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十二時辰養生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子時(23點—1點),膽經最旺。
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澳懹卸嗲?,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氣色紅潤。反之,日久子時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膽囊炎、結石一類病癥,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膽怯”。這個時辰養肝血(陰)最好。《黃帝內經》里說:“凡是十一藏取決于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時(1點—3點),肝經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如果丑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黃帝內經》講:“臥則血歸于肝?!彼猿髸r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中醫認為,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這個時間喝酒,將會對肝造成極大的損傷。
寅時(3點—5點),肺經最旺。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應尤為強烈,劇咳或哮喘或發熱。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必須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擾。
卯時(5點—7點),大腸經最旺。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時需要辨證調理。卯時養生,注意早起不貪睡,晨起首先活動四肢筋骨,打太極拳,叩齒摩面或雙手扣后腦,做“鳴天鼓”。
辰時(7點—9點),胃經最旺。
所以,人在7點吃早飯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嘴唇干,重則唇裂或生瘡,可以在7點清胃火。胃寒者7點養胃健脾。卯時養生,古代人教人活動后喝一杯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遍,然后洗漱。早餐應該清淡,要吃飽。飯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強度鍛煉。
巳時(9點—11點),脾經最旺。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捌㈤_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否則唇白,或唇黯、唇紫。脾虛者9點健脾;濕盛者9點利濕。巳時養生,開窗通風后,可從事腦力活動,但要注意勞逸結合,讓眼睛得到及時的休息。
午時(11點—13點),心經最旺。
“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心率過緩者11點補心陽;心率過速者滋心陰。午時,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外,建議可以喝點湯,菜要少鹽。酒可喝但不能醉。飯后宜睡半小時,不要過多。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于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時(13點—15點),小腸經最旺。
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輸送進脾。小腸經在未時對機體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飯后兩脅脹痛者在此時降肝火、疏肝理氣。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緩的運動,喝一杯茶。
申時(15點—17點),膀胱經最旺。
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高,陰虛的人尤為突出,在這個時間滋腎陰可調此證。申時是最好的學習時間,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除用腦學習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時(17點—19點),腎經最旺。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經過申時的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酉時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腎陽虛者酉時補腎陽最為有效。養生要點是晚飯宜吃少、清淡,可以喝點粥。
戌時(19點—21點),心包經最旺。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心發冷者戌時補腎陽;心悶熱者戌時滋心陰。戌時應該準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姿宜采取右側臥位。
《易經》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叫做“天人合一”,就是說人與天地是相應的。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論對養生又有什么指導意義呢?《黃帝內經》說:“天地合氣,命曰人?!币馑际牵耸翘斓氐臍饨M成的,人體的物質基礎都來自天地,所以人的一切都離不開天地。既然如此,人的養生當然也不能離開天地了。
養生要順應天地,就是說人必須要順應天時地利的變化,順著這個變化,養生就能成功,違背這一規律,健康就要受到影響。那么,怎么樣來順應天地呢?
第一就是要遵循陰陽運行的規律。在一天、一年中,陰陽的運行都遵循著一個規律——“陽長陰消,陰長陽消”,也就是陰陽不停地在變化的規律。
第二個就是氣機升降的規律,子時則氣升,午時氣就開始降了,夏天是氣機升得最高的時候,冬天是氣機降得最低的時候。
第三個規律就是天地氣化是有開有合的。春分時節,陽氣開始生,天氣漸暖,晝漸長,這叫“開天門”;到了夏天,大自然處在生發的時候,人也一樣,是身體活動最旺盛的時節;到了秋分的時候,大自然的氣機開始收斂了,就要“入地戶”了;而到了冬天,經過了大半年的活動,就要開始保養了,為來年的春天做準備。
日養生——十二時辰
養生法
現在我們把一天分為24個小時,而在古代人們則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所以日養生也叫十二時辰養生。十二時辰和我們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密切相關,在這十二時辰當中,每一個時辰都有一個經、一個臟腑值班,所以,我們要針對每一個不同的時辰來保養其相對的臟腑。
下面,就來了解一下依照怎樣的次序鍛煉經絡才能符合氣血盛衰和經絡運行的規律。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半夜23點到1點的時候叫子時,這個時候是一天中太極生命鐘的陰極的時候,按照陰陽消長的規律,這個時候陰氣是最重的,而陰是主睡眠的,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處于熟睡的狀態。注意,不是這個時候才上床,而是應該已經處在熟睡狀態了。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凌晨1點到3點,屬于肝經值班。肝經是主生發的,肝臟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這時人體應充分休息。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凌晨3點到5點叫做平旦。因為此時陰陽開始平衡了,屬于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是中醫號脈最準的時候。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是早上5到7點鐘的時候,由大腸值班。卯時起床后要空腹喝一杯水,因為大腸在此時精氣開始旺盛,大腸一鼓動,再加上水的幫助,利于的大便的排出。
辰時——早餐營養藥均衡
