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蜀道難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李白 詩歌 藝術特點 夸張
李白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性格豪放不羈、感情愛憎分明、想象力高深莫測,他繼承和弘揚了前代浪漫主義詩人的創作成就,通過驚世駭俗、不拘一格的筆墨,抒發詩人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猶豫、徘徊,心中無法排遣的憤懣、憂慮,同時對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及黑暗政治進行了猛烈抨擊。以下我們將分析《蜀道難》這首詩中李白的創作特點。
一、《蜀道難》創作背景
開元十八年,三十歲的李白因為在地方懷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來到繁華的長安城,他認為自己滿腔才華,可凌駕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廣納賢才、廣開才路,必然會有自己施展的空間。他滿懷熱忱地在長安拜見了當朝宰相張說,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張說父子嫉賢妒能,有意將李白幽禁在終南山玉真公主別館。李白苦悶至極,多次奔走于王侯將相之門,卻無人收留他。后來幾乎誤入歧途,幸得友人陸調搭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時,那些達官顯貴的子孫們盡管碌碌無為,卻扶搖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許國、懷才抱玉,卻投報無門,最后敗興而歸。《蜀道難》創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長安的經歷。
二、從《蜀道難》看李白詩歌的藝術表現特點
(一)大膽的夸張
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夸張是最常使用的表現手法,夸張往往會給予讀者心理和生理以極大的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來面貌真實地呈現出來,同時又產生了強烈的力量和動人的藝術效果。在《蜀道難》這首詩歌中,李白恰恰很好地運用了這種夸張的手法,充分體現了蜀地山川的巍峨險峻,通過夸張手法的運用,對山、水、情、事等進行淋漓盡致的刻畫和描寫,突出了山水的本質特征,在人們面前呈現出一種比原來的形象更加豐滿和具體的姿態,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震撼效果和深刻的感受。現實生活中,其實不存在這種“連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的,但在藝術作品中卻可以采用,這是藝術家們的權利,既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同時又達到一種“夸而有節,飾而不誣”的藝術魅力,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和客觀事物的真實形象,通過夸張的表現手法,生動、真實、立體、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二)神奇的想象
表現事物形象的基本手法就是想象,它是藝術構思的靈魂,所謂“規矩虛位,刻鏤無形”,就是將藝術形象從無到有,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成功地表現出來。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風以極高的評價“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唐人殷瑤也曾這樣評價李白的《蜀道難》,可謂是“推奇又之奇”。二人都認為在李白的詩歌中,具有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可以用“縱逸”來形容,簡直是超乎人的想象力,層出不窮、變幻莫測,他的想象空間遼闊深遠、無所能及、忽而白晝、忽而月夜、忽而深谷、忽而高山,詩人縱橫馳騁,借助于這種奇特、自由而又豐富的想象力,將蜀道山川間的黃鶴之飛、六龍回日、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超乎尋常的藝術形象,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在自己的詩篇中,通過對這些藝術形象的組織和再現,很好地詮釋了作品主題,詩歌也因此產生了一種飛騰神奇、直抵九霄的氣勢。
(三)濃烈的感情
想象和夸張的表現手法,都是在詩人的駕馭和主觀情緒支配下進行的。作家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必須達到一種“觀海則意溢于海”、“登山則情滿于山”的意境,這樣藝術作品的創作,才能達到一種鮮明、強烈的感彩的境界。縱觀《蜀道難》全詩,字里行間都有一種驚異、贊嘆的情緒流露出來。如詩的開始,就發出一聲驚嘆“噫――吁喊!危乎――高哉!”這種震撼人心的效果非常強烈的。其后通過描繪每一段具體的事物,每一句詩句都是詩人主觀感受的抒發。先描繪,后感嘆,在讀者心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能更加清晰地認識自然事物的風貌。
(四)語言形式的靈活多變
作為樂府古體,《蜀道難》這樣的詩歌主題,并沒有嚴格限制韻腳、平仄、句數和字數,采用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李白對這種詩歌體裁的特點能充分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使詩歌的語言風格和形式更加流暢生動、行云流水、活潑自由。全詩的句型長短錯落有致,這是根據內容而定的。長句的運用,是前半部分詩的主要特色,通過運用夸張手法,形象地表現出蜀道的高山險峻、氣勢恢宏、暢達奔放。而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來描寫劍閣的險象環生、跌巒起伏、跳蕩有力,通過這種語言節奏來釋放作者緊張驚恐的情緒。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千句一律、平平板板、縱橫崛奇的語言形式,表現出變化多端、動蕩起伏、充沛強烈的情感,將內心豐富的情緒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五)詩歌節奏的和諧靈動
