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手術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但平心而論,現在的唐山市區,空氣質量遠高于北京市區。在唐山市委的領導下,唐山財政以政府理財之力將唐山做了幾次大型的“手術”。雖然此話略顯官方,但卻是不爭之實。而唐山財政改變的,除了唐山的空氣,還有很多。
會“畫圈”的財政
“現在市區里已經基本上沒有工業污染源了。”幾個月前,筆者問及唐山財政的老工業城市改造計劃時,唐山市財政局副局長周鳳松謹慎的想了一下,做出了如此的判斷。
唐山是一個地理位置和財政位置都相當特殊的城市。論地理位置,唐山為河北省重工業之魁首,且臨海占路,陸上海上運輸業都極為發達。也正是因此,在河北省的財政位置上,唐山一直處于一個“老大哥”的地位。
但近幾年,這個老大哥有點疲軟。財政收入雖然一直是在上升,但在自然發展的前提下速度略有放緩。因此唐山財政局及早的發現了傳統行業—即占到唐山財政收入高達一半以上的鋼鐵及建筑材料行業利潤放緩。
其實按照一般地區的做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主要在于企業的技術升級改造,以增強企業產品的競爭力,改善市場環境。但唐山的傳統行業歷史悠久,又多在市區內,改造得不償失。唐山財政在與當地主官溝通請示后,做出了一個給整個城市“動手術”的決定:讓他們搬出去重新打鼓另開張。
那么財政就面臨著一個難題:搬到哪?唐山財政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劃產業圈。其實很多地方財政都在做這件事,但唐山財政的做法明顯更為踏實也更為現實:地價擠壓,政策擠壓,環境擠壓。
所謂地價擠壓,即在劃出的工業園區給企業相應的地價補貼,而并非通過抬高城中行政區域地價。在將高污染企業“擠出”城市后,再建之時通過政府政策對其污染度嚴格控制,這是其二;最后,通過財政控制和環境監測等方式,對新企業進行長期的污染控制。總之,財政通過一個有一個的“圈”,讓這些產業在控制之下運行。
可持續發展
雖然這怎么看都像是一個財政“只投入,不產出”的行為,但唐山財政表示,在這種地方財源“修正案”的背后,是唐山財政對于老工業城市財源出路的一種全新探索。
唐山財政表示,現在財政的大方向并不偏向于工業,從純理論層面上討論,生產型服務業對于地方財政維持“生計”是短期看來最為有效的方式。尤其現在各地深挖財源之時,而土地財政已經無法支撐太久。
但這也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都去做第三產業了,第二產業誰來做?或者說,現在占地方財政收入較大比例的工業就要衰退了?為了挽救逐漸退步的第二產業,唐山財政研究出了一套產業“微調”的手段。如占到唐山財政收入一半以上的鋼鐵行業,財政甚至自發研究政策導向,為鋼鐵行業給予全方位的政策指導。津西鋼鐵集團財務總監楊永成表示,現在是一個企業“少走彎路,不能走錯路”的時期,而財政的鼎力支持,無疑是給這些企業增加了一個“保鏢”。
“總體上來說,唐山財政是一個注重長期規劃的地方財政。因為我們整個財政盤子很大,又是傳統的老工業城市,因此如何使我們的財源長期,穩定而健康的存在,是我們工作中的重點。”唐山市財政局局長蘇鐵成在一次采訪中指出,無論是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還是斥資巨大投入民生教育行業,唐山財政人的出發點往往都不是一屆財政,或者說一屆政府的時間,而是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遠見。我們曾經報道過唐山的“可持續發展”型財政理念,唐山財政人用時間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的正確性。
探索型財政
除了繼續證明“可持續發展型財政”的正確性,唐山財政也在繼續做一些其他地區看起來很“大膽”的事情。比如市以下政府間財政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直管縣體制改革的基礎上,特別推進了區域激勵財政體制建設。全面落實省對曹妃甸的“超基數全返”財政體制,自2012年至2017年,對曹妃甸實行“定額分享、超收全返”財政體制,每年給予曹妃甸財政周轉金10億元,同時,2012年市財政給予貸款補貼5億元,支持曹妃甸開發建設,打造全省新的增長極。
①現階段癌癥確診多需二次手術
