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糖尿病人飲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311-02
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全身性慢性代謝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高血糖,主要是胰島分泌的胰島素量長期低于身體所需值(胰島素分泌量減少或身體所需胰島素量增加),引起的糖代謝紊亂,繼而導致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1]。由于其綿長的病程,易導致足部、血管、神經、腎臟、眼等器官組織發生并發癥[2],要治療糖尿病,就要對患者的飲食有嚴格要求。飲食護理主要是指為患者量身定做科學合理的飲食食譜,控制糖、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指導患者通過體重、血糖和尿糖自我檢測等時時監視手段達到治療目的,是治療糖尿病患者最有效,也是最基礎的方法之一[3]。本研究意在研究飲食護理在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資料
選取70例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在28~73歲之間,平均年齡(46.5±1.3)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飲食組,每組35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年齡、病史、合并其他疾病等,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一定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心理護理、藥物護理和注射胰島素治療護理等基本糖尿病治療護理措施,飲食組糖尿病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再接受飲食護理,飲食護理具體如下。
① 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熱量,根據血糖、標準體重和患者工作強度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熱量,具體為每日所需熱量是身體質量指數對應的與勞動強度有關的能量供給和標準體重之間的乘積,一般無體力勞動的成年人在26~31千卡/kg/d左右,輕度勞動的成年人在32~36千卡/kg/d左右,中度勞動的成年人在37~41千卡/kg/d左右,重度勞動的成年人在42千卡/kg/d以上,孕婦、兒童、消瘦、營養不良和肥胖的患者應酌情加減。
② 多食用醋,酸性成分與血糖濃度呈負相關性,即體內酸性成分升高,血糖濃度就呈指數形式降低,所以食物中配合少量酸性成分,如醋或檸檬汁等,有助于降低患者血糖濃度。
③多食用高纖維食物,纖維能很好地促進腸胃蠕動,改善腸胃功能,從而控制血糖的攝入,并且纖維食物還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有利于改善或平衡患者的腸胃吸收功能。
④平衡患者的飲食分配,一般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能量占總每日所需總熱量的55左右,脂肪占30左右,蛋白質占15左右。
⑤三餐攝入熱量比例,一般為1:1:1,或1:2:2。
1.3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x ± s)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用t檢驗進行分析,P
2 結果
飲食組糖尿病患者通過一段時間飲食護理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即血糖濃度得到的改善比對照組明顯,大體能夠長期維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的范圍內,并且患者的體重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 討論
糖尿病并發癥很多,可高達數百種,病情也隨之千變萬化[4],據WTO統計,10至20的糖尿病死亡患者合并腎衰竭,50左右的糖尿病死亡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神經病變,并因足部血流量不足造成非外傷性截肢,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視網膜病變。
飲食護理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最基礎的治療方法,其合理性與否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發展,即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通過科學規律的飲食習慣,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物質能量代謝紊亂癥狀。護理的目的是在延緩并發癥發生或發展,保證糖尿病患者充足營養供給的前提下,改善高血糖、高血脂、尿糖等癥狀并使之維持在正常水平,減輕胰島組織的負擔,恢復身體的正常代謝,增加身體對糖的代謝功能,最終使肥胖患者的體重下降,消瘦患者的體重上升,達到正常的體重水平。
同時要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指導工作,讓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的一些基本常識,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明白飲食護理的重要性,減少因情緒波動造成的不良影響。由于糖尿病患者要長期堅持飲食護理治療糖尿病,并且要長期服藥,這對患者是很重的心理壓力,再加上消極情緒的產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因此要重視患者的心理治療,使患者不僅身理狀況得到改善,心理狀況也得到好轉。
糖尿病患者在進行飲食護理的同時應注意,不喝酒,不吸煙,禁止食用甜品、咖啡、濃茶、富含膽固醇的蛋黃、魚子、動物內臟等食物等,盡量少吃高脂肪或油炸食品,少吃動物類脂肪,并且嚴格按照飲食方案,定時定量,有規律飲食,不得出現大幅度的飲食變更,并積極進行定期足部、腎臟、心電圖、眼部和神經系統的檢查,爭取實現并發癥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
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不僅有飲食護理,還有藥物療法和運動療法等[5],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快走、游泳等運動來降低血糖,也可結合醫生開據的相關藥物進行降血糖治療。
通過科學護理的飲食護理配合其他基礎的糖尿病治療方法,能明顯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可以大面積推廣經飲食護理治療糖尿病。
參考文獻
[1]閆雅更, 董鳳利, 孫廣文, 等. 糖尿病病人飲食行為及其與并發癥關系的研究[J]. 吉林醫學, 2010, 8.