《蜀道難》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音律和諧,從開篇的“使人聽此凋朱顏”到詩歌的后半段,韻腳都在隨著內容表達需要而發生改變,讓整首詩讀起來都動人、雄壯、極具詩歌的音韻美。七言句是句式的基本句,句式靈活多變,既有駢體,有著散文筆意,極好地服務于主題。詩人為了將蜀道之難更加突出的表現出來,寫下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同時在詩首、詩中和詩末反復三次運用,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蕩氣回腸、低回哀婉,寄寓了詩人對人生的無限感慨。
(六)鋪述中融入傳說和神話,使詩歌的縱深感增強
李白的詩歌,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在對蜀道的描繪時,將傳說和神話融入進去,使詩的意境更加豐滿,開篇連用一個夸張、兩個驚呼、三個感嘆,出語不凡,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在面對險峻蜀道時所發出的由衷的贊嘆。繼而詩歌又峰回路轉,開始鋪設蜀道的傳說和神話,“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詩人將筆觸伸向遠古時代,對秦地溝通、蜀國開國的歷史進行描述。“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詩人以空間為序,對中段的高峻險惡、北段的盤旋曲折進行了鋪述,最后集中筆墨對劍閣進行描繪,體現了天下雄關的恐怖崢嶸,既使詩的意境進一步拓寬,又涇渭分明,使詩歌的縱深感進一步增強。
三、結語
李白是我國詩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詩風自然、真誠、飄逸、雄渾,毫無矯揉造作,常常借助于雄偉瑰麗意境的描繪,折射出時代背景和詩人深沉的內心世界,對后代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作為李白詩歌中的代表作《蜀道難》,有著氣吞山河的宏偉氣勢,產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其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一直以來都為后人所歌頌和贊美。
參考文獻:
[1]韓偉芳.《蜀道難》深度賞析[J]. 職業技術,2008(06):94.
[2]郭建偉,周梅.雄關蜀道真如鐵,詩仙當年從頭越――李白開元三至八年間由蜀道入長安說[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1):13-15.
[3]陳定宏.李白《蜀道難》寓意考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07):24-25.
【關鍵詞】群文閱讀;古詩詞鑒賞;優化整合
一直以來,古典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詩詞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古詩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現了古人的愛恨情愁,語言凝練、情感含蓄雋永、意境朦朧,但又因為時間久遠、遠離當前的社會生活等特點,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理解古詩詞時興致不高,出現陌生化的趨勢。同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上存在的不足,也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學習的低效化。基于此,筆者試圖在群文閱讀背景下,圍繞古詩詞教學,就高中古詩詞教學優化整合策略展開探究。
一、當前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古詩詞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賞析碎片化、訓練模式化、教材單一化的問題,導致了古詩詞教學的低效化。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高,總是依賴“教師口若懸河地講,自己一心做筆記”的方式進行學習,禁錮了思維,難以理解詩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談不上學習古詩詞的思維發展。
1賞析碎片化,限制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古詩詞鑒賞的方法都存在單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師按照教參提供的資料來進行講授:先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著逐字逐句解釋古詩大意。另外,教師多采取單篇單賞的模式展開,缺乏必要的系統性,以致教師向學生灌輸預先準備好的知識,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成了被動接受的客體。這種碎片化的賞析,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材單一化,訓練模式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每本教材雖然都經過了科學論證、嚴格考量,卻無法回避教材內容和教學時間的限制這一現實問題。在統編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編排普遍呈現出單人單篇、題材單一的特點。這種單人單篇、題材單一的詩歌篇目編排,使得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內容受限,也難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美好的詩歌體驗。在傳統的古詩詞鑒賞訓練上,為了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古詩詞模塊的得分,教師首先會為學生總結同一類題型的特點,并給出一個相對固定的答題模式;接著,讓學生按照既定的答題模式進行作答;最后在題海戰術中鞏固,實現短期內提高古詩詞鑒賞得分的目標。這種訓練模式限制了學生獨立鑒賞思維與審美鑒賞能力的發展。
