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舍作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范文第1篇

      關鍵詞:《月牙兒》 生活 社會的黑暗 人性

      《月牙兒》讓我看到了人性的丑惡、社會的黑暗,一個什么都沒有的人仿佛就要被這個世界所吞沒,甚至要被全世界拋棄。淺析《月牙兒》,并非要為自己生活在和平時代而竊喜,也不單單為舊社會的人而悲憤,只想喚起人們內心的真善美,讓我們共同營造和諧的社會,讓“她”的那句“在我的經驗中,世界比這兒(監獄)強不了許多”[1]的歷史不再重演!

      一、《月牙兒》產生的背景

      黑暗社會往往有黑暗的代表,但在《月牙兒》當中,作家并未試圖塑造出典型的黑暗勢力或者惡人代表。[2]《月牙兒》這部小說產生的背景,表面上是老舍不愿全部重寫被戰火焚毀的《大明湖》,因此只選取其中一條故事線索而著成;而深層則是抒發了作者郁積于心的復雜情感,即對窮人的同情,作為滿族人的民族傷痛,以及初戀的傷情。

      二、人物形象分析――“她”

      《月牙兒》中的她,父親死了,唯一的依靠就是母親。而當家中的一切被當盡,母親養不起兩個人的時候,“餓”,使母親改嫁。她被迫踏入那個社會,為她免去費用的校長換人了,她上街找事做,卻不合心意。校長侄兒誘騙她失身,后去飯館應征女招待,因不愿與客人打情罵俏而被辭,最終走上了暗這條路。我有對她的同情,但是也有對她的怒火,我不止一次想過:“如果她再堅持一會兒會怎樣?她遠走他鄉會怎樣?她的心靈再強大點會怎樣?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局?”可是這種無意義的假設有時連我自己都會苦笑。我站在了我的高度去評價她,看待她,殊不知,那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所以后來我對她的同情都轉化成了一種憤怒,為什么社會黑暗的罪要讓她來背!

      三、富含深意的意象――月牙兒

      《月牙兒》的亮點不僅僅在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還有就是那個極富特色的月牙兒上。月牙兒所代表的是一種不完美,一種殘缺,也許這就是文中“她”的真實寫照。“她”就是擁有不完整的人生,不完整的愛,像她坎坷的命運一般。在文章的最后,她說:“在這里,在這里,我又看見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兒!”[1]就這樣的一個遠在天邊的月牙兒,靜靜地,冷冷地掛在那里,卻成為了她的“好朋友”。每當她孤寂、傷心、難過時,總能看到那清冷的月牙兒。在那樣的一個社會里,她的身邊沒有人,無人愛,無人疼,只有自己在黑暗里無盡地打滾,而那微弱的月光,就成為了她的安慰,同時又是她無限哀思的一種寄托。

      月牙兒的每次出現,都呈現出不同的色調和不同的形象,它是映照人物凄苦、寂寞、希望、失望和絕望的不同遭遇時的心態的一面明鏡。月牙兒既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又烘托了人物的心境。[3]

      四、結語

      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人們沒有了自尊,人們沒有了追求,人們沒有了真善美,剩下的只有那為了填飽肚子而沉淪靈魂的各種“智謀”!老舍的這部文學作品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它就像一杯苦茶,剛開始品嘗的時候有點苦,有點澀,甚至是難以下咽,但是,當你真正去正視它,沉下心了解它時,你會發現,《月牙兒》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一段血腥黑暗的歷史,更多的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思與考量。

      參考文獻:

      [1]老舍.月牙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05).

      [2]龔婕.一曲生命的悲歌――《月牙兒》主題解讀及創作探由[J].文史雜志,2015(01).

