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鼠嫁女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說到鼠,我們頭腦中馬上會閃現不少涉及它的詞語,什么鼠目寸光、鼠竊狗偷、鼠頭鼠腦、賊眉鼠眼,什么雀目鼠步、無名鼠輩、鼠肝蟲臂、城狐社鼠,什么鼠心狼肺、首鼠兩端、鼠肚雞腸、鼠竄狼奔,什么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等等。褒意的沒有,貶意的一籮筐,字里行間充滿對鼠的蔑視與仇恨,也說明鼠在人們心目中有著怎樣的地位和形象:它們陰險,它們狡猾,它們詭詐,它們是疫病的載體,亦是災難和厄運的化身。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在我國的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鼠的形象遠非如此單一,人們對于鼠的態度也并非這樣簡單。
神話故事里的文化英雄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許多民族那里,這類以偷咬為能事的動物是開創世界、惠及萬民的文化英雄,你也許覺得不可思議,可事實的確如此。看一些流傳久遠的神話故事吧,它們可以表明老鼠曾經為人類做了什么。
在云南瀾滄縣拉祜族流傳著《牡帕密帕的故事》,說的是在天地渾沌未開的時候,創世神厄莎種了一個葫蘆,葫蘆老了以后,掉到海里去了,厄莎把它撈起來,放在曬臺上曬了77天,葫蘆里傳出打口哨的聲音:又過了12天,人在葫蘆里說話了:“哪個把我們接出來,我們種的谷子給他吃!”小米雀聽見了便去啄,可啄了很久也沒有成功。老鼠來咬了3天3夜,終于咬出了一個洞,一男一女從里面走出來,他們便是拉祜族的祖先。在這里,鼠咬天開,老鼠成為創世的英雄。
在四川一帶普米族的神話《太陽、月亮和星星》里,老鼠又成了光明的使者。遠古時候,大地一團漆黑,鼠和貓頭鷹是好朋友,他們決定為萬物去尋找光明。于是貓頭鷹馱著鼠往天上飛。飛了99天,厚厚的云墻把天地隔開了,鼠就在云墻上打洞,啃了99天,啃開一個洞,露出一道冷冷的白光,是月亮的光。老鼠又在另一云墻上打洞,啃了99天,啃開一個洞,露出灼熱的紅光,是太陽的光。雖然貓頭鷹和老鼠被太陽光照得睜不開眼,見不得光,白天不敢出來了,但大地從此有了太陽和月亮。
在許多民族的神話里,老鼠給人們帶來了谷種,甚至還教人如何耕種。福建寧德地區畬族流傳的《老鼠和谷種》就說,古時候,稻谷一年四熟,收割不盡,人不知愛惜。天神一生氣,就用布袋把谷子全收回去了。人沒有辦法了,便求老鼠去偷谷種。老鼠上了天,等天神睡著,它在黃泥漿里打個滾,咬開布袋,沾了一身稻谷回到人間,從此人間才又有了谷種。流傳在山東一帶的《老鼠死了不閉眼》故事,也有類似的情節,說的是古時只有天上有糧,人間沒有。鼠住在天上,給人把糧從天上偷了來,結果被王母娘娘趕到凡世。
類似的神話故事還有很多,在這里,是鼠幫助人類走出渾沌,是鼠為人類帶來光明和谷種。根據學者對“文化英雄”的界定(美國《韋氏大辭典》認為:文化英雄系傳說人物,常以獸、鳥、人、半神等各種形態出現。一些民族常把一些對于他們的生活方式、文化來說最基本的因素加諸文化英雄身上),鼠真的是許多民族不折不扣的文化英雄。因為它的貢獻,不少民族都對它懷有一份感恩之心:彝族人、布朗人種出糧食,總會請鼠嘗新:有人說在鼠前加上老字,稱其為“老鼠”是為了表示尊重:安排十二生肖順序的時候,也因為它功勞卓著而名列首位。因為它的貢獻,人們甚至對它偷糧的行徑也抱有一份同情。流傳在貴州黃平東坡一帶的苗族神話《耗子偷糧》,解釋老鼠偷糧是因為人本來答應給幫助自己的老鼠糧食吃,結果卻食了言,老鼠不得已才用“偷”的下策。在我國南北方都有流傳的《老鼠為什么死不瞑目》,說老鼠給人類帶來了谷種,人卻不允許老鼠吃糧,見了老鼠就打,老鼠覺得委屈,才死了也不肯閉眼的。
神話故事包含著原始先民的思維方式、情感模式和對世界萬物的看法,也許先民們曾經從鼠的活動中獲得過某種啟發,也許先民們曾經直接受益于鼠,比如饑餓的時候從鼠洞里找到過救命的糧食,驚喜之余便對事情做出了浪漫主義的解釋,賦予鼠一個“文化英雄”的身份。
現實世界里的驅滅對象
然而,神話終歸是神話,生活在現實世界里的人們感受更多的是老鼠禍害人類的本質。它們毀田偷糧,是農業民族的大敵;它們傳播疾疫,是人類生命的殺手:它們咬物壞墻,是名副其實的敗家子。對于老鼠的罪惡行徑,早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發出了憤怒的吶喊:“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碩鼠,無食我苗!”有學者解釋說,這首出自《詩經?魏風》的詩篇,是對不勞而獲卻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們的指責和諷刺,其實我們又何嘗不可以看作是對嚴重危害人類生活、直接侵犯人類生活空間的真實老鼠的痛斥和控訴?
面對老鼠的肆虐橫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絕不會坐以待斃,老鼠也便成為人類的驅滅對象。
為了驅除消滅老鼠,人們畜養禮遇它的天敵。老鼠的天敵自然首推貓。我國古代有一種“報本反始”、報答上天神靈并祈祝農業豐產的年終祭禮,叫大蠟。大蠟禮的祭祀對象中很重要的一個便是貓,“迎貓,為其食田鼠也”。唐代之前,人們還普遍養狗以捕鼠。《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則故事:齊國有一個善長相狗的人,他的鄰居托他買一條捉老鼠的狗,結果他買了一年才買到。他對鄰居說這是條好狗,可是鄰居養了好幾年,狗也沒逮到一只老鼠。鄰居覺得奇怪,就問那個相狗的,相狗的說:這是條良種狗啊,它的志向在于獵捕獐麋豕鹿而不是老鼠。如果想讓它捉老鼠,得把它的后腿捆上。鄰居聽了他的話,“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古人養狗捕鼠的習俗從這則故事可見一斑。四川三臺縣都江鄉漢代崖墓中還發現過一塊畫像石,一狗蹲坐,前爪支地,眼睛圓睜。口中叼一只肥碩的老鼠,亦是養狗捕鼠的明證。今人嫌別人多管閑事,動不動就說“狗拿耗子”,看來是不知道古人竟有養狗拿耗子的風俗了。
普米族神話《太陽、月亮和星星》里和鼠是好朋友的貓頭鷹,實際上也是鼠的天敵,也曾被人飼養以捕鼠。據唐劉殉《嶺表錄異》記載:“桂林人羅取(梟)生鬻之,家家養使捕鼠,以為勝貍也。”除飼養鼠的天敵外,聰明的人類還進行創造,千方百計尋找滅鼠工具和滅鼠方法。老鼠夾、滅鼠藥、電子滅鼠器紛紛被發明出來。
有趣的是,為了擺脫這種整日偷偷摸摸為非作歹又難以對付的動物的侵害,人們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對老鼠進行不懈地喊打,還在象征世界里想出了老鼠嫁女的高招,并發明種種儀式以達到驅滅的目的。婚姻嫁娶本是人類所特有的文化
行為,可是民間卻讓老鼠也嫁女娶親。鼠婚在我國是普遍流行的俗信,只是不同的地方鼠女出嫁的婚期并不一樣,但大致集中于舊年臘月二十三到新年的二月二之間。也許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聽過老鼠嫁女的歌謠或故事,在這些歌謠或故事中,出嫁的鼠姑娘總是難逃葬身貓腹的“噩運”,其中最滑稽的當屬鼠姑娘的糊涂爹娘為女兒挑選花貓做女婿的事了。鼠姑娘的爹娘要找世界上最神氣的做女婿,結果,鼠姑娘找了太陽找烏云,找了烏云找圍墻,最后發現還是貓咪最神氣,便與貓咪定下了婚期,結果可想而知,“新娘剛到貓咪家,貓咪一口就吞下”,一天好日子沒過成,鼠新娘眨眼間命喪黃泉,成了貓新郎的腹中食。
俗話說:“人驚鼠一夜,鼠擾人一年。”為了保證老鼠親事的順利進行,各地都有一些禁忌和習慣做法。湖北江漢平原一帶,俗以臘月二十四夜鼠嫁女,屆時家家要把面餅和紙花放在暗處,為鼠女“添箱”。這天不能春米磨面,孩子不能大聲喧嘩:在河北張北,老鼠的婚期是正月初十,這天,各家要蒸糕,或煮小米飯,撒于各處,以為鼠食;陜西一帶,鼠嫁日家家要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驚擾了老鼠的好事:廣東佛山,俗以除夕之夜是老鼠嫁女的吉日良辰,這天,人們要早早做好準備,在床底下沿墻邊點上蠟燭,為老鼠的迎親隊伍照明。
除此之外,全國各地還流傳著與鼠有關的多種多樣的歲時習俗。照鼠耗就是其中一種。在特定節日燃燈以驅鼠叫照鼠耗,也叫照虛耗。不過,照鼠耗的日期各地并不一致,燃燈的地點也頗有地方差異。比如湖北、安徽等地就是在元宵節舉行,屆時,人們在門上、井上各處燃燈;山西左云一帶是正月十日照鼠耗,到時候,各家備戶都在米缸面甕下燒香燃燈。
敲擊避鼠也是常見的做法。在湖北荊州一帶,正月十五晚,各家的小孩手拿簸箕、罐子、破瓢等敲擊,邊敲邊唱:“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落兒不成苗:正月十五敲破罐,老鼠落兒不成算;正月十五敲簸箕,老鼠落兒不成器。”魯西南一帶有類似的做法,只是時在二月二,人們一邊敲瓢一邊唱:“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眼里長著棠梨花。”在云南,正月十六日的驅鼠儀式是這樣的:一人左手拿葫蘆,右手拿刀子,繞屋隨走隨鋸,也有放在地上拖的,一邊鋸或拖一邊唱:“葫蘆拖一拖,老鼠死一窩,葫蘆鋸一鋸,鼠兒不成器。”另一個人手拿鞋子,在地上拍,邊拍邊唱:“鞋子摜一摜,鼠兒死一萬;鞋子拍一拍,鼠兒死一百。”
