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斗拱;古建筑;文化符號;建筑語言

      一、何謂“斗拱”

      1?“斗”

      斗和升本來原本是古代計算糧食的量具,十升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為一斗,斗拱升高一層,拱的長度就增大一倍。所謂斗,即其上鑿有槽口的方木墊塊,位于一組斗拱下方的稱作斗,也稱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翹的開口稱為斗口,作為度量單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寬度。[1]由于斗所在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種名稱。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齊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內或跳頭上的短橫木。

      2?“拱”

      在柱子與梁枋之間因為要挑出屋頂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種構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古代工匠用短木從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弓木層層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這種方形木稱為“拱”。拱的基本形態是矩形,也有表現為曲線、折線或曲折線混合形的。拱依所處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宋代稱“華拱”,清代稱“翹”。又有瓜拱、萬拱、廂拱等區別。

      3?昂

      “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杠桿作用。室外為下昂,上昂僅用于室內,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4?斗拱

      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組成,用多層拱與斗結合成的構件稱為“斗拱”。斗拱在《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

      斗拱的種類很多,形制復雜。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為內檐斗拱、外檐斗拱、平身科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為柱頭科斗拱(用于柱頭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斗拱。在外檐平房上的有的稱為品字科斗拱,與內外檐構架相關聯的為溜金斗拱。內檐斗拱除溜金花臺科之外,還有位于梁架之間的隔架科斗拱與品字科斗拱。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有的支撐構件,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中,稱為大式建筑,在現有的一些大型而重要的古代建筑遺址中幾乎到處可見。

      二、斗拱的功能

      1?承上啟下,傳遞荷載

      斗拱一方面對屋的承載有一定的承托作用;另一方面加強了柱子與梁、枋、椽的有機結合。斗拱位于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是屋頂和屋身上的過渡。也正因為這樣,才能使沉重的屋面更長地伸出屋檐。當建筑受到地震影響時,不管屋頂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承受,從而避免建筑物倒塌。歷史上北京曾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地震,故宮太和殿的屋頂達兩千多噸重,因為斗拱的作用卻沒受到損壞。四川平武報恩寺殿堂上的屋頂在平武大地震時因為斗拱的功能而安然無恙。可見作為傳力構件的斗拱具有抗震功能。我國諺語“墻倒屋不塌”就生動地說明這種木構架的特點。

      2?造型優美,裝飾性強

      古代匠師們對斗拱的造型除滿足承力和傳力的實用功能外,還從審美角度將斗拱制作成了美化建筑物的裝飾品。斗拱造型從整體看,重重疊疊,結構有條有理,符合規律。其構造精巧,如盆景,似蘭花,象民間量米的斗子,本身就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從出土的戰國至漢代文物上的斗拱造型來看,坐斗上有一左右彎曲起翹的拱,拱的兩端有一小斗。兩端彎曲向上,端頭上放小斗,讓小斗至誠額枋,這種處理既達到了增強額枋的受力作用,又使斗拱的整體造型富有變化,起到了裝飾美化效果。

      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館牌樓的萬象斗拱也非常具有裝飾性。牌樓為南方風格,斗拱有云頭、鳳頭、野豬、犀牛,蝙蝠等,最多的是白色的大象。一般古建的斗拱,正面象一只只大牛頭在支撐著檐檁,側面像一排排伸著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頭負重。而如意斗拱則把牛鼻子改成了一個個云頭如意勾,使用“如意斗拱”更突出了牌樓的裝飾性。

      三、斗拱形制發展概況

      我國木結構建筑體系有著強烈的個性,斗拱就是其一。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中說到:“中國古代建筑有兩個明顯特征:斗拱,屋頂。”它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特有的建筑語言符號,是我國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也是鑒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1?起源

      斗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目前對斗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是由井干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一種認為由擎檐柱演化為托挑梁的斜撐,再演化成斗拱。

      2?發展與演變斗

      拱的演變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從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上可以看出,柱頂有斗拱承托檁、梁或樓層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檁,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漢代以后開始在柱間用斗拱,最初是一種在現代稱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額枋上立一個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檁。在東漢和三國時期已經相當成熟,不僅承托平座,柱子間鋪作多用人字形,形成奇妙的韻律感,其是建筑結構忠實直率的表現。

