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商業評論

      商業評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商業評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商業評論范文第1篇

              卷首語

              (18)被“精確”改變的 周雪林

              讀者來書

              (20)你不總是對的! 陣海嵩

              (22)方法論解決不了“心病” 陳鍇

              新知

              (24)克服“后見之明偏見” 無

              (24)別做有求必應的老好人 無

              (25)包辦婚姻優于自由戀愛? 無

              (25)靈活工作時間的殘酷現實 無

              (25)未來的零售業什么樣 無

              管理時評

              (26)光明乳業:突圍的代價 孫欣

              (28)“華為們”如何拆除壁壘 陳永偉

              (32)你的社交媒體戰略走偏了嗎 郝亞洲

              特稿

              (34)與張瑞敏談管理大未來 胡泳

              決策管理

              (50)會議“夢魘” 潘蕓

              (53)試一下會議管理工具 羅伯特·顧爾德

              (55)怎樣的會議才算成功 魯白

              (56)會議室透露組織“人格” 風里_李峰

              (60)留一扇“窗”的成本 申智雄(jiwoong shin)

              (64)戰在價格之外 克勞斯·席樂克博士(dr.klaus hilleke) 陳凡

              (68)微信營銷的無限可能 陳建豪

              封面

              (72)cfo:走向價值創造軸心——中國cfo三大新角色 張博 支維墉

              (78)中國cfo群像——武文潔:做一個優秀的abc 葛雪松 支維墉

              (81)谷峰:做戰略的財務推手 羅真 支維墉

              (82)劉浩然:成為內部財務顧問 支維墉 潘蕓

              (84)宮偉:通過“戰略損益表”規劃未來 鄧中華 支維墉

              (85)你離戰略多遠——來自63位中國cf0的調研 姚音

              (88)三位cfo的經驗之談 毛涵丹

              (92)凱杰:一邊奔跑,一邊平衡? 支維墉

              (96)警惕“cfo帝國主義” 陳登坤

              案例

              (100)《愛情公寓》的逆襲 潘東燕

              (110)三改薪酬 周白羽

              (116)因“場”設“薪” 無

              (117)領先型+差異化的復合策略 李國丞

              (118)“冰點酒店控”以小搏大 毛涵丹

         &n

      bsp;    中國管理模式專欄

              (122)匹克:“云”讓管理更敏捷 毛涵丹

              基業長青

              (126)中國企業csr:知易行難 蔡舒恒

              研究院

              (130)招聘指數再現跌勢——中歐一博爾捷招聘指數2013年第一季度報告 無

              (134)人才是轉型關鍵——中國產業園區之殤 忻榕 侯正宇 曾黎

              領導者

              (138)衛哲:我只善于從1做到3 孫欣

              (142)引爆責任感文化 羅杰·康納斯(roger connors) 湯姆·斯密斯(tom smith)

              無

              (147)文化變革就像移動巨石 葛雪松

              人文

              (148)專業精神就是信仰 葛雪松

              閱讀

              (152)創業者,你敢承認自己的無知嗎 任鑫

              資訊

              (155)橫跨歐亞續寫經典全新一代桑塔納開啟傳奇之旅 無

      商業評論范文第2篇

      基于上述思路和方法,本文設計了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結構框架,如表1所示。具體來說,主要由四個層次構成,即目標層、系統層、準則層、方案層。其中,目標層是最終結果,它反映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水平;系統層是對目標層的系統化分解,包括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創新創業教育環境、創新創業師資團隊、創新創業管理體制、創新創業教育成效六大子系統,以全面體現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六大關鍵環節的成效;準則層是對系統層指標的模塊化分解,包括創新創業目標定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機構、管理制度、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等15個三級指標;方案層則是對準則層各模塊化指標的進一步細化和具體化,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使其可以進行具體的打分評價,具體包括目標定位的合理性、雙創教育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操作性、創新創業類課程開設是否體系化、創新創業教育的地位、人才培養模式的先進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操作性等48個四級指標。

      2設置并確定指標權重(tinganddeterminingtheindexweight)

      各個指標因素的確立只是在空間維度上確立了對象的評價主體,而指標權重的確定則是對各個指標因素在評價過程中重要程度的一種綜合度量[5]。指標權重確定的合理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整個評價體系的科學性以及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基于此,通過對目前國內外評價指標體系權重常用設置方法的優劣特點比較,本文采取專家分析和層次分析相結合的權重設置方法來依次確定各層指標因素的權重值。