在山西運城有滾葫蘆的習俗。正月初十日,當地人常常拿一細腰葫蘆,從窗邊滾到炕沿,從鍋臺滾到門檻。凡是老鼠常走的地方都要滾上幾滾,滾時還要念道:“葫蘆葫蘆滾入匝,老鼠生下一窩瞎娃娃。只有一個有眼的,貓逮啦。”東北地區還有在農歷正月第一個子日燃熏鼠火的做法,孩子們在田梗上撒稻草點火燒雜草,叫熏鼠火,農家還會根據火勢大小來占卜當年莊稼的豐歉。火叫“熏鼠”,其目的可想而知。又在河北贊皇,村民從山上砍來紅葛針柴(形似老鼠爪)在空地上點火燒,叫“烤老鼠爪”。每年的臘月初一是貴州平塘毛南族的送鼠節,每到這一天清晨,村中的男女老少就到山野中的指定地點舉行送鼠儀式,儀式由寨老和祭司共同主持,人們大唱《送鼠歌》:“送老鼠,除老耗,大家都來呀,今日過小年。家家齊開倉,谷穗掛成排,米魂掛中央。不許老鼠竄進屋,不許老耗鉆進倉。”過后,年輕人還要舉行砸老鼠比賽。
在東北地區省級以上民間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刺繡的項目有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鄂倫春族刺繡、克東縣滿繡、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刺繡、牡丹江市渤海靺鞨繡、吉林省通化市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前郭縣蒙古族枕頭頂刺繡、延邊州朝鮮族刺繡、遼寧省岫巖滿族民間刺繡、錦州市滿族民間刺繡、大連普蘭店市傳統手工布藝技藝、丹東市鳳城滿族荷包、阜新縣蒙古勒津刺繡、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刺繡、扎魯特旗刺繡、通遼市科爾沁蒙古族刺繡、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毛都刺繡、烏蘭浩特市奧日雅瑪拉刺繡等。東北地區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他們與漢民族一起共同開發、攜同進步,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其中,刺繡藝術表現出民間美術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作為工藝文化的重要組成,這些刺繡作品圖案講究,色彩搭配協調,繡工細致精湛,不僅具有實用性,還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刺繡圖案主要體現在服飾上,用于衣襟、衣領、衣袖、衣背、托肩、兜肚、裙邊、褲腳等許多部位。另外在枕頭、煙袋、玩具、鋪布、持飾、荷包、香包、帽圍簾、包傘、帳、壁掛、云肩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刺繡。
所繡的紋樣想象豐富,造形奇特,包括各種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神話傳說紋、戲劇故事紋、建筑符號紋、幾何紋、吉祥文字等。所用色調各民族不同,常見紅色、藍色、粉紅色、紫色、白色、黑色、綠色等,色調運用強烈大膽,帶有少數民族神秘古樸的特點。繡法有平金、平繡、戳紗、雕繡、貼花、鋪絨、堆綾、打子、穿珠、補繡、剪紙繡、結繡、折疊繡等,反映了各民族嫻熟高超的刺繡技藝。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刺繡起源于何時目前無法考證,但從其發現的獸骨鑿成的頂針和鹿、狍筋搓成的細線來看,應該在很早時期就已經出現。清朝時,內地的棉線和鋼針傳入達斡爾族生活的地區,清代中后期開始在布匹綢緞上刺繡,并隨著生活的改善和審美意識的提高,逐步把刺繡作為衡量年輕女子家教、品德修養的標準之一,從而促進了刺繡藝術的發展。達斡爾族刺繡多用于婦女服飾、枕頭繡片、男人使用的煙荷包、婦女使用的香囊荷包和煙荷包、鞋面、手帕、兒童搖籃背枕、手套、錢搭袋等,繡法有平繡、鎖繡、纈繡、補花繡、堆繡、折疊繡等,針法有平針、鎖針、辮紋針、回針、纈針等,創作的題材包括植物紋、幾何紋、吉祥紋、文字紋、山石樹木紋、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神話傳說、文房四寶、人物故事、民間故事、漢族經典文學作品。生活在這里的女孩從小就學習刺繡,俗稱“炕上活”。每到冬季或農閑時,同村或鄰里間年齡相仿的姑娘聚集在一起,邊聊家常邊繡花樣,相互間替樣、描稿、納紗、繡錦,刺出一幅幅精美的繡品。如傳承人李素坤老人,從小跟隨母親學習刺繡,是當地出了名的巧姑娘,出嫁前就繡出100余對枕頭頂,反映出達斡爾族刺繡的工藝水平。吉林省前郭縣蒙古族枕頭頂刺繡,是蒙古族民間流傳已久的制作工藝之一,既可作實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一種帶有裝飾性的藝術品。在其繡品中,兒童使用的動物枕比較有名,有虎、豬、牛、象等造型,圖案采用平繡、貼繡、辮繡、打籽繡等繡法刺出。由于受到了滿、漢、錫伯等民族刺繡風格的影響,繡品自然而不造作,樸實而無虛飾,構圖嚴謹多變,題材豐富多彩。體現了蒙古族民間刺繡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錦州市滿族民間刺繡使用的繡線一般為絲線和十字線,絲線光澤度好,適用繡制精致的花紋圖案;十字線線體柔滑,適用寬泛,為最常見的繡線。材料有棉布(平布、府綢、條格布、水洗布等)、毛織類(法蘭絨等)、絲綢(素緞、喬其紗等)、化纖和混紡織物,工具包括針、布箍、剪刀、錐子四種。
主要技法分為六個步驟:一是圖案設計,繡品突出人們渴望富貴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形象地表達民族遷徙、信仰崇拜的記錄,圖案色彩搭配體現出樸素、典雅、秀麗、生動、熱烈的不同藝術效果;二是根據設計意圖選用最有表現力的原料、繡線、剪刀等材料與工具,為刺繡做好準備;三是將設計好的圖案繪制到所選擇的面料上,要求圖案勾描準確,線條清晰,繡面潔凈;四是將描繪好的底布繃到布箍上,調整好繡布在布箍上的松緊度,保持平、直、緊狀態,便于刺繡;五是開始繡花,將提前設計的圖案運用工具、材料表現在布料上;六是整理和裝裱。岫巖滿族民間刺繡的方法有六種:一是扎繡,也稱納繡、戳繡、納紗,在白紗、絲網之類的面料上進行刺繡;二是緞繡,以五彩線在緞面布料上刺繡;三是割繡,要求面料要厚實,把兩個繡品面緊貼一起固定在畫繃上,繡好后用刀從兩枕頂中間將線均勻割形,成兩個完全一樣的繡品;四是補繡,也稱貼繡,用剪子剪成各種色彩的圖案然后用針補、繡在面料上;五是包繡,也稱墊繡,用厚布或紙樣剪成所需圖形,以針刺透為宜;六是編繡,用長針、大針碼在面料上編繡所設計的圖案。此外,還有滾繡、拉繡、燙繡等。阜新縣蒙古勒津刺繡,主要用于枕頭頂、帽子、頭飾、衣領、袖口、袍服邊飾、長短坎肩、佛像、靴子、鞋、摔跤服、賽馬服、荷包、褡褳等,以棉布、綢緞、金絲絨等為布料,以紅、黃、綠、蘭、白、粉、紫等顏色的蠶絲線為繡線,用不同號碼的鋼針按照描繪的圖案進行刺繡,特別是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從繡法上看,以平繡、貼繡、盤繡、鎖邊繡、繞繡和堆繡為主,色彩鮮艷,立體感強,具有凝重質樸的特點。
刺繡工藝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圖案設計,為彰顯蒙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寓意避災祛難、富貴吉祥的美好愿望;有表達民族歷史、民俗信仰、民族遷徙之意;刺繡圖案色彩的搭配,體現蒙古勒津刺繡樸素、生動、秀美、熱烈的藝術魅力。二是準備材料和工具,根據設計的圖案挑選最有表現力的布料、蠶絲線、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做好刺繡前的準備工作。三是設計花樣,把設計好的花樣繪制到選好的布料上,要求繪描準確、線條清晰、布面清潔平整。四是上棚,把描繪好圖案的布料上棚固定,達到松緊適中的程度。五是整理成品,把刺繡品從花棚上取下,進行修剪并整熨定型,然后把刺繡品縫制在服飾、靴鞋、頭飾、荷包等上面,最后完成整個刺繡作品。刺繡的圖案都含有一種潛在的象征意義,或喻富貴,或表生命繁衍,通過不同題材的造型表現,運用了比喻、夸張的手法寓情于藝術,是蒙古勒津人民手工技藝的精品杰作。蒙古勒津刺繡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蒙古勒津婦女精湛的技藝和蒙古勒津服飾的無窮魅力,那些充滿濃厚蒙古勒津文化內涵的藝術寶藏,吸引著后人不斷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著蒙古勒津人民精湛的藝術珍品。通遼市科爾沁蒙古族刺繡,以彩色絲線、金銀線和各種真絲線為主要繡線,將各種圖案繡在服飾上,齊針法、參差針法、階梯針法和散針針法是最常用的針法。