二、古詩詞教學優化整合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古典詩歌教學也進入了探索與改革的時期,不少教師用盡渾身解數來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不管新課改如何改革,都應以課本為原點,走出課本鏈接課外,優化整合課內外資源。針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嘗試從群文閱讀的角度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進行合理調整,優化整合。“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內,教師圍繞同一個議題,選擇多個相關文本開展教學活動。王君說:“整合教學對師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綜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維能力都是最好的訓練。”[1]基于此,筆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古詩詞教學探究:賞析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詩詞,激發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賞析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打破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慣常思維;賞析同一詩人同一風格的詩詞,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來閱讀詩詞。
1賞析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詩詞,在對比學習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古詩詞領域,每個著名的詩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標簽。看到陶淵明,學生就會想到恬淡閑適;看到李白,學生就會想到浪漫飄逸;看到杜甫,學生就會想到憂國憂民。而教材編寫的初衷,恰恰應該是通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詩人。但是,人本身是復雜多變的,同一詩人在面對不同的境遇時,其詩歌作品的風格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詩人相同風格的作品,就會在客觀上限制學生的學習內容,無法讓學生全面地認識詩人。群文閱讀的優化整合,恰能彌補這個不足。因此,筆者從群文閱讀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二單元柳永、辛棄疾和李清照的詞作。在柳永詞作的教學上,筆者在完成教材內《望海潮》和《雨霖鈴》的基礎上,課外增加了《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約風格,歌頌了杭州山水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歡樂生活,反映了北宋結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經過真宗、仁宗兩朝休養生息后的繁榮、太平景象,與《雨霖鈴》《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形成對比。在辛棄疾詞作的教學上,筆者在教學《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基礎上,補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補充的兩首詞作均為婉約詞,與辛棄疾常見的豪放風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課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都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品,最能體現李清照的寫作風格與情感。然而李清照雖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但也有豪氣沖天的豪放作品,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該詞一反李清照之常態,沒有絲毫閨閣氣,格調高遠、意境廣闊,通體渾成,更將詞人的經歷和感受與莊、騷結合起來,飄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這首豪放詞和婉約詞放一起鑒賞,能讓學生看到一個剛柔并濟的女詩人形象。選擇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作品,實現群文整合,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詩詞積累,幫助學生跳出對詩人原有的認識,以全新的視角來觀照詩人,激發學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看到一個真實而立體的詩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質,詩人也不例外。詩人的內心思想是豐富而多彩的,對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層而復雜的。不同的詩作,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2賞析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拓展學生鑒賞古詩詞的固有路子
為了便于理解和學習,后人依據古代詩人所描寫的生活內涵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將古詩詞分成思鄉懷人詩、送別抒懷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愛情閨怨詩和人生哲理詩等類。一般來說,同一題材的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對比較集中而固定。如思鄉懷遠詩,或表現羈旅愁思,或表現思念親友,或表達征人思鄉,又或者是表達國破家亡的悲涼。而同一題材卻不同主題的詩詞相對較少。如果能通過同一題材而主題思想不同的詩詞來開闊學生鑒賞詩詞的思路,則不僅能讓學生循著鑒賞古詩詞優良的傳統品讀,還能讓學生在常規的古詩詞鑒賞中,拓寬鑒賞古詩詞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單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學為例。教學李白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在學習課內《蜀道難》的基礎上補充課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導學生針對兩首詩展開對比學習。兩首詩都是寫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對象不同,表達的側重點也表現出不同。兩首詩都是從蜀道的“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夸說蜀道神奇迷離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難和險;不同的是,一個是實寫,一個是夸張。