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奧巴馬的演講

      奧巴馬的演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奧巴馬的演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奧巴馬的演講

      奧巴馬的演講范文第1篇

      公共演講是指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以有聲語言和相應的體態語言為手段,公開向聽眾傳遞信息、表述見解,闡明事理、抒發感情,以期待達到感召聽眾的目的。(李元授,鄒昆山,2003)納爾遜?曼德拉是南非著名反種族隔離革命家,也被視為南非的國父。2013年12月5日下午5時20分,曼德拉過世的消息傳出后不久,奧巴馬便在白宮發表講話,第一時間向曼德拉致敬。本文試圖從評價理論中的態度資源角度對該篇演講進行研究,充分挖掘其語言特色,進而揭示演講者該如何運用語言的手段來構建人際意義。

      2.演講中的態度資源分析

      經統計,本篇演講稿一共有593個詞匯。該語篇所含態度資源多達47次,這與話語基調緊密相關。評價意義屬人際功能范疇,它主要取決于話語基調,即話語參與者的社會地位和相互關系。(吳志芳,2009:110)本語篇的參與者是奧巴馬及所有的電視演講聽眾,交際目的是奧巴馬代表美國政府及他本人向曼德拉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時號召聽眾向曼德拉學習。這樣的話語基調決定了語篇中必將用到很多的態度資源,以打動讀者。

      2.1 情感資源分析

      語篇中情感資源共出現14次,占總態度資源的23.6%。情感資源是話語者表明對評價對象的態度的最明顯、最主觀化的表達方式。(吳志芳,2009:110)

      本篇演講在開篇就引用了曼德拉在接受審判結束時的言論,他說道:

      (1)I have cherished the ideal of a democratic and free society in which all persons live together in harmony and with equal opportunities. 這其中的cherished一詞就充分表明曼德拉對自由和民主的無比向往之情。

      (2)It is an ideal which I hope to live for and to achieve. But if needs be, it is an ideal for which I am prepared to die. 這其中的I hope to及I am prepared to die都表達了曼德拉敢于斗爭的精神。奧巴馬之所以在開篇就引用曼德拉的這段陳述,就是想向聽眾展現一個為自由而戰的英勇戰士的形象。

      (3)To Gra?a Machel and his family, Michelle and I extend our deepest sympathy and gratitude for sharing this extraordinary man with us. 這其中就直接用了sympathy和gratitude來向其家人表達同情和感激之情。由于本篇演講是發表在曼德拉剛剛去世不久,因此其演講的基調應該是沉痛的緬懷,這兩個詞匯就很好的奠定了演講的基調。

      2.2 判斷資源分析

      本篇演講稿中判斷資源多達17次,文中多次提到對于曼德拉的贊美,例如:

      (4)And we have lost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ourageous, and profoundly good human beings that any of us will share time with on this Earth. 奧巴馬接連用了三個形容詞:最有影響力、最有勇氣、最無比善良來歌頌大家心目中的偉人。此外,他還提到:

      (5)And the fact that he did it all with grace and good humor, and an ability to acknowledge his own imperfections, only makes the man that much more remarkable.

      此處奧巴馬強調了曼德拉在從一名囚徒變成一位總統的歷程中能始終保持風度和幽默,以及承認自己的不足的能力,這一切的美好品質都使他更加卓爾不群。

      2.3 鑒賞資源分析

      鑒賞主要是針對評價對象所擁有的特性的評價,傳達其在美學和非美學層面上的意義。(吳志芳,2009:111)在本篇演講稿中奧巴馬不可避免地會對曼德拉本人及其所做出的事跡進行鑒賞評價,用到的鑒賞資源有16處,例如

      (6)A free South Africa at peace with itself -- that’s an example to the world, and that’s Madiba’s legacy to the nation he loved. 一個自由、和平的南非――這是世界的榜樣,這是“馬迪巴”為他所熱愛的國家留下的遺產。句中描寫了南非目前美好的境況,而這一切的美好都是和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奮斗離不開的。

      (7)Never discount the difference that one person can make; to strive for a future that is worthy of his sacrifice. 在這一段里,奧巴馬向聽眾們發出號召,他說道我們的責任是盡我們所能把他樹立的榜樣傳承下去:永遠不要低估一個人所能帶來的變化;努力建設一個無愧于他的犧牲的未來。