繡法主要有三種,即貼繡、盤繡、刻繡。其一,貼繡技法。也稱為補繡,利用不同顏色的綢緞、棉布邊角剩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效果的塊狀造型,經過巧妙對接縫制而成的一種刺繡工藝,這種技法能廣泛利用各種綢緞布料的邊角剩料,貼法工序多,但繡法簡單易做,花型活潑,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繡出來的花紋飽滿并具有立體感,多用于婦女鞋靴和家庭物品的裝飾上。其二,盤繡技法。利用盤針縫紉法刺繡各種花紋圖案的技法,有空心盤針刺繡和實心盤針刺繡兩種工藝,這種技法結實耐磨,多用于男女靴子的各種圖案,色彩有單色和多色兩種。其三,刻繡技法。也稱鏤花技法,把圖案畫在布、平絨、皮革上,用剪子鏤刻花紋圖樣,粘貼固定在指定位置上,用盤針或鎖邊針等針法縫制而成,分為同色、順色和對比色等表現技法,藝術效果具有立體感和動態感,結實耐磨,多用于帽子、靴鞋、荷包、褡褳和摔跤套褲等上面。通過以上刺繡的典型案例來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制作技法和色彩搭配,可謂技藝眾多、色彩斑斕,體現出東北地區民間美術的藝術風格。刺繡一般以剪紙為底樣,先按照底樣圖案畫在布料上,再按畫線繡制,也有直接在布料上畫底稿刺繡。
別是在枕頂上的刺繡中,出現一種“繡半工”的現象,就是說沒有繡完的繡品,這可能是故意留下的,來突出紋樣效果。還有圖案繡反的現象,尤其是文字紋樣,這與繡者文化程度比較低有關,或者是作者故意繡反,這也符合民間美術的創作規則,即隨意性。總之,多種繡法的使用,使刺繡作品呈現出多樣性的藝術效果。在色彩的搭配上,對于創作者來說都傾注了一定的感情因素,將色彩與欣賞者的感覺和情緒聯系在一起,通過人的心理反映色彩的文化寓意。如紅色、黃色代表了人的勇敢忠厚,黑色表示性格憨厚等。另外,色彩與圖案往往和諧統一,使整體效果簡潔明快、鮮艷熱烈、潔雅素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諸民族的性格與愛好。
二、民間刺繡的文化含義
民間刺繡的內容多取材于民間故事、吉祥圖案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含義。如“一團和氣”,一個圓臉圓身的胖子居中而坐,神情溫和,傳說此人做生意手氣極佳,六月賣帽,即下大雪;臘月賣扇,便熱似酷暑。因此人們將他視為“吉祥如意”之神長留民間,為的是和氣生財、買賣順手,后來以胖娃娃居多,以此延伸為團團圓圓、美滿幸福之意。曾流行于湖南地區的“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題材,后來也傳入東北地區,這是對老鼠人格化夸張的描繪,老鼠抬著花轎,吹吹打打的熱鬧情景,飽含童話般的意境。美妙的神話故事,往往是民間美術創作的源泉,如“嫦娥奔月”、“天仙配”、“和合二仙”、“牛郎織女”、“劈山救母”等就是流傳已久的動人故事。而更多的民間藝人創作的刺繡作品,卻是按照自己的愛好和意愿,憑借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而設計、創作。如在枕頂上繡“吉慶有余”、“鶴鹿同春”、“瓜瓞綿綿”、“耄耋富貴”、“丹鳳朝陽”等,象征著五谷豐登、吉祥如意、平安富貴、延年益壽的圖案,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這些民間刺繡藝術品之所以能激起人們去欣賞,是因為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飽含生命力的美感,再現了人類樸實的感情,蘊含著很多的民俗文化寓意。刺繡在東北地區民間中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漫長的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時期,作為婦女們的必修課,也伴隨著婦女們的人生經歷。天論是衣食住行、婚嫁禮品、生子慶壽,還是喪葬祭祀、人際交往等民俗活動,大多用刺繡來裝點自己的生活。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婦女們創造出無數的奇花異草、仙山亭閣、動物禽鳥、戲劇人物、民間傳說、生活美景及自己的淳樸情懷,傾訴著民間藝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滿族婦女在日常生活別注重枕頭頂的制作,對于待字閨中的女孩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課。枕頭頂繡品的好壞是衡量一個女孩是否賢惠、是否心靈手巧、是否遵守婦道、是否會操持家務以及幼年家教如何的主要標準,如果在結婚時拿不出足夠數量的枕頭頂是要被別人笑話的。
因此,繡工的好壞直接反映了婦女的身份、經濟實力和受教育程度,枕頭頂數量的多少和刺繡水平的高低甚至會影響將來在夫家的地位。在通化市長白山地區,滿族婦女在結婚之時,新娘都要把在做姑娘時的枕頂繡品拿出來接受參加婚禮的客人檢閱,屆時將所有繡品都繃在苫布簾子上,大概一塊苫布可以繃15至20對枕頂繡片,多者需要幾個簾子,枕頂繡片越多越好,繡活做工越精致越好。女方家送嫁妝時,由兩人用木桿抬著枕頭簾子,連同其他嫁妝繞村一周,是為“晾嫁妝”。男方所距地的人們紛紛跑出來觀看,并品評繡活的好壞。當把包括繡品在內的嫁妝送到男方家中時,要安置在新房內,枕頂繡簾子要掛在迎面最顯眼的墻上。結婚之日,新房就成為枕頂繡的展示地,來送禮的親朋好友都要品評新娘子的刺繡手藝,見證新人的勤勞程度。這是新娘子最幸福和最光彩的時候,因為有一手絕好的繡活遠比長得漂亮更有分量,得到參加者的夸贊,決定著新娘子將來在婆家的地位。中午婚禮宴席結束后,要舉行“裝枕頭”禮,請娘家人將紅棗、栗子、銅錢、高粱等物裝入新娘所繡的枕頭內,擺在炕琴上,象征著早生貴子、財糧有余。次日,新娘子將展示過的枕頭頂送給婆家的長輩及兄長,是為“散箱子”,妯娌之間還將各自的枕頭頂互相換送,借此交流刺繡手藝、溝通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剩余下的枕頂繡品收藏起來,作為做姑娘時的紀念,等待將來自己的姑娘出嫁時贈送,也等待年老送終后一同入葬。因此,小小的枕頂繡雖然只有方寸大小,卻反映了滿族民間的婚嫁、交往、喪葬、信仰之俗。
三、總結
漫步魯迅路
文字的力量歷久彌新
漫步筆記:城市廣場、倉橋直街、青藤書屋、魯迅故里、沈園
經典故事:陸游與前妻的千古絕唱
尋味而來:紹興蒸菜的氤氳之美
漫步筆記:
城市廣場、倉橋直街、青藤書屋、魯迅故里、沈園
紹興的風情已經美麗了2000多年,從春秋戰國開始,它就是中國最迷人的水鄉澤國。水脈阡陌、古橋如織、黃酒飄香是古人對它充滿親昵的描寫。到了宋朝,“船前一壺酒,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鱖魚,旋洗白蓮藕。”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文人愜意得令人嫉妒的生活。
府山曾是越王勾踐練兵的地方,有越王臺、越王殿、飛翼樓等古跡。府山腳下有一座城市廣場,很空闊大氣,也很前衛時尚。最耀眼的是紹興大劇院、美術館、音樂噴泉、浮雕群,與這些現代建筑為伴的是始建于公元504年的大善塔。正是這座七層古塔,一下子讓城市廣場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城市廣場東南角連著一條老街,叫倉橋直街,長達3里的青石板路,穿著硬底鞋走過會咯噔咯噔一路響著,兩旁開著茶館、劍鋪、酒肆……淡淡的酒香總是伴著微風在老巷中若有若無地引誘著人的嗅覺。一不留神就以為自己老去百歲,穿越到清末民初的水鄉,像紈绔子弟一樣在街市上閑逛。
倉橋直街的北頭有一座七折邊型單孔石拱橋,古樸的麻石板都磨出了歲月的“繭”。此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之前,說不準陸游兄都與唐婉嫂在此漫步過。到了明嘉靖年間,寶珠橋重修,可嘆“東風惡,歡情薄”,曾經的新橋又成了今日滿目滄桑的老橋。
古橋畔有幾家茶樓,有叫清玩的,有叫山櫻的……名為茶樓,若叫麻將樓,似更貼切些。面對古橋、流水、人家構成的江南詩畫,多少人不遠千里跑來欣賞,在美景中發呆,恨不能將自己坐成一尊雕塑。而有些人根本無視這樣水波漣漣的旖旎,在麻將的胡碰中“蹉跎”了歲月。
倉橋直街上有好多臺門建筑,所謂臺門,就是幾戶本家聚居在一起的院落。順著斑駁的老墻,走進寂靜的臺門,水井旁晾曬著一些時尚的外衣內衣,居家婦人在里面進進出出,滿臉的從容閑適。
從北往南散步,先是茶樓,服裝店,接著就是一家藝術工坊,門口掛著店主畫的漫畫,有奧巴馬、姚明、趙本山等名人,神情夸張生動。長桌上擺著10多尊泥塑,平民百姓的形象居多。有興趣的游人在門口的竹椅上一坐,店主很快就能讓你成為一件藝術作品。生活與藝術看起來如天壤,其實只隔著一層紙。
逛渴了,喜見酷巴客甜品屋的招牌,沒料到只能望梅止渴,甜品屋的排門緊閉。像我這樣一大早就出來逛街的閑人太少,甜品屋的目標客人都還在酣睡呢。我想,夜色中的甜品與晨風中的甜品,吃起來必定不同,夜色中的甜品要甜很多,那是因為對甜的渴望啊!