辰時是7到9點的時候,是胃值班了。7點鐘我們要吃早飯了,這個時候胃是最容易接納食物的。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上午9到11點是巳時,是脾經值班的時候。脾經是主消化的,巳時人體要吸收營養,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也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段。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 是11點到13點,由心經值班。按照太極陰陽氣化,這個時候陽氣最旺。此時應午睡以養陽氣。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養養心經。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午時過了以后,13點到15點,就到了未時,這時由小腸經值班。小腸經把食物里的營養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要空腹喝一杯水,用來稀釋血液。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未時過了就到申時了。下午的15點到17點之間,這是我們的第二個黃金時間。這個時候精力旺盛,要抓緊工作,提高效率。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到了酉時,也就是傍晚的17點到19點,這時候是腎經值班,要再喝一杯水,可以幫清洗腎和膀胱。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戊時是19點到21點,此時是心包經值班。這個時候是一天中的第三個黃金段,可以學習,也可以散步來鍛煉身體。
亥時——準備休息
然后就到了亥時,亥時是21點到23點,這時應該休息,準備睡覺。
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一年四季的養生也同樣要要掌握三個規律:陰陽消長運行的規律、氣機升降的規律、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里關于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
春夏養陽
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蘇。這個時候要夜臥早起,多曬太陽,抒發肝氣,讓人體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癥,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身體。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心火、清熱都很有好處。夏天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多吃一點性寒性涼的肉類,比如鴨子肉,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肉類。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養脾的好時候,脾主運化,這個時候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萬物開始收藏,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藏了,這個時候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
秋天主要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加上秋季濕度下降,“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癥。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如梨、藕、杏仁、貝母、百合等,可以養肺氣。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醫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是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與基于面對面的教師教學培訓方式的結合,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或工作效果。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要達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既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必要性
現代職業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創業就業,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促進就業創業?;旌鲜綄W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特別是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盞明燈。
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建設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是保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成功運用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的建設,全面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學校的教室、圖書館、學生宿舍等要實現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
學校要創設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學校在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上,應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活動。例如,自習課上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業余時間,教師、學生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并獲取需要的資料,掌握總結知識,重構知識,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此外,在業余時間,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學校也可以創設制出中醫診療、中藥等相關學科網站,供學生隨時查閱有關知識。
四、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步驟
(一)教師確定學習任務
教師根據課程大綱確定學習任務,學生要根據老師設定的問題和布置的學習任務,登錄學習網站,明確學習目標,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經絡這一章,教師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網站上,列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經絡的概念、組成,十二經脈的規律,奇經八脈的主要生理機能,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記住十二經脈的規律,怎么能夠更好地記憶;別的同學是怎么記憶的,哪種方法更好;經絡的名稱規律等。
(二)教師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建議,把不同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指導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如,第四章經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找搭檔,兩兩結合,在自己搭檔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在模特身上用筆畫線,這樣知識可以轉化為真真切切的內容,學生很容易記住。同時,一個班可以分設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中學習好并且負責任的組員可以設為組長,組員如果有疑問隨時可以找組長解答。
(三)教師課堂指導學生學習
老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指導學生學習,對學生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此步驟,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教學方法。
1.課堂討論法
老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提出1~2個有關知識點的問題給學生準備。這些問題涵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積極查閱資料,先由學生自己來回答問題,老師最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如,第四章經絡,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結合十二時辰養生法,十二時辰該如何養生,才能達到治未?。繋c睡覺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對五臟的哪一臟有好處?