      3.結語

      本文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評價理論,從態度方面分析了奧巴馬悼念曼德拉的電視演講中的評價資源,試圖解讀文中密集的評價評價是如何有效構建語篇的人際意義的。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本篇演講中的態度資源最為豐富,為演講奠定了基調。總之,從本篇演講中作者能感受到奧巴馬對詞匯運用的功力,以及也學習到了該如何利用評價資源來更好地實現演講的人際功能。

      參考文獻

      [1]Thompson, Geoff. 功能語法入門[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Halliday, M.A.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3]陳嵩斌. 從評價理論視角看奧巴馬總統就拉登之死發表的電視講話[J]. 海外英語, 2001(10): 323-325.

      [4]李元授, 鄒坤山. 演講學[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5]吳志芳.態度資源的評價理論視角解讀奧巴馬致女兒的一封公開信[J]. 瘋狂英語, 2009(5):110-113.

      [6]吳美思評價理論解讀希拉里退選演講[J].大學英語, 2012(9): 156-158.

      [7]王振華. 評價體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J]. 外國語,2001(6): 17.

      [8]王振華,馬玉蕾. 評價理論-魅力與困惑[J]. 外語教學, 2007(6):19-20.

      奧巴馬的演講范文第2篇

      摘要:“預設”是演講的重要組成部分,演講者常常利用“預設”傳遞信息和意識形態、表明立場。本文以“預設”為理論基礎,以奧巴馬演講為主要研究內容,分析演講者如何通過“預設”達到演講目的。

      關鍵詞:英語演講;奧巴馬;預設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2-0241-02

      一、預設

      預設起源于哲學界,1892年由德國哲學家弗雷格提出,他指出“預設是一切命題存在的前提”。20世紀60年代,預設進入語言學領域,被語言學家當作語義關系來研究。70年代開始,預設進入語用學領域。目前國內外對預設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征、功能、觸發語、虛假語用預設等方面;對預設的實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翻譯、文學戲劇、廣告、交際話語等方面。本文以預設為理論基礎,分析演講者如何通過預設設定立場、表明態度,以達到交際目的。

      二、英語演講中預設的特征

      演講是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指演講者針對某個主題,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向公眾發表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具有說服、號召、鼓舞的作用。其目的可以顯于文字之上,也可以藏于文字內。演講與其他語言形式不同:首先,演講是口頭表達形式;其次,演講是一人對多人形式;第三,演講的目的是說服、鼓動。筆者認為英語演講中的預設主要有以下特點。

      1.導向性。“導向性”指演講者通過話語將聽眾的意識形態引導向自己所預期的方向,從而使聽眾的立場和態度與自己一致。演講者對說話內容的立場態度決定了其預設的方向。如奧巴馬在總統競選辯論時回擊對手說:“That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that I have with Senator McCain.”(這是我與麥凱恩議員的本質區別。)奧巴馬沒有在言語中直接批評對手,而是用“fundamental difference”(本質區別)間接指出與自己的正確決策相比,對方的決策是“錯誤”的,既抬高了自己,又貶低了對手,將聽眾的支持導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邊。

      2.文化性。“文化性”指預設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相似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對彼此的話語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往往具有共同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不需要把隱藏在話語之下的文化知識說出來就能理解彼此話語的內涵。如總統奧巴馬在紀念“9.11”的講話中說“This September 11th,Michelle and I will join the commemorations at Ground Zero,in Shanksville,and at the Pentagon.”(今年9月11日,米歇將和我一起參加在“歸零地”、尚克斯維爾和五角大樓舉行的紀念儀式。)“Ground Zero”意為“歸零地”,實際指美國“9.11事件”后,被襲擊后的“世貿大廈基地”,意為世貿大廈被移為平地,一切歸零,重新開始。若聽眾不知道“9.11事件”,則無法理解“Ground Zero”之意,這體現了預設的文化性。

      3.經濟性。“經濟性”指演講者在句子中把雙方已知的信息省略,使話語簡潔明了。如奧巴馬在鼓勵大家面對挑戰時說:“We’ve got to keep our safe,and see to it that the American Dream remains vibrant and alive 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我們必須保障人民的安全,并確保我們子孫后代的美國夢仍然充滿生機和獲利。)“美國夢”源于英國對美國的殖民時期,發展于19世紀,是一種堅信只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奮斗和堅持不懈就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的理想,也代表了當今的企業家精神。奧巴馬用“美國夢”來代替“人人機會均等,只要努力奮斗就能實現夢想”之意,起到了簡化句子的作用。

