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古代經典文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我國民族優秀的情感經驗以及美學精神,對于現代藝術來說,古代文學藝術中呈現出的最高成就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當中。經典作品經過了時間的沉淀,因此擁有無與倫比的教學價值。但是經典作品的閱讀往往較為困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本文主要針對于在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古代文學經典作品閱讀教學
教學改革是未來我國教育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式,在當下教學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教學課程都在開展教學改革,但是每門課程都有自己的特點以及規律,因此教學改革的方法也各自不同。在中國古代文學這樣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本質上屬于一門古典的學問。很多教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概論、通史的教學,忽視了對于經典作品的解讀,這導致學生只能夠獲得一些大而化之的文學知識,對于經典作品卻一無所知。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圍繞經典作品閱讀來開展,無論是教還是學,都需要根據經典作品來進行。
一.中國古代經典作品在教學中的價值
1.承載中華民族情感
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經典作品教學的意義在于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情感經驗以及人文關懷,大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激發起情感上的共鳴。雖然當下科技水平以及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較之前已經有了大幅度的進步,但是情感經驗、心理結構方面我們并沒有發生極大的變化,無論是苦難、離別、恐懼、幸福、收獲,我們與古人之間產生的感受都是一樣的。因此在教學堅貞的過程中,教師依舊可以使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學感動與愛情的過程中,教師依舊可以使用“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在教學哀傷的過程中依舊可以使用“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由此可見,在古代文學作品教學的過程中,文學作品不是固定的標準,而是承載了我國多年以來的文化情感,這其中的家國情懷、人生感悟,都能夠為大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生活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1]。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
不僅文學創作豐富,而且文學批評繁榮,文學逐漸擺脫功利的束縛,不再僅僅強調文學服務于政教,而是開始慢慢重視文學的審美功能,并通過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述逐漸擺脫儒家經典的束縛,形成獨立的文學經典觀。魏晉時期,思想活躍,儒學式微,道家、佛學等各派宗教盛行,這樣寬松的思想環境為文學觀念的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為文學擺脫經學的束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對于經典的觀念,也出現了巨大的轉變。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此時期文學理論最高成就的體現,其對于經典的看法也最系統和深入。《文心雕龍》在前人基礎之上,將原道、征圣和宗經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發揮,在中國古代經典問題的討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和前人一樣,劉勰依然是首先從思想上肯定儒家經典的思想價值,他認為,文章是道的表現,而道是文的本源,古代圣人創作文章是為了表現道,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用于教化、治理國家。其在《文心雕龍•原道》中云: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同時,劉勰又認為,經典不但是后世文章的淵源,而且還在思想及藝術上為后世文學作品提供了標準,是后世文學作品的典范,將經典的文學意義提到了比較高的位置。其在《宗經》中云:“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盟檄,則《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又云:“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可以看出,劉勰不僅詳細地剖析了后世各體文章與經書淵源,而且還明確地提出了文學創作審美角度的六標準,即其所謂的“六義”之美:感情深誠而不虛假,風格清朗而不繁雜,記事信實而不荒誕,思想正直而不回曲,體制要約而不蕪穢,文采美麗而不淫濫。因此,可以說文學意義上的經典及明確的藝術標準始于《文心雕龍》。鐘嶸《詩品》為南朝文論又一力作。此書是中國文論史第一部詩學專論,總共評述了漢魏至齊梁的122位詩人,且將這些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對詩人的品評,樹立良好的準則,對當時的詩歌創作起指導作用。鐘嶸對所評詩人進行品第的區分本身便體現了一種文學經典意識,被其列為上品的詩人如曹植、陸機、謝靈運等,都是鐘嶸心中經典詩人的代表。鐘嶸秉持的是文質兼備的文學經典原則,因此,在推崇他心目中經典詩人的同時,依據這一原則,對他們表現出的藝術風格進行了總結和評價,無形中也就樹立了他的文學經典標準。如他贊曹植“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真正做到了思想和文辭的完美統一,是經典詩人的最高成就代表。