      老舍作品范文第2篇

      當價格與價值完全背離,銷售成為一種數字游戲時,什么奇跡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聽到黃鶴樓1916典藏版香煙一包賣到1000元時,我已經不吃驚了。我知道這或許只是吉尼斯數字紀錄游戲的新開端。

      每根香煙50元,抽的不是煙,而是身份。一個個先富起來或正在富起來的人,正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物質圖騰。從國窖1573到黃鶴樓1916,對生活必需品的奢侈化,走上了一條快速道。

      最富有想象力和擁有特別通道的人,都在為全社會的財富權勢階層服務,引導渴望階層晉升的人士,步入奢侈品消費行列。為腐敗階層提供簇新的攀比炫富工具,為行賄者提供更有指標性的行賄物品,同時獲取了腐敗溢價收益,那高高在上的阿拉伯數字,就是他們小聰明的溢價收入。腐敗制造業已經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朝陽產業,中國現實決定了它的生命周期依舊看長。

      什么都可能成為奢侈品代碼,比如房子。資本與權勢的黑手伸向哪里,哪就會滋生讓民眾自卑絕望的奢侈品,比如大蒜,比如辣椒。經由對一個個生活必需品的壟斷與支配,特權富貴階層炫富之余,炫實力能量,他們生活的巨大樂趣竟然從剝奪窮人開始。他們沒有敵人,只有惡作劇的對象。精神上的墮落,造成空前的殘忍。他們自成一體,過著體面光鮮的日子,還要窮人的難看。這就是喪失了倫理底線的中國資產階層的德性。我腐敗我快樂,但我要讓你知道我的快樂。讓大眾成為無法參與富貴金錢游戲的可憐蟲。

      窮得只剩下錢,絕非富人的撒嬌,而是其真實生命狀態的寫照。上海有一位男士,每天的目標是花掉10萬元,他必須通過消耗皇家禮炮才能完成任務。接受邀請的朋友,經常被一字排開的炮口所驚嚇,喝高之后,他們一聽到皇家禮炮就渾身哆嗦,“那不是酒,是敵敵畏啊!”通過豪宅、名車、金表、時裝、鞋子、挎包、項鏈、腳鏈、手鏈、雪茄諸如此類的奢侈品,新富階層那股壓抑不住的內心膨脹感和自我炫耀的沖動得以宣泄。大眾媒體的超級媚態,凸顯著這種爆發性炫富沖動的價值,并塑造著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觀。

      世界奢侈品協會指出,2008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首次超越美國,200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超過94億美元,占全球比例高達27.5%,僅次于日本。有人指出,在未來一兩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

      在中國,奢侈品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概念。比如美女,比如博導、教授。

      衣食住行全面奢侈品化。在上海等地舉辦的國際頂級奢侈品展上,有2000元一兩的茶葉、1萬元一瓶的白酒、1200萬元一套的家具,其中價值257萬元的手表、2萬多元一瓶的法國干邑等千萬元以下的商品相當好賣。所有最好元素的疊加,在制造琳瑯滿目的頂級奢侈品,比如中國文字里的“鑫”,以及民間高人創造的諸多“福祿壽”的最高級合成物。最高級物品是一個比想象力的運動,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出的。把最高級由形容詞變成名詞,失去實用功能或者甚微的奢侈品創造系列,顯示了人們滿足虛榮心的卓越才干。在那些東西面前,權貴以及附庸們眼波流動,那是裝飾其平凡肉身的神物。而對老百姓而言,則灼傷了他們的雙眼。他們因自卑而卻步,那是一個與他們無緣的世界。物質把世界分割成不同的種姓。我們不再是一體。

