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形容人多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人流如織:形容游人多得像織布的線一樣,密密麻麻。
2、人流如潮:,意思:形容人很多的意思,就似人如同潮水一樣。
3、人流如鯽:形容人多人多得好像水里的鯽魚相互身貼身的過。
描寫人流的詞語:車水馬龍、門庭若市、絡繹不絕、川流不息、人來人往、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水泄不通、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密密麻麻、人頭攢動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青年流行語;符號表征;社會方言特征;社會心理
[作者簡介]陳秀泉,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部講師,廣西南寧530003
[中圖分類號]H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12―0138―04
流行語是指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中出現的、廣為流行的語匯,它以鮮活的形式來表達特殊的含義。而青年流行語則是指由青年創造,或者源于其他人創造,但在青年中廣泛流行的詞語。青年人好奇心強、易受暗示,對生活和社會的感受較獨特,自我意識強化,對自己所感知的社會現象及社會行為樂于作出自己的評判,這種評判體現著青年人的價值取向和文化選擇方式。因此,青年人對城市變化的敏銳感受,往往通過“流行語”這種獨特的語言方式來表達感情、傳遞信息、表明生活態度。流行語也就從潛在或間接的角度透視出青年對社會文化的反映。因此,流行語便成為青年社會文化心態的符號表征。作為一種流變著的符號表征,流行語最能迅捷反映時代和社會心理的變遷。
這些流行語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如人生意義、生活方式、愛情、友情、就業、消費、時尚等,其時代性強、傳播面廣,反映著當代社會變化中青年人心態的變化。我們可以從近年柳州青年流行語中看到社會迅猛發展和觀念變化對青年人的影響。
一、柳州近年出現的青年流行語
(一)與經濟生活相關的流行語
柳州是廣西主要的工業基地,是溝通中南和西南各省的交通樞紐,素有“桂中商埠”之稱。近年來,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出現了一批與商品經濟密切相關的流行語匯,以往標準語中的貨幣單位在柳州話中有了新的稱謂:
一元錢-一個餅 十元-一兩 一百元-一斤
一千元-一個鳥(一撇水) 一萬元-一方水
“錢”即為“餅”,“數錢”就成了“數餅”。如有人問:“有餅咩?搞點來!”回答說:“只有一個鳥。”意思是問:“有錢嗎?弄點來!”被問者答:“只有一千元。”而問“你在哪兒賺錢?”則說“你在哪搓餅?”“沒有錢”說成“麻角”,用“我麻得路都不見了”形容身無分文。
(二)外來語影響出現的流行語
由于地域間的交流,加上各類媒體的傳播,使語言相互影響,很多原屬于其他方言區的詞匯和表達形式越來越頻繁地被更廣闊地域的人們所使用。如柳州話吸收了粵語的“水貨”、“流宗”表示“假貨”之意。好的東西也用了粵語的“堅貨”。
漂亮的女孩―堅拐
英俊的男孩―靚崽
找女朋友―敲拐
找男朋友―撩蛇崽
其中“堅”、“靚”為柳州話對粵方言詞的引用,“拐”在柳州話中是“青蛙”之意,而蛇是以青蛙為佳肴的。男女接吻稱為“利錢滑”。“利錢”一詞的意思是“舌頭”。由于“舌”和“折本”的“折”同音,為了避諱而改用“利錢”這一吉利的說法。這一詞匯是柳州話對客家方言的兼容。男女分手叫做“劈斷”。這些詞匯的興起,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年們對男女朋友關系的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此外,柳州話用“挨敲”、“挨耍”說明上當受騙。用粵語中的流行詞“人頭豬腦”形容人笨,空有人的外表,里面卻是豬的腦子。這是一種打趣的說法,語氣比“笨蛋”、“蠢豬”要輕。一個人很能干,說成“他很去得!”人很機靈叫“鬼馬”。一個人經驗豐富、見多識廣則被稱為“老鳥”。