《送友人入蜀》著眼于“送別”,歸結于“入蜀”,從詩歌的主旨考慮,不宜夸說、渲染蜀道之險與難;而《蜀道難》著意于“難”,寓情于“憂”,極寫蜀道開辟之苦,行路之難,留居之險。在這兩首詩中,虛寫凸顯李白的藝術張力,眼見則顯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現力。送別之情,勸慰之意,都展現了青蓮居士的詩仙魅力。教學杜甫的作品時,筆者選取了課內的《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和《登高》三首詩。筆者在前面組詩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兩首,讓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兩組詩的格調和主題。在上述三首古詩中,《登高》最能體現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我們將其放在組詩學習的最后,幫助學生理解、感悟、總結杜甫的詩歌風格。這就拓寬了古詩詞鑒賞的新途徑。群文閱讀視域下,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能映射出詩歌的深層內涵,使教學縱橫互補,詩仙、詩圣的詩作便是例證。
3賞析同一詩人同一風格的詩詞,引導學生用相應的情愫來閱讀詩詞
每一位詩人都具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比如詩仙李白,他的風格特點是豪邁飄逸,屬于浪漫主義;詩圣杜甫的風格特點是沉郁頓挫,屬于現實主義;白居易的風格特點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數作品呈現出來的共同風格,就可以被認為是詩人的主要風格特點。把握詩人的主要風格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詩人,更準確地把握詩詞的內容,用適當的情愫來閱讀詩詞。以蘇軾詩詞作品教學為例,筆者從群文閱讀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二單元蘇軾的詞作。蘇軾樂觀曠達,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品讀蘇軾的豪放詞是進一步認識蘇軾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風格豪放,兩首詞都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的作品。前者通過“大江”“亂石”“驚濤”等雄壯有力的意象來展示富有氣魄的畫面,表達了詞人超脫、曠達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達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予了蘇軾對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際遇的憤懣。在學習這兩首詞的基礎上,教師還可帶入課外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此篇亦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所作。蘇軾借“白頭翁”自比,寫出了詞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風雨、樂觀坦蕩的人生態度。統觀三首詞,學生可以看到一個飽受生活風雨卻依然堅強、樂觀的蘇軾。群文閱讀下的高中古詩詞優化整合策略可讓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迎刃而解。當然,隨著新課標的推進,古詩詞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把控能力以及詩詞素養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針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不同問題,結合新課程標準和群文閱讀的相關要求,優化整合課內課外的資源,做到課內為主、課外豐富,用群文閱讀的方法,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讓情境成為化學教學有效性的催化劑
淺析培養初中學生的文言文語感
適度留白——讓數學學習起航
影響高中數學學習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的探索
培養英語學習策略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從改變作業模式做起
小學數學教師對新課改的體會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欣賞型教育模式下的新師生關系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發展性評價的研究
緊扣一個問題多重思考切分三個角度深入探究
有效教學首先要突破師德師風的現實困境
“樹未凋情長在”組文賞析
“縮短心與心的距離”組文賞析
“縮短心與心的距離”組文賞析
李白何言“蜀道難”?
同命運為何不能共呼吸
高中政治課教學有效性缺失之成因及對策
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模型的作用分析
初入高中,我們來談談心
土家小百靈——魏傲男
我型我秀作品展示
“明星”是這樣煉成的
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
公眾人物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好萊塢玉婆”伊麗莎白·泰勒
“新一代奧斯卡影帝”科林·費斯
本刊“人物”“感動中國”
高中生能不能開車上學
那個名叫張之昕的女孩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作業的設計與批改
試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創新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物趣味教學的模式
合作模式對英語學習的促進意義
認知策略于高中英語聽力訓練中的應用
初中英語寫作的構思與實踐
摭談新課程下語文教師的合作精神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探討
高中生物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
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探究教學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高中政治新課改中如何提高主動參與意識
關于通用技術課程教學的一點思考
讓美術欣賞課成為學生領悟美的殿堂