      老舍作品范文第3篇

      關鍵詞:市民世界;京味;幽默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7-0189-01

      老舍是一位生活積累厚實、創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創作跨越了兩個時代——現代和當代,成就卓著。老舍來自市民階層,對他們的生活、習俗了如指掌,他的創作是寫他最熟悉的生活。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對市民階層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市民階層形形的人物形象,開辟了現代文學創作題材的新領域。從作者倫敦早期三部小說看,老舍的創作興趣與寫作水平都在漸漸提升之中。剛開始創作時,有“幽默沖淡了正義感”的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滿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繪北京風土人情,以喜劇方式演繹悲劇的風格特點,為現代文壇吹來了全新的風,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風格是“京味”。它是作家對北京特有的風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種獨特審美趣味。“京味”首先表現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畫卷。在《駱駝祥子》中老舍的畫卷長廊里有壽棚壽席、巫婆的請神畫符、坐花轎的婚禮、熱鬧的趕集廟會等,古都底層社會的眾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細節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古老、頹敗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與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繹得生動無比。老北京人要面子、講排場、喜氣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藝術,講究老禮與老規矩,追求散漫、茍且偷安、溫良敦厚的生活態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態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構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風格。這樣的“京味”氣息彌漫于老舍作品氣氛的營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風俗的刻畫之中。老舍對“北京文化”的描寫,有大量的對其精致、高貴、雍容的贊嘆與欣賞,也有對美的不可避免的衰敗與凋謝的惋惜與傷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類。老舍十分擅長描繪家境小康的舊派市民形象。如《二馬》中的老馬先生,《牛天賜傳》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馴順而又保守、怯懦,還有濃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們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老舍在刻繪人物病態精神時使用夸張手法,達到漫畫式對傳統文化和北京文化頹廢心態的鞭撻?!靶屡墒忻瘛钡男蜗?,在《離婚》、《牛天賜傳》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現過。其中既有蘭小山、丁約翰之類西崽,也有張天真、祁瑞豐、冠招娣等等一類胡同紈绔子弟,一味求“新”、求“洋”而墮落,老舍以漫畫式肖像手法對新派市民予以嘲諷。老舍同情地注視著從事個體勞動的城市貧民,此類市民形象勤勞、善良、質樸、堅韌,祥子是其中的代表形象,在舊社會的扭曲擠壓之中,最終淪為城市流氓無產者。

      《老張的哲學》中的趙四,《趙子曰》中的趙景純,《二馬》中的李子榮,是老舍理想市民形象的代表,老舍天真地贊美他們的俠義并以“大團圓”喜劇作為結局。

      從創作伊始,老舍就在小說中注入幽默色彩,把幽默看成是作品的劑,自我調侃與以“笑”泄“憤”。早期老舍的作品有些許低級趣味和失之于油滑,經歷了世事滄桑的磨礪,諷喻與抒情、悲劇、正劇、喜劇融合,成為了老舍獨特的幽默風格。

      老舍的語言通俗、直白,卻又加入了文學性,考究而不粗陋,生動形象,干凈利落。語氣、句式、說話的神韻都帶有北京文化的烙印,充滿“京味”,在北京市井淺顯通俗的口語中挖掘出精制動人的美感。

      在三四十年代,老舍并沒有羸得普遍的好評,但在不多的評說中,都注意到他是特色作家。五六十年代老舍在文壇名聲大振,被譽為“人民的藝術家”,但對老舍小說及其文學史地位的系統研究仍不多。直到后,樊駿《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一文發表,如何界定老舍創作的文學史地位才成為學術界重視的課題。80年代前期主要的老舍研究成果有宋永毅的《進入多維視野的老舍研究》這篇綜述,80年代后期的專著有宋永毅的《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孫鈞政的《老舍的藝術世界》以及趙園的《北京:城與人》,甘海嵐的《老舍與北京文化》,還有吳小美和魏昭華的《老舍的小說世界與東西方文化》,陳霞文和石興澤的《老舍創作論》,謝昭新的《老舍小說創作基本心理研究》等等,海外也有許多學者關注老舍研究,如新加坡王潤華的《老舍小說研究》。有關老舍研究的書目,有《老舍研究資料》(吳懷斌、曾廣燦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老舍年譜》(張桂興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老舍研究縱覽》(曾廣燦著)、王惠云、蘇慶昌的《老舍評傳》(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等等。

      參考文獻

      [1]茅盾.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N].新華日報1944-4-17.

      [2]老舍.老舍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3]老舍.三年寫作自述[J].抗戰文藝.1941,(7).