      2.1同層次指標重要性比較標度的確定通過咨詢相關專家和文獻資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依次對位于同層次上的指標進行兩兩重要性的比較,并確定標度值。具體標度的設置如表2所示。

      2.2構造判斷矩陣,求解各層指標權重指標權重的基本思路與計算方法:首先通過構造判斷矩陣A=(αij)max,聘請教育評估專家對同層次指標兩兩進行重要性比較并對αij賦值1—9(值越大越重要)或1/9-1(值越小表示越不重要);然后用和積法AW=λmaxW求權重Wi,其中λmax為最大特征根,W為λmax對應的特征向量;最后計算CR(CR=CI/RI,其中CI=(λmax-n)/(n-1),RI為平均一致性指標)進行一致性檢驗。當CR≤0.1,認為Wi權重有效,當CR>0.1時,要求指標再進行重新比較。由于高職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評價指標體系層次較多,依次要建立的判斷矩陣多達25個(系統層對目標層的1個、準則層對系統層的6個及方案層對準則層的18個),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僅對系統層對目標層的判斷矩陣及其權重的計算過程進行描述,其他判斷矩陣的權重計算不再贅述,具體權值見表1。

      3創新創業教育的綜合評價(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由于在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中,很多指標存在著模糊性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有相應專家進行定性的判斷,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模糊數學的理論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創新創業教模糊綜合評價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步驟如下:首先建立評價結果集V={V1,V2,V3,V4,V5},將每一指標區間平均分為五級,從高到低分別優、良、中、及格、不及,依次對應評分值為1、4/5、3/5、2/5、1/5。其次,采用專家評價法,聘請10名左右專家對方案層48個四級指標進行“優、良、中、及格、不及”五級定性評價,利用公式Mi/N(Mi代表選擇某一等級的專家人數,N為專家總人數)依次求出每個四級指標中五個等級所對應的Mi/N值,進而構建起方案層評價結果矩陣F。第三,利用公式Fi×Wi(Wi為方案層指標權重矩陣)并作歸一化處理得到準則層每一個三級指標向量Rj,進而構建起準則層評價結果矩陣T。第四,利用公式Rj×Wj(Wj為準則層指標權重矩陣)并作歸一化處理得到系統層每一個二級指標向量Tk,進而構建起系統層評價結果矩陣T。最后,利用公式Tk×Wk(Wk為準則層指標權重矩陣)并作歸一化處理得到目標層指標(綜合水平指標)向量S,并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最終確定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等級。本研究運用上述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對我院電子商務專業及其他四個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效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評價的過程與結果取得了創新創業教育專家和相關專業教師的認可,證明本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是有效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參考應用價值。

      4結論(Conclusion)

      商業評論范文第3篇

      1.1評價指標體系及網絡模型的構建

      參考國際研究機構及以往文獻評價商業銀行績效時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3,15鄄17],本文構建了商業銀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表1).控制層以“中國商業銀行的績效評價”作為目標,網絡層以一級指標作為元素集,以它們各自的二級指標作為元素,綜合各指標的相互影響關系,建立如圖1所示的網絡結構.

      1.2指標權重的確定

      采用Saaty[18]提出的1~9標度法和成對比較法為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打分,得到元素集以及元素的關系判斷矩陣.指標間的兩兩重要性比較,由從事金融業的管理者進行評判,并按照文獻[18]將所有決策者的評分作幾何平均運算,得到綜合的關系判斷矩陣.接著借助SuperDecisions2.2.6軟件建立ANP模型,根據綜合關系判斷矩陣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在此不一一列出.同時所有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證明所有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2實證分析

      2.1樣本及數據

      本文選取能反映中國商業銀行整體情況的17家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原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中信銀行、福建興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根據各銀行官方年報,得到17家中國商業銀行2009—2011年的二級指標值.由于評價指標量綱不同,在此運用極差變換法對所有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2].接著按照公式(1)計算第k個銀行的第i個一級指標得分Sik,其中Wij為第i個一級指標下第j個二級指標的權重,Vijk為第k個銀行的第i個一級指標下第j個二級指標值:

      2.2DEA效率分析

      本節以銀行的一級指標,作為DEA分析的產出指標以測算銀行效率.采用ANP-DEA和DEA兩種方法比較中國商業銀行的效率,兩者的區別在于產出指標的不同:前者選取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發展性、創新性作為產出指標;后者選取現有文獻較為常用的產出指標———凈利潤、貸款總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入指標均選擇典型的指標,分別為員工人數、營業支出、固定資產.接著采用DEA-BCC模型[19],運用Deap2.1軟件對17家銀行2009—2011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3,其中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的數據不在此列出(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表2按ANP-DEA得到的年均綜合效率值,分成四類銀行:①前沿銀行,效率=1;②高效率銀行,0.5≤效率<1;③低效率銀行,0.1≤效率<0.5;④極低效率銀行,0≤效率<0.1.對比兩種效率評價方法,2009—2011年中國商業銀行的效率呈現出以下特征:①基于ANP-DEA方法得到的有效率銀行比基于DEA方法的少(前者3個,后者5個),說明ANP-DEA方法能甄別出更多無效率的銀行.②ANP-DEA方法測度的綜合效率值遠小于DEA方法(表3),銀行排名也有很大差距(表2).如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在ANP-DEA方法中均屬于前沿銀行,而在DEA方法中排在末位.主要原因是DEA方法僅考慮銀行的盈利能力,而這兩家城市商業銀行由于沒有國有銀行的規模、網點及品牌優勢,其盈利性指標的得分遠不如國有銀行,使得測度的效率較低.事實上,由于信貸資產質量和中間業務的開展等方面成效顯著,加上靈活的組織架構和人才優勢,這兩家銀行的安全性、發展性及創新性指標的得分較高,因此在ANP-DEA方法中排在前列.③表3的數據顯示,兩種方法得到的平均純技術效率比較接近,但平均規模效率差距很大,說明DEA方法高估銀行綜合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其大大高估了商業銀行的規模效率.另外,ANP-DEA方法得到的銀行效率值的標準差比DEA方法的大,表明前者的結果更能體現銀行之間的效率差異.④兩種方法測度的結果存在一致性:原深發展銀行排名第一;農業銀行由于規模無效且純技術無效導致其綜合效率在所有銀行中最低,與大多數文獻[2鄄3,7,16]的結果一致;國有銀行的平均綜合效率比非國有銀行低(表2).在ANP-DEA方法中,五家國有銀行排在倒數后五位,屬于極低效率銀行,投入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以及規模不經濟同時制約了綜合效率的提高.這是因為國有銀行承擔國家政策重任,其信貸質量較低,并且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給依賴存貸利差擴張的國有銀行帶來發展的瓶頸,從而給其安全性和發展性帶來負向影響.另外,國有銀行在創新能力與非國有銀行差距較大,體現在前者的勞動力規模過大但人才素質總體較低,并且非利息收入占比較低.因此國有銀行需要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同時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以實現績效的提升.

      3結論

      商業評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許多企業十分重視電子商務網站的建設和利用。但是,企業經營者需要知道網站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在哪里,從而找到進一步改善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采用合適的方法來評價網站。電子商務網站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內容與指標對電子商務網站運行狀況和工作質量進行評價。通過評價活動促進電子商務網站的整體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從而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本文擬對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套適合現行企業狀況的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的內容與指標體系。

      一、企業電子商務網站的現狀

      目前,網站按照主體性質不同分為企業網站、商業網站、教育科研網站、政府網站、個人網站和其他公益性網站等等。企業包括制造業、IT業、批發和零售業、餐飲業、咨詢服務業等等。據2005年7月CNNIC的數據,我國各類網站總數為677500家,企業網站的數量最多,占60.7%。

      企業電子商務網站的真正價值是通過在線交易和商務活動,并以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反映出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二是商務操作。第二項功能是電子商務的核心。但從《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所提供的數據看,從事信息仍然是企業網站的主要功能。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售后服務/技術支持占32.2%;用戶在線咨詢/投訴占18.6%;網上銷售(B2C)11%;企業間網上銷售(B2B)占10.7%;網上采購招標占6.1%,說明企業電子商務網站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二、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的類型