統計數字顯示,英國每年確診的癌癥患者超過30萬例,實施腫瘤切除術200萬例。手術過程中,即便是最優秀的外科醫生也不能確保完全切除腫瘤,而只要有“漏網之魚”,就容易引起癌癥復發、癌細胞轉移,可能需要二次手術。
目前,外科醫生通常借助術前掃描來了解手術部位。為盡量清除癌細胞,醫生通常會切除腫瘤周邊組織。手術過程中,醫生會把組織樣本送往化驗室,確認是否病變組織。
不過,送驗樣本不僅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結果也不一定準確。在英國,20%實施切除術的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術以進一步清除腫瘤;在肺癌患者中,接受二次手術的比例大約為10%。
②智能手術刀的問世
當外科醫生不能確定腫瘤的邊緣時,問題出現了。切除過多,他們面臨傷害病人的風險;切除過少,他們可能會留下一些癌細胞。現在,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外科手術刀,可以在切除組織時根據產生的煙,立即斷定該細胞是癌變的還是健康的。
這一改裝的手術刀是通過分析脂質進行工作的,細胞膜大部分由脂肪細胞構成。在過去幾年中,化學家表示,特定脂質的比例可用于判定多種生物組織,包括腫瘤。不過,這需要一項被稱為質譜分析法的技術來分析帶電分子的質量和結構。
匈牙利化學家Zoltán Takáts想知道,他是否可以對手術中使用高頻電刀切割和燒灼血管時產生的煙,進行直接分析而加速該領域的發展。Takáts稱,盡管這種煙是“一種非常討厭”的混合物,但他意識到它是一種包含電離分子的蒸氣——正是質譜分析法所需要的。他的團隊已經證明,通過將蒸氣從高頻電刀轉移到質譜儀上,能夠鑒別脂質。
目前,Takáts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團隊與該學院外科和癌癥系系主任、生物化學家Jeremy Nicholson一起在手術室測試了被他們稱為智能刀的手術刀。該團隊從300個癌癥病人的手術中收集了將近3000個組織樣本。病理學家對樣品是健康組織還是某種癌變組織進行了識別,然后將其與智能刀對相同樣本接觸時得出的測試結果進行了比照。他們表示,智能刀可以分辨出胸部、肺部和大腦等不同器官中的正常和癌變組織,甚至可以判斷轉移腫瘤的起源處。
之后,研究人員將3000個樣本數據作為參考,在81個實際癌癥手術中使用了智能刀。在對幾乎所有病人的癌變和正常組織進行辨認后,智能刀所得出的結果與病理實驗室結果吻合。
據悉,智能手術刀目前正在倫敦的圣瑪麗醫院、哈默史密斯醫院和查靈克羅斯醫院進行進一步臨床試驗。如果結果理想,這種智能手術刀有望在兩三年內推廣。
③確診切除止血一步到位
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發明的智能手術刀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智能手術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電刀和質譜儀。電刀是現階段外科手術中常用的設備,利用高頻高壓電流來切割組織,同時止血。切割過程會冒煙,通常由吸煙器排出。研究人員意識到,這種煙也有價值,因為它包含灼燒組織的信息。研究人員收集煙,傳入質譜儀,用它分析煙的化學成分,對比已知腫瘤的化學成分,從而判斷灼燒組織是否癌細胞。
結果很快顯現在手術醫生身旁的屏幕上,有時甚至用不了一秒。紅色圓圈代表腫瘤組織,綠色圓圈則是健康組織。最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刊載的報告說,91例腫瘤切除術中的測試結果顯示,智能手術刀的準確率為100%。
改裝后的手術刀主要用來進行血脂分析。脂類分子是細胞膜的主要組成部分,多年以前一些化學家曾聲稱,脂類分子的比例可以用來識別某些生物組織,包括癌細胞組織。但必須依賴質譜分析技術,一種分析分子質量和結構的技術。
“盡管研究人員也在尋找其他實時檢測腫瘤邊緣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往往需要用一種特殊染料注入病人的腫瘤組織中去。智能刀檢測則簡單得多,因為它與醫生平常的手術過程并未有太大區別。”Nicholson說。相比較癌組織與健康組織的檢測,對于醫生來說,腫瘤邊緣的檢測更具挑戰性。
延伸閱讀:超精聲波束有望成隱形無創手術刀
