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豪情壯志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借助題目、作者、注釋以及詩作背景
古詩詞的題目很講究,它往往是詩詞的核心,能揭示詩歌寫作的事件、地點、主旨等,是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從題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詩詞大意,幫助我們迅速理解詩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送別”二字表明這是一首送別詩,“江亭”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夜”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據(jù)題就可知寫作事件和全詩感情基調(diào)。
中考的詩歌賞析一般選用淺顯的詩或詞,因而一般不用注釋。一旦有注釋,里面的信息就相對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詩作背景、寫作事件,甚至隱含寫作主題,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沒有注釋,考生也應牢記鑒賞詩詞要因人論詩,因時論詩。讀詩要練習詩人本身、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如果鑒賞蘇軾的詩,就要想到他的《水調(diào)歌頭》,特別要想到詩人雖然仕途不順,但他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再鑒賞陸游的詩歌就應聯(lián)想到他是一個一生抱負、壯志難酬但又矢志不渝的愛國詩人。由此或許能找到破解詩詞大意甚至主旨的鑰匙。
二.抓住關鍵詞句
古代詩歌特別講究用詞用句的準確與凝練,有“推敲”佳話。詩人將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歡用系列字詞來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便以“殘”、“廢”、“瘦”、“空”等詞營造戰(zhàn)后荒涼的氣氛。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大”、“孤”、“長”、“落”、“直”、“圓”等詞描繪塞外雄奇瑰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詩詞中有些詞語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學生在賞析詩詞時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齡的《送魏二》:“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詩中的“涼”就是一個敏感的字,它既寫出了秋雨被江風吹進船艙使人產(chǎn)生寒涼之感,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詩人送別友人,內(nèi)心難免會有幾分的悲涼。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結(jié)尾寫道:“斷腸人在天涯。”這斷腸人是什么人呢?一個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來了。而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而卓絕千古。抓住了這些關鍵詞語,學生答題時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現(xiàn)象。
三.找出詩句運用的修辭
古代詩歌在書寫對象、描寫景物、表情達意的時候,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如詞句“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用采蓮比喻彩虹,張養(yǎng)浩詞句“一輪飛鏡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飛鏡比喻中秋明月。賞析詩歌時,常要求考生就詩詞中的某句話進行分析,這時考生可以先考慮句中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對偶、引用、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等修辭格常在詩歌中使用,有時使用其他說法,如對仗、用典、比興、移情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等便是移情于物。“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等便是對仗。找準修辭,聯(lián)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詩詞的意象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如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一連疊用了幾個意象組成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悶的情懷。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較為固定的意義意象。梅:清芳高潔、傲雪凌霜。荷、蘭:高潔。菊:隱逸傲然。柳絮:離散、飄泊。柳:有柔情之意,又顯輕薄,更表惜別懷遠之意。露:人生短暫,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詩人的筆下有時會再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國古代詩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懷,而劉禹錫卻是“我言秋日勝春朝”,生機勃勃的“晴空一鶴排云上”的意象,蘊含著樂觀豁達的情感。“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世界的豪情壯志。