張桂銘藝術館
在窄小的直街上,張桂銘藝術館的排場有點大,像一座豪宅似的。此人是紹興籍的著名畫家,只能怪我孤陋寡聞,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不過,題寫館名的吳冠中倒是認得。藝術館正在舉辦《春華秋實》系列展。我是喜歡附庸風雅的人,可惜,他們沒有給我機會,原因也是來得太早。每次遇到擦肩而過的遺憾,我都會想起席慕容的詩句:“無緣的你啊,不是來得太早就是太遲。”如果你想到倉橋直街漫步的話,一定要選擇午后的時光去哦,這樣你們就成了來得正是時候的有緣人。
老街上的古董店早早就開門迎客了。每次見到景區附近的古董店,我都覺得它好生可疑,唐宋的瓷器、明清的圈椅長案、民國的鐘表?如果你能兩手空空地從琳瑯滿目的“古董”中逃離,我想,你最好獎賞一下自己,到隔壁的韓國化妝造型店做個臉部護理,或者弄個新發型。要不,就到幾步之遙的“牛奶小姐の秘密”喝一杯藍莓優格(yogurt,酸奶的音譯)。
看到尋寶記狀元樓菜館時,倉橋直街正好走了一半。此時的老街被府山橫街一分為二。府山橫街如此驕橫,那是有來由的。它一頭是越王臺(唐、宋、元、明、清太守治皆位于此地),另一頭是軒亭口的秋瑾紀念碑(也是鑒湖女俠秋瑾就義的地方)。雖然兩頭的時間跨越了兩千多年,慷慨悲歌卻一脈相承。
震元堂老藥鋪
走進倉橋直街南段,震元堂老藥鋪門面的精致和氣派也讓人生疑:一家老藥鋪為何如此富麗堂皇?大堂正梁之上,碩大的金字牌匾寫著三個大字,很有乾隆御筆的風范,可嘆的是卻寫著極為無趣的“不二價”。在中國,砍價是一種樂趣,“不二價”很官方,像板著臉做生意,給人不友善的感覺。震元堂如此牛氣沖天,想來其中必有不為人知的奧秘。仔細一打聽,原來自1752年以來,他家就以賣十全大補藥之類的丸、膏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想陽剛不倒、長命百歲的有錢人。如今震元堂像同仁堂一樣已經成為上市公司,讓別人強壯健康,讓自己財大氣粗,也算各得其所。
與之相比,跟震元堂算得上鄰居的小紹興菜館,顯然做的是幾輩子也難以財大氣粗的小本買賣,排門開得再闊,里面也不過是幾張桌子和數量稍多點的椅子。不過,點菜區色彩斑斕,各種青翠欲滴的時蔬與鮮貨、腌菜同臺亮相,瞧那香干馬蘭頭就是晨光中的尤物……
陳橋驛史料陳列館
陳橋驛史料陳列館的門開著,我很好奇:陳橋驛不是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的地方嗎?跟紹興有什么關系呢?哦,進門一看資料介紹,才知道此處的陳橋驛不是地名,而是人名。他是當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領軍人物,館內陳列著他幾十年來積累的手稿、筆記、卡片、書籍以及影像資料等,還擺放著他曾經的生活用品。這是目前浙江省內首個為在世文化名人建立的陳列館舍。這樣的地方注定是曲高和寡的,然而,與其將美麗的家園悉數租給唯利是圖的商人,還不如留著幾間清雅,讓人知道除了金錢之外還有一些追求,關乎生命的升華和精神的崇高。
古橋水畔
逛倉橋直街最不能忘記的是,不時要拐到橫向的小橋或水畔的小樓之上,眺望一下與直街并行的環山河。嬌小迷人的環山河上分布著7座古橋。石門橋夾在中間,站在橋上北望,河道兩側的臺門民居、翠柳春花、酒旗歌扇……大有夢回明清歲月的恍惚,若真能穿越,我會是哪個風流才子呢?
在倉橋直街逛久了,對古人所創造的“前街后河”的建筑格局也就明白了大概。住在倉橋直街的人是有福的,每家后院都有一個小河埠,撐一條小船,買個柴米油鹽,運個貨什么的,不知要省去多少腳力。依依呀呀的槳櫓聲,我聽起來很陶醉,也不知住家是否覺得吵?看紹興人喜歡喝黃酒,在癡醉之中那些陌生的足音和熟稔的水聲,都應該是越劇悅耳的唱段吧?
狀元軒品酒館
石門橋邊上有狀元軒品酒館,擺著20年以上的佳釀,墻邊堆了好多黃酒陶罐,空的還是滿的?我也沒探究。說時遲那時快,熱情似酒的服務生倒了一杯,“你嘗嘗”的軟語比黃酒還香。好在我這個人天生對酒敏感,喝一小杯比別人喝一大碗更像貪杯者。所以,再好的酒都留不住我的腳步。
一路往南,倉橋直街的市井生活
繼續往南走,先是遇著拉著板車的菜販子,滿車鮮翠欲滴的菠菜、芹菜、芥菜……對于其他城市的居民來說,這樣的送貨上門已是一種奢望,而紹興人何幸,經常還能享受著這樣的便利。
在菜販子眼里,眼前的倉橋直街應該已經不是多年前的模樣。沿街的店鋪是越來越時尚了,店名也越來越看不明白了。“兩年后”賣的是珍珠奶茶;“BUS STOP”有咖啡,有書,有驚喜;“大象館”雜貨店賣的東西更是五花八門,花俏得幾乎讓男店員害羞;“彩云堂”主打頗具江南風情的原創旅行記事本、明信片,滿懷心事的游客可以在店里任意張貼自己無處傾訴的文字……
這方圓百米之內,只有十碗頭菜館是菜販子的老主顧。這十碗頭低調得簡直就不像開店的,除了門楣邊上掛著一個小小的燈箱,再也看不到任何標識。我一見到這樣略帶神秘的餐館就很來勁,好奇心一旦萌動,非進門一探不可。院落里果然別有洞天,幾個婦人在宰殺雞鴨、清洗青菜,只有籠中的八哥閑著沒事,見我進來,竟然叫道:“老板你好!”鸚鵡學舌原為貶義,在娛樂至上的年代,因為巧用,達到了賓主皆歡的效果。
十碗頭,是紹興民間喜慶宴席的一種形式,菜肴十碗,有十全十美之寓意。菜館取名十碗頭,也擺明了做的就是紹興特色菜。后來我在這里吃過素燒鵝、頭肚醋魚、紹式蝦球等,味道不錯,氣氛更好。
過了十碗頭菜館,倉橋直街又被一條更大的道路一分為二,這條大路名叫人民西路。拐角處那個巨大的“當”字很招人眼球,恒濟典當的雕花排門上貼了一張白條:“此處非魯迅幼時當鋪,謝絕參觀!”魯迅文中寫過恒濟當鋪,與他家當鋪恰巧同名?這樣好哇,等于魯迅替他家白做了廣告,它也不必如此絕情地將魯迅的讀者拒之門外呀!