      4.隱蔽性。“隱蔽性”指演講者在話語中不直接表明態度,而是將預設的內容隱含于話語之中,使聽眾無意識加以接受。奧巴馬呼吁國會就他的提案采取行動時說:“With so many people struggling to get by,now is not the time to play politics.Now is not the time for Congress to sit on its hands.”(現在不是玩弄權術的時候,不是國會袖手旁觀的時候。)奧巴馬沒有直接批評某些政治家和國會,而是用兩個“not”表明自己的態度,指出某些政治家和國會“不應該”做這些事,間接指出一些政客在玩弄權術,也表達了對國會的不滿。

      三、演講中預設的分類

      1.文化預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交際雙方已經預先知曉的特定文化內涵就是文化預設,一般包含某一民族特有的價值標準、文化取向和審美范式。魯迅的作品在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他故事中的“阿Q精神”幾乎家喻戶曉。中國人用“阿Q精神”來形容“不敢正視現實,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的精神,這對非本國交際者來說可能是晦澀難懂的。又如“鴛鴦”在中國是指成雙成對的動物,也用來指永不分離的愛情,而英語中的“mandarin duck”卻與愛情沒什么聯系,只是指一種鳥而已。

      2.角色預設。任何言語行為首先要設定說話人身份、受話人身份。領導者在競選時往往為了向民眾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綱領而設定特定的口號。如“Peace and Prosperity”(和平與繁榮)是競選者向民眾描繪其當選后未來國家的美好景象。其中的預設是:只要其當選總統,就能夠為人民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能夠帶領國家和人民走向富強、繁榮。又如奧巴馬在呼吁減少開支,降低赤字的講話中說:“We know why this challenge is so critical.If we don't act,a rising tide of borrowing will damage our economy,costing us jobs and risking our future prosperity by sticking our children with the bill.”(我們都知道為什么挑戰會如此艱難。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不斷增長的債務將會破壞我們的經濟,減少我們的工作機會,以及使我們的后代背上債務而增大我們未來的風險。)奧巴馬用第一人稱“we”(我們)預設自己為群眾的一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使聽眾感覺奧巴馬和他們站在同一戰線上,拉近了演講者和聽眾的距離。

      3.虛假預設。虛假預設是實際人際交往中出現的超常現象,它利用預設“主觀性”、“單向性”、“隱蔽性”的特點,傳遞對于交際中的一方來說未知的、或有爭議的信息,具有欺騙、操縱意識形態的作用。如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40年競選總統時提出的口號“Better a Third term than a Third-Rater.”這句口號實際上包含了兩個預設:首先,富蘭克林已經連任兩屆總統了,他希望能繼續連任,成為“連任三屆的總統”;其次,他用“Third-Rater”來暗指其他候選人都是“三流角色”。這句競選口號運用虛假預設,將“其他候選人都是三流角色”這個具有主觀性、單向性的觀念隱蔽地植入選民意識中,從而達到抬高自己、貶低對手的目的。

      四、結語

      在演講中,演講者利用預設使語言得體、觀點鮮明,以達到交際目的。作為演講者,應該不斷增強演講中的預設技巧,使其更有效地服務于語言表達。作為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應該多角度、多層次地研究預設在演講中的使用技巧,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演說詞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巴拉克?奧巴馬,著.蘇宗文,龍金順,譯.奧巴馬的魅力演講――2012年每周六例行講話全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3.

      [2]巴拉克?奧巴馬,著.蘇宗文,龍金順,譯.奧巴馬的魅力演講――2011年每周六例行講話全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2.

      [3]巴拉克?奧巴馬,著.劉植榮,譯.美國歷屆總統競選辯論競選[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馮婷婷.近十年國內語用預設研究述評[J].海外英語,2014

      [5]吳質潔.略論英文政治演說中預設的技巧化應用[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3.