五.分析詩句的表現(xiàn)手法
詩歌離不開景物的描寫。自然,體味一首詩的深遠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態(tài)度首先要從景物的描寫著手,分析詩中寫了那些景詠了什么物,進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tài)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通過這迷夢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氣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類問題學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說法。有些詩詞虛實相生,如李商隱的《無題》“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詩人的想象,采用了虛實相映的手法。
第一回合 歲月修行
蔣捷是南宋遺民,他的凄涼、悲哀和感慨里,脫不去國破家亡的沉重影子。或許是因為看盡世事興衰的感悟太深,他一寫,就寫出了人的歲月滄桑。請根據(jù)以下描述填字:“一個人從少年到老年,心情難免會有劇烈轉(zhuǎn)換的落寞與惆悵。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在燈紅酒綠的歌樓上聽到風雨之聲。壯年的時候,我在漂泊求索的客船上聽到風雨之聲。而今,我的雙鬢已經(jīng)斑白,我便在清靜的僧廬之下聽到風雨之聲。回想一生,經(jīng)歷過太多的悲歡離合、變幻無常,萬般心緒卻無言,只能聽著窗外的秋雨一滴滴敲打著石階,直到天明。”
少年聽雨歌樓上,___________昏___________。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___________低、斷雁叫___________。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紅燭;紗幔;壓枝;殘陽
@李 琳 紅燭;羅帳;云;西風
第二回合 輸贏修行
人生如同一局殘棋,輸贏二字永遠沒有定論。世上總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無法達到最終目標,也沒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每一步,人生的棋便不是死局。請根據(jù)提示及圖答出原詩作者。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蒼雪大師
@李 琳 納蘭性德
第三回合 生死修行
這是著名詩人蘇軾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的詞。大概感情濃到極處,已來不及也不愿意用華麗的辭藻修飾裝點,只能語淡情真。請說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下一句。
A.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B.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A
@李 琳 B
第四回合 孤修行
孤獨,是詩人筆下永恒的主題之一。讀李白的詩,感受最深的是曠世的孤獨,也是憤世的孤獨,所以在他的詩中總能看到借酒澆愁的傷感。請根據(jù)描述填字。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棄;去;不可留;入;心;多煩惱
@李 琳 棄;去;不可有;亂;心;多煩憂
第五回合 感傷修行
下列詩句中,出自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寄黃幾復》的是哪一句?
A.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B.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B
@李 琳 A
第六回合 寂寞修行
根據(jù)下面給出的關鍵字,寫出詩句。
知 曉 搖 音
弦 有 少 時
誰 斷 何 了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李 琳 春花秋月何時了。
第七回合 心靈修行
唐代詩人李涉的《題鶴林寺壁》描寫的是沒有一種快樂比得上內(nèi)心的祥和,沒有一種享受比得上內(nèi)心的安寧。從現(xiàn)實的紛擾中解脫出來,回歸到輕松愉悅中去,讓簡約淡泊取代熙攘紛雜,讓寧靜安詳取代焦慮浮躁。請根據(jù)描述接句。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終日昏昏醉夢間;偷得浮生半日閑。
@李 琳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得浮生半日閑。
第八回合 紅塵修行
初于世間,他因年少輕狂的桀驁,目無萬物的狂放,不甘于命運的不斷奔波,而一再沉浮。漸入而立后,他才于浮沉中覓得些許功名。于是他浮于水面,豪情壯志滿懷,妄圖凌駕于眾生之上。奔波一世,無論成敗與否,他終于嘗盡世間百味,如醍醐灌頂般,幡然通透。從此心靜如禪,于茫茫世間,只求淡然了卻余生。請根據(jù)上圖答出作者及詩名。
挑戰(zhàn)者答題:
@吳小多 陸游的《題臨安邸》
@李 琳 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
雅言說
那么,如何挖掘語文教學中的情感藝術呢?