2.組織自講法
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在做教學計劃時,可以組織1~3次自講活動,每次1學時。如,第四章經絡,第一節“經絡”部分,由學生按自講的方式來完成,事先將學生分組,每組演示十二經脈名稱、分布規律、表里規律、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氣血循環流注規律。各組再派代表走上講臺“演講”,每組發言后,最后由老師做總結,解答所有疑問,并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細致的點評。
(四)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老師總結這次課的重要內容,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進行監督和檢查。這里可以應用一些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內傷”部分,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幾個臨床案例,讓學生看看,然后讓學生自己寫一份學習報告,判斷該案例對應的是哪一種病因,怎樣來治療?;蛘呓處熆梢宰寣W生寫一寫某次課的重點內容。再如,考試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師可以安排小組組長當模特,然后讓組員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師來考核。
子時:入睡
即晚上11點至凌晨1點。此時膽經當令。從傳統醫學來說,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對行動的決心是從膽經發出來的。俗話說:“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如果膽不清,頭腦會一片混亂,自然無法做決斷;膽清了,頭腦也清醒,決斷也就容易做出來了?!饵S帝內經》記載:“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薄笆慌K皆賴膽氣以為和?!本褪钦f,人體其他十一個臟腑的作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
通過睡眠能很好地養蓄人體的陽氣,子時前入睡最養膽。早起早睡,充足優質睡眠,不經常熬夜,使膽經功能正常。
丑時:熟睡
即凌晨1點至3點,肝經當令?!饵S帝內經》說:“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也就是說,人臥床休息時,血歸于肝經,使眼睛得到血的滋養有益看清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握,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抓取?!案尾匮薄叭藙友\于諸經,人靜血歸于肝”,如果我們在半夜丑時還不休息的話,血液就繼續不停地“運于諸經”,就無法歸于肝,并進而養肝,肝臟就容易受損。所以,丑時一定要熟睡,“怒傷肝”,經常熬夜或情緒過分激動均會傷肝。
寅時:多睡
即凌晨3點至5點,肺經當令。這是人體內部臟器從安靜到動的轉化過程,仍然需要較深的睡眠。有些老年人往往早醒,過早起床外出鍛煉,這樣也是有害健康的。尤其對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人,應該避開凌晨易發生并發癥的高危時刻(又稱魔鬼時刻)。因“肺主皮毛”,寅時外界仍一片陰霾之氣,易受外面風寒之邪入侵。而且此時樹木尚未接受陽光照射,吐出來的還是二氧化碳,樹木需經光照后,才能釋放出新鮮氧氣。因此,寅時要盡量多睡一會兒,睡醒后在床上先做幾分鐘肢體熱身運動后再起床。
卯時:起床喝水
即凌晨5點至7點,大腸經當令。這時該起床了,早晨排便是人體更為合適的一種自然現象,因為此時天亮了,古語里叫作“天門開”。相對而言,地戶也要開了,地戶在中醫里就是指魄門,也就是??梢猿科鸷?00毫升左右的溫白開水,促進腸蠕動,且可以稀釋血液,預防血栓形成。
起床后可以先做一套卯時養生操:第一步,上下叩齒300下;第二步,轉動兩肩,活動筋骨;第三步,兩手掌搓熱,擦鼻兩旁的迎香穴(可防治感冒),接著搓熱兩手掌熨目(健眼),再將兩手掌搓熱擦耳(護耳)各六七遍;第四步,兩手抱后腦,手心掩耳,用食指彈中指,擊后腦24次。
做完操就可以出門去做運動了。如舞劍、打太極拳、慢跑、做廣播操等。
辰時:進早餐
即上午7點至9點,胃經當令,此時段吃早飯更為合適。胃的作用是“受納腐熟水谷”,胃除了接受食物外,還要把食物磨碎并進行初步消化。要把食物腐熟,需要足夠的溫度,而且中醫講“胃喜溫惡寒”,進食溫熱的早餐對提振胃氣、補充陽氣很有好處,不但養胃,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可食粥,也可以吃饅頭、面包、牛奶、豆漿、雞蛋等,再搭配些蔬菜,那就很完美了。
巳時:消化
即上午9點至11點,脾經當令。脾主運化,是陽氣最盛的時候。脾的主要工作是把胃腐熟了的食物營養輸送到五臟六腑,故稱脾胃為“后天之本”?!捌⒅骷∪狻?,如脾的運化功能正常,一身肌肉就會發達;反之,肌肉無力?!捌㈤_竅于唇”,如果脾的運化功能良好,表現在嘴唇就很滋潤、豐滿;反之,嘴唇就會發癟、干枯。
午時:靜養
即上午11點至午后1點,心經當令。心居五臟之首,是人體的君主之官,主血脈、藏神。氣血灌注心經,心氣旺盛,就能保證血液在脈內正常流動。如果心氣不足,就會心經不暢,表現胸悶、呼吸不暢、失眠多夢等。午時陽氣最亢盛,午時過后則陰氣漸盛,動養陽、靜養陰,所以此時宜靜養,可閉目養神或午睡30~60分鐘。心經的養生之道是盡量減輕心經的負擔,所以午餐要犖素搭配,吃八分飽,避免過分油膩的食物,茶、咖啡、酒應適可而止。
未時:吸收營養
即午后1點至3點,小腸經當令。小腸的功能是吸收營養,中醫稱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意思是小腸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食物的精華,然后再把它分配給各個臟腑,此時人的氣血旺盛,機體功能亢奮,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申時:學習
即午后3點至5點,膀胱經當令。膀胱是一條走到腦部的經脈,在申時,氣血容易上輸于腦部,所以學習效率很高。古語說:“朝而授業,夕而習復”。就是說,早晨學完東西,到下午3點至5點可以好好地復習來強化我們的記憶。所以申時是學習的最佳時段。