      從目前電子商務網站評價的實踐來看,電子商務網站評價有多種類型。根據網站評價活動的組織者不同,可分為官方或非官方的行業性測評機構、商業性的評比機構、各類咨詢調查公司及有關的媒體。各類電子商務網站評價機構均有各自的評價方法,評價的目的和服務對象不盡相同。

      官方的測評機構在我國體現為行業性組織的測評機構,如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自1997年起,CNNIC定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

      商業性的評比機構中,如《計算機世界》、《中國計算機》、《電腦報》等機構或媒體,也相繼開展了電子商務網站的評價活動,在國內已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方法

      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所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從評價所需數據資料的獲取方法來看,目前通常有以下3種:

      1.網站流量統計。是通過特定的軟件統計、分析網站的瀏覽量。CNNIC是目前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網站訪問量統計機構,該中心的第三方網站流量認證系統定期推出各行業網站的排名,一般有每周排名、每月排名。但是國內外關于網站流量指標的定義并不一致,國內各網站采取的定義方法也有所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網站流量排名的權威性和一致性。

      2.專家評價。是采用規定的程序對專家進行凋查,依靠專家的知識和經驗,由專家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并對問題做出判斷、評價的一種方法。專家評價法有集思廣益的優點,可以對各備選網站進行綜合評價,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顯,例如,專家組人數有限,代表性不夠全面;個別權威人物或言辭影響力較大的專家可能左右評價結果,從而影響整個評價結果的公正性。

      3.問卷調查。是一種常用的調查方式,通常有抽樣調查和在線調查等形式。這種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存在人為作弊的可能。另外,剔除無效問卷要花費較多人力。

      四、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的內容與指標體系中外比較

      Gomez公司是國外著名的網站測評機構,該公司主要從客戶需求、客戶滿意的角度來制定網站的評價內容和指標。Gomez公司制定了5個一級指標:易用性、用戶信心、站點資源、客戶關系服務和總成本,評價指標及指標解釋如下:

      總評(Overall):對網站所提供的服務、網頁設計和布局、總的使用情況的整體測評。

      易用性(EaseofUse):網頁應與一致的形式和直觀的網站外觀相結合,布局要合理,并與內容和功能相結合,提供有用的示范和廣泛的聯機幫助。

      用戶信心(CustomerConfidence):網站應高度可靠,擁有知識豐富且易于訪問的客戶服務機構,并且提供質量和安全保護。

      站點資源(OnsiteInformation):不僅在站點上提供廣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信息,還要通過電子賬戶、交易、工具和信息查詢等方式提供針對這些產品和服務的全方位的深度服務。

      客戶關系服務(RelationshipServices):企業通過個性化服務建立電子化的客戶關系服務,允許客戶在線提出服務請求,通過客戶聯誼活動和額外津貼等方式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和集體感。總成本(OverallCost):指企業為用戶提供的定制一攬子服務所需要的成本,包括一攬子服務的原材料成本、運輸和處理的附加費用、最小的收支差額和利率。

      CNNIC主要從技術的角度來制定網站的評價內容和指標。CNNIC制定了3個一級指標:網站、網頁、在線數據庫。評價指標及指標解釋如下:

      網站:網站相關特征(每天頁面訪問數、服務器擁有情況、網站的鏈接數、網站的員工數、網站成立時間、頻道數、網站版本、網站的可訪問性、安全性),網站效果指標(信息、業務結合)。

      網頁:網頁長度、網頁的更新周期、網頁編碼狀況。

      在線數據庫:使用情況、服務方式、在線數據庫更新狀況、數據庫容量、是否同時具有其他載體。

      從上述兩種評價體系的對比中,可以看到,國內外在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指標上有較大的區別。

      首先,在評價內容上,國外更注重網站的功能與業務以及客戶服務的水平和質量;而國內主要是對網站的技術性能進行評價。這既反映了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水平差距,也反映了我國企業電子商務活動中對客戶的重要性和價值認識存在不足。

      其次,在評價方法上,雖然國內外都普遍采取網站流量指標評價、專家評價、問卷調查評價、計算機搜索等方法,但國內網站評價所采用的問卷調查,其數據采樣中存在數量上的不足,因為我國真正參與電子商務交易的企業數量有限。此外,在數據處理與分析時,較少采取加權指標評價、模型評價、動態分析評價等方法,影響了評價的準確性。

