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淡然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生活沒那么多詩和遠方,更多的是坎坷和無奈。別一邊不作為,一邊抱怨,學會腳踏實地,更要懂得隨遇而安。
3、凡事不必苛求,來了就來了;遇事不要皺眉,笑了就笑了;結果不要強求,做了就對了;生活就是一種簡單,心靜了就平和了。
4、世上沒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煙。
5、別和往事過不去,因為它已經過去;別和現實過不去,因為你還要過下去。
6、倘若心中愿意,道路千千條。倘若心中不愿意,理由萬萬個。一切問題,最終都是時間問題。一切煩惱,其實都是自尋煩惱。
7、好事壞事,最終會成為往事,看不慣的人,默默轉身就好;放不下的事,學會淡然處之;繞不過去的心坎,學會釋懷。
8、與己無緣者,隨他來去,即為淡;與己有緣者,好自珍惜,即可有味。
9、將過去抱的太緊,就會騰不出手來擁抱現在。與其傷心回憶,不如微笑遺忘。
10、有時候,失憶,是最好的解脫,沉默,是最好的訴說。學著做你自己,并優雅地放手所有不屬于你的東西。
11、讓來的人來,讓去的人去。順其自然,是對生活最大的成全。
12、別再為錯過了什么而懊悔。你錯過的人和事,別人才有機會遇見,別人錯過了,你才有機會擁有。人人都會錯過,人人都曾經錯過,真正屬于你的,永遠不會錯過。
13、人在三觀正常的前提下,活得任性一點其實也挺好的,只要身正就不怕影斜,沒必要整天憋著自己的性子活給別人看。
14、生命太短,沒留時間給我們每日帶著遺憾醒來。所以去愛那些對你好的人,忘掉那些不知珍惜你的人。
最初告訴我平淡是真的是母親。母親不是一個前衛的人,卻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她最喜歡在自家小院里擺弄花草。夏有芙蕖冬有紅梅,春有海棠秋有金菊……小院簡直成了花海,美不勝收。尤其是春日,大朵大朵的花連綴成緋紅的云霞,蜂飛蝶舞,陣陣飄香。父親總會在一旁礙手礙腳地幫忙,惹得母親嗔怪。就這樣平淡而又幸福地,我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媽媽常對我說:“不要過于明艷熱烈,淡一點、真一點就很好?!痹缭谝簧酰瑡寢尡銥槲衣裣隆暗拿馈边@顆種子,等待它和我的成長。
后來,認識了季羨林先生,也獲得了一份淡然。水木清華,少年才俊,季先生也曾如一樣“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做著青年人該有的夢。可的終究是逃不掉的。面對美被踐踏,德被拋棄,季先生也曾痛苦,也曾彷徨,生命在那一刻我仿佛真的失去了價值。正如那位稱自己按四四拍鍘草的風采不減的音樂家,季先生一定是學會了樂觀,淡然地面對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終于等到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該是對這份可貴的淡定的最好詮釋吧。此刻,“淡淡的美”已慢慢發芽、抽枝、生長。
不久前,讀到一本散文,頓時領悟了淡泊。這本書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夏夜的風,草間的露水,花下的蟲鳴,一切都是他吟詠的對象,一切都值得她去贊嘆。而她,也總愛在文章的最后加上一句:“這是很有趣的?!闭沁@一句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不追求緊張刺激的情節,個性十足的人物,一路高攀的銷量,她篤定而從容地寫著她所愛的文字。淡泊了名利,她的文字有了“閑敲棋子落燈花”的雅,有了“悠然見南山”的妙。我仿佛已經聽到“淡淡的美”在我心中開花的聲音了。
可是,這是一個浮躁而不安的社會,總有一些人,沉湎于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忽視了平淡;總有一些人,畏懼困難、害怕失敗,靠輕生來逃避,舍棄了淡然;總有一些人,鳶飛戾天、經綸世務,汲汲于名利,迷失于名利,忘記了淡泊……于是,我們愈發地浮躁,愈發地不安,哪還有一絲“淡淡的美”留存于心間呢?