美國密歇根大學工程人員開發出一種改良的醫用超聲波,用涂有碳納米管層和彈性材料的透鏡將光轉換為聲波,將高壓聲波聚焦到極精微的點上,分離一個細胞。研究人員認為,它有望帶來一種隱形無創手術刀。相關在《自然·科學報告》的雜志上。
研究小組能將高倍放大聲波聚焦到75×400微米。他們開發的新系統結合了3項功能:將光波轉換為聲波;聚焦聲波到一個微小點;放大聲波。為制造這種超精細聲波,他們利用聲學轉換方法,通過專門設計的透鏡將光從激光脈沖的形式轉換為高倍放大聲波。透鏡上涂了一層碳納米管和一層叫做聚二甲硅氧烷的彈性材料,碳納米管層能吸收光波產生熱,而彈性層吸熱后會迅速熱膨脹,從而大大增強了聲波信號,實現聲波放大。
農業時代的開啟
“遺傳”,聽起來是個人人都能理解的名詞。中國人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英美人說“like father like son”。這些俗語里反映的生物代際之間的相似性,就是遺傳。先人們大概早就發現,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不管是生物的外形、行為,還是性格,這些性狀都能在一代代的繁衍中頑強地延續和保留下來。
實際上,早在人類文明開始之前,人類就已經充分―盡管也許是下意識―觀察到了遺傳現象的存在,甚至已經開始利用遺傳規律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現代人類的祖先可以追本溯源到數百萬年前的非洲大陸。在兩百多萬年的無盡歲月里,先祖們在非洲大陸上采集植物果實、捕獲動物,過著靠天吃飯、隨遇而安的日子。人類文明的曙光出現在距今十幾二十萬年前。那時,現代人的直系祖先―人屬智人種―出現在非洲大陸,并且很快一批批地走出非洲,在全世界的各個大陸和主要島嶼上開枝散葉,也把采集和狩獵的固有天性帶到了世界各地。在那個時候,還壓根看不出我們這些身材矮小、面相平凡的先祖會在日后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
然而,就像突然擁有了某種未知的魔力一般,差不多從一萬年前開始,在世界各地快樂采集和狩獵的智人先祖們,幾乎在一眨眼間就改變了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這些變化開啟了農業時代,也最終催生了今天建立在發電機、汽車、互聯網和生物技術基礎上的全新人類社會。而這一切變化的開端,就是祖先們對于遺傳規律的利用。
在賈雷德?戴蒙德的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對此有著生動詳盡的討論。就在人類先祖走出非洲的必經之路上,地中海東岸生長著繁茂的野生小麥,它們的種子富含蛋白質和淀粉。不難想象,當生活在中東新月沃地的人類先祖們在偶然間發現這種植物后,一定會如獲至寶地將它們作為日常采集和儲藏的對象。對于先祖們來說,這和他們數百萬年來在非洲大陸的日常采集工作并無分別。
但是如果先祖們想要把這些野生小麥挖出來,為他們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就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野生小麥的麥穗會在成熟后自動從麥稈上脫落,將種子盡力播撒到周圍的泥土里。這是這些禾本科植物賴以生存繁衍的性狀之一,但這也使得人類先祖想要大規模收獲小麥種子變得非常困難。后來,在某個不知名的具體年代,生活在中東地區的遠古居民們無意間發現了一些遺傳變異小麥。這些小麥的麥穗即便成熟以后,也不會自動脫落。
泛生子的概念
從理性高度思考遺傳本質
很容易想象,如果這些變異小麥出現在野外,我們只有死路一條。因為它們完全無法通過脫落的麥穗散播自己的后代。但這些變異植株對于我們的先祖們來說卻無比珍貴,因為這樣的遺傳突變小麥會大大方便他們在固定時間大批收割麥穗、儲存麥粒!更要緊的是,先祖們一定也在無意間發現了遺傳的秘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這些仿佛是上天賜予般的神奇的小麥種子,也將會頑強地保留這種對人類先祖而言―而不是對小麥自身,極其有利的性狀。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先祖們可能會將這些奇怪的植物小心移植到村莊周圍,用心呵護,直到收獲第一批成熟的種子。這些種子將成為下一年擴大種植的基礎。就這樣,伴隨著一代代人類先祖們的細心發現、栽培和收獲,符合人類需要的優良性狀被保留了下來,一直保留到今天。這些無意間發現的遺傳突變小麥,可能標志著人類農業社會的開端。