酉時:休息
下午5點至7點,腎經當令。腎主藏精,即先天之精,為父母之遺傳物質,故中醫稱腎為“先天之本”。酉時是陽氣收藏的時刻,也是一天工作、學習結束的時候,宜休息、忌過勞,晚飯最好在5點半至6點,不要過飽,宜少吃、清淡,飯后閑庭漫步。
戌時:保持心情愉快
晚7點至9點,心包經當令。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是最重要的器官,心不能受邪,那么,總得有個東西來“代君受過”,這就是心包經。心包經是從心的開始的,走到腋下三寸處,再從腋下一直沿著手前臂的中線,經過勞宮穴(中指彎曲所指手心處),到達中指。
戌時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過度興奮,情緒激動會“傷心”。睡前敲打心包經十來遍,有利于心包經保健。
找心包經的方法是:首先用手指掐自己的腋下,腋下里邊有一根大筋,然后就可以撥動它。當撥到這根大筋的時候,小指和無名指就會發麻。這個大筋底下有個天泉穴。用手掐住它,感到手指發麻,就證明撥對位置了。
亥時:入睡
行醫60余年,李濟仁教授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不斷開拓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診療特色。在治療外感病、急癥方面,他繼承張一帖心法,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常一劑奏效;對于疑難雜癥,則參合新安汪機“培元派”調補氣血、固本培元的思想,熔經方、時方、驗方于一爐,針對世界性頑疾系統地提出益腎填精、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等法;在痹癥診治上提出寒熱辨治、氣血并舉、痹痿同治的“三期療法”,創立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慢性乙肝的“乙肝轉陰方”等驗方,并總結出“強調服藥時間,注重動靜宜忌”、“推崇數方并用,主張定時分服”等精辟論見,對中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服藥選擇最佳時間
李濟仁教授認為,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隨時處于動態之中,所以服用方藥也應當結合人體動態藥物作用的特點,選擇最適宜時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藥性,使疾病好得更決。
李老以肝病為例,認為治療肝病的藥物最好在睡前服,或藥后即臥,宜靜不宜動。這是因為“人臥血歸于肝”,藥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肝中,肝血流量愈大,藥物在肝內有效濃度相應增高,療效也就越好。
另外,對于排石方藥,李老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其作用主要在于松弛、擴張結石所在的管道平滑肌,使管腔增大,利于結石下移外排的機理,提出白天服藥,藥后宜動少靜的主張。這是因為,白天活動較多,有助于藥力推動結石,并且白天還可給予大量飲水配合排石。
除此之外,在服藥時間上,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后服。
2.病在下焦的(膀胱、腸),欲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
3.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宜空腹服(早飯前一小時或晚飯后一小時),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
4.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糖水,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攻下藥在大便后應立即停服;安神藥、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藥應在睡前兩小時服用。
正確服藥,還應注意溫度。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均宜采用溫服法,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情況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屬理氣類藥,熱則易舒,涼則增滯;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寒則淤滯,熱則沸溢。凡解毒劑,俱宜冷服,這樣可使毒物之淤滯易于排出,熱服則會導致毒物擴散。凡熱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澀固精止血之劑則宜冷服。除煩止渴祛暑之劑宜熱服,解表藥多屬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熱服;清熱藥和消暑藥宜冷服。大熱病用寒藥應溫服,大寒病用熱藥應冷服。對于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后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或嘔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冬病夏治,讓你冬天不再寒冷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治療中的一種特色療法。它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結合經絡釗。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以扶持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直接或間接治病、養病的目的。