穿過人民西路,又有一段倉橋直街出現了。街角擺了一個小攤,是賣臭豆腐的,剛出鍋的幾塊,被竹簽串起,一對戀人正津津有味地你一口我一口地品嘗著。水岸邊那家遠近聞名的旅行者餐廳,有更多的青年男女在里面享受著另一種浪漫:閑看窗外流水載著時光飄走,點一根8元的紅燒排條,你咬一口我咬一口,此番境界比街角的臭豆腐戀人似更雅致些……
倉橋直街最南這一小段路很清冷,顯然沒有列在旅游區的范疇。居民干脆在兩側屋檐之間架起一支支竹竿,晾曬著一家老少的衣服和鞋襪,讓每一個行人都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委屈感,以這樣的委屈去親歷紹興人最原始的生活狀態:白發蒼蒼的老人坐在家門口的竹椅上眼巴巴地望著巷口,不知是目送心中的誰離去還是盼著心中的誰歸來;一所幼兒園門墻上畫著花花綠綠的米老鼠和唐老鴨,它們的趣味爭斗總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孩童心中延續著生命的精彩……
青藤書屋
對文化藝術感興趣的人,這時就要從倉橋直街上拐個彎了,先是拐進開元弄,幾十步之后再拐入大乘弄,這樣的波折猶如明代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徐渭的人生。青藤書屋是他曾經的住所。小園精致幽雅,三間平屋因為有古井、魚池、老藤相伴,加上有徐渭的手書相映襯,倒也古意盎然。
手作生活館
從青藤書屋回到倉橋直街繼續往南走,手作生活館就在眼前,這是一家布藝店,包包、靠墊、衣服、玩具……無一不縫進了一個姑娘的浪漫情絲。“愛生活,愛手作”是她寫在門口的宣言,宛若徐渭在墻上寫“自在巖”一樣,都是心志的一種表達。
手作生活館斜對面有一個小碼頭,邊上停了一只烏篷船,這種行則輕快,泊則閑雅的小船猶如圓頂、卷邊、前沿呈畚斗形的烏氈帽一樣,皆是紹興古城的品牌標志。從這里上船,去魯迅故里的三味書屋,旅程很愜意,代價很昂貴。不到500米的水路,要100元銀子。這意味著船只行駛不到5米,你就得付1元錢。
嫌貴,就走路唄!這里離魯迅西路不足百米。路不長,有一個“深深的陷阱”不得不提防。這是一家古裝攝影小店,沙發上擺著幾本“美人計”影集,多是以倉橋直街的小橋流水人家為背景的,在這樣清幽古典的背景里每個女子都是人見人愛的妖精。看一眼就迷亂,看兩眼就中計。不中計的人要一直“逃”到寬闊的魯迅西路上,才能定下神來,繼續新的旅程。
三味書屋
到了魯迅西路,往東走十幾分鐘,就抵達了魯迅故里。先看到魯迅遲到被老師抓來打手心的三味書屋,關于魯迅遲到這件事,他的書桌上刻著提醒自己不能遲到“早”字可以佐證,至于有沒有挨戒尺,不詳。此時,我看見那些花了100元坐500米水路的人紛紛從三味書屋的水埠上了岸,心想要是漫步累了,從倉橋直街花錢坐船過來還真是不錯的選擇呢。
在少年魯迅的眼里,“三味書屋”是全城最嚴厲的私塾,因為里面有一個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宿儒。這個名叫壽鏡吾的老師讀書讀到陶醉時,“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多么好的老師!
壽老先生為何將私塾起名叫“三味書屋”,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一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事實上,讀書何止三味,人生何止三味?
魯迅故居
從三味書屋,走幾十步路就到了魯迅故居。故居的門臉沒有變,后面卻在不斷地在擴建著,近年又弄了魯迅筆下的風情館。作為紹興的人文招牌,魯迅以及與他相關的一切都越來越有價了。不過,好在魯迅離我并不遙遠,而他又有很多文字描繪過自己的家。借此我還辨得清哪些是先生曾經見過的,哪些是他陌生的。
穿過低矮的屋檐、油黑的木門,百草園碧綠的菜畦一如童年魯迅所見,而我行走其間。回想魯迅鮮活的文字,正如“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么富有趣味的男人怎么會是鐵石心腸呢?
魯迅的長相有點酷,而且越老越酷,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模樣,一看就是極有風骨的人。魯迅給人的印象是勇敢的斗士,而且一度被放大,以致遮掩了他細致敏感的柔情。每次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總是那么真切地聽到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魯迅的文筆竟然可以那么辛辣,也可這么優美。
魯迅故里這段路已經成了步行街,漫步時可以來來回回地走,一會兒看水影碧波,一會兒逛玲瓏小店,一會兒看名勝古跡,而那家創建于1894年的咸亨酒店肯定是不能不去的。魯迅將堂叔開的餐館寫進《孔乙己》等多部作品中,應沒料到今天的咸亨酒店已經成了五星級文化主題酒店,成了紹興的城市客廳,文化旅游休閑的地標。好在它的“堂吃”部分還保留原貌,每個游客都可以買一碗黃酒、一碟茴香豆,在曲尺形柜臺前當一回孔乙己。
從三味書屋沿東走100多米,有一座橋叫春波橋,有一條弄叫春波弄,得名于陸游的詩句:“傷心橋下春波綠,疑是驚鴻照影來。”繼續前行200米,就到千古絕唱《釵頭鳳》的誕生地——沈園。
經典故事
陸游與前妻的千古絕唱
我們總在羨慕“傻有傻福”的人,其實我們也該羨慕貌不出眾卻讓人念念不忘的地方。沈園就是如此,要不是陸游和唐婉的千古絕唱,一處江南隨處可見的私家園林絕不會游人如織的。
看沈園,說透了,就是去看那堵刻有《釵頭鳳》詩句的斷壁,和這一對苦戀著的人兒留下的足跡和淚痕。原本清麗的沈園,被這樣感傷的目光看久了,不免有了幾許幽怨。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一掃宋詞纖艷之風”的陸游竟寫出這樣纏綿悱惻的情詩,可見有一種心疼是可以改變人的習慣思維和創作風格的。奉母命而休愛妻,作為孝子陸游的選擇該多么艱難!母親是妻子的姑媽,既然應允親上加親,本不該出現如此尷尬結局的。陸家的隱私當年就不為外人所知,今人猜測的準確性更要大打折扣了。是唐琬不孕、不孝或過于纏綿而致丈夫喪志?事實上,原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一對男女的無限深情和萬般無奈。而兩人題在斷壁上的詩詞,為癡男怨女的憑吊和感懷提供了十分優雅清幽的場所。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據說,唐琬寫完這首《釵頭鳳》后,不久就辭世了。愈發濃郁的悲劇氣氛無比有力地擊中了人們心底的那片柔軟!
這沈園原本是南宋越州沈氏的私家園林。園子的主人為討好富賈名流,每年春季都將園子對外開放,游人可在此游樂、留宿、享受美食。遙想當年,陸游亦不過是沈園的游客罷了,開始是與唐琬一起來的,采了,弄了菊枕,后來卻是離異后沈園偶遇的無限悵然,陸游所有的愛意和傷心都留給沈園了。
如今的沈園幾成“陸園”。從入口處的“斷云巖”、“詩境石”,到園中的“問梅檻”、“春水亭”,哪個不是出自陸游的詩句或源于他的足跡?