      老舍作品范文第4篇

      關鍵詞:《茶館》;京韻語言;老舍;話劇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19-02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其戲劇作品以《龍須溝》、《茶館》為代表作。老舍話劇的風向標作用,使一部分當代戲劇作品繼續保持了濃郁而獨特的“京味”風格。這些作品無論是在語言的運用,還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顯得“京味”十足。眾所周知,我國的話劇藝術是舶來品。剛開始,這種由西方引進的藝術品種未必會被中國的民眾所接受和欣賞,所以,我國的“話劇”自然就存在民族化的過程,這是歷史之必然。以劇中人物的臺詞為主要表現要素的“話劇”,當然是以“人物語言”為核心的,這就與中國傳統的戲劇(戲曲)拉開了距離。這可以說是我們學習西方戲劇最主要的收獲。應該說,觀眾在欣賞一出話劇時,首先應是來自于“視聽”方面的感受的。這里的“視”指的是觀眾觀看整個舞臺布置的物理空間,以及感受人物的形象、造型,還包括觀眾感受人物淺顯的外部動作等;而這里的“聽”,指的是觀眾領悟人物的臺詞語言和舞臺音響效果等。而在這些“視聽”方面的元素中,是以人物的語言為基礎的。假如將人物的語言取消,那就不能稱之為話劇。所以說,人物的語言是帶動其他視聽要素的先決條件。因此,對戲劇語言的改良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改良可以是以白話的方式呈現,也可以是以帶有某種韻律或某種地方特色的方言為主的方式呈現。如此,話劇就有被大眾接受的可能。因為觀眾首先聽懂了語言,才談得上了解作家作品的藝術內涵。試想,如果觀眾覺得連臺詞都生澀,盡是一些學生腔、歐美腔的話,那就自然不會對話劇產生親切感,更談不上欣賞話劇、普及話劇了,這會有礙于話劇民族化的進程。但是,如果話劇的語言是通俗易懂的,是大眾喜聞樂見的,甚至是帶有生活化的語言,那么,這就對推動話劇的民族化非常有益了,也有利于話劇藝術的宣傳和普及。而語言大師老舍就是開啟京韻話劇的代表人物??梢哉f,對話劇語言的改良是整個話劇民族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20 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而老舍話劇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它作為當代“京味”創作的一種重要參照和示范的同時,也在不斷激勵著戲劇工作者們對他的這種“京韻”作品創作模式的創新和提升。

      其實,中國話劇民族化的歷程是久遠的。從文明戲到愛美劇運動、國劇運動,再到無產階級戲劇等的發展。一路走來,中國話劇就有一個接受和適應外來戲劇的過程,畢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國外文化,必須融入本國的特色,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藝術樣式?!拔逅摹贝罅Τ珜О自捨?,但當時的文化啟蒙,使得主流創作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是抱有一種徹底的、整體的否定態度的。那時歐風美雨的來襲,使得文人們對西方文學因素竟相吸納與模仿。當時所謂的白話文,的確做到了棄文言,但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白話文,它已遠離了普通大眾,并沒有真正融入民間,反而成為了反傳統化的小眾藝術,這與倡導者的初衷背道而馳。因為他們希望運用新文學作為工具和武器來喚醒民眾,以求開啟民智,改良社會。而作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并沒有盲目跟風,沒有盲目追求文學作品的西化,特別是語言的西化。他揭示出了新文學長期存在的問題,并作了理性的思考:“抗戰以來,我們感到文藝的最大缺點是未能深入民間”,民間對新文學作家作品知之甚少,“原因主要是文法,敘述的方法,西洋的結構與中國的平鋪直敘不相合,此外還有語言的問題”[1]。因此,在老舍看來,文藝作品想要深入民間,除了敘述方法、結構之外,語言也是其中的一個問題。以至于老舍在創作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戲劇的創作中十分注重人物的語言問題。

      一、《茶館》京韻語言的藝術

      應當說,文學作品是靠語言文字流傳下來的。一部作品的語言是否通順、流暢,是否具有深意,或者說是否用老百姓、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多時候,也是衡量文學作品是否能獲得成功的標志之一?!罢Z言關”應該是作家們需要認真攻克的問題,而且建立一種什么樣的語言風格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凸顯個性,使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是擺在作家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否則,有再好的構思,卻沒有精彩的、恰當的語言做支撐的話,那么,文學作品也是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來的。而老舍的《茶館》在語言方面的成就是顯得十分突出和明顯的。這部戲雖然沒有脫離時代的背景,而且還和政治有牽連,但在戲里卻沒有政治口號和標語,也沒有一般意義上的一板一眼的舞臺腔、話劇腔,有的是悲與喜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多用北京當地方言或俚語、俗語等,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而又不失劇中人物的身份特征。語求俏似,使得人物形象具體生動、呼之欲出。

      (一)悲與喜的幽默風格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皇城北京,為了具有時代感和地方性的特征,劇中的人物語言幾乎都是純正的北京口語,句子短,常用一、兩個字、詞表達豐富的含義,句法靈活,更為自然貼切地傳遞著北京的政治文化氣息、歷史變遷和市民的個性化特點等。例如,“我餓著,也不能叫鳥餓著!……一看見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我已經不吃大煙了!我改抽‘白面’啦。”,“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