最早從理性高度思考遺傳本質的,是同樣生活在地中海邊的古希臘人。在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希波克拉底看來,遺傳現象必然有著現實的物質基礎,不需要用虛無縹緲的神來解釋。在他們的想象里,遺傳的本質是一種叫作“泛生子”的微小顆粒。這種肉眼不可見的顆粒,在先輩的體內無處不在,忠實記錄了先輩從形態到性格的各種性狀,并且會在過程中進入后者體內。以泛生子顆粒承載的信息為藍圖,子代得以表現出對先輩們的忠實模仿。
必須承認,泛生子的概念本身,其實并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或者刻薄點說,這只是把人們習以為常的遺傳現象用一個聽起來晦澀難懂的名詞概括了出來而已。但是這個從現象到概念絕非毫無用處。至少,借用這個概念,人們可以把許多看起來很不一樣的現象聯系起來。
例如,無性生殖―微小的細菌和酵母能夠一分為二產生兩個后代;有性生殖―雌雄家畜后會產生出一群嗷嗷待哺的小崽兒;甚至還包括果樹的嫁接―為什么果樹嫁接后的果實會帶有接穗和砧木的共同特征,不就是因為泛生子顆粒能夠從砧木毫無障礙地流動到接穗里面去,和接穗的泛生子合二為一嘛。
因此,這個生命力頑強的概念從古希臘時期一直流傳到了近代。甚至在19世紀中期,在達爾文創立進化論,為地球生命和人類的起源找到科學解釋的時候,他仍然借用泛生子的概念作為自然選擇理論的遺傳基礎。
進化論遭到的批評
宗教人士的攻擊與嚴肅的科學批評
在達爾文看來,一個生物個體的所有器官、組織乃至細胞,都磧兇約鶴ㄊ艫姆荷子顆粒。手的泛生子記錄著每個動物的手掌大小、寬窄、掌紋乃至毛發的生長位置,眼睛的泛生子當然少不了記錄眼睛的大小、虹膜的顏色等。在的過程中,來自父母雙方的泛生子融合在一起,共同決定了后代們五花八門的遺傳性狀。
更要緊的是,泛生子攜帶的生命藍圖一旦出錯,就會導致后代遺傳性狀的“突變”,而這些突變,就是達爾文進化論中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的物質基礎。正是因為有突變,一代代生物個體才會具有微小但能夠穩定遺傳的差異,而這些遺傳差異影響著生物個體在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并最終導致適者生存。
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誕生后遭到了猛烈攻擊,特別是在宗教界人士和虔誠的信徒們看來,達爾文的學說褻瀆了人類萬物之靈的神圣性,也把傳說中按照自己的模樣造人的上帝置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地位。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進化論同樣遭遇了嚴肅的科學批評。熱力學創始人之一、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當時估算出地球的年齡至多不會超過一億年,而這點時間遠遠不夠積累出達爾文進化所需要的五花八門的遺傳突變(當然,后來人們意識到地球的年齡遠大于此)。
古生物學家們對此發出了詰難,按照進化論,地球上必然存在許許多多物種之間的中間形態,但是它們的化石又在哪里呢?有一個批評可能是最致命的,因為它聲稱發現了進化論和遺傳融合理論的深刻矛盾,換句話說就是,達爾文辛辛苦苦為進化論找到的遺傳基礎,可能根本不支持進化論的聲明!這一批評來自蘇格蘭工程師、愛丁堡大學教授亨利?弗萊明?詹金。他評論說,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生物的遺傳物質需要經歷漫長、微小的突變過程,才能產生足夠顯著的形狀變化,最終造就地球上千萬種五花八門的物種。
新書速遞
冷暴力
作者:[法國]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6月
定價:38.00元
本書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這一概念,它廣泛發生在婚姻、家庭和職場中,施虐者通過拒言語歪曲、諷刺、嘲笑、輕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來欺凌、控制受虐者,使這種關系持續下去,讓受虐者無法逃脫。
日本新中產階級