      第二階段為唐代至元代。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于柱頭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干狀的柱頭枋交搭在一起。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個水平框架現在稱為“鋪作層”,用于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現存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實例。此外,像廣州的光孝寺,屋檐斗拱層層向外延伸,屋脊跨度增大,屋頂全部重力均落在了斗拱上。

      第三階段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挑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總之,由于斗拱有逐層挑出支撐負載的作用,可使屋檐較大,又有裝飾效果,成為我國傳統建筑造型特征之一。

      四、結語

      斗硎侵泄古代建筑中最具魅力卻又最為深奧的部分。它以極為簡單又極其標準化的構件,組成了千姿百態又千變萬化的種類,承擔起中國建筑中出檐懸挑、裝點檐下、顯示等級等功能。我國傳統建筑中的斗拱不論是用什么樣的材質和什么樣的格式,從整體構件到局部構件的造型都體現了建筑受力構件與造型藝術的有機結合,也是由于歷代匠師們的智慧創造,才使斗拱與屋頂這種獨特的連接方法在世界建筑中成為一朵絢麗的奇葩。

      參考文獻:

      [1]田學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99?1, 82?

      [2]潘古西?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261?

      作者簡介:

      古代建筑范文第2篇

      風 水

      中華先民將大自然視為“母親”與“故鄉”,認為人與自然是血肉相連、同構對應的,人是不能離開自然的,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親和”的哲學思想。如《周易》關于天、地、人相協調的思想和老莊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歸真”的思想。中國古人講自然,西方人則講生態。無論是哪一種,總歸是一種好的現象。中國古人對待自然的核心問題,就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也就是人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周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天也,自然也。中國古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家就是這樣始終以一種敬畏與愛戴的態度來對待孕育他們成長的自然環境的。

      遠在人們只能棲身于山洞土穴的時代,根據需要就選擇臨水、向陽、背風的地方居住,以利于保溫、防潮、防獸、防火,一直到近代,民間選宅基地、建房屋也都要看“風水”,在山區以山為主,選擇枕山、環水、而屏、向陽的地方;在平原以水為脈,選擇四而水繞、背河的地方,就是說要選擇整個環境較好即“風水”較好的地方進行建筑這是合乎科學的選擇。風水學中有糟粕也有合乎自然規律的東西,如強調建筑及其設計必須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配合與協調關系,尤其是在著名風景區進行建筑,選址和建筑物的體量、高度和色調等,都必須與景區的整體氣氛協調一致,否則就要造成對景區景觀的人為破壞。對風水術的科學內涵和它的封建迷信外衣必須區分開來。風水術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通俗化的中國易學理論。在這種深厚文化的影響下,歷代大到興國建邦、城市選址,小到相宅都運用了風水術,佛教寺院的選址和古代建筑的各個方而也都有風水理論滲于其間。

      園 林

      園林,在中國古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獨特風格之一。中國古典園林的主要特點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環境,組織借景,構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園林。它是通過對大自然風景素材的概括和提煉,創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的再現,不是對自然的單純模仿。它總是將玲瓏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組織在山、水之間,使之每一景都有“詩情畫意”,每一空間都有浪漫的情調。這種“詩情畫意”一般都反映養主人和士大夫階級的思想情調,以追求悠閑雅逸的意趣相標榜,同時也使中國古代園林的布局和若干具體作法具有山水畫式的特殊風格,這止如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所說,“中國園林就是一幅立體的中國山水畫,這就是中國園林最基本的特點。”這也是它與其他國家的自然風景式園林迥然不同的地方。

      中國的園林藝術是中國古代先民對于自然崇尚的最好佐證。例如在園林建筑中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利用,盡量保有原有的自然景觀;面對錯綜復雜的山脈和山勢,也要在設計中注重它的天然性,為了美而破壞原有的美是最愚笨的方法。十分有幸我們中國先民們懂得與自然接觸的方式,也有能力與自然保持十分友好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如何珍惜這筆極為珍貴的財富。因此,中國的古代園林建筑很多都利用疊石造山,尤其注意對水景的“借用”,通過合理的設計,讓水流、山勢再加上植被和內外空問的虛實變化相結合,從而達到一種既藏且露的含蓄美感和虛實相生的朦朧美感。中國的建筑已經不再單純是遮風避雨這種單一的概念性建筑了,而是詩情畫意的特別文化體現。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反映在建筑中同樣如此。建筑可以說是畫,也可以說是詩。中國園林可以說成是山水畫,實際上中國建筑本身就可以說成是山水畫。它就像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彰顯出勃勃的生機。這也才有了詩人所吟誦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軸 線