[2]童立紡, 劉智平. 糖尿病飲食標準化治療方案的臨床應用[J]. 護理研究: 中旬版, 2010 (003): 709-710.
[3]馮瑞華. 糖尿病飲食治療的誤區與對策[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29): 7102-7103.
【關鍵詞】糖尿病;飲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5.150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2323-01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主要是因為多種因素導致胰島素分泌或者作用出現問題,或兩種因素同時存在,而引起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代謝紊亂[1]。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增高,對于糖尿病人如何飲食才能保持健康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1糖尿病患者營養素合理攝入
應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病情和勞動強度等來確定熱量的攝入,一般為25千卡\kg\d[2],對于偏瘦的患者則適量增加熱量的攝入,偏旁的患者則適量降低熱量的攝入。碳水化合物站熱量的55%-65%,可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主食200-400g,淀粉類多糖要占75%,含有粗纖維的食物有助于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作用,提倡食用粗糧,要避免用單糖。蛋白質要適當提高,占到12%-20%,優質蛋白質占1\3-1\2,有腎病的患者蛋白質應在0.5-0.8kg\d。優質蛋白主要在禽、畜、蛋、奶、大豆及其制品中。要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動物食品中含飽和脂肪酸而植物食品中不含,必須脂肪酸能夠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主要存在于植物中。脂肪占熱能的20%-30%,膽固醇小于300mg\d,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應小于200mg\d。要注意維生素、無機鹽的攝入,限制鈉鹽,補充Zn。蔬菜的攝入量飲食500g\d,多使用高纖維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蘿卜和海帶等,少吃塊莖類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食物纖維不被腸道所消化,其能夠延緩葡萄糖在腸道的吸收,降低餐后的血糖,還可阻止膽固醇的吸收。
2堅持正確的食物攝入原則
糖尿病人在平時進行飲食時要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按照醫生的囑咐合理的控制自己的飲食,好些糖尿病人在身體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就不在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這是相當危險的。另外還要注意,少吃鹽,過量的鹽分攝入會導致高血壓等疾病,這樣就更不利糖尿病的治療。
如何攝入合適的熱量,既維持了最基本的熱量供應又不給糖尿病人造成一定的生理負擔,有個簡單的公式:總熱量=體力活動熱量+基礎代謝熱量+食物消化吸收代謝所需熱量。一般的基礎代謝需要的熱量為1Kal\kg,食物代謝所需要的熱量一般為混合膳食基礎代謝的十分之一,因此在所攝入的食物中蛋白質的比例越高,那消耗這種物質所需要的熱量就越多。三餐:早1\5,午2\5,晚2\5;四餐:早1\5,午35%,晚35%,晚8-9點10%;五餐:早1\5,午30%,晚30%,上午2-3點和晚上8-9點食用另外20%。食品交換法是營養學上的概念,能產生376、8千焦熱量的食物即作為一個“食品交換份”。此計算方法的優點是可以根據等熱量的食物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相差無幾的情況下進行交換。食品交換份額中的食物分類主要為:①糧食類,大米、玉米、小米、蕎麥;②硬果類,花生、榛子、杏仁;③油脂類,各種植物油;④豆類,豆腐、豆漿、豆制品;⑤蔬菜水果類:莖菜、葉菜。食品交換原則[3]:①等熱量、不同重量的食物可以交換;②主食可以隨意進行交換;③蛋、肉、魚、奶、禽、豆制品可以互相交換;④水果和蔬菜不能交換。盡量少食或禁用的食品:高鹽食品、高脂食品、含糖的食品。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養成健康、均衡、合理的飲食習慣。在進行食物的攝入時一定要遵循正確的事物攝入原則。
參考文獻
[1]鄭婷.糖尿病人的健康飲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6):70-71.