      老舍曾指出:“有一點可是很清楚,就是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偃舾稍?,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這就是它之所以成為文藝的因素之一的緣故吧。[2]”老舍借著這些幽默風趣的語言,把對黑暗社會的諷刺、批判與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聯系起來,在微笑中蘊藏著嚴肅和悲哀,留給人們無限的回味與思考。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把悲、喜劇有機地雜糅起來,以喜劇的形式表現了最為悲切的內容,形成了悲喜結合的幽默風格。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到來的歷史必然性,以及下層市民在亂世中所做的種種掙扎。

      (二)濃郁的民族色彩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在《茶館》中自然能夠恰當地應用地道純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接近現實生活。他的語言風格的獨特性表現在能提煉日常生活的口語,創造地摹仿歐化語法及句式,描寫簡捷洗練,能從西方戲劇中吸取營養,經過上百年融合,改造,創新,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在第二幕開頭,茶館老伙計李三的語言別具一格。清王朝已經滅亡十幾年了,李三還是不愿意剪掉他的小辮子,他還說道:“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涼!……哼!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兒,萬一把皇上改回來了呢!”,利用“涼”、“良”的諧音,表明了李三內心極度凄涼、悲觀厭世和對掌柜王利發的不滿之情,通俗簡練。然后用幾句大白話把社會底層無文化,又不懂政治的小人物表現得栩栩如生,大有世風日下、世態炎涼之感。在第一幕結尾,兩位下棋的茶客,突然一句:“將!你完了!”一語三關,既是棋局的結束語,又暗示康順子命運的悲慘,還預示著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第一幕結束時的這四個字言簡意賅、鏗鏘有力。

      老舍就是這樣通過加工運用北京市民俗白淺易的口語,使其詞語、句式、語氣以致說話的神態氣韻都滲透著北京味兒,同時也飽含了深刻的民族色彩,這是話劇民族化的體現之一。

      (三)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除了劇中語言飽含著民族色彩外,我們還可以領悟到劇中許多具有個性化的語言?!皼]有生活,即沒有活的語言;沒有生活,掌握不了語言”[3],老舍戲劇中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是基于對生活的仔細觀察的:“我有一些舊社會的生活經驗,我認識茶館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們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們說什么。以此為基礎,我再給這里夸大一些,那里潤色一下,人物的臺詞即成為他們自己的,而又是我的”[4]。

      老舍很善于根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選取符合他們心理的個性化語言。王利發的語言謙恭、周到,善于應酬各色人等;常四爺的語言豪爽耿直,表現了他為人正直,敢于說真話的性格;宋恩子、吳祥子的語言則陰險狡詐,目中無人,所以,《茶館》中出場人物的臺詞不多,有的極其精簡,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化的追求

      老舍的《茶館》是典型的白話劇,在《老舍話劇的藝術世界》一書中有這樣的評價:“在運用鮮活的、純凈的北京語進行文學創作和話劇創作方面,老舍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他不但是‘五四’以來的白話文學的先驅者之一,而且是完全憑借純北京語創造了現代文學語言的獨一無二的作家?!倍?,老舍對國語的探索是孜孜不倦的:“老舍早年的作品似乎是把注意力放在從北京土語提煉生動活潑的文學語言;他后來的作品似乎就是有意識地在使北京語向普通話靠攏得更近,水融”。

      老舍劇作是通過語言來凸顯民族化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劇中人物滿場流利的“京片子”,老舍十足的“京味”風采便顯現其中了。不僅如此,老舍劇作的民族風格還體現在他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充分借鑒上,不僅是在語言上京味兒突出,而且在結構安排、人物刻畫等方面,都顯示出了老舍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吸收與借鑒,還有幕與幕之間,數來寶的靈活串場,更是為戲劇增色不少。

      三、結語

      語言的正確運用是話劇民族化向前推進的要素之一,而京韻語言的運用是《茶館》的一大特色。實際上,話劇民族化的進程遠沒有結束,也還不僅表現在戲劇語言方面,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加以民族化改造。那么,如何吸取國外戲劇的先進理念,但又要保持中國話劇自身發展的特色,創造出老百姓喜歡看,能欣賞的話劇,是擺在每一位戲劇工作者面前的問題。我們在復排經典的同時,如何與時俱進,而又不失本國傳統文化的成分,這是我們在話劇大眾化與民族化的探索之路上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老舍.抗戰以來文藝發展的情形[J].國文月刊.1942(14).