      奧巴馬的演講范文第3篇

      有人說他是新時代的肯尼迪,有人說他的演講可以媲美馬丁?路德?金,有人說他演繹了現實版的美國夢。

      實際上,他只是一個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黑白混血兒,輾轉幾個國家度過顛沛流離的童年;他的母親離過兩次婚,他的父親只留給他一個月的清晰記憶;他在青春期叛逆不羈,甚至吸毒、酗酒。

      然而,2008年11月4日,他以絕對優勢擊敗競爭對手,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非洲裔總統。

      他就是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

      親愛的,

      夢想需要很多內容來填充

      很小的時候,奧巴馬的母親安?蘇托洛就常對兒子開玩笑,稱贊他說:“親愛的,沒準以后你能當總統呢!”安沒有想到,在她去世13年后,這句話竟然成為現實。事實上,也正因為有了她,今天的美國才有了第一位黑人總統。

      2008年4月,《時代》周刊對安作了封面報道。雜志寫道:“在多數選舉中,一個初選參選人的已故母親,是不會成為雜志主角的。但安?蘇托洛并不是一個尋常的母親。”

      她的不尋常,在于她是一個夢想家,并把夢想傳遞給奧巴馬。在靜靜的夜晚,她會叫醒小奧巴馬,和他一起看美麗的星空和皎潔的月光。他們并肩坐著,閉上眼睛,在黎明時分聆聽樹葉的沙沙聲。那樣的時刻,飄蕩在空氣中的氣息便是―希望和夢想。

      上世紀60年代,白皮膚的美國女孩安冒天下之大不韙嫁給了一位黑人。人們還沒從震驚中醒過來,她便和丈夫離婚了,成為單親媽媽。隨之而來的,便是奧巴馬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從夏威夷到印尼,再從印尼返回夏威夷。這位在大家看來頗有冒險風格的女性,卻在并不順暢的生活中教會了奧巴馬夢想是什么。

      剛到印尼時,奧巴馬常常被伙伴們取笑,“黑鬼”、“胖子”成了他的代名詞。奧巴馬很難過,他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時,安會溫柔地對兒子說:“你知道嗎?我的第一個名字是斯坦利。噢,它是一個男孩的名字。因為我祖父想要一個男孩,可我卻因此遭到了大家的嘲笑,他們叫我‘假小子’,一直到高中畢業。可是親愛的,樂觀的人根本不會在意這些。”

      樂觀,這是奧巴馬學會的第一個夢想內涵。從此,他能夠坦然接受這些稱號,并和當地的孩子成了好朋友。幾十年后,當他站在競選的舞臺上,奧巴馬最為感染人的,就是燦爛的笑容。

      正當奧巴馬漸漸愛上印尼的生活時,安的第二次婚姻再起動蕩。安意識到,印尼的生活不會繼續太久,他們將回到美國。為了讓奧巴馬能夠適應將來的美國生活,安對奧巴馬的態度開始改變。每天早上4點,她便要奧巴馬起床,學英語、背課文。有時,奧巴馬會抱怨,安便說:“小鬼,這件事對我來說也不輕松。”這是奧巴馬學到的第二個夢想內涵,那就是辛苦付出和接受良好的教育。

      當時,種族歧視在美國很普遍,為了讓兒子能夠應對即將到來的困境,安要在一切發生前告訴奧巴馬:人生而平等。這是身為黑人,最需重視的夢想。為此,安一有空便給奧巴馬朗讀關于美國民權運動的書籍,播放黑人歌星瑪哈莉婭?杰克森的歌曲,并讓他背誦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名篇《我有一個夢想》。安從不與奧巴馬談種族主義,她總是使用正面的字眼:“我們正在努力做什么,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奧巴馬說:“她不意識形態化,我認為我從她那里遺傳了這一點。”

      正是在這種意識之下,奧巴馬打敗了在黨內樹大根深的希拉里。不需要借助意識形態,就能作出極具說服力的論述,這就是奧巴馬打動千百萬與自己沒有共同之處的聽眾、說服很多從來遠離政治的人為自己慷慨解囊的秘訣。

      父親永遠是兒子最驕傲的夢

      奧巴馬10 歲時,為了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安把他送回夏威夷。和奧巴馬分離是安一生中最困難的決定,但她覺得:“不要被恐懼或狹隘的定義所束縛,不要在自己周圍筑起圍墻。我們應當盡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親情和美好的事物。”一年后,安也回來了,她考上了夏威夷大學的碩士。