糖尿病專家解釋,飲食治療的目的有三個,一是減輕胰島負擔,使血糖、血脂達到或接近正常值,并防止或延緩心血管等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二是維持健康,使成人能從事各種正常的活動,兒童能正常地生長發育;三是維持正常的體重。肥胖者減少能量攝入,可以改善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消瘦者可使體重增加,以增強對傳染的抵抗力。
糖尿病飲食療法應用的有五個要點
(1)飲食治療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療法,是一切治療方法的前提,適用于各型糖尿病病人。輕型患者以食療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須在飲食療法的基礎上,合理應用體療和藥物療法。只有飲食控制得好,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才能發揮好療效。否則,一味依賴所謂新藥良藥而忽略食療,臨床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2)科學地安排好主食與副食,不可只注重主食而輕視副食。雖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來源,應予以控制,但是副食中的蛋白質、脂肪進入體內照樣有一部分也可變成血糖,成為血糖的來源。蛋白質和脂肪在代謝中分別有58%和10%變成葡萄糖。這類副食過多,也可使體重增加,對病情不利,因此,除合理控制主食外,副食也應合理搭配,否則照樣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3)飲食療法應根據病情隨時調整、靈活掌握。消瘦病人可適當放寬,保證總熱量。肥胖病人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以低熱量脂肪飲食為主,減輕體重。對于用胰島素治療者,應注意酌情在上午9~10點,下午3~4點或睡前加餐,防止發生低血糖。體力勞動或活動多時也應注意適當增加主食或加餐。
(4)飲食療法應科學合理,不可太過與不及。即不能主觀隨意,也不能限制過嚴,一點碳水化合物也不敢吃,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現酮癥。應根據自己的病情、體重、身高,嚴格地進行計算,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科學地、合理地安排好飲食,達到既滿足人體最低需要,又能控制總熱量的目的。
(5)選擇好適宜糖尿病病人的食物,對糖尿病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飲食療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1)不宜吃的食物有:
Ⅰ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白糖、紅糖、冰糖、葡萄糖、麥芽糖、蜂蜜、巧克力、奶糖、水果糖、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甜飲料、果醬、冰淇淋、甜餅干、蛋糕、甜面包及糖制糕點等。
Ⅱ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牛油、羊油、豬油、黃油、奶油、肥肉,對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更應特別注意不用或少用,防止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
Ⅲ不宜飲酒。因為酒中所含的酒精不含其他營養素只供熱能,每克酒精產熱約7千卡(294焦),長期飲用對肝臟不利,而且易引起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少數服磺脲類降糖藥的病人,飲酒后易出現心慌、氣短、面頰紅燥等反應。注意,胰島素的患者空腹飲酒易引起低血糖,為了病人的安全還是不飲酒為佳。
(2)適宜吃的食物:
【摘要】 目的 調查分析2型男性糖尿病人家庭主要成員在飲食控制方面的支持力度,與患者血糖控制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08年至2009年期間經我院住院確診或健康檢查、社區建檔發現的2型男性DM病人80例,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健康教育,對照組只針對病人,實驗組針對病人及其家屬,教育前后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通過調查了解病人家庭主要成員飲食治療的支持力度與患者血糖控制和營養狀況之間的關系。結果 教育前,兩組成員飲食治療知信行水平均較低,血糖和體重控制較差,無統計學意義。教育后,實驗組利用家庭支持系統的監督和協管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在有效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方面,有統計學差異。對照組教育前與教育后空腹血糖表無明顯統計學意義,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對比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教育前與教育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