一、挖掘美的形象,以情感教學激發(fā)學生的美感
語文課文大都是由文質(zhì)兼美的范文組成,文中飽含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和人文內(nèi)容,有社會生活和人生哲理,具有極豐富的美的因素,多方面表現(xiàn)了社會美、人生美、意志美。當語文老師真正能夠把這些課文當美文來講,進行美育滲透,那么這課必定生動、活潑、形象,充滿感情,給人以啟迪,也定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這樣的一段:“我看見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我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教師可通過對重點詞義的分析,朗讀訓練,讓學生體會文章所營造的情感氛圍。講析這種真摯的父子深情,老師若能全身心投入,就很容易牽動學生的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能否在這片土壤上種出參天大樹,就看老師能否藝術地施以情感教學,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文學作品中豐滿的藝術形象,特別是人物形象,同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美感。
二、挖掘自然美,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的高尚情感
在語文教材所精選的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自然精妙絕倫的描寫,并且這些描寫不是僅僅像照相機一樣把自然的面貌原封不動地克隆下來,而是根據(jù)作品、作家的需要,這些對大自然的描寫又凝聚了作家崇尚自然、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熱愛作品中的大自然的情感,已經(jīng)是情化的自然,是描繪著人的感彩的自然。這正是文學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如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詞的上闋對冬天北國的描繪:雪原遼闊、大江冰封、紅日初升的壯麗景觀,表現(xiàn)了闊大的胸襟、宏偉的抱負和一統(tǒng)華夏的豪情壯志。這樣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典范,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師就是要從這些描述中激發(fā)學生崇尚自然、熱愛生活、關愛環(huán)境的良好品德,并從這些對景觀的描寫中體會作家的寫作意圖,升華為自己的主觀感受。
三、挖掘人格美,培養(yǎng)學生善良友愛的高尚情操
在教材所選取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敘述性文體,總是通過塑造一個個文學藝術典型來表現(xiàn)作家的寫作目的。這些文學典型往往凝聚著當時、當?shù)匾活惢蛘邘最惾说纳罟残裕咽局鐣⑸畹陌l(fā)展規(guī)律。或者通過作品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事、抒發(fā)自我的感情等,或者通過敘述某件事的過程揭示人間真理、真情。其中所表示的這些人可以是“大人物”,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如魯迅先生筆下的《一件小事》中的那個車夫,作品中他無名無姓,卻在魯迅先生心中霎時“大”了起來。之所以大,是因為車夫善良的高尚品格。同時,還可以通過作品來審視作家的人格。通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我們看見了文天祥至死不渝、一心向宋的愛國情操;通過“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吶喊,我們發(fā)現(xiàn)了李白不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的清蓮本色。
文章就是通過直接或間接地描述這些豐富的人情、人性來塑造高尚的人格的。教師也就理所應當?shù)乩眠@些來啟蒙、引導學生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自己的人格,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四、挖掘語言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趣