淺談初中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情景;朗誦;多元化教學
古詩詞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鑒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古詩詞鑒賞的教學,借此提高學生的素養。可惜,長期以來,因為高考的束縛,學生缺乏古詩詞的文學修養,將古詩詞鑒賞視為難題。由此,作為老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愛好,同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文學修養。在此,筆者就古詩詞鑒賞的課堂教學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了探究,提出以下幾點見解以供參考。
一、語言描述,從情景到感情
老師在課堂講述古詩詞鑒賞時,需要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意境那么就應先讓學生了解詩詞的具體內容。這就需要老師稍作努力了,將語言凝練的詩歌化作富有文采,能夠吸引學生的白話文字,讓學生沉浸于意境之中。如杜甫的《登高》中對于景色的描述,那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用白話文表述可以是:天高風急,猿嘯聲似乎蘊含著無盡的悲戚。孤洲沙白,只有沙鷗在不停地回旋。無邊的落葉啊,紛紛飄零墜落,奔騰不息的長江,從天際滾滾而來。這樣學生更好領略到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以此激發學生對詩歌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更加重視詩歌背后的涵義,從更深的層次認識和了解每一首詩詞。
二、小組合作,共同探索
每個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體會深度都不盡相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方面,通過小組的合作與交流,可以集眾人之長,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首詩詞。由此,老師在課堂上,講述每一首詩歌前都可以鼓勵同學先進行小組的討論,讓同學們表達自己對那首詩詞的看法,對那位詩人的認識,說說詩歌有哪些突出之處。老師并不一定能夠將一首詩歌的方方面面都講述的到,很多學生所能看到的方面,老師不一定能夠兼顧。因此,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探究精神。例如在學白的《蜀道難》的時候,老師可以事先設置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因為李白是大家較為熟悉的詩人,那就需要學生通過閱讀詩歌、探討李白的認識,以及對蜀道的地理環境的認識,體會《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艱險,同時通過對作者人生階段的了解,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一首詩歌理解的背景知識,鑒賞的切入角度都可以通過小組共同學習,吸取同學們的不同看法和觀點,取長補短,提升個人的古詩詞文學素養。
三、多元教學,多角度品味詩詞
在過去的古詩詞鑒賞課上,常用的形式是通過講述詩歌后,在加大訓練量,通過訓練與記憶學會詩歌鑒賞的方法。如此課堂的講述形式單一,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倍感枯燥,大量的題海戰術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因此,在現在的多媒體教學方式的輔助下,老師進行古詩詞鑒賞教學時,可以嘗試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1.可以結合流行元素品味詩詞
詩詞在古代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廣為傳唱,膾炙人口的。雖然,到現今大部分已經丟失,但是,現代歌曲的中也有根據古詩詞所編寫的歌曲。例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就有一首現代歌曲,可以讓學生聽并且讓善于歌唱的學生試唱,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一首詩詞的內容的認識。音樂,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理解詩詞的意境、情感。也可以結合繪畫,通過畫面,讓學生感受到詩詞所要表達的畫面感,再進一步深入地了解詩詞的意境與情感。
2.通過老師領讀和朗誦比賽兩種形式,加強對詩歌朗誦
許多同學在朗讀詩歌時,都是不帶有情感,干巴巴地進行背誦。可是,詩歌有其韻律,許多詩詞,是可以通過帶著感情的誦讀領會到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一系列疊字在朗誦時,可以體會到當時清冷悲涼的環境與詩人的心境。所以,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領讀,讓同學在閱讀聲中體會到詩歌的意蘊。老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的朗讀資料,讓學生嘗試跟讀。同時,嘗試舉辦朗誦比賽,讓同學們在競技中提升朗讀能力。在聲情并茂的比賽中,學生能夠表現自己的同時,對作品的賞析得到進一步感知。當然,老師對學生的比賽應有要求標準,要求學生吐字清晰,情感飽滿,這樣才能達到比賽的理想效果。
3.引導學生進行探討性學習
每一首詩歌都有背后的故事,每個詩人都有獨特的經歷,所以造就了他們獨特的詩歌風格。所以對于詩歌鑒賞來說,對于詩人以及歷史背景的探求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了解詩人的人生有助于了解他們的蘊含于詩歌精練的語言中千言萬語,了解歷史背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因此,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詩歌背后的故事,鼓勵學生通過多方面的途徑獲取背景知識。閱讀是獲取背景知識的很好方式。同時,小組的討論,團隊共同的探索可以更好地深刻了解詩歌的相關背景。
總之,古詩詞鑒賞的教學需要老師的努力,摒棄應試化、形式化的教學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應該運用更為靈活的多元化的手段,讓學生在各方面體會到詩歌的魅力,增加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周秋.淺析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J].學周刊,2013(16).