【關鍵詞】2型男性糖尿病人 家庭成員 飲食指導 血糖控制 體重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3位慢性疾病,飲食治療作為基礎治療的手段,在有效控制血糖,防止并發癥,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臨床發現糖尿病病人對飲食控制的依從行為中,家庭是最值得重視的因素之一。糖尿病病人中很多男性病人和職業女性病人,在家庭中不擔任或不參與購買、安排和加工烹飪食物的任務,飲食種類多由其家庭支持系統成員選擇,烹飪方式也由其決定,對飲食量的把握,家庭支持系統成員則起到監督、協助控制的功能。因此家庭支持系統成員對糖尿病飲食控制的知識、信念、行為水平,直接影響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控制和遵醫行為及治療效果。本項目旨在通過問卷調查,系統了解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系統對飲食治療的知識、信念、行為水平,找出存在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擴大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半徑,對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支持成員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較好地發揮督導、協助和控制功能,強化病人的遵醫行為,科學管理飲食,達到控制血糖,預防并發癥,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的目的。現將2008.2至2009.2收集80例我院住院確診或健康檢查、社區建檔發現的糖尿病病例的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80例我院住院確診或健康檢查、社區建檔發現的男性2型糖尿病病例,病例確診符合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診斷的標準,年齡、性別、職業不限。將80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40例,僅對患者本人教育;實驗組40例,既對患者本人進行飲食指導,同時也針對家庭主要成員進行教育。兩組中均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重癥感染、消耗性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等并發癥,住院及隨訪期間均采用常規降糖藥物治療。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自行設計調查表,調查表分三部分,經專家認證后,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對象對照組主要為Ⅱ型男性糖尿病病人本人,實驗組問卷對象主要為病人家庭主要成員。調查內容為患者或家庭主要成員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病情、家庭關系、家庭功能)和對糖尿病飲食的種類選擇、飲食量的計算、飲食的搭配、飲食量的分配、烹飪方法在知識水平,態度和行為方面的支持照顧情況。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筆者向調查對象發放問卷,由病人及其家人填寫,對于視力障礙或書寫困難者,由筆者記錄,當場收回。問卷首次收回后向實驗組及對照組成員講解糖尿病飲食相關知識,告知病人及其家庭支持者在調查一個月后來我科進行再次問卷調查,調查后再次向雙方講解糖尿病飲食相關知識,三個月后再次調查,比較其主要指標的差異。
1.2.3 干預形式 初次調查時留下兩組的聯系方式(主要是電話號碼和通訊地址),主動保持聯系,分別于1個月、3個月時予集中授課、現場互動的形式。
1.2.4 研究內容 了解男性2型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者的一般情況(年齡、身高、體重、職業、文化程度),疾病分型、發病時間、勞動強度、每天膳食種類,家庭成員的文化背景、職業、婚姻、經濟狀況及對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知識水平,態度和支持行為。
1.2.5 實驗室檢查 抽取患者教育前靜脈血,分別檢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及檢測患者身高、體重以計算其體重指數。比較其教育前后各項指標的差異。
1.2.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 統計數據
2.1 一般情況 80例患者中年齡30-70歲,平均(53.6±5.9)歲。3個月后走訪時無脫落病例,均參加再次問卷調查。
2.2 教育前、后兩組成員飲食治療知信行調查結果比較
注:經t分析,教育后1個月FPG、2HPG、HbA1C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P<0.01=。體重指數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2.5 教育后3個月兩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體重指數的比較
3 結果
本項調查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問卷240份,有效問卷240份,有效率為 100%。