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靠語言來表達,恰當?shù)恼Z言能生動地刻劃出人物獨特的性格特征。魯迅的《故鄉(xiāng)》中對楊二嫂的描寫便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來實現(xiàn)的。再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將春天來臨、滿目春光的絕勝美景刻畫得如身臨其境。有時可通過一定修辭手法表現(xiàn)出來。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中的月色不均勻,但是光與影有著和諧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便是用通感的手法,將景的描述變?yōu)閷β暤拿鑼憽_@篇散文之所以成為傳世名篇,與文中多處適當?shù)剡\用比喻、排比、隱喻等多種修辭方法不無關系。
[關鍵詞]初唐;西域;駱賓王;邊塞詩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0081-03
初唐時期,邊戰(zhàn)頻繁,從高祖武德元年到玄宗先天元年(618~712)近百年間,唐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展開了長期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勝利、國力的高揚,自然讓眾多詩人對立功絕域充滿向往,這就使得一部分詩人懷抱立功壯志來到了邊塞,他們以自己的切身體驗感受邊塞、感受戰(zhàn)爭,作品真實而深刻。駱賓王就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其邊塞詩反映了駱賓王從軍西域的心態(tài)變化,也記錄了唐蕃之戰(zhàn)對西域戰(zhàn)局的影響。
一、以死報國、立功塞外而不懼苦寒的精神
三十二余罷,鬢是潘安仁。
四十九仍入,年非朱買臣。
縱橫愁系越,坎熬胗吻亍
出籠窮短翮,委轍涸枯鱗。
窮經(jīng)不沾用,彈鋏欲誰申。
天子未驅(qū)策,歲月幾沉淪。
輕生長慷慨,效死獨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視邊塞,萬里何苦辛。
劍匣胡霜影,弓開漢月輪。
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
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
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
若不犯霜雪,虛擲玉京春。
此詩駱賓王作于高宗咸亨元年春(670),?q?詩人隨阿史那忠的軍隊深入西域,在天山南北對西蕃諸部落進行安撫。時年52的詩人,在仕途上已奔波了大半生,多次受挫,但仍郁郁不得志,只得到一個從九品上階奉禮郎的閑職,“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r?不能不說是遠大理想與冷酷現(xiàn)實的巨大矛盾。這就難免讓這位志大才高的詩人對京城求仕產(chǎn)生了厭倦之情,發(fā)出了懷才不遇的感嘆。久在長安困頓不得志的駱賓王產(chǎn)生了從軍立功的想法。在這篇《詠懷古意上裴侍郎》里,駱賓王向當時的吏部侍郎裴行儉表明了自己從軍自效的決心。“輕生長慷慨,效死獨殷勤”、“ 一得視邊塞,萬里何苦辛”,這些詩句都傳達出駱賓王愿以死報國、立功塞外而不懼苦寒的精神。在詩的最后也抒發(fā)了自己的豪情壯志:“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認為自己此次出塞在功勞上要和竇憲比個高低,在決策上也不把陳平放在眼里,并說如果不能冒著霜雪的侵襲從軍殺敵,就是虛度年華,辜負了自己多年來干謁求仕、報效朝廷的一腔熱血。激昂之情,溢于言表。
二、悲憤的現(xiàn)實生活與出塞行軍之苦的交織
駱賓王在陳詩裴行儉后不久,又作《從軍行》一詩抒發(fā)自己的豪情壯志: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這首詩是邊塞詩中的名作,格調(diào)激昂,意氣風發(fā),讀來令人頓覺精神抖擻,抒發(fā)了駱賓王想在塞外金戈鐵馬的戰(zhàn)場生活中立功報國的慷慨意氣,有一種突破壓抑生活、重獲新生的興奮之感。臨行前,朝中官員前來送別,駱賓王作《西行別東臺詳正學士》告別送行的同僚。
意氣坐相親,關河別故人。
客似秦川上,歌疑易水濱。
塞荒行辨玉,臺遠尚名輪。
泄井懷邊將,尋源重漢臣。
上苑梅花早,御溝楊柳新。
只應持此曲,別作邊城春。
其中,“塞荒行辨玉,臺遠尚名輪。泄井懷邊將,尋源重漢臣”四句說明了行軍路線是過玉門關,赴輪臺、疏勒,直達西域;最后四句“上苑梅花早,御溝楊柳新。只應持此曲,別作邊城春”點明送別時間,是在“梅花早、楊柳新”之時,即春夏之交,這一點明可與李嶠詩中的“笛梅含晚吹,營柳帶馀春”兩句相參照。“梅花”、“楊柳”既是《梅花落》、《折楊柳》等曲名,也點出了時令,最后兩句“只應持此曲,別作邊城春”,是說離別后遠在塞外,只能靠聽曲來當作邊城的春色了,表達了對京城以及京城好友真摯深沉的懷念。在出玉門關時,?s?駱賓王回顧了自己從長安至邊關的行經(jīng)之處及心境,作《早秋出塞寄東臺詳正學士》一詩,詩的開頭說:
促駕逾三水,長驅(qū)望五原。
天階分斗極,地理接樓煩。
漢月明關隴,戎云聚塞垣。
山川殊物候,風壤異涼暄。
戍古秋塵合,沙寒宿霧繁。
