職工從事工作中存在過失,不屬于上述排除工傷認定的法定情形,不能阻卻職工受傷與其從事本職工作之間的關聯關系。工傷事故中,受傷職工有時具有疏忽大意、精力不集中等過失行為,工傷保險正是分擔事故風險、提供勞動保障的重要制度。如果將職工個人主觀上的過失作為認定工傷的排除條件,違反工傷保險“無過失補償”的基本原則,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據此,即使孫某工作中在行走時確實有失謹慎,也不影響其摔傷系“因工作原因”的認定結論。勞動局以導致孫某摔傷的原因不是雨、雪天氣使臺階地滑,而是因為孫某自己精力不集中導致為由,主張孫某不屬于“因工作原因”摔傷而不予認定工傷,侵害了工傷保險制度的制度利益,缺乏法律依據。而且,如果該案不被認定,那以后發生類似案件都可能面臨發生工傷而得不到保障的風險。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類型的糾紛大量出現,其中有的糾紛并不能從現有的法律中找到答案。對此,適法者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公平、公正地解決社會中的糾紛。
參考文獻:
[1]梁上上?利益衡量論[M].法律出版社,2013,6(1).
小時候,學寫繁體字。碰上筆畫多的,達老師就教我們一些順口溜。
“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長。我姓王。我今年十四歲,在一心國小上學。”
這是繁體“廳”字,大廳的“廳”,整整25筆。
我們扯開嗓門喊將起來,伸出食指把字寫在空氣里。一時,教室里好像掛滿了大大小小的“廳”字,叮叮當當作響。
“一點一橫長,二字下面口四方。兩邊絲繞繞,鳥兒站中央。”這是“鸞”字。紅鸞星動的“鸞”。
還有“亡、口、月、貝、凡”,這是“贏”字,輸贏的“贏”。
達老師假裝捂起耳朵,說:“你們聲音好大!外面的樹葉子、花兒都讓你們嚷嚷下來了。”
大家咧嘴嘻嘻笑起來。教室外面,隔著走廊,木麻黃紅艷艷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黃土堆上。
她是江蘇泗水人,1949年到臺灣。
有一次我家急著要用錢。媽媽苦無對策,叨念著告訴我:“課后的輔導不上了吧,可以省下30塊錢給外婆。”我聽了媽媽的話,不作他想,下課背上書包,大踏步高高興興回家了。快出校門的時候,卻讓達老師給叫住:“為什么不上成語課?”
我據實以報:“我家錢緊了。我媽說不上了。”
達老師只說:“上課去。”我聽了,也不作他想,回頭進了教室。父母輩疲于奔命,只求喂飽一家人的肚子,竟從來沒有察覺什么。我媽也像壓根兒忘了讓我不去上輔導課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再沒有交過輔導費了。
人情珍重,急流湍湍,竟連一個謝字也沒有。難得糊涂的日子,也可以舟行千里。
年幼的時候,只覺得風和日麗,一切平常,哪里知道周遭驚濤千尺?哪里知道父母那一代人興衰浮沉,漂流倉皇,經歷了多少煩惱憂愁?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達老師在大陸時,就當過小學校長。來臺灣之前,還做過她那個地方的縣長。達老師的丈夫更是我們鎮上赫赫有名的鳳梨工廠廠長。他們夫婦1949年陰差陽錯地來到臺灣,成為建設、教育的無名天使,一輩子留在了臺灣。
上大學后,我給達老師寫過幾封信。她熱情地回信給我,劈頭就提我小學時候的事情。說我能隨時一字不漏地背出整本教科書,寫出的作文讓她發笑。小時候的事情,我自己一點不記得,父母也少過問,倒是達老師做著我的鏡子,讓我照見遙遙成長之路。
成年后,我四處奔忙,跟達老師斷了聯系。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達老師是從臺北的一處高樓縱身跳下,帶著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靜離開人世的。
我常常想起達老師支著頭,靜靜坐在教室里看木麻黃樹的樣子。我幾乎一廂情愿地認定,她是為了教給我們那些好玩的順口溜而到臺灣的。只是天使羈留人間,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
想念她的時刻,我想到那一代流離苦難的人,在小島上的襟懷和風華。
想念她的時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飛到瓊樓高處,把她從孤單絕望的那一刻,奮力拉回,回到那“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的瞬間。
這天,媽媽帶我去看書畫展。哇!墻上掛了琳瑯滿目的書畫作品,令我驚嘆不已。從那以后,我下定決心,練好毛筆字。
回到家,我纏著媽媽要學毛筆字。媽媽聽了,笑著說:“好啊!好啊!”說完,立刻沖出家門,給我報了名。第二天我來到了寫字班,看著那些小朋友胸有成竹地拿著毛筆,不一會兒,一個個飄著墨香的大字就從筆下誕生了。這么容易呀!我自信滿滿地想。接著,老師教我拿毛筆,我很快就學會了。然后,老師教我畫圈。可是,筆好像不在我手上似的,不聽我的使喚,一會兒粗,一會兒細,老師又教我寫一橫。呀!原來一橫有這么難,我寫的橫像一個歪歪扭扭的毛毛蟲呈現在我眼前。我有些灰心。媽媽鼓舞我說:“不要氣餒,,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加油!”
從那以后,我每天勤練毛筆字,到了寫字班后,認真聽老師指點。就這樣,我的字越來越寫得好看了。我還在區里書法經賽得了一等獎呢!
是的,只要勤學苦練,就能練出一身好功夫。媽媽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三年級:陳藝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