精神的升華不是劇烈晉級的,而是慢慢深入的。我們則需慢慢等待這份“淡”生根、發芽、開花,進行自我的精神救贖,獲得一份屬于自己的淡淡的美。
評獎者說
小作者對“淡”的領悟是隨著時間的綿延、生命的成長愈發深刻的?!暗拿馈豹q如一棵大樹,從小時候母親為她埋下種子,到從季羨林先生的人生中,感悟到點點淡然油然生長,再到不久前在《草枕子》里,讀出淡泊的花靜靜綻放,同時也從社會的浮躁與不安中看到了缺乏淡然的隱憂。文章寓意深刻,層層遞進,回環一體,頗有余味。
【摘 要】眾所周知,詩歌教學是初中語文的重要教學部分之一,占據著重要的教學地位。對于初中生來說,詩歌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背誦層面上,然而,詩歌教學的目的遠遠不僅這些,詩歌展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學生們語文素養以及文化素質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們背誦詩歌,還要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更為深層次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們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
在初中語文中,詩歌教學相當重要,在教學內容方面,詩歌分為古代詩詞與近現代詩詞兩個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對詩歌背誦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對詩歌理解層次的考察,換言之,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要求學生們既要背誦詩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背景、語言風格以及修辭手法等等。相對于小學語文的詩歌教學來說,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更上一個層次。此外,詩歌教學能夠讓學生們在了解與感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同時為自己的語文學習儲備文化知識,對學生們能力的提升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鑒于詩歌的歷史久遠,學生們在詩歌的理解與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難,那么教師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策略。
一、詩讀百遍
學詩詞當然要從讀開始,教師應重視這一環節,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課堂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讀,通過讀去體味詩詞中的韻味。當然,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而指導朗讀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奏,當然老師要講解一些關于節奏的知識,例如從音和意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
二、知人論詩
白居易歌理論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說明詩歌的產生一般都有著特定的時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詩歌內容的學習開始之前,教師要安排一個介紹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詩創作背景的環節。這個環節的內容可以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也可以由學生課前完成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只有對詩歌創作時作者的情感、個人際遇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詩歌內容。如在學習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時,我們首先知道的是這是孟浩然在西游長安之時寫給張九齡的詩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引薦。這是一首不著痕跡的干謁詩,而孟浩然又有著才子學人的傲骨,努力掩藏著其中的干謁痕跡,所以才有了“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經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詩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學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緊扣詩眼
詩歌講究“練字”,即便是以白話寫就的現代詩歌在語詞的選擇上也有著一定的選擇性。無論是“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還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都說明了練字在作詩中的重要性。同樣,品讀詩句的時候,也要對這些經過精心錘煉的詩句進行品讀才足以深刻體會詩歌的美。注重品味詩句、賞析詩句,才能對詩歌有著整體的把握。如學習崔顥的《黃鶴樓》,把握每一句詩的用詞,如“昔人”、“空余”、“不復返”、“空悠悠”等,才能對作者的憑古思鄉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詩歌的語詞最關鍵之處在于品味其詩眼,詩眼就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如杜甫《春望》一詩的詩眼就在于一個“望”字,有對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對家書的期望、有對關河寧靜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生動地寫出了江南兩岸綠意盈盈、春風和煦的情境。學生對這樣的詞多加琢磨體會,也能積累字詞,有利于語言的學習和寫作的提高。