這是本詩的第一部分,駱賓王寫自己出長安后的行程,“逾三水”、“望五原”、過“關隴”, “漢月明關隴,戎云聚塞垣”是說自關中進入隴地,越過隴山,山川風物已經(jīng)大不同于關中,時序寒溫的變化已經(jīng)明顯能感覺得到,正是晉樂府詩所說的“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t?“戍古秋塵合,沙寒宿霧繁”兩句寫邊地環(huán)境的惡劣,塵土彌漫著荒涼的戍樓,茫茫夜霧籠罩著寒冽的沙漠,駱賓王身處荒樓迷霧間想起自己出塞的緣由心中不禁掀起層層波瀾。后面緊接著寫道:
昔余迷學步,投跡忝詞源。
蘭渚浮延閣,蓬山款禁園。
纓陪紱冕,載筆偶_[。
汲冢寧詳蠹,秦牢詎辨冤。
一朝從篚服,千里騖輕軒。
鄉(xiāng)夢隨魂斷,邊聲入聽喧。
南圖終鎩翮,北上遽催轅。
吊影慚連茹,浮生倦觸藩。
數(shù)奇何以托,桃李自無言。
這部分詩中,駱賓王回顧了自己多年來的求學與坎坷的為官經(jīng)歷,一股憤懣之情不覺而生。“汲冢寧詳蠹,秦牢詎辨冤。一朝從篚服,千里騖輕軒”,說明自己罷官是因為別人的誹謗冤枉,駱賓王用“汲冢”、“秦牢”來形容自己被冤的程度之深,后兩句道出不得已而出塞的苦衷,一朝穿上戎衣只有隨戰(zhàn)。“鄉(xiāng)夢隨魂斷,邊聲入聽喧”是出玉門關時的鄉(xiāng)關之愁,地理距離的拉大也扯遠了詩人的心理距離,邊關之地勾起的不僅是駱賓王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還有自己的一腔憤懣之情,“南圖終鎩翮,北上遽催轅”兩句反映了駱賓王一顆受傷的心靈,“南圖”與“北上”都受阻,“南圖”指壯志難酬,“北上”指生活艱難,大有李白“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三首》)?u?的躊躇味道。最后,駱賓王以李廣與桃李自喻,表明自己的心志:雖然運氣不好,無處辯白,但將和李廣一樣,始終堅持自己的氣節(jié)。在這首詩中,駱賓王將自己的一腔冤屈表露無遺,從軍出塞也是無奈之舉,當然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遙遠的異域,希望立功邊塞來沖淡自己的愁緒,獲得一種精神寄托。
三、塞外金戈鐵馬的的戰(zhàn)場生活與孤獨的羈旅愁緒
出玉門關后直到在西域軍中的這一段時間,駱賓王共作詩六首,分別是《夕次蒲類津》、《晚度天山天山有懷京邑》、《邊庭落日》、《在軍中贈先還知己》、《久戍邊城有懷京邑》和《蕩子從軍赴》,這六首詩集中反映了阿史那忠軍在西域的活動,為進一步了解唐蕃之戰(zhàn)給西域政治形勢帶來的影響提供了佐證。
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zhàn),燕頷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傅璇琮先生主編的《唐五代文學編年史》?v?將這首《夕次蒲類津》與《晚度天山有懷京邑》、《邊庭落日》都定于咸亨元年七月,即作于薛仁貴軍兵敗大非川咸亨元年(670)八月之前。“二庭歸望斷,萬里客心愁”兩句抒情,當時駱賓王跟隨阿史那忠軍駐扎在屬北庭都護府的蒲類縣。東望歸路,歸路斷絕,身在萬里之外、荒漠之中,不由得勾起了駱賓王的羈旅愁思;“山路猶南屬”以下六句寫景,言蒲類海的山川風物,晚風吹過,寒氣襲人,一輪新月照亮了邊塞的秋天,軍營灶火連營,戍樓上也燃起裊裊烽煙,說明駱賓王所在的阿史那忠軍在西域處于緊張的防衛(wèi)中;“龍庭但苦戰(zhàn)”以下四句是駱賓王的議論,應該是對西域?qū)⑹康囊环N激勵,希望將士們齊心合力勇敢作戰(zhàn)。“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兩句是引用李陵兵敗投降匈奴的典故來進一步激勵將士。
紫塞流沙北,黃圖灞水東。
一朝辭俎豆,萬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滿,尋源屢鑿空。
野昏邊氣合,烽迥戍煙通。
膂力風塵倦,疆場歲月窮。
河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
壯志凌蒼兕,精誠貫白虹。
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
這首《邊庭落日》應該和《晚度天山有懷京邑》寫于同一時期,大致在咸亨元年(670)八月后,同樣是一首抒情之作。開頭兩句說行程,離開京城到了居延澤一帶。此時,東線薛仁貴的大非川之敗已經(jīng)結(jié)束,“于是吐谷渾遂為吐蕃所并”。?w?吐蕃兼并吐谷渾的目的已經(jīng)達到,還占有唐在西域的部分軍鎮(zhèn)與領土,但吐蕃也知道不能徹底激怒唐朝,所以在其后保持了與唐的聯(lián)系,再也沒有進一步向西域逼近,因此,在安西前線,唐蕃兩軍處于一種緊張又平靜的對峙之中。在這種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駱賓王詩中彌漫著強打精神的情緒也就可以理解了。這首詩詩人寫自己辭家萬里來到西域,本想立功荒外,但遭遇到的現(xiàn)實卻是軍事上的失敗與艱苦的生活,“候月恒持滿”四句寫軍前的緊張氣氛,四野昏暗,塞云漸合,出現(xiàn)在詩人面前的是一片蒼茫大地,戍樓的烽煙燃起,將士們嚴正以待。面對著邊庭的落日西沉,邊塞立功的希望似乎已經(jīng)不大了,但詩人仍然強打精神,寫出了“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的豪言壯語,表達詩人希望報效朝廷,與敵人決一雌雄的雄心。