      再次,雖然我國官方和非官方的測評機構在網站評價方面均有一定的影響,但它們在評價方法和內容上都存在不足,對企業電子商務網站的發展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五、構建適合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的內容與指標體系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需要有科學的分析評價方法,全面、公平、客觀的評價體系,權威、公正的專家團體。在這種評價方法中,首先是建立加權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技術測量、專家調查、用戶調查等方法收集數據;最后采用定性與定量方法、比較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等對數據及相關資源進行分析,對交易功能和信息功能進行綜合評價。

      六、結束語

      目前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網站評價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方面仍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一是要加強網站評價原則、內容和方法的研究,使評價結果更為合理。二是要大力發展面向企業電子商務網站的中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的建設和管理,通過評價活動,促進企業電子商務網站的整體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05,7.

      [2]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R].2005,2.

      商業評論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商業活動載體商業活動主體

      論文摘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是商業地理學的核心。文章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方面深入分析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歷程,回顧國內城市商業結構研究的進程,并進一步指出研究的薄弱之處與發展方向。

      1引言

      城市商業隨城市的建立而出現,是城市的主要職能。城市商業空間結構是由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載體即商業中心,是商業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主體即消費者和商業企業經營者,是城市商業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但由于一般均假設商業企業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故只重視消費者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一直以來是國內外城市商業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其研究歷史已有幾百年,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也比較成熟。其研究領域廣泛,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域范圍內各商業活動載體——商業中心的空間形態、等級體系、布局規律,以及商業活動主體——消費者空間行為、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包括城市內部與城市體系空間結構,文章特指城市內部商業空間結構。

      2國外研究理論和方法概述

      地理大發現之后,世界各國商貿往來加強,各國各地物產資源、集散中心、交易市場的簡單描述日益增多,給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計量地理、行為地理、時間地理、運籌學等一系列科學理論和方法的引入,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真正科學化,研究水平不斷提升,逐漸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作者將從商業活動載體和主體兩個方面綜述國外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進展。

      2.1城市商業載體的空間結構研究

      商業中心作為商業活動的載體,是人們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早期的研究注重從商品供給的角度考察商業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商業中心的等級體系和不同商業職能的空間布局規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3種研究成果。

      2.1,1地租理論。杜能提出位置級差地租理論最早解釋了商業中心布局于城市中心的原因。1961年,格葦斯(Getis)揭示了總零售量隨離開地價最高的城市中心地帶的距離增加而減少的規律,證實了土地地租變動及其與商業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的規律。20世紀60年代,加納研究了商業中心的內部結構,在投標地租曲線上建立了不同商業中心的簡明空間。1970年,司格特(P.Scott)用圖表表示出租金梯度與商店類型的關系,認為通過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城市內部經濟活動的生態位,可以確定商業中心的區位。

      2,1,2基于中心地理論的研究。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Chif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論是現代商業空間理論的基礎,為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德國經濟學家廖士(Losch,1940)在其《區位經濟學》中提出“經濟地景模型”,創立了服從最大限度利潤、以市場為中心的區位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對城市市場經濟區進行系統的研究,深化了中心地理論,構造了邊界的無差別線模型。后來,墨蘇(R.E.Murphy)和萬斯(J.E.Vance)以建筑物高度及其商業職能為依據,界定了中央商業區的地域范圍。

      2,1.3空間分析學派。二戰后,地理學界掀起了“數量革命”,復雜的計量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城市內部空間成為可能,空間分析學派隨之產生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貝利和加里森首次引入統計學中的回歸方法,得出P=ABn。為中心地職能的設施數,P為中心地的人口數。參數A和B用回歸的方法取得,當=I時的P值是門檻人口數。1965年,美國學者貝里(Berry)對芝加哥大都市區商業形態區位分布進行實證研究,提出“都市區商業問結構模型”。1981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引入多變量功能方程(multivariatefunctionalordination),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和圖表,分析商業區功能性質、區位、易達性、形態、發展規模及其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系一。

      空間分析學派通過大量假設來簡化問題,研究方法上由定性描述轉為定量數據處理,借鑒統計學、數學分析及數量地理方法解釋問題,促進了商業空間結構研究方法科學化。但過分追求技術、邏輯理論系統完美和空間分析的抽象化,使他們的研究脫離了實際的城市商業空間結構。