3.1 一般情況 (1)年齡構成 :30~45周歲為 3人 ,46~55歲為19人,56-65周歲為 58人。(2)文化程度:大專以上5人,占6.25%,高中(含中專)17人,占21.25%,初中及以下 58人,占72.5%。(3)病程:8—12年5個,5—7年29人,1—3年46人;(4)家庭經濟:1000元以下12人,1000—3000元57人,3000元以上11人。兩組病人在年齡、文化、病程、家庭經濟收入等方面無顯著差異。
3.2 知、信、行水平 教育前飲食知信行正確率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33.3%和38.1%,兩組無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教育1個月后兩組飲食知信行正確率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61.9%和42.9%,兩組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0.05)。教育3個月后兩組飲食知信行正確率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85.7%和47.6%,兩組有統計學意義差異(P<0.01),上述數字表明糖尿病人及其家屬缺乏糖尿病飲食基礎教育,經系統教育后糖尿病飲食知識可以獲得大幅度提高。其中,有家庭主要成員參與的飲食控制,則患者的依從行為最好。
3.3 對糖代謝的影響 按糖尿病控制目標[1]進行評價。其中理想指標: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7.5mmol/L。兩組病人于3個月后進行評價,其中實驗組40例,血糖控制理想22例,尚可14例,差4例,控制率90.00%;對照組40例,血糖控制良好7例,尚可18例,差15例,控制率62.50%。兩組控制目標情況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4 對體重指數的影響 在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中,男性超重者多于女性[2],對男性飲食教育刻不容緩。結果顯示實驗組比對照組經教育后體重指數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而實驗組不會出現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良等現象,可使糖尿病患者更健康。
4 討論
4.1 糖尿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3位慢性病,據國家衛生部調查顯示,我國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3000例,每年約增加120萬。專家估計,5年以后,我國高血糖(糖尿病加上糖耐量受損)的人數將超過1個億,所以對糖尿病的預防刻不容緩。眾所皆知,健康行為的轉變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態度,才能實現由知識一信念一行為的轉變[3]。家庭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場所,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前提和基礎[4],特別在廣東地區,糖尿病病人中很多男性病人,在家庭中不擔任或不參與購買、安排和加工烹飪食物的任務,飲食種類多由其家庭支持系統成員選擇,烹飪方式也由其決定,對飲食量的把握,家庭支持系統成員則起到監督、協助控制的功能。因此家庭主要成員對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的知識、信念、行為水平,直接影響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控制和遵醫行為及治療效果。調查顯示,患者及其家庭支持系統糖尿病飲食知識比較匱乏,患者血糖控制較差。因此醫護人員在進行糖尿病飲食教育時,應根據特定對象在家庭中擔任飲食管理的角色特征,把糖尿病飲食教育的普遍性、特殊性和有效性相結合,擴大健康教育半徑,將病人家屬納入健教對象,提高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統對糖尿病飲食知識的知曉率,并實現行為的轉變,最終降低糖尿病的并發癥的發生[3]。
4.2 我們此次研究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統教育采用教育互動為手段傳播知識與技能。通過與男性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庭支持系統進行電話通知,講課,問卷調查,掛圖等形式進行飲食教育,使其不斷加深理解糖尿病飲食知識,并逐漸建立信念,付諸行為,使男性糖尿病人通過自己與家人的共同努力,提高飲食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既能有效控制血糖,又能滿足營養需求,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像正常人一樣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參 考 文 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9.
[2]單巖,李艷紅,李景麗.Ⅱ型糖尿病體重指數與血糖、血脂、血壓的關系探討及護理.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10;24 No:212-213.