四、建功塞外理想的破滅與濃烈的思歸之情
蓬轉(zhuǎn)俱行役,瓜時獨未還。
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
獻凱多慚霍,論封幾謝班。
風塵催白首,歲月?lián)p紅顏。
落雁低秋塞,驚鳧起暝灣。
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huán)。
別后邊庭樹,相思幾度攀。
這首《在軍中贈先還知已》是駱賓王在西域的送別之作,起首四句寫同僚都奉調(diào)返京,自己卻不得不繼續(xù)留在邊塞。看著同僚們一個個啟程回京,戰(zhàn)事的不利與苦悶生活已逐漸磨滅了詩人建功立業(yè)的雄心,現(xiàn)在最渴望的就是回到京城,希望在那里找到一個精神的歸宿。遙望玉門關,鄉(xiāng)關路遠,思念之情,極其哀切。“獻凱多慚霍”四句寫詩人一顆憔悴的心靈。歲月催人老,詩人在邊塞跟隨大軍一路奔波,風餐宿露,邊塞的風塵在詩人的臉上刻上了深深的印記,本想立功邊塞以期榮歸京城,但殘酷的現(xiàn)實卻將駱賓王的夢想擊得粉碎,此次出塞,東線大敗,兩軍對峙之下,只有防衛(wèi),自然就無功可立。遙想當初出塞立下的宏愿――“勒功思比憲,決策暗欺陳”,現(xiàn)在卻無奈地成為“獻凱多慚霍,論封幾謝班”,無功不說,還不得不淹留他鄉(xiāng)。這首詩反映了駱賓王邊塞立功夢想的破滅,是其心態(tài)由意氣昂揚到灰心無奈的轉(zhuǎn)變見證,由此抒發(fā)了強烈的思歸之情,也反映了咸亨元年(670)八月薛仁貴兵敗大非川后給整個西域局勢帶來的不利影響。
擾擾風塵地,遑遑名利途。
盈虛一易舛,心跡兩難俱。
弱齡小山志,寧期大丈夫。
九微光賁玉,千仞忽彈珠。
棘寺游三禮,蓬山r八儒。
懷鉛慚后進,投筆愿前驅(qū)。
北走非通趙,西之似化胡。
錦車朝促候,刁斗夜傳呼。
春去榮華盡,年來歲月蕪。
邊愁傷郢調(diào),鄉(xiāng)思繞吳Q。
河氣通中國,山途限外區(qū)。
相思若可寄,冰泮有銜蘆。
這首《久戍邊城有懷京邑》是駱賓王在送走同僚之后,獨自在西域邊塞的憂思之作。在這首詩中,詩人回顧了自己一生對仕途的追逐,描寫了在西域的軍旅生活,抒發(fā)了在邊塞的思鄉(xiāng)之情。對自己出塞前的生活作了總結(jié),自己在“風塵地”與“名利途”中惶惶奔波,早年立下遠大志向,經(jīng)干謁求仕,僅獲得一個奉禮郎小官,懷才不遇之感憤然難平,最終使他效法班超,投筆從戎,走向邊塞,最終只是形影相吊,圖榮自誣,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疲于奔命,感情基調(diào)灰暗,傷感到極致,表達了詩人久在西域立功無望、回京不得的惆悵哀切之情。
總之,駱賓王的西域邊塞詩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唐蕃之間在西域的爭奪。當時,吐蕃也處在強勢擴張中,兩大強國在西域展開的角逐引發(fā)了西域局勢的短暫改變,在這種局勢之下,唐高宗派出兩支隊伍兵分兩路,東路大軍與吐蕃大軍在青海展開正面交鋒,西路大軍負責出使西域,對附蕃諸部落進行安撫與勞問。但東路薛仁貴大軍的大非川之敗使整個戰(zhàn)局出現(xiàn)了變化,東線的大敗直接影響了西線安撫隊伍的進程,只得和西域的吐蕃大軍處于一種對峙之中,駱賓王便在這支勞而無功安撫大軍中,立功域外的夢想破滅,詩人也歷經(jīng)了初以死報國、立功塞外、不懼苦寒到孤苦憤懣、心灰意懶、渴望思歸的心理路程。
[注釋]
?q??v?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遼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頁、第207頁。
?r?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48,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242頁。
?s?陳郁、杜曉勤:《從阿史那忠墓志考駱賓王從軍西域史實》,《文獻》,2008年第3期。
?t?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20頁。
論文摘要: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的人丈精神對培養(yǎng)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軌階段,加強對古典詩詞的教學,可以凈化心靈,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學風和道德品質(zhì)。