      2.2城市商業主體空間分析

      2.2.1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學者們逐漸認識到空間學派將人地關系物化、忽視人的作用不切合實際,發現消費者行為對商業空間結構有重要影響。相關研究也開始注重從消費者行為方式和社會經濟屬性的角度來理解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強調消費者行為差異對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

      貝里和蓋瑞遜(1958年)第一次將消費者行為納入理論架構,首次對消費者前往最近的商業中心購物的假設提出挑戰。美國的學者賴斯頓(Rushton)最先從消費者行為觀點去研究城市商業空間結構問題,提出行為一空間模型,認為任何一級的中心地的消費者行為均有多樣性。1970年,道斯(Dows)提出商業設施認知結構的程序,從商業設施潛在顧客的角度出發來判斷大量的有關屬性、看法、傾向性、評估變量等因素的重要性;1972年,大衛(Davis)提出了“購物中心層次性系統發展模型”,將消費者行為及其社會經濟屬性納入購物中心的層次結構的形成和變化中;1982年,英國學者波特(Potter)完全從消費者的知覺和行為的角度來探討零售區位的分布問題,提出信息場與利用場的區別。

      2.2.2消費者空間結構研究——商圈分析。商圈是指特定商業中心吸引顧客的地理區域,也稱商勢圈,側重從商業需求的角度考察消費者空間分布狀況。1929年,美國學者威廉·萊利(WilliamJ.Reilly)首先創立了商圈測定法則——萊利法則,即:兩個商業供給地,對于中間一個消費地消費者的吸引力與兩個供給地人口成正比,與兩個供給地距離平方成反比。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探討消費者空間分布法則的研究,派生出康帕斯法則、阿普波姆法則、加薩法則。

      隨著汽車普及,實際距離已不再有很強影響力,萊利法則及其派生法則在商業網點布置中常與現實不符。美國學者哈夫考慮了更多因素,構建如下的數學模型

      式中:P,為居住在i地區的消費者選擇商店聚集區購物的概率,S,為商店聚集區面積,,為從i地區到商店集聚區所需時間,為消費者從居住區到商店聚集區路程中購物障礙要素指標。

      哈佛商學院(20世紀80年代)在實踐中創立了飽和理論,通過計算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測定特定商圈內某類商品銷售的飽和程度。一般來說,位于飽和程度低地區的商店,其成功的概率必然高于高度飽和地區。零售商業市場飽和系數(IRS)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IRS為某地區某類商品零售飽和系數,C為某地區購買某類商品的潛在顧客人數,RE為某地區每一顧客用于購買某類商品的費用支出,RF為某地區經營同類商品商店的營業面積總數。

      上述各種模型對于有效選擇商店地址,研究商店顧客來源與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應用簡單明了、省時省力。但是,影響消費者空間分布的因素眾多,除模型中已經考慮的人口、距離等因素外,還受商店本身的競爭實力、所處商業中心的繁華程度、交通流量、競爭商店的位置、所在地城市規劃等因素影響。新設商店要做出正確決策,在進行定量分析的同時,還必須與商圈實地調查結合起來,進行定性分析。

      3國內研究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逐漸興起,主流是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楊吾揚教授把中心地理論引入商業空間結構研究中。以北京市為例,把城市商業網點分成3級序列:市級、區級、街區級,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分析了北京商業服務業空間結構現狀,用范力農定理求“銅心”,成功地對中心地理論進行了試驗性研究。高松凡論述了北京城市場的歷史發展變遷,從歷史地理學視角,運用中心地理論分析了自元大都以來歷代北京城市場空間結構特點、演變過程及影響因素。

      寧越敏教授實地調查了上海市城市中心區商業中心,首次建立了界定商業中心的一套指標。他選取了商業中心內商店數、商業中心的職能數等5個指標,對上海市61個商業中心進行了聚類分析,劃分為3個級別5種類型,分析了影響上海市商業中心區位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吳郁文、謝彬等在研究廣州市城區零售商業企業區位布局時應用了這種方法,增加大型綜合商場、大飯店、賓館職能單位數占商業中心職能單位總數的百分比這一指標,用6個指標對廣州市30個商業中心類型及等級體系進行聚類分析。