      奧巴馬所上的學校只有3個黑人小孩。因為自己的膚色與大多數同學不一樣,奧巴馬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為了幫自己尋找自信,奧巴馬經常吹噓說,自己的父親是非洲的王子。

      而當生父有一天終于從非洲回到美國,應邀來學校演講的時候,奧巴馬的謊言被當眾戳穿:他的父親不是王子,而是個形象糟糕的博士。奧巴馬坐在同學中間,把頭埋得很深,覺得非常沒有面子。同學們并沒有因為奧巴馬撒謊而嘲笑他,大家不僅對奧巴馬父親的演講報以熱烈的掌聲,還稱贊他的父親“很酷”。但是,這些鼓勵仍然不足以消除奧巴馬的自卑。

      所幸,安總是愿意導演美好的夢。她知道,奧巴馬對于父親的渴望如此強烈。她從來不曾對奧巴馬灌輸過對父親的怨恨,反而對他說:“你知道嗎,你的聰明才智都遺傳自你父親呢!”

      老奧巴馬陪伴了10歲的兒子一個月,這是奧巴馬在生命中對于父親的所有印象。盡管他一再挽留,老奧巴馬還是離開了―他也是個夢想家,他的夢想是建設一個新的肯尼亞。

      奧巴馬小小的心受傷了,他憤怒地指責父親。依然是安,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奧巴馬,什么是男人的夢想。她說:“你老爸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是個全才,不光有個好頭腦,還能說會唱,當年我就是被他的口才迷住的呢。對了,我記得有一年他在國際音樂節上大放異彩,唱了一首誰也沒聽過的非洲歌,每個人都被他迷倒了。”

      奧巴馬終于笑了。類似的話語貫穿了奧巴馬的童年,安一再告訴奧巴馬,父親是多么傳奇,多么勇敢。安的作為是基于寬容,更是基于一個孩子需要的父親形象。她知道,父親永遠是兒子的一個夢,這個夢將會陪伴兒子一生,成為他人生的指路燈。而她能做的,就是為這個夢涂上色彩,而不是將它毀滅。

      1995年,奧巴馬寫了一本書:《我父親的夢想》,在書中,他追溯了父輩的足跡和夢想。2004年,他朝著父輩的理想邁進,在演講中動情地說:“在今天這個夜晚,我知道先輩們正在星空中驕傲地俯瞰著我。”

      母親的夢從來不曾遠去

      奧巴馬也曾叛逆過。由于對復雜家庭的不理解,對于母親嚴格教育的不滿,他在恣意放縱中度過了高中時代。他經常逃學,游蕩在夏威夷海灘和夜晚的街頭,嘗試用大麻和酒精麻醉自己的失落。此時,安正在印尼為論文進行艱苦的田野調查。對于奧巴馬的行為,她很焦急,一封封信接踵而來。在信中,她介紹自己的情況,為奧巴馬的未來作打算,鼓勵他申請上大學。此外,她還專程飛回夏威夷參加奧巴馬的高中畢業典禮。

      奧巴馬說,那段時間,他總是試圖證明母親是錯誤的。“可惜,她身上有一種戰斗力,她可以證明我是錯的”。成年后的奧巴馬終于認識到是母親讓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所以他才可以在眾人面前充滿自信、展現自己的魅力。“如果不是因為她的教育,我就沒有今天”。這是奧巴馬從安身上學到的另一個夢的內涵:反思、改進。正因為這段沉淪的歲月,奧巴馬特別能理解草根階層的需求,也讓他更懂得怎樣和草根階層對話。同時,他產生了強烈的成就欲望,促使他從教授到州議員、國會議員,最終以成為美國總統為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

      上大學后,奧巴馬和母親長期分離。盡管隔著茫茫的大洋,母子倆卻不約而同地從事著慈善活動:奧巴馬在芝加哥的一個窮人社區做起了社區工作者,安則在福特基金會印尼辦事處找了一份工作。在那段日子,奧巴馬更深刻地理解了愛和無私地給予。事實上,很小的時候,當他還在印尼時,安就常常用她的方式告訴奧巴馬這些道理:她對乞丐很溫和;她對小動物充滿愛心;常常為別人的艱難處境流淚。