在這里,“冬病”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主要包括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結腸炎、凍瘡、慢性腹瀉、部分虛寒婦科病引起的關節痛、腎虛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胃虛寒類的疾病。這類疾病大多具有陽氣虛損,遇寒發病的特點?!跋闹巍眲t指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會有所緩解,所以在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對“冬病”進行辨證施洽,適當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可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
在治療方法上,冬病夏洽包括針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療、食療、穴位貼敷、中藥內服等多種療法,其中定位貼敷最為常用。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種貼敷驗方:
哮喘患者用白芥子、蘇子、元胡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研成細末。每次用1/3的藥粉,加生姜汁調成膏狀,分別攤在6塊直徑5厘米的塑料布上,貼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開寸),用膠布固定,約3~6小時去掉。在頭伏、二伏、三伏,共貼3次。
“老寒腿” 用川烏50克,吳茱萸30克,艾葉、透骨草各9克,細辛6克,研為細末。把藥末用紙包好后,外用紗布重包,用線縫好,墊在腳心上。從初伏開始使用,二伏換一料藥,三伏再換一料。
風濕性關節病用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細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為細末,再將200克蜜熬成膏,將藥末納入蜜膏內拌勻,攤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開始貼患處,每天貼6~8個小時,到三伏末日為止。
肩周炎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風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黃、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藥汁,再用麥麩皮300~400克放鍋中炒黃,趁熱加入藥汁和一匙陳醋,拌后盛入紗袋內熱敷肩關節痛處,每袋可用1周。從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時,一直敷到三伏末。
易發凍瘡者可用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適量濃煎,取藥液熏洗凍瘡好發部位,每日1劑,連用10天為1療程。
許多人都認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實不然。專家明確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嚴格的適應癥和禁忌癥。以下人群都不適宜敷貼治療:
1.孕婦及兩歲以下的嬰兒。
2.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器質性疾病患者。
3.對貼敷藥物成分過敏的人。
4.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人。
5.皮膚長有皰、癤以及皮膚有破損者。
6.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不打針不吃藥,調好時差病就跑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體的健康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李濟仁教授提出了“時差療法”,即利用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節律,通過改變作息、進餐時間來調整人體節律,達到治病的目的。在臨床上,他將這種方法運用于減肥、失眠、預防心腦血管病發作、消化道潰瘍等多種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利用時差療法減肥李濟仁教授認為,吃飯時間的選擇對體重的影響,甚至比人體攝入熱量的數量及質量還重要。因此,調節吃飯時間,對減肥時極有幫助的。
由于人體生理活動節律時早晨強于下午,下午又比晚上強,入體的新陳代謝峰值目間在上午7時至中午12時。因此,肥胖者將進餐時間避開新陳代謝高峰就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具體方法為:早晨可在5~6時左右吃早餐,午飯可推遲到下午1~2時左右,晚飯可在傍晚5~6時。將吃飯時間提前或推遲,可在進食量減少的同肘,降低人體對食物的吸收與利用,達到減肥的目的。
時差療法治失眠失眠是人體睡眠節律周期的紊亂,通常失眠患者為使自己有更多的入睡機會,常常提前睡臥,以求延長睡眠時間,但往往事與愿違,越早就寢越難以入眠,并且心煩不安、思慮焦躁等。根據人體生物節律,時差睡眠療法有利于失眠患者入睡,方法為:將就寢時間比平時向后順延2~3小時。
利用時差療法預防心血管病發作心血管病變多在夜間發作,如心肌梗死、腦血栓形成等。研究發現,晚餐進食量過多、油膩物過重是本病誘發因素之一。針對這種情況,晚餐時間提前在下午4―5時進食,結合量少、油膩物少,可預防或減少心腦血管病變發作。 學按摩,先掌握穴位“開、閉”時間
按摩是中醫傳統的一種治療方法,即通過對人體穴位施以按、揉、摩、點等各種手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與針灸相比,按摩的技術要求比較低,危險性比較小,因此被普通群眾廣泛應用。與此同時,問題也出現了,很多人覺得按來按去效果卻不明顯,從而失去了對按摩的信心。
李濟仁教授告訴我們,穴位的氣血旺衰有時間變化,許多人不遵循穴位的開閉變化,胡亂按摩,自然療效不顯著。一般來說,按摩需要用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然后結合疾病變化的周期選取按摩的最佳時機。