作者:[美國]傅高義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定價:60.00元
傅高義在學術生涯之初被斥為“鄉下人”后,意識到一個社會學家如果從未在另一種文化中生活過,何談理解本國社會?1958年至1960年,他來到東京市郊展開田野研究,描寫日本社會快速變遷之際的“新中產階級”―工薪族和他們的家庭。此書是他的成名作。
外婆的道歉信
作者:[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關鍵詞] 甲狀腺結節;刮切電凝法;甲狀腺手術
[中圖分類號] R5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1-0028-02
電刀已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能同時切割、止血,具有減少術中出血、術野清晰、縮短手術時間等優點。甲狀腺疾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舟山群島居民碘營養充足,各人群甲狀腺結節患病率均較高[1],多見于女性,目前外科手術仍是其治療的主要手段。傳統的甲狀腺手術,頸部切口大,需行甲狀腺上、下極血管結扎及甲狀腺創面排鉗結扎或縫扎,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多。超聲刀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手術器械,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各種腔鏡及其他性手術中,能夠同時完成對組織的凝固和切割,可有效的代替傳統手術中的結扎和縫合止血方法,使手術步驟簡化,提高手術效率,縮短手術時間,可在小切口下完成甲狀腺手術操作[2],但相對傳統手術,超聲刀增加了成本費用。本文是對傳統手術中電刀使用的方法加以改進,即有效利用電刀切割和止血功能,手術全程應用電刀,達到類似超聲刀代替傳統手術中的結扎和縫合止血方法,同時達到手術成本低的目的。本文對我院收治的33例甲狀腺良性疾病患者實施刮切電凝法手術,與同期實施傳統手術的32例患者及實施超聲刀輔助手術的30例患者進行比較,以探討刮切電凝法甲狀腺手術的臨床療效和優勢,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7月~2012年5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甲狀腺無痛性結節患者94例,男8例,女86例,年齡19~67歲,平均(44±12)歲。其中31例選擇傳統甲狀腺手術,32例選擇刮切電凝法甲狀腺手術,30例自愿選擇腔鏡輔助下手術。入選標準:①甲狀腺腫塊不超過3枚;②腫塊直徑≤35 mm;③排除甲狀腺炎患者,既往無頸部手術史,無手術禁忌證。94例手術患者分為三組。傳統組31例,男3例,女28例,年齡(45±12)歲;腔鏡組30例,男2例,女28例,年齡(35±12)歲;刮切電凝組33例,男3例,女30例,年齡(43±1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傳統組:于患者胸骨切跡上2 cm處做4~6 cm的弧形切口,按銳性分離皮瓣,上至舌骨水平,兩側達胸鎖乳突肌前緣,下至胸骨上切跡,沿正中線分離頸前肌。不橫斷頸前肌群,小號甲狀腺拉鉤暴露術野,真假包膜間游離甲狀腺前緣, 鈍性分離至雙側甲狀腺上級。參考術前B超等影像結果,進一步評估結節位置、大小和性質,決定切除范圍。術中血管及切除腺體采用先鉗夾、離斷,再結扎、止血的方法,最后再縫合甲狀腺殘面,放置引流管。刮切電凝組:手術徑路同傳統組,切口可略小,處理甲狀腺上下極血管及部分直徑偏粗血管時采用先骨骼化血管,再在近心端用電刀經蚊氏血管鉗傳導達到雙極電凝的效果,靠近甲狀腺被膜端凝切的辦法離斷血管,一般游離的血管長度在0.8~1.0 cm,近心端約0.5 cm凝閉,處理完血管后電刀凝切切除腫塊及其周圍腺體,創面置引流管。