經歷800年滄桑,沈園被徹底地翻修遍了,留下的古物唯有幾口古井而已。不過,到這里的人都寧愿相信這塊斷壁依然是當年陸游和唐琬題詞的斷壁,邊上黃色臘梅的一縷縷清芳,亦曾被唐琬聞過。
憂傷的陸游卻是長壽的,活得牙齒都掉光了,他依然三番五次地重游沈園,每次都留下了情深意長的詩詞。75歲時寫《沈園》二首,得“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等妙句;81歲時猶有“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的無限憂傷;84歲時,也就是他離世前一年,依然不忘與沈園道個別,一句“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寫給唐琬也寫給自己。
呵呵,沈園,陸游的愛情基地和創作基地!一代詩詞大家對它至死不渝的鐘愛,讓沈園不朽了,而世間的愛情也因此有了萬般無奈的千古樣本。
尋味而來
紹興蒸菜的氤氳之美
鄉和頭蒸菜館
地址:倉橋直街110號
電話:0575-85115977
從倉橋直街到魯迅路,有好幾家餐館都具紹興特色,比如:屋里菜、旅行者餐廳、咸亨酒店、十碗頭、鄉和頭蒸菜館等等,菜肴各有千秋,現在只選鄉和頭蒸菜館來說說事。
鄉和頭,紹興話的意思就是鄉下頭,也就是我們說的農家菜。邁進臺門,瞧那些正在埋頭苦吃的食客,人人坐在竹椅之上,挪個屁股也嘎吱嘎吱地響,一套蓑衣成了大堂最耀眼的裝飾。心想這里還真夠土氣的!在一口紹興農家的雙眼灶臺前點菜,進一步感受到了鄉間的氣息,只是菜色豐富得有點過分,應是到了地主家吧?灶臺上有幾鍋色彩誘人、香氣襲人的燉菜,有幾盤腌的醉的鄉土涼菜,還有幾個蒸籠正熱乎著別人點的佳肴。
點過菜,我上了二樓,發覺這家餐館是上洋下土。二樓根本沒有竹椅,每張桌子都配著舒適的沙發,整體裝飾也很時尚。再細看端來茶水的服務生穿著黑色右衽漢服,布紐扣是金黃色的;后來遇到廚師,穿得像五星級賓館里的大廚,一身白,戴著快碰到樓板的白色高帽。這時我才覺悟,眼前的一切都經過精心設計,與十碗頭這樣徹頭徹尾的私家土菜完全不同。每次進這樣設計感很強的菜館,我都高度緊張,要么好吃得一塌糊涂,讓我想餐餐在此度過;要么一出門就發誓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哈,兩道菜肴出場了!勒鲞蒸肉餅款款飄升的香氣,讓我想起童年的時光。勒鲞是一種咸魚,與肉餅同蒸,既解了豬肉的膩,又讓咸魚得以翻身,屬于家常菜中的精品之作。另一道菜叫芥菜頭燒河鮮,芥菜頭是江南人家都會腌制的酸菜,配上盎刺魚、田螺、河蝦、河蟹和黃蜆這五種河鮮,立馬從下里巴人變成陽春白雪,那是鮮、香、嫩、滑的匯聚,是五種河鮮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滿腔豪氣。
在鄉和頭,我徹底明白了蒸的好處,就是氤氳之中,營養都在自家鍋里。6000多年前,華夏大地有人在飲血茹毛,有人在壘土燒烤時,越人就已經發明了以蒸汽為傳熱介質的蒸制法。至今,在紹興的傳統菜肴中,仍有一半以上的菜肴得益于蒸的烹調技法。正是依賴于蒸,才造就了紹興菜的特色——原汁原味。順便還要說一句,紹興蒸菜是中國菜系之一浙菜的搖籃。
比起魯菜、川菜來,紹興菜少了煎炒烹炸,多了清蒸、干蒸、糟蒸、竹蒸、隔水蒸……都說江南軟玉溫香,紹興蒸菜倒是暗合了江南水鄉骨子里的溫潤。
漫步和暢堂
慢下來,人生如此美好
漫步筆記:風則江廊橋、治水廣場、塔山、秋瑾故居、慢下來、新青年書店、南方書店
風情旅館:伽藍殿住人不住神
尋味而來:在廊橋南岸品嘗舒心的滋味
漫步筆記:
風則江廊橋、治水廣場、塔山、秋瑾故居、慢下來、新青年書店、南方書店
水網發達的地方必然多橋,紹興的橋多到平均每平方公里31座,僅府城內就有橋梁229座,這是清光緒年間的統計數據。如果僅僅橋多,還不值得如此夸耀。紹興老橋要么與名人結緣,要么在中國橋梁建筑史上有創新意義,比如建宋嘉泰年間的八字橋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立交橋”。這就難怪到了紹興,看橋也成了不可錯過的旅行熱點。
時至今日,紹興的古韻被現代建筑和時尚生活沖淡了許多,不過,紹興人還是刻意保留了一些老街古橋,讓古典的詩意留在原地,告訴后人這里曾經存在著一個堪與蘇杭媲美的天堂。紹興人也建新橋,而且新橋建得一點也不比舊橋遜色,比如位于古城南部的風則江廊橋。在我的印象中,廊橋大多小巧玲瓏,風則江廊橋卻以恢宏的氣勢令人刮目相看。這座長180米,寬33米的廊橋,中間青石板的橋面可以跑車(雙向四車道),兩側木質橋面可以走人。橋側有能遮風擋雨的廳廊,廳廊間有逛累了可以坐聊的休閑亭,整座廊橋素雅潔凈又點綴著朱紅的熱烈,宛若輕盈的時光里浸透著深沉和滄桑。夜色降臨時,鮮艷的燈籠亮起,這廊橋瞬即變成一道臥波的彩虹……紹興的情侶是有福的,在如此迷人的廊橋上談情說愛,即使語言很蒼白,也會艷光四射,哪里還有感傷的廊橋遺夢?
廊橋的一端連著紹興最高學府——文理學院,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創立的山會初級師范學堂,魯迅曾出任山會師范學堂監督(校長);另一端連著繁花似錦的治水廣場,治水廣場是一個開放式的江濱公園,以紀念大禹治水的名義,讓市民擁有一處能徜徉于綠樹花海之間的休閑場所。我仔細看看,覺得這個廣場有特別之處,不是因為治水紀念館展示著自古至今的治水業績,而是廣場上立著古鑒湖西墟斗門遺柱(其主要功能為御潮、蓄水、泄洪),那是1675年前的文物啊!地面上還有巨幅東漢鏡湖圖,讓遙遠的歷史風云一下子簇擁到了腳下,感覺很刺激!
過了治水廣場,蒼翠的塔山近在跟前。山上有應天塔,傳說越王勾踐曾在此山上建“怪游臺”以觀天象,卜吉兇。有人據此認為中國最早的天文臺就誕生在這里。
和暢堂這條路不僅連著青山綠水,而且連著琴聲和書香。路上有很多家賣各種樂器的琴行,也兼辦古箏培訓班等等,我曾見過幾個學生模樣的青年人在正音琴行前集合,不知要去哪里練習或表演?音樂的魅力經常讓我這個門外漢驚嘆,感人的音樂總是比動人的文字更快捷地抵達人的靈魂深處。
知道秋瑾故居就在附近,沒料到真站在秋瑾故居前時竟渾然不覺,我發現以前的紹興富人蓋房子都很低調,門臉都是小小的,可一登堂入室,三進五進的院落就像五月花一樣次第綻放。秋瑾家也一樣,毫不起眼的烏瓦白墻老屋,一進一進地走著,就進了她家花團錦簇的后花園,翻墻出去就可以爬塔山了。
秋瑾的祖父秋桐豫曾是東三省總督的師爺,家境不錯,所以秋瑾才能從小讀書習文,練拳舞劍,讓長輩沒想到的是她最后玩起了槍,玩起了命,成了時期杰出的女革命家,并招來殺身之禍。
參觀這樣的古跡,不免讓人心情有點沉重。秋瑾澆灌過的桂花樹年年還飄著香,她的書桌上依然擺放著她被捕之前看的書……可是,美麗的生命卻在盛放的那一刻香消玉殞。
怎么對待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有一套生存邏輯。有人常去秋瑾故居隔壁新開的知足堂做足浴推拿;有人樂于到“慢下來”雜貨鋪里淘自己喜愛的東西,也有人只想去雜貨鋪隔壁的新青年書店讀幾本好書。
“慢下來”雜貨鋪顯然很受當地文藝青年的歡迎,滿屋的各種風行亞洲的時尚設計作品(zakka風格制品)。木質的小柜,鐵皮的罐子,藤編的籃子,陶瓷的杯子,布藝的袋子,質樸可愛,讓人心生暖意。在店鋪里有一塊黑板,上面寫著:“后來,我發現,你是留在我心里的一個倒影,輕輕淺淺,讓我可以在某些時候想起。”這樣的雜貨鋪既清新又清純,可人得很!豪放是一種人生,溫婉也是,我們無須厚此薄彼。
從雜貨鋪出來,不經意間回了一下頭,發現櫥窗里還有一行字:“慢下來的不平凡,只因你來過。”淚腺發達的人旋即眼眶潮濕。
新青年書店的掌柜一點也不煽情,更不想讓讀者流任何一滴淚,他倡導快樂閱讀,讓讀者為買到打折的新書暗喜,為尋找到一本難覓的寶書高興,為擁有書中的顏如玉和黃金屋興奮不已……新青年書店與“慢下來”雜貨鋪一樣小,20平米左右吧,藍色的基調,寬闊的落地玻璃大門,密密匝匝的書籍展列其間,大大突顯了雅致感。
和暢堂這條街很短,前后不足千米,錢王祠前是它的延伸。錢王祠早已不存,原址上已經建成越城區政府大廈,高墻環伺。高墻之外留下了一條安靜的街道,入夜有幾家酒吧暗地妖嬈。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紹興竟然有一家酒吧經營不下去了;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家酒吧變身為繼續虧本經營的南方書店,并且這家書店的打烊時間也與酒吧同。在網絡書店將實體書店打得落花流水的時代,是誰敢將一間沒落的酒吧開發成紹興文化的地標?