子午流注是指人體中的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目的十二個時辰,由于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子午流注納子法則指,用干支順序表示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以對應相關的臟腑經脈腧穴進行針灸、按摩的一種方法。
根據子午流注,十二時辰與十二經絡及臟腑的對應關系為:
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旺,有利于排泄。
辰時(7點至9點)胃經旺,有利于消化。
巳時(9點至11點)牌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生血。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于人體排泄水液,瀉火排毒。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戊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增強心的力量。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經旺,通行氣血。
子時(23點至凌晨1點)膽經旺,膽汁需要新陳代謝。
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有利于養血。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最旺,將肝貯藏解毒的新鮮血液輸送到百脈。
按摩的幾種常用手法:
1.按法。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秒),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松。
2.摩法。用手掌或指腹輕放于體表治療部位,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活動。
3.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4.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5.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于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的推進。
6.搓法。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
7.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
8.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9.掐法。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
五臟保健操中的長壽秘笈
李濟仁教授已經80歲高壽依然思維敏捷,步履輕盈,有人向他討教長壽秘訣,他就把自己揣摩總結的一套運動養生保健的方法教給對方。這套養生法以心、肝、肺、脾、腎五臟保健人手,我們稱之為“五臟保健操”。
其實,李老的這套養生操不僅包括運動,還包括心理、飲食、工作、睡眠等多個方面,可謂對五臟的全方位呵護。具體方法如下:
首推養心
1.每天晚上臨睡前經常按摩手上的勞宮穴和腳上的涌泉穴,可以起到心腎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
2.養心主要是養神,在平時遇事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不過喜也不過憂,與人交往不計較得失,以保持心神的虛靜狀態。
3.在食物補養方面,常用西洋參泡水喝,常吃桂圓、蓮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氣養心陰。
4重視中午的休息。心在午時活動最為活躍,而且這時也是陰陽交合的時候,休息能保住心氣。
注意調研
1.過度疲勞會損害肝,平常應盡量做到既不疲勞工作,也不疲勞運動。
2.人臥則血歸于肝。定時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又能養旰。
3.飲食清淡,盡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損傷肝氣。
重視養肺
1.早晨起床后經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一呼一吸盡量達到秒。這種方法可以養肺。
2.運用閉氣法,有助于增強肺功能。先閉氣,閉住以后停止,盡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時候,再呼出來,如此反復18次。
3.平時多吃一些有助子養肺的水果,如玉米、黃瓜、西紅柿、梨等。
注意健脾
1.平時多做一些運動和按摩,以幫助“脾氣”活動,增強其運化功能。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要做36次摩腹功,即仰臥于床,以臍為中心,先順時針用手掌按摩36下,再逆時針按摩36下,然后用手拍打和按麈臍上的膻中穴120下和臍下的丹田穴100下。
2.脾胃共為氣血生化的來源,是后天之本,健脾往往與養胃結合起來。在飲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飽。平時盡量多吃一些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藥等,夏天可常吃一些香菜、海帶、冬瓜等養脾開胃之品。
不忘補腎
1.經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關元穴,同時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門穴(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腰陽關(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有助于養腎。
2.常吃核桃、枸杞、黑豆、芝麻可以保腎。
3.排小便時盡量前腳趾用力著地并咬住牙齒,可以助保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