超聲刀輔助組:手術步驟同電刀組基本相同,以超聲刀代替電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電刀組患者與傳統組、超聲刀輔助組患者術中、術后指標,其中術中指標包括有手術時間、出血量、切口大小,術后指標包括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引流量及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所有手術均獲成功,刮切電凝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與傳統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兩組在術后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并發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刮切電凝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手術時間、引流量、術后住院時間、引流時間、并發癥方面與超聲刀輔助手術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在甲狀腺疾病中,以結節性甲狀腺腫最常見,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3],本院良性甲狀腺腫瘤手術術中冰凍切片報告亦以結節性甲狀腺腫為主。由于甲狀腺血供豐富,控制出血、避免神經及甲狀旁腺損傷是甲狀腺手術的關鍵。長期以來傳統甲狀腺手術止血的主要方法是依賴結扎與縫合,但術中因出血導致術野不夠清晰,影響手術進程及操作,且因縫合欠妥、結扎線脫落,是引起術后出血、引流量增加,甚至二次手術的重要原因,同時術后體內殘留線頭異物,切口偏大,影響術后美觀及頸部活動。
微創是21世紀外科發展的趨勢,微創化甲狀腺手術主要是指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在保證與傳統甲狀腺手術相同或更高的安全性和徹底性的同時,減輕機體創傷、縮短住院時間和提供更好的美容效果。
目前超聲刀作為一種新的手術輔助器械,具有凝血功能強的優點,避免了在術區進行結扎的操作。同時超聲刀手術減小了手術刀口,縮短了手術時間,相對傳統手術有明顯優勢[4],但超聲刀在操作時刀頭溫度可達50℃~100℃,如操作不慎與皮膚、神經接觸就可引起損傷,增加手術風險,同時超聲刀設備較昂貴[5]。
高頻電刀利用高頻交流電通過高阻抗生物組織時產生的熱效應進行切割和止血。手術電極與生物組織的接觸面小,故電流密度高,電流通過手術電極上的一點流向組織,在電極邊緣有限范圍內產生熱量,使組織內的細胞液很快蒸發達到切開組織,或局部高溫燒灼結痂凝結止血的作用[6]。高頻電刀已經廣泛應用于外科手術,能同時切割、止血,通過改良手術方法,可以達到類似超聲刀代替傳統手術中的結扎和縫合止血方法,同時達到手術成本低的目的。由于術中不需要手工結扎、縫合,可以減少操作空間,故而減小手術切口,節約手術時間。小切口手術的術中顯露往往不如常規手術那樣充分,故可以采用分區顯露的原則,重點顯露好正在操作的部位,使手術始終都是在直視下進行[7]。創面滲血的處理重在預防,傳統手術為了減少出血量,往往采用先鉗夾切斷,再行結扎止血,這樣一方面影響手術速度, 另一方面術后又難免留下許多結扎線頭,增加異物反應[8]。應用高頻電刀手術在切除開始前,一定要先將甲狀腺表面血管進行預凝,確定好合適的切除范圍[9]。血管的預先處理,及腺體的凝切,使手術術野清晰,減少神經等損傷。關鍵步驟在于主要血管的骨骼化處理,及通過蚊氏鉗達到雙極電凝的效果,先在遠端凝固血管,再在近端離斷血管,腺體采用邊凝邊切,注意保持一定張力。刮切電凝法甲狀腺手術術中用電刀替代結扎、縫合的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訓練為廣大臨床外科醫生所掌握的技術。同時電刀的刀頭成本遠低于超聲刀刀頭。
本文結果顯示與傳統組手術相比,刮切電凝法甲狀腺手術有效利用電刀減小了手術切口,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出血量,減少了術后引流量;與超聲刀輔助手術相比這些指標沒有明顯統計學差異,相對還減少了手術費用。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刮切電凝法甲狀腺手術是一項經濟、實用,能美化手術切口,減少手術時間,減小手術創傷,且便于推廣和廣泛應用,適合各級醫院的一項甲狀腺手術技巧。
[參考文獻]
[1] 竺王玉,周世權. 舟山群島碘營養狀況和甲狀腺結節患者調查[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2:113-116.