      中外建筑單體都講究對稱,但中國建筑、空間布局尤以軸線對稱見長。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而兩側的建筑物也多以對稱進行布置,具有嚴格的方向性。而所有這些“規矩”主要受中國傳統社會、家庭的觀念太重的影響,折射到建筑中就形成了軸線的空間藝術,它同時更是中國“周禮”思想的具體顯現。

      古代建筑范文第3篇

      關鍵字:屋頂 瓦作瓦當

      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屋頂的各種類型展示著不同的政治等級。而屋面的瓦作也各式各樣,其中自然也有著不同的政治意味,瓦作的大小,質量,類型等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可隨意使用。

      一. 屋瓦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瓦在建筑中的作用,它的起源也很多,如《古史考》中有“夏世,昆事氏作屋瓦”《本草綱目》烏古瓦集解中的“李時珍曰:夏桀始以泥胚燒作瓦”。但是有人根據甲骨文中和金文中沒有“瓦”字推斷商周時代還沒有瓦。 所以現代的人就用已經出土的實物瓦作為瓦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發現最早的也只有西周早期宮殿的陶瓦,這時的陶瓦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弧度的弧形瓦。而到了西周中期就有了板瓦,簡瓦,瓦當等其它瓦作裝飾材料。

      在《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有“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由此描述可以看出經過周帶的發展之后,春秋戰國時期時瓦以廣泛用于宮殿之中。在戰國時的趙都邯鄲城和齊都臨流城中,都有高臺宮室的遺址。屋瓦的出現,終于使中國建筑拜托了原始的“土筑草覆”的狀態。

      瓦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說文》中:“瓦,土器已燒之總名。象形也。”“凡土器未燒之素皆謂之胚,以燒皆謂之瓦”由此可以發現,瓦的最初含義為左右陶器的總稱。后來隨著制陶技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各種造型的瓦件,瓦才逐漸演變為專用的建筑屋頂構件名稱。

      瓦的起源和文明,標志了我國古代建筑屋頂在材料上的運用已經由使用天然材料發展成使用人造材料。各種造型的瓦件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建筑技術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 屋頂的形式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瓦多種多樣,種類繁多,依據不同的標準,有著不同的分類。種類的不同同時也代表著建筑主人身份的不同。如果以瓦的材料來分類有青瓦,琉璃瓦,石板瓦,銅瓦,鐵瓦銀瓦等多種種類。其中建筑屋頂上應用最多的是青瓦。

      1青瓦是指不上釉的青灰色的瓦,它是瓦件中最為普通的一種瓦。青瓦使用泥土燒制成的,具體制作時先用泥土加入清水做成泥漿,飯后制成圓形的胚,再把胚筒剖成兩部分,入窯燒制,制成青瓦。在對圓形胚筒做剖制時,四剖或六剖制成的的青瓦稱為板瓦,中間對稱剖的叫筒瓦。由此制作方法可以聯想“瓦解”一詞出自此處也不一定。普通的建筑屋頂上一般都覆蓋青瓦。

      2.琉璃瓦又稱縹瓦,是在陶瓦表面施彩色釉而制成的一種瓦。其顏色有黃、綠、藍、黑等,屬于比較高貴的瓦件。

      琉璃瓦最早見于漢明器上,顏色鮮艷,富麗堂皇,到南北朝時琉璃瓦已用于建筑的屋頂上了;唐宋以后琉璃瓦逐漸盛行,并存有實物可證;明清時代開始大量使用琉璃瓦。此時。琉璃瓦被大量用于宮殿建筑煩人屋頂之上,在京城更是到處一片金碧輝煌的琉璃瓦件,無時無刻的展現出皇家的權利。

      琉璃瓦作為一種瓦件,應用在我國國代建筑上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琉璃瓦作為一種特殊瓦件,一般平民是不可使用的,只有在宮殿建筑和廟宇建筑上才可以使用。在這些建筑中也有著特殊規定,以規則最嚴厲的清朝來說,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和廟宇的重要建筑才可以使用,基本為皇家專用。綠色稍次與黃色,用與親王,世子,郡王等這些政治等級稍次的貴族階級的建筑屋頂上。