      1995年11月,安離開了人世。奧巴馬說,他最大的錯誤是沒有在母親去世時陪在她身旁。事后他趕回夏威夷,和家人一起將母親的骨灰撒進了太平洋。

      雖然安離開了,但她的精神被奧巴馬繼承下來。有人說,當奧巴馬微笑時,他臉上帶有幾分安的神情―那是一種很能感染別人的獨特方式。

      回憶起母親,奧巴馬從不吝嗇自己的贊譽:“我認為,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擁有最高尚靈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于她。”是的,她是一個如此卓越的夢想家,她不曾把兒子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業,但她的孩子竟如此完美地繼承了她的夢,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奧巴馬的演講范文第4篇

      奧巴馬2009年上臺之初,雄心勃勃地提出要“重啟”美俄關系,但烏克蘭危機讓美俄關系跌入后冷戰時代的谷底。從目前情況看,真正能“重啟”美俄關系的只會是奧巴馬的繼任者,如果后者愿意的話。重返亞太是奧巴馬政府的主打“外交產品”,但各種主客觀原因正在使其變成爛尾工程。5月28日在西點軍校有關美國外交的演講中,奧巴馬甚至沒有提及重返亞太或亞太再平衡。奧巴馬亞太戰略的核心是對華戰略,但在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中,給予美國對華外交正面評價的只有30%,負面評價高達52%。從布什總統手中接過因單邊主義而受損的美國外交,奧巴馬開啟了以傾聽的姿態、合作的意愿為特色的“奧式外交”。他在2009年出訪了29個國家,是上任第一年外訪次數最多的美國總統。但“殘酷”的現實使奧巴馬的外交成績單正變得越發不好看。

      目前的伊拉克危機引發了美國國內關于奧巴馬外交政策的大討論。這些討論以批評居多,焦點之一即是指責奧巴馬“軟弱”,認為他在“使用權力”上猶豫不決。拋開奧巴馬外交成績不佳的原因不說,把目前的“亂世硝煙”全部歸咎于奧巴馬顯然有失偏頗。美國副總統拜登的前安全助理朱利安尼?史密斯最近撰文稱,美國所面臨的安全環境史無前例,“現有的與新出現的安全挑戰復雜且總量巨大,給美國決策者帶來難以應付的挑戰”。史密斯將此稱為“復合型復雜局面”,即安全挑戰呈指數級增長,而且復雜情勢之間相互聯動。更為關鍵的是,“史無前例”的挑戰還伴隨著美國經濟疲軟和史無前例的財政赤字,使美國可動用的戰略資源與安全挑戰之間越來越不匹配。正因為如此,視“結束戰爭”為己任的奧巴馬,在是否派美軍重回伊拉克作戰問題上保持謹慎。

      美國全球領導力曲線

      奧巴馬整個執政過程都伴隨著“美國衰落”的聲音,有邏輯認為: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和絕對地位都在下降,而經濟實力是國家實力的核心;美國相對實力下降是由過度的軍事開支造成的,而過度的軍事開支緣于美國對國際社會過度的承諾。包括沃勒斯坦在內的學者都把經濟實力下降視為美國權力下降的一個關鍵指標。美國GDP總量在世界占比已從1945年的45%,下滑到2013年的22%。隨著新興國家經濟上的崛起,這一比例可能會進一步下滑。這也是奧巴馬政府盡量避免直接介入地區沖突、專注經濟問題的重要原因。如果“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能最終達成,美國不僅將再次獲得制度霸權紅利,還能重塑在全球經濟領域的領導力。

      在某些學者看來,奧巴馬不愿讓美國走向前臺的做法會給美國領導力造成負面影響,因為領導力通過積極介入才能得以體現。日本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中山俊宏表示,美國民眾因厭戰而產生的“內向”傾向,已經從內部對美國外交形成了掣肘;極化的黨派政治使治理機制功能失調;緊縮財政使美國的全球存在變得不確定。所有這一切共同造成了一個“不干涉”的美國形象。奧巴馬的外交政策可能是把國際政治看作“公開對話的舞臺”,而其他國家的視角依然是“實力較量”,所以對美國不施展權力反應敏感。“只要這種認知差異還存在,無論奧巴馬政府如何聲稱‘積極介入’,美國都不可能驅散自身的‘不干涉’形象。”不過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學者詹姆斯?林德賽認為,目前的外部挑戰需要美國縮小海外戰略目標,并在政策優先上做艱難抉擇。如果奧巴馬不尋求與全球發展趨勢相匹配的外交政策,那么美國的戰略抱負與戰略成績之間的鴻溝會越來越大,美國尋求全球領導角色的前景也將更加渺茫。