[2] 莫毓,尹林,黃客增. 超聲在開放性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研究,2012,2:147-148.
[3] Derwahl M,Studer H. Nodular goiter and goiter nodules:Where iodine deficiency falls short of explaining the facts[J]. Exp Clin Endoerinol Diabetes,2001,109:250.
[4] 李偉漢. 超聲刀治40例甲狀腺疾病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11, 11:55-56.
[5] 王,韓璐榮,何顯力. 小切口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的臨床觀察[J]. 臨床外科雜志,2010,18(12):801-803.
[6] 楊勇,全志偉. 手術刀的演變及現代手術刀的使用[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1):25-27.
[7] 曾衛平. 小切口改良甲狀腺切除術與傳統手術對比分析[J]. 右江醫學,2010,38(1):7-9.
[8] 李國權. 應用高頻電刀小切口甲狀腺腺瘤改良切除術臨床研究[J]. 中國保健,2012,18(3):84-85.
【關鍵詞】 食道惡性腫瘤;無瘤技術;護理
食道惡性腫瘤是威脅我國人民健康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食道惡性腫瘤手術,超過50%的復發病例可發生在手術后兩年之內。“無瘤技術”的概念最早是由Cole等提出,主要是指在惡性腫瘤根治術中,除了遵循一般的外科手術原則外,在術前和術中采取的一系列護理措施,盡量減少腫瘤細胞的脫落、種植、播散、轉移,有效防止癌細胞沿癌細胞創、血道、淋巴道擴散或種植[1]。
多年來,我院在食道惡性腫瘤手術中采用“無瘤技術”,在護理過程中配合“無瘤技術”護理,可最大程度上減少和防止食道惡癌細胞的醫源性播散,有效保證手術的成功,延長病人無瘤生存期。現就我院手術室近5年的食道惡性腫瘤手術中無瘤技術的護理,淺談一下食道惡性腫瘤手術中無瘤技術護理的應用體會。
1 臨床資料
1.1 基本資料 本組共105例,男49例,女56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56。腫瘤分期:Ⅰ期Ⅱ期65例,Ⅲ期Ⅳ期40例。
1.2 手術方法 根據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根治術95例,姑息手術20 例。
1.3 手術結果 術后兩年無一例發生切口種植。
2 無瘤技術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記錄 食道惡性腫瘤手術術前對病人進行探視,詳細閱讀病歷,認真了解食道惡性腫瘤的程度、類型、部位、大小、腫瘤對周圍重要臟器(如心臟、肝臟、胃等)、大血管(如胸主動脈)的侵犯情況;認真了解食道惡性腫瘤病人手術方式、物的特性、麻醉方法、患者基本體質狀況、是否需術后止痛等,預測在腫瘤切除中可能發生的瘤體破裂、癌細胞播散等問題,切口的暴露時間、切口的愈合預測等,及時擬定相應的措施。
2.1.2 患者準備 加強醫護人員、患者之間共同培養無瘤觀念、運用無瘤技術,建立完善的無菌操作制度。為了提高食道惡性腫瘤的術后效果以及生存時間,要求參加手術的每位醫護人員要重視無菌觀念、運用無瘤技術、認真落實無菌操作制度。確保手術室護士進行“無瘤技術”系統的培訓,掌握“無瘤技術”操作方法。