      3.石板瓦是以石片鋪設在屋面上作為屋頂上的瓦件使用,起著瓦的作用,因此稱為石板瓦。石板瓦應用在建筑上主要是在民間建筑中有所應用,其他建筑上一般不覆蓋石瓦板。具體做法是將較為規整的小塊薄石片有序地排列在建筑屋頂上,由于應用的較少,所以不是太常見。應用石板的建筑因此被稱為石板房。

      4.銅瓦。鐵瓦。銀瓦均屬于金屬瓦,它們分別是銅片,鐵片和銀片做成的瓦的形式覆蓋在建筑的屋頂上,這種金屬多見于宗教建筑上。關于銅瓦的記載有《漢武故事》中的“其神屋,以銅為瓦漆其外”以及《舊唐書》中的“五臺山有金閣寺,鏤銅為瓦,涂金于上,光耀山谷”等。屋面覆蓋銅瓦的實例見于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萬法歸一般,以及須彌福壽廟的妙高莊嚴殿等。屋面覆蓋鐵瓦的建筑在山東泰山和四川峨眉山一帶的寺院建筑中存在。

      5.木瓦、竹瓦均同于石板瓦,一般在一些民宅建筑屋頂上常見,而且這些民宅所在的地方竹,木材料都比較多,所以才使用這些材料做屋瓦。

      以上是以瓦的材料為分類的,還可以以瓦的用途和形狀等來分類。其類型又有板瓦,筒瓦,瓦當,滴水等。類型不同的瓦件構件成建筑屋頂的形象和風格也是差別很大的。

      三. 建筑構件瓦當

      1.瓦當簡述。瓦當俗稱瓦頭或勾頭,是古建筑的構件,起著保護木制飛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一般在屋頂筒瓦頂端下垂的構建部分,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瓦當與滴水交替布置,對建筑物起著實用和裝飾的雙重作用。中國最早的瓦當集中發現于陜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這里是西周的發源地,周代的先民發明了瓦。西周中晚期的建筑已經有瓦當使用。戰國時期,城市建筑業的日益發達,隨之引起了磚瓦制陶工藝的發展。最初的瓦當是半圓形的,稱半規瓦,秦代的瓦當由半圓發展為全圓形。而到了漢代,則流行在建筑上用圓瓦當。漢代瓦當的制作和戰國時期比較起來更為興盛。那時著名的宮室建筑,大多有燒制磚瓦的陶窯,進行專門設計和生產。瓦當圖案的題材多種多樣,基本以祥瑞紋樣為主,也有動物,卷云和文字紋等。

      2.瓦當藝術價值。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它不但是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也是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在古建筑上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瓦當不僅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同時也是考古學年代判斷的重要實物資料。此外,瓦當還是中國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瓦當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的圖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歷史淵源、習俗好尚,并對古代歷史地理、思想意識的研究有相當的參考價值。正因如此,唐宋以來,瓦當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視,在唐宋文獻中記載有當時人用瓦當做成硯臺使用。清代隨著金石學的興盛,瓦當收藏之風大盛,許多象陳直、陳介祺、羅振玉這樣的大學者都傾心于瓦當的搜集與研究,而對它的專題研究則是二十世紀后五十年的事情了。

      3.瓦當的分類。瓦當的種類很多,就質料區分:瓦當主要有灰陶瓦當、琉璃瓦當和金屬瓦當。灰陶瓦當最古老,也最普通,從西周到明清始終是瓦當中最主要的品種。大約唐代以后出現了琉璃瓦當。琉璃瓦當是在泥質瓦坯上施釉燒制而成的,顏色有青、綠、藍、黃等多種,都是用于等級較高的建筑物。宋元明清時期,個別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屬瓦當。金屬瓦當有鑄鐵、黃銅和抹金的三個品種。

      瓦當在中國古建筑中起到的裝飾作用是不能想像的,如果把建筑比作一首美妙的音樂,那么瓦當就是組成這首音樂的美妙音符。王振復先生曾說:“瓦當與另一木作斗相互輝映,是東方建筑文化具有獨特文化個性的光輝表現。

      總結:瓦作在中國古建筑中的作用,在展現美的同時也為后人研究前人建筑形式提供了參考,更是為展現中國古建筑那種獨有東方神韻之美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目錄:

      [1]中國傳統建筑屋頂/王其鈞著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9

      古代建筑范文第4篇

      【關鍵詞】影壁;演化;分類;裝飾

      影壁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建造在院落大門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墻體。影壁的出現是和地理位置、氣候有著密切關系。在北方,冬季風大天冷,如果將影壁設置在大門內或外就會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風的長驅直入。在南方,則是起到引導風的疏通流動,以降低庭院內的氣溫。但由于古代歷史中科學技術發展的局限性,人們更多的給影壁附加上許多風水、風俗的色彩。

      1、影壁的演化

      影壁幾乎和屏風是同一時期出現在古代建筑中的,在陜西歧山發掘的西周建筑遺址中就出現了影壁的設置。該影壁設立于大門的對面,與門基本同寬。據考證,該影壁壁身以夯土筑成,四角可能有立柱四根,上部是或木或草的坡頂。由此推斷,影壁的使用不會晚于周中期或晚期。

      早期,影壁被稱之為“樹”,大約是為了體現有樹立屏檔的意思,影壁的設置已出現了在大門之內和大門之外兩種形式,也就是所謂的“內屏”和“外屏”之別。

      古代建筑中的門屏觀念在漢代就已經形成,在漢代的相關文獻記載中多稱影壁為“罘”。此外,在《廣雅》、《博雅》和《酉陽雜俎》等古文獻中都認為罘即為影壁。由此可以推論,漢代影壁應有“蕭墻”、“照墻和“罘”三個名稱,至少不能排除罘被稱為影壁的說法。

      大約在唐代中后期,獨立的空間屏障墻開始使用影壁這一稱呼,這也與壁塑藝術有很大的關系。南宋學者、畫家鄧椿在其所著的《畫繼》中記載道:“惠之(楊惠之、唐開元人)塑山水壁,郭熙見之,又出新意,遂今垢者不泥掌,止(只)用手槍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同。于(余)者,以墨隨其形跡,暈成峰林壑,加之樓閣人物之屬,宛如天成,謂之影壁”。以后,在室外的照壁、蕭墻大多會飾以雕刻有人物、動物、花卉的磚石,而影壁一詞也隨即取代了原有的蕭墻和照墻,更多地為人們所使用。

      唐代以后影壁被更為普遍地運用在了建筑之中。此時的影壁不是以設置與否來區分建筑等級的高低,而是以影壁的建造規模,裝飾的華麗程度為區分等級的標志。所以,大到官府、廟宇,小到客舍、民宅都設建有影壁。元明以后的影壁使用則更加普遍,現在可以見到不少實物,如:北京北海公園的石“鐵影壁”;湖北襄陽明簡襄王府邸的石影壁;山西大同的九龍影壁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2、影壁的分類

      根據影壁與門的位置關系,可將影壁分為三類,即門內影壁、門外影壁以及門側影壁。

      2.1門外影壁。門外影壁是指設立在大門之外的影壁,一般在正對院落大門處。這種影壁通常建造在具有較大規模或等級的建筑群大門前方。正對大門或是和大門外左右建立的牌樓或建筑組成門前廣場,從而增添了建筑群的氣勢。所以,修建門外影壁的一般是一些具有身份地位的官宦、王府和巨商。

      2.2門內影壁。門內影壁是指設立在大門之內的影壁。這種影壁大多設立在皇家寢宮及住宅內院大門的里面。有的影壁的位置正對院落正門獨立設置;有的建在東西廂房的山墻處。

      2.3門側影壁

      門側影壁是設立在大門一側或兩側的影壁。有形狀為“八字形”的八字影壁,也有形狀為一字形的一字影壁。這種影壁形式在裝飾入口的同時,也彰顯了主人的身份,渲染了入口的氣氛。

      3、影壁的基本形制

      影壁一般由壁頂、壁身與基座三個部分構成。壁頂的形式豐富多樣,其形式與傳統建筑中的屋頂大致相同,有保護影壁的作用,有硬山式、懸山式、卷棚式、廡殿式等多種壁頂形式。壁身是影壁主體,它占據整個影壁的絕大部分,是影壁進行裝飾的主要部位,有的采用簡單凈素的菱形磚或方形磚鋪設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平面;有的壁身四角雕花,中心設匾額;也有的采用具有傳統文化內容或傳統故事的吉祥圖案來裝飾。影壁基座一般采用磚砌,等級較高的影壁會做成須彌座,并施以雕飾,也有施二層須彌座的形式。影壁大多為一面整齊的墻體,但因其裝飾精妙往往會成為入口空間的亮點;也有的則為打破統一建造成中間高兩側低的三段式結構,新穎而別致;有的更是形式別具一格,設計巧妙,將壁身挖空供人通過。形式不一,變化多樣。