孕期母體由于性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分泌增加,拮抗胰島素并導致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為維持糖代謝的正常,孕期必須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如孕婦胰島素的分泌不能相應增加,就可出現糖尿病癥狀或糖耐量異常。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尤其是孕后不良的飲食行為,血糖生成指數高的食物攝入過多及食入大量的保健品,導致營養過剩或不恰當的營養,使孕婦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異常。
飲食行為指導是治療和控制妊娠糖尿病的首選,無論是否使用胰島素都應進行飲食習慣和不良行為的糾正,要使病人明白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一方面保證孕婦和胎兒有充足的營養,另一方面使孕婦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避免高血糖、低血糖或酮癥酸中毒等癥狀的出現,并使孕婦體重合理增長。因此,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及營養教育。
營養指導原則:結構均衡,調配合理,少量多餐,定時定量。
妊娠糖尿病的營養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熱量供給及比例
膳食熱量要根據體重、孕周、胎兒大小、血糖水平等因素綜合考慮。此類病人總熱量不宜過低,在妊娠早期同正常人沒有明顯差別。妊娠中期和晚期熱量供給為每千克體重約120~160千焦。體重超重的孕婦在孕期不必減重,但絕不能使體重增長超過孕婦增長標準,整個妊娠過程體重增長量應控制在12~15千克范圍內。在懷孕28周后,最好控制在每周增長0.5千克,但是1個月不超過2千克。進餐次數以少量多餐為宜,一日六餐,即三大餐(早、午、晚餐)和三小餐(兩餐之間的加餐和晚點)。其熱量分配比例可按1.5∶1∶3∶1∶2.5∶1進行分配。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及比例
蛋白質要保證每公斤體重1.5克,脂肪按每公斤體重1克即可。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宜過高或過低,如低于150克,可引起體內脂肪代謝過度,導致酮癥酸中毒。應避免精制糖的攝入,但主食應保證250~350克(5~7兩),過低不利于胎兒生長。最好粗細糧搭配食用,如五谷米飯、糙米飯、雜糧發糕(苦蕎粉、玉米面、黑豆面等)。要結合患者的病情、飲食習慣等予以調整。
供給充足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可改善妊娠糖尿病孕婦的神經癥狀,且B族維生素和煙酸對糖代謝有重要作用。含B族維生素較多的食物有:粗糧、干豆類、肉類、蛋類及綠葉蔬菜;含維生素C較多的食物有:新鮮綠葉和黃紅色蔬菜、水果。
鈣、磷、銅、鎂、碘、鋅、鉻、鈷等元素必須充足,尤其鋅、鉻元素對胰島素生物合成及體內能量代謝起重要作用。動物性食品是鋅的主要來源,干果類、谷類胚芽和麥麩也富含鋅。膳食中鉻的主要來源是全谷類、肉類及魚貝類食物。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
膳食纖維能降低食物的血糖指數,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尤其是可溶性纖維果膠,可延長胃腸道的排空時間,減輕饑餓感,又可延緩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所以,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應多選用粗雜糧類為主食,多吃新鮮的蔬菜、適量的水果,以保證每日膳食中纖維素含量不少于40克為宜。水果作為良好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的來源每天應給予必要的攝入量,食用新鮮水果而不主張飲果汁,并計入總熱量。水果要放在兩正餐中間食用,并控制在100克左右,最好選用柚子、橙子、李子、櫻桃、鮮桃、獼猴桃、草莓、木瓜、菜瓜等。
選用低脂肪的瘦肉類食品
如魚類、瘦豬肉、瘦牛肉、雞肉、兔肉及大豆類、低脂奶類作為優質蛋白質的來源,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入量,烹調油應選用植物油,并注意用油量,最好選用橄欖油、菜籽油和花生油等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
飲食禁忌
妊娠糖尿病孕婦禁用純碳水化合物食品,如糖果、蜜餞、甜點心、水果罐頭、碳酸飲料等;嚴格限制含淀粉多的食品,如粉絲、淀粉、藕粉等,還應限制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腦、魚子、松花蛋黃,及含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如肥肉、動物油等,少食油炸食物。限制飲酒,絕對禁忌烈性酒,戒煙。此外,食鹽可影響人體的糖代謝,并能升高血壓,因此妊娠婦女飲食不宜過咸,以清淡飲食為宜,每日食鹽用量不超過6克。
總之,孕婦一經查出糖尿病,不要產生過大的思想壓力,要在臨床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控制好飲食,并以良好的心態配合好臨床治療,大多數病人的血糖是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的。但應注意,妊娠糖尿病血糖控制標準要比普通糖尿病更加嚴格,要求孕婦空腹血糖控制在3.3~5.6mmol/L,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4.4~6.7mmol/L。如果經過飲食治療后,血糖仍無法達到此水平,則需要借助胰島素治療,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可根據營養師提供的飲食量及示范食譜,利用食品交換份,根據個人喜好,自行調配,制定出一份屬于自己的食譜,真正達到控制飲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