“哇賽”,原為閩南話,本意是罵人的粗話,在柳州話中用來表示驚嘆語氣;“爽”,這個近年來在柳州青年口語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其實在閩南話中其本意極為不雅,是專指而言,但在柳州話中也被泛化了,成了表示舒服痛快的一個詞。“酷”,習慣上認為是cool的譯音,年輕人常把它掛在嘴邊,指人風度出眾或穿著打扮人時,甚至是指那些外表上與眾不同的、與傳統的審美情趣不大吻合的東西。
(三)觀念變化出現的流行語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觀念的開放,使得泥沙俱下,魚目混珠。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一些青少年心理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出現了價值取向的傾斜、觀念的混亂,這些也體現在柳州青少年流行語中。它從特定的角度表達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心態。在柳州話中,稱“妓”這種丑惡行為是“劈鍋頭”。“鍋頭”是江湖隱語,即“”之意。青年們換用這種較隱晦的說法,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此現象所持的一種調侃戲謔態度,也可見其生活態度的不嚴肅。社會上有關打架斗毆,也有不少流行的語匯。如:
打別人―敲 被人打―挨鏟
用刀砍人―刷 罵人傻―算霧了
兩人打架―單挑 恐嚇別人―嚇扁
對于別人的話語不以為然,柳州青年常常用“講點別的”來婉轉反駁他人。由于這句流行語幽默婉轉,含義豐富,許多中年人也紛紛認同,在社會上廣為流行。
(四)與網絡文化相關的流行語
網絡這一高科技產品的迅速發展,帶給了青年一個新奇的世界。而青年在這個新奇的世界中,又創造著更新奇的事物――網絡文化。網絡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引發了一些青年對它的追逐和迷戀。他們在其中創造、表達、娛樂、宣泄。
柳州近年大量的青年流行語與網絡文化相關。在網上為了快速交流,縮略詞語、縮寫字母,或用數字、符號替代,甚至用圖形表達意思,在不斷的使用中,增加了幽默、詼諧等特點,成為不少青少年掛在嘴邊的常用語。如:
QQ―網上聊天號 偶―我
電子郵件―伊妹兒 年輕女性―美眉
東東―東西
再見了(拜拜了)―886
醬紫―這樣子 DD―弟弟
PMP―拍馬屁
菌(“俊”)男―青蛙
長相不好看的女生―恐龍
“菜鳥”,網絡語指“新手”。在柳州青年人中已泛化,剛接觸新事物所表現出的不熟練、陌生感,都會被戲稱為“菜”。如“你信他?他好鬼菜的”。意為“你別信他,他什么都不懂,是個新手”。這些語言在青年中間十分流行,他們紛紛以“Q言Q語”為時髦。
二、柳州青年流行語特征
“城市是語言變化最敏感,最活躍的地區。”因此,我們對城市青年流行語的分析,可以從中探究其所具有的社會方言特征。
(一)階層特征
上述流行語中的網絡用語,多在學校、政府,接觸電腦較多的知識青年人之中通行。因為這一類人經常上網,對網絡用語耳熟能詳,往往信手拈來,對話雙方心有靈犀;另一些社會用語,多通行在商貿、廠礦、街邊受教育程度較低的青年中。這些流行語匯在這一階層較為盛行,其原因在于許多流行語匯原本就是社會中下層用語,如“鍋頭”、“數餅”
一類的詞。這一階層的人對這些語匯很快能適應并接受,他們互相之間使用這些語匯顯示其同屬一個階層,有親密感。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一部分人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他們往往認為使用這些流行語較為粗俗,有失身份。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這些流行語越少。所以我們可以從街頭青年、個體商販、司機、工人處聽到他們說:“一個鳥”、“一方水”,而很少從教師、政府工作人員口中聽到諸如“劈斷”、“敲拐”一類的語匯。
(二)情景特征
特定的言語環境往往制約著流行語的使用。場景不同,談話對象不同,談話目的不同,對流行語的使用也不同。大部分的流行語都只能在特定的環境或場合中使用,事實上,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能顯示它的活力、趣味和表現力。一般的年輕人多在要好的朋友面前使用流行語,顯得親密、隨便,對于不熟悉的人則較少使用。而有些身份地位較高者為顯示其年輕、大眾化,與年青人聊天時也會使用流行語。這往往是在朋友聚會時用得較多,顯得隨和、親切。在一些正式場合,如上課、開會則一般不用上述語匯。當然,下級和上級領導談話、小輩對長輩說話也不太使用這些流行語匯。