      4、影壁的裝飾形式

      影壁的裝飾經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從裝飾的材質上來看,影壁一般采用磚、石、木和琉璃等建造材料建造,所以,影壁上的裝飾圖案主要體現在磚、石雕刻和拼磚、拼瓦兩個方面。從色彩來看,皇家貴族大多會選用彩色琉璃從而呈現一種溢金流彩、富麗堂皇的形象;寺廟類建筑大多選用灰黑的磚瓦建造,中心再添加色彩而成,而民宅一般大多采用清一色的灰磚外加白灰抹面而成。

      磚、石、琉璃雕刻以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大多采用高浮雕、低浮雕、淺浮雕、陽刻、陰刻等不同的手法,使植物、動物、文字等躍然于其上,雕刻工藝精湛,技藝嫻熟,形式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雖然與室內設立的屏風裝飾形式相近,但由于采用的材料和設置形式的不同,所呈現的空間效果卻有很大的區別。

      從布局來看,多集中在壁身的中心和四個角上。中心稱為盒子,四角稱為岔角。壁身大多雕以龍鳳、瑞獸、花卉和吉祥圖案裝飾,四周再飾以竹節紋、萬字紋、卷草紋、云紋等紋樣做為邊框;影壁的頂部一般作木檐和斗,斗之間再飾以人物、動物、植物圖案;壁座一般為須彌座式或采用須彌座的變異形式,飾以卷草紋或火焰紋等紋樣裝飾。

      從裝飾的內容來看,有含有各種吉祥寓意的神話故事、動植物花卉以及漢字符號等。但所取題材多與主人的身份相關,影壁的花卉裝飾大多選用以蘭花、蓮花、、梅花以及松、竹、梅、蘭四君子等具有審美價值取向的內容為主。文字裝飾大多為“福”、“壽”等大字和詩詞,書體有楷書、行書、隸書、篆書、草書等多種字體;通常文字圖案都是單獨制作,爾后進行拼接,鑲嵌于影壁的壁芯之間。動物裝飾大多選用代表祝壽考、求平安、渲染清明氣象或是襯托官高位顯的的龍、鳳、麒麟、鹿、仙鶴等。

      5、影壁在住宅空間中的作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存在根深蒂固的禮制思想。這一思想也毫無疑問的影響了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住宅,所以在居所設計中就體現了一種中正思想。當然,要體現“中正”,又要體現“聚氣”,那就要引入過渡空間即:大門與影壁之間的空間,予以作為內與外的聯系,經轉化,以達到內部的“中正”。在北京四合院建筑建造之時就有遵循很多的原則,而進門設影壁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些規模較小的住宅建筑中,大門較多的設立在東南角,影壁則設立在廂房的山墻一面。進入大門,首先入目的就是影壁,經果此處轉換的空間,人們再向左繼而轉入前院,在后經垂花門進入內院,踏上院落的主軸。由此可以看出,影壁在整個院落的組合中巧妙地起到了組織內外空間的有序過渡和轉換或限定場所的引導作用。增添了院落層次,營造出一種引人注目并誘人探尋的開端,使人在它的引導下滿懷興趣地去探尋主體。可謂是起意明確,形象鮮明,作用突出。

      【參考文獻】

      [1]樓慶西.中國小品建筑十講[M].北京:三聯書社,2004.

      [2]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北京:三聯書社,2001.

      古代建筑范文第5篇

      2、富麗堂皇:富麗:華麗;堂皇:盛大,雄偉。形容房屋宏偉豪華。

      3、古色古香:形容器物書畫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調。

      4、別有洞天:洞中另有一個天地。 形容風景奇特,引人入勝。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91嫩草亚洲精品|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洲日本va在线观看|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婷婷亚洲天堂影院|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二级港台二级 |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亚洲人妻av伦理|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黄色免费电影| 亚洲无吗在线视频|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欧洲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