四、體會意境
在對學生進行詩意的講解時,不能脫離詩歌的意象與意境。意象是組成詩歌的零件,而意境則構成詩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詩歌中比較朦朧,而在有些詩歌中卻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來表達,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組合而成,而作者的羈旅之情也在這些蕭然的意象中得到表達,思親盼歸之情也在夕陽西下的環境下顯得尤為強烈。
劉敞(1019——1068),北宋經學家,字原父,世稱公是先生,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進士,官吏部南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長于春秋學,開宋儒批評漢儒的先聲。在北宋那個年代,文人的地位很高。劉敞精通史學、經學,雖為官不高(曾任揚州、汝州知州),卻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當時他與弟弟劉攽,被詩界稱為“二劉”,死后唐宋家之一的歐陽修曾為其撰寫墓志銘——《劉公墓志銘》,可見其分量。劉敞的存作不多(多已遺失),通過閱讀他的作品,筆者覺得他是個心思細膩、技術圓融且博覽群書的人,其詩清新雅致,頗有畫派中的“文人畫”特征。
微雨登城
雨映寒空半有無,
重樓閑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
一片江南水墨圖。
現代的人經常以為古人寫詩都是一揮而就,那樣才瀟灑,才顯示出才思敏捷。以筆者現有的經驗,事實并非如此,寫作之前、寫作之時,還是要靜思默想、構思謀篇的。詩中所描繪的景象,與他所觀、所感,還是有差別的。有時還會因為藝術需要,因為詩篇詩句的需要,剝離當時的情境與情節的。這可以說是創造,也可以說是藝術上的小花招。特別是古典詩歌,我們的傳統文化、前人詩句的描繪早已賦予許多詞句特別的意蘊。比如城郭、高樓、秋日、明月、秋雁、春日等等,許多時候無須更多修飾,一看便知他要說什么。這樣一種象征和暗示,早已深入自小習詩的莘莘學子內心,何況是一個老辣的詩人。所以,閱讀這首詩,筆者覺得作者劉敞仍然借用了許多前人的作詩技巧,或者因襲了前人的“傳統”——雨(秋日還是春日?)在寒冷的空氣中“半有無”,這個“半有無”,與“半江瑟瑟半江紅”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這是一種技巧的聯想。記得卡爾維諾說過,藝術家所掌握的技巧其實非常少,甚至所學會的比喻也非常少。許多比喻其實是其他比喻的變體。只是有些跳躍遠一些,有些比較近一些。有些是暗喻,有些是明喻,還有的用了借喻。那么這個“半有無”,是不是那一句的聯想呢?不言而喻。第二句“重樓閑上倚城隅”,無須多言,是前人許多類似詩句的化用。句意熟悉而詞序略感陌生。筆者這樣說毫無貶低這些詩句的意思,而是講一個詩人作詩有小秘密。那么,前兩句連起來,放在一起,便頗費詩人心思了,應該說這是詩人對時空背景的交代,所思所想,氤氳在一起,有點欲言又止的意思。如果用現代漢語翻譯,這兩句的大意便是:“秋日的雨絲,清清亮亮,與清澈的寒空相映照,若有若無;閑暇時,我,一個假定的我(或者任何一人),悠然地登上城樓,倚靠著城隅?!边@不是有點文人式的矜持嗎?這并不奇怪,許多古代文人的情景描述都這樣。這是人文情懷的虛寫,并非描繪實景。
其實比較有特色的是后兩句:“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淺深山色高低樹”是對前兩句的意境的補述與勾勒,如果前兩句描述的是中景,那么這句便是描寫近景和遠景。如此一來,一幅生動的山水畫便躍然紙上。但還需一句更大的補句:“一片江南水墨圖”。很多時候寫詩其實非常忌白:忌諱過于直白的語言。但劉敞在這里,卻反其道行之,一句類似點題與告白般的語言,起到了情景交融又跳開全詩進行一番自然表白之感的作用。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據說李白讀到了崔顥的詩,非常郁悶,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但是爭強好勝的李白還是按捺不住,在金陵寫了這樣一首,連韻腳都是一樣的,才算是了了心中一件恨事。但就我的閱讀感受,我其實還是更喜歡崔顥的。原因可能也很私人,因為在人生追求上我和李白并不是一路人。李白一輩子都LL于功名,所謂“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感慨是由衷而真誠的;而我覺得自己要淡然得多,更加隨遇而安一點,所以,李白的“長安不見使人愁”并不會引起我太多的共鳴。
從思維模式上說,這兩首詩其實都差不多,都是很“中國”的思維方式。在中國人看來,永恒的自然,是我們生發人生感慨的源頭:越是感受到自然的永恒,就越能體會到生命的短暫、人事之匆促。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于孔子那最文藝的一聲嘆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不過感嘆完了,得出的結論則并不一致,有的人覺得人生短暫更應該“及時當勉勵”;也有的覺得應該“付諸清風明月”。其實崔顥與李白的追求就并不太一樣。在李白那邊,是功名不能成就的焦慮;在崔顥一邊則是有家歸不得的無奈。一個是渴望出發,無奈道阻且長,前途渺渺;一個是不如歸去,卻身不由己,不知鄉關何處。
兩首詩在展開的過程中也有微妙的差異。比如崔顥與李白在頷聯和頸聯的設置上雖都講了人事之短暫與天地之永恒之間的對立,但是順序不同。在崔顥的詩里,首先是白云千載所表達的宇宙之無窮,然后才是漢陽樹和鸚鵡洲的人事印記(漢陽樹、鸚鵡洲),李白的詩里恰好相反,先說了人事之匆促(埋、成),然后再說自然之永恒。這是兩種邏輯推理過程:一個是天地無窮,而人事渺渺,多少當時英雄,如今只留僅堪憑吊的古跡了,一切努力隨風而逝,所以不如歸去;一個是人事固然匆促,但天地永恒,當可容我縱橫,所以更應有所作為。于是,一個想著不如歸去,一個因為不見長安而焦慮不安。所以,實際上不管怎樣的詩人,他在展開自己的詩句的時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推理過程的,抒情也是講理(雖然這樣的“理”并不像“1+1=2”那么直接顯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