我見到黃安華的時候,他正與一個朋友在南方書店里下圍棋,全神貫注,運籌帷幄……要不是有人推介,我無法將他與版畫家、雕塑家、南方書店老板等諸多名號聯系起來。藝術家不修邊幅往往是帥氣或洋氣,然而,黃安華不修邊幅不僅沒有將他內在的藝術氣質勾勒出來,反而是隱藏起來。當然,隱藏也徒勞,他只要一開口說話,你就明白高人就在眼前,友人叫他黃大師,絕對不是調侃,而是崇敬。只要他在書店,你都可以找機會與他談藝術、生命、旅行、自由、美食……有些他淡然說出的一句話,其蘊含的人生哲理,會讓你咀嚼良久。
南方書店有很高的挑空,頂天立地的書架就是空間上的分隔墻,很有視覺震撼力。或許只有如此厚重的知識凝聚,才能讓浮躁的人變得謙卑。在南方書店,咖啡、吧臺、臺燈、暖爐等等都只是點綴,而它的靈魂是那些別處難以尋覓到的人文書籍,是愛書如命的錢華店長,還有以傳播文化為榮的黃安華。
作為一家獨立書店,南方書店的魅力在于,一個人的烏托邦情結,變成了許多人的烏托邦情結,并讓這些不著邊際的人有了偶遇、攀談、相知的機會。所有愛書的人都相信:一座城市的不俗,必定來源于它的文化氣息。
風情旅館:
伽藍殿住人不住神
伽藍殿青年旅舍
地址:和暢堂路63號
電話:0575-88326605
塔山南麓有一排高高的枇杷樹,葉大陰濃,每到春夏之交,累累金果猶如出墻的紅杏,煞是好看。與枇杷樹為鄰的是伽藍殿,它與燒香拜佛無關,與凡夫俗子的吃喝玩樂有關。伽藍殿是一家匯聚了咖啡館、餐館和青年旅舍的幸福樂園。現已成為當地小資分子心目中的一塊“圣地”,似乎不到這里喝一杯,吃一餐,就成了思想落伍的標志。至于睡一夜,就留給遠方來的背包客吧!
很難想象,伽藍殿的前身是一個工廠倉庫,兩排青磚平房夾著一條巷道,這樣的原始結構很考驗設計師的創造力。在我看來,高明的建筑設計師都有一雙魔手,善于化腐朽為神奇。如此平俗的廠房,經他一點睛,立馬就“換了人間”。
原先看起來很寂寞很幽怨的巷道一分為三,一段有綠植紛披,一段有水景與玄關相連,最里頭的一段成了獨立的休閑庭院。這樣的詩意變化延伸到左側的餐廳(原為庫房),坡頂上的大天窗白晝映襯著藍天白云,夜晚則星月交輝,若遇上雨天更美,可以在二樓邊品嘗美食,邊欣賞雨水漫過玻璃的抒情。二樓有一個木質平臺,伸向塔山蔥郁的林間,在平臺上品茗或來一杯摩卡,恍若擁有了一座山的清幽與寧靜。
伽藍殿的菜肴猶如它的建筑風格和裝飾情調一樣,除了沒有歐美奢華元素,其他的都有,東南亞的酸,川菜的辣,粵菜的鮮,魯菜的咸……再具體一點,有芝士焗紫薯,有剁椒魚頭,有糖年糕……我覺得叫它無厘頭菜肴挺貼切,沒有菜系的束縛,沒有門派的隔離。每個人到這里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美味。
伽藍殿經營者的細心體貼,從建筑功能的分布上也能體現出來。中央玄關后面的庭院,靠近餐館的地方有一處安靜的書吧,與餐館的熱鬧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主要是為住店客人準備的休閑、聊天、上網的地方。下榻青年旅舍,客房的設施好像不大重要,重要的是動靜皆宜的環境,在這一點上,伽藍殿無疑遠遠超出了背包客的期望。
巷道口上的咖啡館更像是為了那些約會先到者準備的,當捧著一杯飄香的咖啡等待時,絲絲縷縷的怨氣不知不覺間就消融了,為相聚的歡樂抹好了亮麗的底色。
舒服的感覺有時是因為自然環境的優美,有時是因為人為營造的詩意氛圍,有時來自于一餐美味、一杯咖啡……伽藍殿集大成于一身,不迷人都難!
尋味而來:
在廊橋南岸品嘗舒心的滋味
南岸咖啡館
地址:環城南路820號
電話:0575-88377077
在美景中餓肚子,是很煞風景的事兒。
風則江廊橋很美,倘若沒有了南岸咖啡館,這樣的美就要打折扣。
初見南岸咖啡館,覺得它像鮮花店,這是入口處的玻璃花房給人的錯覺。大門一開,竟有空曠的舒適感。四五米長的原木長桌,那是一顆巨樹的年輪做成的桌面,適合放著一杯咖啡,不喝,只是聞香,然后開始冥想……照片墻掛了幾幅咖啡館老板的攝影作品,每一幅都拍攝于全球背包客的心靈圣地青藏高原。
南岸咖啡館有幾處獨立的空間,讓喜歡私聊的人不致于因為與陌生人相距太近而覺得知心的話兒如鯁在喉。我喜歡南岸的庭院,夜色中,有夢幻般的淡紫色燈光,仿佛來自遙遠的蒼穹。
臘味合蒸端上來的時候,正是我想催菜的時刻,這時候進餐感覺最好。臘味合蒸本是湖南菜,可是到了紹興,竟平添了江南水韻。一條新嫩的黃魚橫架南北,臘肉、臘腸、臘鴨分布東西,幾片豆腐猶如暗流涌動,一簇碧綠的蔥花灑向人間.這樣的美味竟然是在一座廓橋旁的南岸咖啡館里烹制出來的,更加令人嘖嘖驚奇。或許因為這道菜太突出的緣故,次日回憶時竟覺得自己沒有吃別的菜。后來翻了筆記,才知道還吃了濃湯野生木耳,鐵板鱸魚等。
通常,咖啡館都只有披薩、意面之類的簡餐,南岸咖啡館的菜單看起來比正兒八經的餐廳菜單還要厚重。上面有總廚特色推薦:菲力牛排、臺塑牛排等,而且有黑椒汁、番茄汁、紅酒汁、蘑菇汁等可供選擇。主食類的就有意面、日本拉面、印尼炒飯、葡國雞炒飯等等,菜肴除了西餐,還有浙菜、川菜、粵菜……南岸咖啡館空間夠大,里面藏著好幾位名牌廚師也是可能的。
裝修風格的時尚混搭,餐點上的兼收并蓄,將傳統和浪漫的元素都變成了可以觸摸的真實。在柔和的燈光下,充滿戶外陽光氣息的爵士聲線總在撩撥著青春或青春不再激情猶存的心弦。
只要熱愛生活的情愫猶存,誰不愿在廊橋南岸淺酌慢飲,唇齒留香?
漫步安昌
街河不老的好時光
漫步筆記:街河、福祿橋、萬安橋、如意橋、師爺館、城隍廟、社戲
經典故事:紹興師爺傳奇
尋味而來:臘味、酒香與寶麟酒家
漫步筆記:
街河、福祿橋、萬安橋、如意橋、師爺館、城隍廟、社戲
街河的水是老的,與大禹治水時的河流沒什么分別,與明清時舟楫林立的河流沒什么不同;安昌古鎮也是老的,沒有太多的粉飾,即使廊棚有點漏雨,即使河埠有些青苔,即使游客有點喧鬧,古鎮人依然過著閑適的小日子。
街河由西向東流貫著小鎮,河之南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兩岸之間有古橋相連。街河上最著名的是福祿、萬安、如意三座橋,古鎮人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祈福的路雖然長了點,不過,比起人生的漫長來,三橋的距離還是很短很短的。
說起來,古鎮人大多都是見過世面的。他們祖上闊過,或者有權有勢過,至今街河兩岸還保留著10多位師爺故居便是明證。哪怕現在不闊了,可是富家子弟的那份淡定和對酒當歌的從容,依然沿襲下來,成了古鎮的一種氣質。有史可查:安昌曾是浙東航運線上的重要商埠碼頭,同時也是連接紹興西北部、蕭山東部乃至毗鄰的上虞、杭州等方圓百余里之地的商品集散地。安昌這條臨河的商業街開市于1489年,以棉、布、米為主要貿易品種,因其挾水運之利,仗物產之豐,繁榮局面一直保持到20世紀30年代。
經濟上的衰敗對一些地方來說是致命的,可能導致一蹶不振,比如茶馬古道,比如絲綢之路。然而,對于安昌來說,卻是浮華散去,云淡風清。那些縱橫相連、阡陌交錯的河道水巷依然輕靈地飄過烏篷船影,
水氣著衣時依然能聞到淡淡的酒香。每逢年節,古鎮人還是快樂地舂年糕、灌臘腸、扯白糖、曬醬鴨、做米酒……
歲月如水,古鎮人最明白順水推舟的道理。他們像駕馭烏篷船似地駕馭生活之舟,手腳并用,讓本來很累的活兒變得悠閑愜意起來,變得祥和美麗起來。
要不然,五百年的風雨滄桑,安昌怎么可能還保持著“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鮮麗色韻!