我國學者魚霞在《情感教育》一書中說:“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zhì),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diào)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美感及勞動態(tài)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主要積淀在古詩文中。優(yōu)秀的古詩文,不僅讓學生積累了國粹語言,又使學生受到教育與啟迪,從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古典詩詞是一種充滿靈性的藝術,包涵著豐富的情感。選入教材的詩歌,大多屬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審美性,適合培養(yǎng)豐富細膩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強詩詞教學中的情感培養(yǎng)與態(tài)度體驗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典詩詞借助凝練的語言描寫來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抒寫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閱讀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留傳下來的那些洋溢著真情的偉大詩篇時,真摯的情感會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優(yōu)美凝練的詩句帶給讀者強烈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靈之中。
一、樹立堅定的民族責任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而偉大的民族,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民族的獨立,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fā)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仁人志士,他們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沉的民族責任感,是華夏歷史上動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們留下來的無數(shù)詩篇,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傳統(tǒng)。也是古往今來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和堅定的信仰,這個信仰是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的憂國憂民、是屈原身懷才能,卻一生遭遇憂患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貞不屈、是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蔑視權(quán)貴、也是杜甫在年邁貧困處境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博懷。吟誦古典詩詞,那字里行間挺立著一個個不屈的民族靈魂,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鑄造了華夏文明的輝煌,他們忘我追求的豪情壯志,在朗朗書聲中能使學生激情彭湃,增強民族正義感和責任心。
二、培養(yǎng)深沉的愛國情懷
著名學者楊叔子先生曾指出:“我們對青少年、大學生加強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精神,要有中華魂,要有民族根,而中華詩歌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就是愛國主義。”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愛國的詩詞,這些詩詞充分展現(xiàn)了詩人們熾熱的愛國情懷。“詩圣’牡甫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jié)合,很多詩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全貌和為國而憂、為民而憤的愛國思想。《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敗景象,到為戰(zhàn)亂未平、國勢危急的憂慮,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安危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充分表現(xiàn)他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寫照。他鞠躬盡瘁的行為,死而后已的決心,聰明睿智的謀略使昭昭愛國之心千古長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詩歌教學同愛國情懷融合起來,將愛國精神通過詩歌傳遞給學生,感染熏陶培養(yǎng)生的愛國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