      “經濟適用型”霸權

      在西點軍校的演講中,奧巴馬說:“那些認為美國正在走向衰落、正在失去全球領導力的人,要么是誤讀了歷史,要么是在搞黨派政治。”客觀地說,與其前任相比,奧巴馬維持美國國際主導權、重塑美國全球領導力的愿望更迫切,手段也在更新。美國在冷戰后花巨資維持全球主導權,絕不是因為美國具有崇高的“利他主義”。國際主導權以經濟、軍事實力優勢為后盾,一旦這種主導權形成,它也會成為權力的來源之一,給美國帶來“霸權紅利”。

      奧巴馬更傾向于多邊主義,意在通過向盟友和伙伴“賦權”來打造“經濟適用型”霸權,以此來重塑美國全球領導力。雖然奧巴馬強調美國是“不可或缺的國家”,但他其實更希望能有“不可或缺的幫手”。德國國際事務與安全研究所學者彼特?魯道夫認為,考慮到國際體系權力轉移與新的全球挑戰,為了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美國有時不得不根據變化了的國際環境調整戰后創立的國際多邊機構。“就奧巴馬來說,一方面他想強化現有的國際機制,另一方面他也想創立能夠把新興大國融入的新的國際機制,通過把其他國家融入多邊機制來為美國分擔部分國際領導成本。”

      奧巴馬的演講范文第5篇

      奧巴馬喜歡這樣說自己――“我,只不過是一個瘦骨嶙峋的黑孩子”。

      1961年夏天奧巴馬出生在夏威夷,父親老奧巴馬是一名在美國讀書的肯尼亞留學生,母親鄧漢姆是來自美國堪薩斯州的白人姑娘,而他是一個黑白混血兒,雖然現在看起來,他更像一個黑人。

      奧巴馬的父母親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結婚生下了他,不過他們離婚的時候也同樣年輕。當時奧巴馬才兩歲,老奧巴馬要去哈佛念書,放棄了他們母子。

      奧巴馬6歲的時候,母親改嫁給印尼石油公司的一位經理,他跟隨著他們遠赴印尼雅加達,度過了4年的童年時光。10歲那年,母親與繼父離婚,奧巴馬回到了夏威夷,跟著白人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奧巴馬的幼年生活并不幸福,父母離異、異鄉生活、膚色問題、經濟壓力等等層出不窮。少年時代的奧巴馬也有過一段“自我放縱期”。他逃學,整天在夏威夷海灘游蕩,酗酒成性,甚至為了追求刺激還吸過大麻和可卡因。

      慶幸的是,奧巴馬的“古惑仔”生活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這要歸功于母親的一貫教育和外祖母的調教。

      奧巴馬回憶說,他自幼就習慣了媽媽對他的嚴加管教。媽媽遠嫁印尼時,奧巴馬只有6歲,跟隨媽媽和繼父在雅加達住了4年。每天凌晨4點,媽媽就將他叫醒,陪他上函授英語課。從他很小的時候起,媽媽就一遍又一遍播放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先驅馬丁•路德•金的演講錄音,幫他樹立自信。

      更重要的一點是,媽媽要求他不要隨便評判別人,言談決不要惡毒。鄧漢姆擅長和別人交流,無論來自什么地方,無論社會經濟背景如何,她都能迅速找到其他人能夠明白的語言和話題。明顯地,這一優點被奧巴馬遺傳并發揚光大了。

      和夢想家一般的母親相比,外祖母瑪德琳則是一位實干主義者,她是作為個人奮斗的榜樣樹立在幼年的奧巴馬面前的。外祖母沒有上過大學,最初的工作是秘書,她最終升遷到一個沒有大學學歷的女性所能獲得的最高職位,成為夏威夷銀行的第一位女副總裁。婚后大部分時間,她賺的錢都比丈夫多,承擔了養家的重任。

      相關期刊更多

      草原文物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

      世界文學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社會科學院

      當代外國文學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亚洲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专区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中文字幕中韩乱码亚洲大片 |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亚洲AV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mm1313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影视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乱码无限2021芒果|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