如果不是旅游黃金周,安昌總是悠遠、靜謐的。街河的水盈盈的,只有在烏篷船劃過時才會蕩起漣漪,輕輕地拍擊著廝守已久的石板路基和三五相間的河埠。那份平和與冷清恍若醇釅的詩意,很容易就在人們的心底生出根來,以致離開了安昌,也會時時想起與它互望時的那一份說不清的迷醉。
安昌古鎮有一座城隍殿,城隍殿對面有一座方形戲臺,戲臺挨著街河,常有社戲在這里上演。悲愴的唱腔、凄絕的琴聲,經過街河的蕩滌過濾,變得有點水靈,映在看客的淚光里。
我來的時候,一場社戲正在上演,我將鏡頭對準了臺上臺下熱切呼應的場景,那是我喜歡的有點恍惚有點悠遠的古韻。
戲迷大多老矣,他們聽了幾十年的戲,戲劇中跌宕起伏的恩怨情仇大多已耳熟能詳,甚至自己也能哼上幾段。然而,他們還是執意癡迷,就像那嗑不厭的瓜子、吃不膩的霉干菜。
平日里煙霧繚繞、香火旺盛的城隍殿,已經空空如也。人都在殿外,竹椅子與烏氈帽的方陣將城隍殿和戲臺連接起來,只留下一個小小的通道給一步三回頭的行人,不知是看戲還是看戲迷。
戲臺也熱鬧著呢,賣冰糖葫蘆、棉花糖……還有兩個女人背簍里裝著孩子,很堅強地站著,聽得無比癡迷。可憐的孩子如果尿急了,估計她們也未必聽得見。想必孩子的尿尿聲因了嘀篤板的節奏而無比歡欣。
沒等一場社戲唱完,我就走了。畢竟有些東西是專屬于當地人的,無法讓我分享。而旅行者能分享并帶走的除了臘腸、黃酒,還有什么呢?古鎮人對酒當歌的從容,街河上平和與冷清恍若醇釅的詩意能帶走嗎?要是能帶走,就不虛此行了。
經典故事:
紹興師爺傳奇
紹興師爺博物館
地址:安昌古鎮老街新安橋附近
明清時期的師爺,用現代職業分類來看,類似于地方政府聘請的法律顧問、財政專員、秘書等專家型人才。以中國之大,為何只有紹興盛產師爺,甚至多到“無紹不成衙”的地步?原因無非有四:一是這里讀書人多,明清科舉很低的錄取率,讓紹興積累了不少落榜的知識分子;二是謀生的其他渠道少;三是紹興出了不少有名的師爺,師爺的收入很高,示范作用大;四是出現了“師爺培訓班”,有的專攻法律條文,有的專攻財務管理,有的專攻文書案牘……凡是官衙里當差需要的一切知識和技能都得學。
紹興師爺博物館的前身是清末民初紹興師爺婁心田的故居,叫“斯干堂”。此宅有兩進院落,可是空間都頗為逼仄,可見婁家亦不是什么豪富之家。安昌古鎮上有的是師爺故居,為什么獨選婁心田故居作為師爺博物館呢?我想這與他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中有抗日的光環有關。
紹興還有一個婁姓師爺,比婁心田的名氣大很多。這個師爺名叫婁春藩,先后為李鴻章、王文韶、榮祿、、楊士驤、端方、陳夔龍的師爺,一生備受禮遇,任李鴻章師爺時,凡折奏、刑錢、河工、鹽務等要務,均非婁不辦,足見其權位之高。
紹興師爺博物館收藏了不少珍貴的展品,如師爺的工具書、書畫作品、手稿、生活用具等等,許思湄編著的《秋水軒尺牘》是清代師爺的教科書,師爺姚潤曾參與編纂《大清律例》……其中最能體現師爺職業道德的是一只舊書箱,據說,明清時代每個師爺都有這么一個裝著回家盤纏的箱子,呵呵,他們隨時準備著炒老板的魷魚?很難想象,在封建社會里,師爺還能自尊自強自由。如遇主官處事不公,經反復勸告依然無效,師爺可拂袖而去,另尋主官再就業。
師爺的職業操守大致可歸納為12個字:立心要正,盡心,盡言,不合則去。這樣的職業道德標準,即使到了今天也不過時。
安昌古鎮因為有了充滿傳奇色彩的師爺群落,千年流淌的街河才像一條靈秀、清澈、深厚的文脈,讓人尋訪時有了探秘的。
尋味而來:
臘味、酒香與寶麟酒家
寶麟酒家
地址:安昌古鎮老街
電話:0575-85271630
到安昌時正是臘月,那是古鎮最迷人、最美味的時刻。街河如舊,臘腸、臘魚和醬鴨常新。平時用來晾曬衣服的廊檐下、廊柱間,此時掛滿了一串串紅得發亮的臘腸、一條條被撐開風干的鳊魚、被懸著長脖死也優雅的醬鴨,那是暗香飄浮、撩人腸胃的長廊。無論閑坐在烏篷船上,還是行走在石板路上,總要被這樣的舌尖誘惑纏繞著。
昔日的街市以棉、布、米唱主角,如今面河而開的排門老店基本上不賣這些了,不過依然做著老掉牙的營生:打鐵、算命、彈花、煤球、箍桶等。當然還有一些人家缷一溜排門,擺一個柜臺,賣著臘腸、醬鴨、黃酒或家常菜。
沿著老街漫步,極有可能遇見一個“明星級”的人物,那就是寶麟酒家的掌柜。因為他堅持古裝迎客而吸引了很多眼球,上了電視和報紙。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與一幫客人對酒當歌。果然是頭戴烏氈帽、身著古長衫、腳穿圓布鞋、手拈幾綹長須。而他的老婆正在廚房里忙碌著,不時也出來招呼招呼客人。我點了莓干菜燒肉等菜肴,就坐下來聽他神侃。三句之后知道他酒量不行,喝黃酒抿著嘴;六句之后知道他不是酒量不行,是怕老婆;九句之后知道他見過很多大人物,目前非常在乎別人尊重他……
寶麟酒家也兼做外賣生意,主要是臘腸和黃酒。喜歡聽寶麟談怎么做臘腸,怎么釀黃酒,畢竟這才是他幾十年的看家手藝。他說,臘腸的腸衣應選優質豬小腸,灌以豬后腿精瘦腿肉制成的肉糜;釀酒最好選臘月,封存幾十年仍然醇香;黃酒釀造要經過浸米、蒸飯、攤飯、落缸、發酵……雖然我聽得云里霧里,卻知道這才是他最真實的生命體驗。至于他是不是安昌古鎮旅游業的一面旗幟,幾人有興趣去考證呢?
漫步紹興的貼心提示
紹興古城
交通:1、航空:可以飛抵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機場有直達紹興的直線大巴,每半小時一班,車程約1小時。非常方便快捷,強力推薦。 2、火車:紹興西至杭州50分鐘,東到寧波1小時40分鐘。寧波始發的所有列車都經停紹興站。3、從上海出發,上滬杭高速公路到杭州,再轉杭甬高速公路到紹興出口處下。
住宿:紹興住宿高中低檔皆全,能滿足不同旅行者的需求。建議自助旅行者下榻于和暢堂、魯迅中路、倉橋直街或摩爾城一帶,主要是交通便捷,離景點近,附近有風味餐飲。背包旅行者建議入住伽藍殿青年旅舍,追求奢華享受的旅游者建議入住魯迅故里的咸亨酒店。
美食:紹興菜以淡水魚蝦河鮮及家禽、豆類為烹調主料,注重香酥綿糯、原湯原汁、輕油忌辣、汁味濃重,而且常用鮮料配以腌臘食品同蒸同燉,配上紹興黃酒,醇香甘甜,回味無窮。推薦菜館:屋里菜、旅行者餐廳、咸亨酒店、十碗頭、鄉和頭蒸菜館。
提醒:乘坐烏篷船時,上船和游程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隨便站立起來或搖晃,這樣會使船顛簸不穩,比較危險。在老街古橋游覽時,喜歡攝影的朋友可以留意回紋窗格、老信箱、門板、打金店、照相館、酒旗等富有老街特色的標志物。
安昌古鎮
交通:安昌古鎮距紹興市30公里。紹興汽車南站有到達安昌古鎮的118路公交車,也可以在魯迅中路等沿途站點搭乘。紹興南站末班車發車時間為20點,安昌末班車發車時間為21點。此外,汽車北站也有頻繁前往安昌的中巴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