【關鍵詞】思想內容 分析評價 觀點態度
1.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分析評價作品主題
1.1 了解背景、調用儲備。《孟子?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思是說,要正確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就必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欣賞詩歌必須知人論世,這是因為詩歌離不開社會現實生活。而且,詩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也都受他所處時代社會生活的制約,無不深深打上當時社會風氣的烙印。例如: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清新飄逸、熱烈奔放的千古杰作,也只有在燦爛輝煌的盛唐文化的熏陶、培植下才會產生。所以,前人強調“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欣賞詩歌作品,不僅要全面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思想發展、個性氣質等情況,而且還要具體了解寫作某一首詩時的生活狀況、思想情緒和創作意圖,這樣賞析起來才可能更準確。許多詩人都有在生活的不同時期形成不同風格的情況。如王維,前期創作以邊塞詩為主,體現出強烈的進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轉而以創作山水田園詩為主,滲透著佛家思想,藝術成就更高。
除了了解社會的時代背景、詩人生活思想背景、某一首詩的創作背景外,還要有必要的知識儲備,對詩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典故能有大略的了解。
1.2 透過詩歌題目了解作品內容的范疇。詩歌題目也同文章題目一樣要涵蓋作品的內容,否則就有文不對題的憋病。研讀詩歌作品的題目,就能大致推斷出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寫作用意。詩歌題目多種多樣,題目不同,內容的范疇也不同。或登臨之作,多抒發今昔變遷的感慨,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或懷古之作,多借古喻今,抒發個人進退的思考,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或敘事之作,多借事抒情,如:白居易的《觀刈麥》;或詠物之作,多托物言志,又如:陸游的《梅花》;或送別之作,多抒發“黯然消魂”,“曠達剛建”等不同的情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論是哪類題作,詩人都不可能單純地為了敘事,詠物而寫詩,詩人必定要“賦詩言志”,要抒發某種主觀情感、人生體驗對家國世事的認識與感悟。一接觸詩題,心中就明白作品的內容范疇,這有利于較快地把握詩歌作品的主旨。如:白居易《觀刈麥》,詩人敘寫觀刈麥的所見,抒發某種感受。這一層意思,要在一接觸到題目時就明白,待讀完詩作,就明確了詩人對自己“不事農桑”,而“吏祿三百石”深感慚愧,表達了他對農民的深切同情。這就抓住了詩歌的主旨。
此外,有一些常遇到的樂府舊題,考生也應粗略了解。如《出塞》,多寫邊塞生活;《入賽》,多寫由邊塞返歸的情景;《關山月》,寫士兵和家人離別的生活;《燕歌行》,多寫征人怨婦的生活;《蜀道難》,表現蜀道的艱難。
1.3 整體體味,挖掘主旨。詩歌鑒賞始于鑒賞者對藝術形象的感受。我們在鑒賞作品時,首先閱讀的是語言符號。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我們必須具體地、逐句地閱讀全篇。分清寫什么、怎么寫,這樣去實現整體體味。體現的同時需要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但它是主旨的所在。挖掘主旨時,要充分利用標題、注釋和題干說明,從這些地方往往會得到提示。有些標題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越中覽古》《送孟浩然之廣陵》、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作為命題材料的詩作,一般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風格的,例如:辛棄疾、的豪放詞,柳永、秦觀的婉約詞,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鑒賞很有好處,注釋是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雖短短幾字,確實出題人給你的暗示,介紹寫作背景,那是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介紹相關詩句,那是暗示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紹作者,那是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評價主旨要會選用不同的術語。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言簡意豐(語言簡介,內容豐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無窮)、含蓄蘊籍(委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等等,都是常用術語。
1.4 把握基調,細評價值。一首詩歌一個基調,盡管題干沒有要求你分析基調,但在分析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時必須把握好基調,否則必然長生風牛馬不相及的結果。用文藝心理學上的說法,這個階段是文學鑒賞中的審美判斷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基調是分析的基礎。只有基調把握準了,分析才能妥帖;只有分析妥帖了,才能對詩歌中的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內容作出比較公允的評價。一首詩的基調主要有這幾種:壓抑、沉郁、歡快、雄闊、委婉、含蓄、空靈、直率、自然、風趣、平淡等等。如對韋應物《寄李儋元錫》思想內容的評價,“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迅,西樓望月幾回圓。”這首詩中是否表現了關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但不同于杜甫的那種,這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同情,也是一種無奈。它的基調是憂傷的,詩人感到了“愧俸錢”,但有什么辦法呢?他沒有辦法,只是“思田里”――想辭官歸隱。顯然,從思想性這一點上說,這首詩是沒法與杜甫相比的。
2.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指要
一般來說,古詩詞中作者的態度和觀點就是詩歌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詩人通過詩歌所表現的生活認識、個人思想和政治傾向。這些,在詩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種文學手段(詩化的語言)曲折地、隱晦地表達的,它需要讀者在解讀過程中,通過各種鑒賞方法去體悟,去挖掘,去揭示。那么,鑒賞一首古詩詞,應該如何去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呢?下面簡要地談一談在把握作者的觀點與態度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2.1 一首詩或詩的作者的觀點與態度是建立在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詩作者的觀點態度也要注意從一首詩或詞曲的整體上去考慮,不能忽略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詩歌的外在形式的賞析而去架空分析。因為只有了解詩的形式美的內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觀點與態度。
2.2 對詩詞作品的觀點與態度的概括要準確、恰當、不夸大、不縮小、不絕對化。在這方面,我們常犯的錯誤是容易“拔高”,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價古人的思想、觀點和態度。評價常常不恰當,有失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