2.1.3 手術器械準備 根據手術操作流程,在術前準備好必須的器械、藥品、輔料等。除常規的手術器械外,還需特別準備抗癌藥物(如5-氟尿嘧啶500mg×2支,順鉑10mg×4支)、43℃無菌蒸餾水5000mL、無菌手術切口薄膜2張、手術刀及刀片2套、電動吸引器頭2個、電刀2把、癌漿膜層封閉膠1管、無菌治療巾1張。
2.2 術中操作
2.2.1 器械使用 器械護士應提前30min洗手上臺,建立相對的“無瘤區”和“瘤區”,準備好相關器械,整理無菌器械臺。器械護士應該把手術器械(如手術刀、手術鉗、剪刀、手術針、吸引器等)放在彎盤中遞給手術醫師,以防傷及醫生或自己。手術過程中,所有接觸過腫瘤的器械均應放置于“瘤區”,嚴禁再次使用于正常組織,以免將器械上的腫瘤細胞帶入正常組織。任何接觸過瘤體或疑似瘤體的器械、紗布、紗巾等應立即更換,并置于專用的容器內。若術中不允許更換手術器械,應在無菌盆中浸泡5min,然后用蒸餾水沖洗1min,有效處理術中腫瘤細胞污染[2]。
2.2.2 手術敷料的使用 敷料的使用:應使用線束,不宜使用線軸以防止腫瘤。細胞通過線軸傳播種植;紗布或紗墊宜用干的,用一塊更換一塊,切記不能洗后重復再用,必須用濕紗布,可用浸過氟尿嘧啶或氮芥藥物的紗布,也不能重復使用。
2.2.3 手術切口 開闊的手術視野可以使腫瘤充分暴露在可操作范圍之內,并且可以減少手術對腫瘤的刺激。因此,手術切口要充分,并有效防止出血等意外情況。
2.2.4 切口保護 皮膚消毒,紗布將消毒液擦干,目的是讓皮下皮膚與切口保護膜緊密貼合,有利于道口切開。腹膜切開后,將腹膜保護圈置入切口,充分展開圈旁塑料保護薄膜遮覆切口。這樣既保護了切口,又可以充分暴露手術野,有利于醫生手術操作。
2.2.5 腫瘤切除的無瘤操作 切除腫瘤前器械護士應提醒醫生是否用干紗墊或干紗包裹固定腫瘤組織,并將手術薄膜貼于干紗布或干紗墊的外面,使腫瘤面與正常組織隔離。若注意到有腫瘤破裂可能時,分離腫瘤前周圍一定要先圍好棉墊,以免內容物擴散。當食道腫瘤浸出漿膜后,醫生需噴撒1-2支醫用生物膠在漿膜面上,生物膠迅速形成完整的保護膜,有效避免手術操作中癌細胞播散[3]。
2.2.6 腹腔沖洗 食道惡性腫瘤手術關腹前,醫生用手將保護器圈部從切口層取出,盡量避免碰到切口組織,然后用43℃蒸餾水3000ml徹底沖洗術野,當蒸餾水灌滿腹腔創面各間隙后,停留3-5min再用吸引器吸出,反復沖洗3次。此操作過程中不要使用紗布擦干,以食道惡性腫瘤種植[4]。
2.2.7 抗癌藥物的應用 術中用抗癌藥物如5-氟尿嘧啶、順鉑10mg對瘤體或切口進行沖洗,必要時靜脈滴注抗癌藥物。
2.3 術后處理 術后器械用清水沖洗后,用多酶浸泡5min。然后,再進過蒸餾水清洗、烤箱烘烤、300大氣壓高壓滅菌。有其他傳染病(如艾滋病、乙肝)及特殊感染(如綠膿桿菌)者,按消毒技術規定做特殊處理。已被污染的器械禁用熱水刷洗,防止壞死組織凝固,敷料消毒處理。
3 討 論
在食道惡性腫瘤的手術中,嚴格的“無瘤技術”的應用減少了腫瘤細胞的脫落、種植、播散,有效降低了腫瘤的復發以及患者的生存率。醫護人員在手術操作中,應高度重視“無瘤技術”。
參考文獻
[1] 王舒寶.胃癌手術方法的改進及無瘤操作技術[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1,21(7):107-108.
[2] 徐李娟,陳肖敏,呂柄建.蒸餾水和生理鹽水浸泡術中污染器械滅活腫瘤細胞實驗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1):8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