      20世紀90年代初,安成謀以蘭州市為例,構建消費者購物模式:位于某一特定地區的一個商業中心,銷售范圍與消費者總開支成正比,與該商業中心規模成正比,與消費者花在購物途中的時間成反比,與這一中心與其他中心的競爭成反比。他劃分蘭州市3級商業中心區位格局,引入加權平均模型和希爾伯脫模式,分析蘭州各市級商業中心的區位優勢度,據此評價商業中心發展潛力。

      暖等以商業行業為切入點,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采用因子生態分析技術,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研究昆明市商業地域結構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今后調整方向_1。閻小培、許學強等以廣州市為例分別對其商業中心的區位格局及發展趨勢、中心商業區進行了分析。仵宗卿開始深入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內部,探討其形成機制和發展演變歷程。

      4國內研究評析

      4.1消費者行為定量研究相對薄弱

      整體上,國內學者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以中心地理論為基礎,分析商業網點的規模等級與空間分布。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商品流通自上而下調撥,加上基礎數據庫缺失,導致關于消費者行為空間分析的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定性描述層面上,定量分析較少,制約了國內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研究的深入。目前,我國商業的宏觀經濟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買方市場”的出現使得傳統業態的商業企業經營步履維艱,而加入WTO后外國資本大量涌人中國,必將對零售業市場帶來極大的沖擊,必然要求研究視角與指導思想作相應調整。

      4.2新方法新手段的應用較少

      從發表的論文看:朱楓,宋小冬,馬才學等人分析了商業地理定位的構成要素,論述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商業選址的技術路線。但總體上國內研究與新方法新手段的結合較少,GIS,GPS,RS等技術引入不足,缺乏對城市商業空間結構的科學模擬。

      在研究方法上以靜態均衡分析為主。國外相關研究為了構筑模型的需要,簡化商業布局影響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學者的研究視角。事實上,商業受眾多因素交叉影響。隨著商業的進一步復雜化,靜態均衡分析將顯得越來越不合理。我們必須注重從動態、綜合的角度去看問題,更好地把握商業布局眾多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商業空間結構規律。

      4.3新型商業業態的影響提出了新課題

      隨著個性化、柔性化、多樣化消費理念的滲透,廠商在迎合消費者喜好的驅動力之下,生產方式已由批量生產、內部資源整合、單獨的市場競爭逐漸轉向定制化生產、外部資源整合、供應鏈協同式競爭。這一系列的轉變已促成流通企業質的轉變。商業業態大致遵循著百貨商店一雜貨店一超市一巨型超市一便利店一專賣店一購物中心一倉儲式商場一電子商業的軌跡演進,間接影響著我國城市商業的空間結構。

      20世紀60年代,ShoppingMall隨著轎車的普及率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興起。70年代,ShoppingMall逐漸被引入亞洲的日本、新加坡、臺灣等發達地區。近年來在上海、北京、深圳迅速崛起,迫切需求專業知識指導國內商業地產投資機構和商鋪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選址經營決策,促進商業地產知識的普及。

      近年新興的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通過電子網絡方式進行商品交換與行政作業全過程。因為它第一次實現了無店鋪經營,造就了三維的空間市場(marketspace),企業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擺脫空間距離的束縛,直接與消費者進行交易,真正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與零庫存,因而虛擬商廈與電子商業對城市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將是深遠而復雜的。這被視為商業業態的又一次革命。研究網絡虛擬購物對傳統的商業空間結構的影響機制、發展過程、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將有重大意義。

      4.4商業分布離心化研究有待加深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小汽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開始有條件逃離城市的擁擠、喧嘩與繁雜。近年來,我國部分大城市已出現人口郊區化現象,一些工廠、商業企業也開始向郊區遷移發展,尤其是占地面積較大的批發商業。某些大城市郊區尤其是近郊區商業銷售額總量、銷售額增長速度均有超過市區同類指標的趨勢;商業數量、從業人員、營業額等比重在郊區有增加趨勢,在市區有減少趨勢;同時市中心的商業區并沒有衰落,這種情況有別于郊區化,我們稱之為離心化。但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城市商業離心化的程度及趨向、與國外對比、發展中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措施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色九月亚洲综合网|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国产bv网站在线 | 图图资源网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永久精品ww47|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日韩av无码|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中文 |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免费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αⅴ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亚洲人成综合网站7777香蕉|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