      .[2]老舍.談幽默[M].老舍.老舍文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老舍作品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文化視角 傳統文化 西方文明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現代中國作家中一些目光如炬、洞察深刻的巨匠往往能透過中國積貧積弱的慘淡表象,從文化、國民性的視角探索民族衰落的病源,老舍無疑是其中卓越一員。人們大多將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歸為三類,即“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這三類市民各自體現了老舍對待文化態度的不同方面,代表老舍思考中國現代社會文化視角的三個分支。

      一、以傳統文化落后方面為視角,分析中國現代社會的積貧積弱

      老舍把傳統文化中的落后方面作為探究現代中國的一個視角,將現代中國的積貧積弱的根源歸為傳統文化落后方面的積淀,其作品中的“老派市民形象”將這一視角演繹地尤為明顯。

      《四世同堂》創作于民族危亡的抗戰時期,老舍在此階段親眼目睹了偌大的中華民族在外邦面前的“怯懦”。最典型的是作品中的祁家老太爺,他不問政治,更不關系國運,日本人進了北京,導致他成了亡國奴。不過這些在他看來并不十分要緊,無非就是自守自家大門,過自己的日子。老舍對于祁家老太爺這類人物主要是批判了他們在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庸庸碌碌,投射的是一種“怒其不爭”的態度。在老舍看來,是因為傳統文化的落后方面千百年來積淀在中國人的心中,磨平了中國人的棱角,使中國人喪失了抗爭的勇氣。當屈膝不再被看做是恥辱,反抗已成為了“分外之事”,看似龐大的中國在島國面前的不堪一擊自然不足為奇。國運之所以維艱,是因為缺乏雄健的國民,而這一切正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習慣了的傳統文化養成的逆來順受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傳統文化的落后方面是老舍思考中國現代社會的視角之一,同樣是解構著民族的悲劇,他并沒有像當時許多左翼作家那樣只是從悲劇表象中的看到了階級分野。老舍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化落后方面一直侵蝕著國民的靈魂,阻礙著國家的進步,這一視角承接了魯迅探索國民性的主題,在三十年代文壇,為探索現代中國社會的病源提供了更多向度的開掘。

      二、以西方文化的畸形影響為視角,思考現代中國新舊交替的陣痛

      老舍的創作與同時代憂心國運的小說作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不僅把中國的衰落歸因于廣大國人的因循守舊,使批判的矛頭單單指向傳統文化,他認為中國的問題不止在于“老人迂腐”,同樣源于“新人淺薄”,因此他對迅猛涌入的西方現代文明持一種謹慎、近似于排斥的態度,這種態度主要體現在作品中“新派市民”形象的塑造中。

      《離婚》中的張天真便是此類人物,他表面上過著模仿西洋人的“現代生活”,然而骨子里的盡是紈绔子弟的不學無術,他雖然天天看報,然而不關心報上的國事,所感興趣的也都是些低級趣味。國家的現代化需要國民思想上的真正覺醒,像張天真這樣的“新派市民”并不是覺醒了的中國人,不過是在新時代中的墮落之輩,民族復興的重任顯然不能由此類人承擔。老舍是一位身處于兩種文化交替之中的知識分子,早年英國講學經歷讓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惡的一面,生于老北京的他對于傳統文化也有著深刻的了解。他發覺了中國現代社會的“半新不舊”的困境,現代中國人在傳統文化落后積習和西方文化畸形影響下正承受著新舊交替的陣痛,因此僅僅依靠西方文化并不能使中國回到正確的復興軌道。

      三、以傳統文化積極方面為視角,探索中國現代社會的出路

      相關期刊更多

      民族文學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國新書目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新聞出版署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 jjzz亚洲亚洲女人|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在线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成在人天堂在线|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熟女cc98cm|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1|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精品麻豆av|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欧洲亚洲国产清在高|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 亚洲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