(三)年齡特征
使用這些流行語的多為青年,年齡越大用得越少。青年最急于尋求獨立性,顯示其個性,不喜歡陳詞濫調,特別青睞新詞。加之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柳州話同時受粵方言、北京話等外來詞的影響。粵語詞“烏龍”(亂來)、“阿雜”(囂張、令人討厭)、“好彩”(幸運),都進入柳州流行語匯。而北京話的流行語“傍人”、“撮”(吃)等也為柳州人所接受。年輕人迅速將這些詞吸收、兼容,老年人的保守心理使他們對新詞不由自主地排斥。
(四)性別特征
“語言的男女差異是社會文化給男性和女性角色規定的不同象征。這種象征帶有個人無法逃避的很大的強制性。”在柳州,上述大部分的流行語的使用者以男性居多,女性相對使用較少。由于女性自身的保守意識,加之社會規范的制約,女性語言往往傾向于文雅和穩重,較少使用語言的粗俗形式。許多流行語所顯示的粗魯、前衛的氣質不適合女性,卻正合男性之意。由于許多流行語匯直接來源于社會中下層,使用者也多為這一階層的人,男性追求“潛在聲望”的心理也使得他們樂意使用流行語。女性則不以為然,由于“女子比男子更偏向于標準的、帶權威性質的發音”,她們對于標準語比男人更加敏感。所以,一個男性說:“有餅咩?搞點來!”“我搞掂你!”人們可能不以為然,而同樣的話出自女性之口則會令人奇怪。
三、社會心理原因探析
“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語匯,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人們通過了解流行語來把握社會的發展趨向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和當前心態。從青年流行語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青年的語言心理變化。其表現為:
(一)時髦心理
社會普遍存在求新好奇的社會心理,特別是青少年時期,這種心理表現得更為突出。青少年具有好奇心,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對周圍事物的發生發展非常敏感,往往具有與其他年齡段的人不同的感受,表現在語言上就是追求時髦。通過標新立異,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語言來追求強烈的表現力,這也是青年人使用流行語的主要心理動機。在他們看來,流行語不僅是一種表達思想、指稱事物的純語言符號,它還是一種抒發個性和趕時髦的手段,是一種群體認同的標志。因此,他們喜歡放棄原有的說法,借用或造出一些在這一階層廣為流行的新潮、前衛詞語,追求超乎尋常語法甚至不合邏輯的新的表達方式,顯示他們與父輩的不同,體現其獨立性和創造性,這是他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全新表達。如:貨幣的變異稱謂、粵方言詞匯“搞掂”、縮略語“廢”、網語“美眉”和“東東”等的流行。
(二)簡明心理
“由于漢語語素多為單音而詞語多為雙音的現象在人們的語用上形成一種強大的習慣心理,加之語言的經濟性原則要求人們運用盡可能少的詞句來傳達和表示盡可能多的信息,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求簡的心理。”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信息交換日益頻繁,人們從簡從易的心理使得語言運用上更加簡潔、經濟,這種風格又最易為青少年所接受。而且青年人思維敏捷,話語頻率較快,有著快速傳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欲望,希望與他人交流、溝通更為迅速,因此,在柳州青年流行語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縮略語。所謂的縮略語,“是指語流中的一些高頻率使用的多音詞、短語等固定形式在意義不變的前提下,說話人為了省便,用其中的部分形式代表原來的全形式,把它作為一個話語的基本單位使用”。如柳州流行語中“大吃大喝”用一個“烹”字簡化,“完蛋了”從以前的“米花機了”(取爆米花結束時一聲轟響,表示完了之意)簡化為“米了”。在雙方爭吵時,一方說“答你都困”(懶得搭理你)就能從爭吵中脫出身來,有時甚至用一個字“困”就代替了。罵人廢物(沒有用)就說一個“廢”字。
(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