《詩品》還突破了儒家經典的束縛,站在文學發展的歷史高度正視并高度評價五言詩的成就,其云:“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邪?”這無疑是對以往論詩以《詩經》為標準、重四言的傳統詩學觀的修正和挑戰。可以說《詩品》是第一部以文學經典的視角分析詩歌的著作,在古代文學經典及經典觀的形成與獨立中意義非凡。魏晉六朝時期崇尚古代經典雖然是主流,但也同樣有別調。代表性人物是東晉葛洪,葛洪繼王充之后,又對崇古抑今的風氣進行強烈批判。其《抱樸子•尚博》云:又世俗率神貴古昔而黷賤同時……雖有超群之人,猶謂之不及竹帛之所載也;雖有益世之書,猶謂之不及前代之遺文也。是以仲尼不見重于當時,《太玄》見蚩薄于比肩也。俗士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廣,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何肯許今之才士不減古之枯骨?重所聞,輕所見,非一世所患矣。他甚至認為今勝于古,其《抱樸子•鈞世》云:“且夫《尚書》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優文、詔策、軍書、奏議之清富贍麗也。《毛詩》者,華彩之辭也,然不及《上林》《羽獵》《二京》《三都》之汪濊博富也。”他覺得《尚書》、《詩經》等儒家經典在文辭方面遜于兩漢魏晉時期辭賦。一方面抨擊了貴古賤今的傳統,對古代經典提出質疑;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對文辭的重視,從文學的角度對著作進行評判,頗具進步色彩。
二隋唐至宋,經歷了三次比較大規模的文學復古運動
其焦點就是如何對待以往經典的問題。在這幾次文學復古運動中,人們對文學經典的認識更加深入,自覺性也更強,而傳統儒家經典的文學經典地位,也得以凸現和鞏固。第一次大規模的復古運動發生在詩歌領域。經歷六朝詩風和文風的浮華之后,初唐陳子昂首先舉起復古大旗,其在《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言:“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竊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這里,陳子昂表達了對晉宋以來,尤其是齊梁頹靡不振詩風的不滿,大力提倡風雅、風骨與興寄,要求保持《詩經》的風雅傳統,學習漢魏詩歌剛健、質樸的風格。很明顯,他是將《詩經》、漢魏詩歌當成詩歌創作的楷模,即他心目中不可動搖的文學經典。他的矛頭是對準初唐盛行的片面強調文采的浮靡詩風,因此,經典不僅成為文學創作的典范和法則,同時也成為一種革新的手段。陳子昂大力提倡復古對唐詩的風格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此以后,復古與革新便交織在一起,對唐詩創作高峰的到來產生了積極影響,很多盛唐名家都主動從傳統中尋求汲取創作營養,如李白就是陳子昂復古論的直接繼承者,他一生鐘情古風,而且也是其詩歌創作中最具影響力的部分。其他詩人也是從傳統中找到了創作的突破口,由此一來,詩壇為之一振,盡掃齊梁余風,這不得不說是復古運動帶來的積極影響。第二次復古浪潮在中唐開始席卷,這一次是在散文領域展開,矛頭指向了六朝以來產生的一種新文體———駢文。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質樸,內容充實,而且極富思想性,為后世的散文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并且提供了很好的榜樣。然而,六朝時期,隨著駢文這種片面追求語言形式美的新文體的產生和興盛,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喪失殆盡,這種不良文風一直延續到中唐。面對社會的矛盾、文風的凋敝,韓愈、柳宗元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反對浮華艷麗的駢文,提倡學習先秦兩漢的古文。韓愈首先吹向復古號角,他在《答李秀才書》明確表達了他的主張:“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又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其辭;通其辭,本志乎古道者也。”很明顯,韓愈提倡古文,不僅僅是學習古文的文辭和表達方式,更要學習古文之道,即里面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尤其是指儒家思想。韓愈十分推崇先秦兩漢古文,在《答李翊書》中提到自己開始學習文章時,“非先秦兩漢之書不敢觀”,同時他還在《進學解》中,對他認為的前代經典有更為具體的說明:“沈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很顯然,韓愈主張的學習面很廣,不僅限于儒家的《五經》,還提倡學習《莊子》、楚辭、《史記》、揚雄等作家作品。以先秦兩漢經典古文為標準,對文學思想性和藝術規范雙重要求是古文運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同時,此次文學復古運動開創了一種新的雄奇瑰麗的藝術風格,為后世散文創作提供了新的典范。第三次大規模復古運動是發生在宋代的詩新運動。此次運動貫穿整個北宋,經歷了三個階段,前期代表人物是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姚鉉、孫復等人,中期以歐陽修為領袖,響應者有范仲淹、李覯、尹洙、石延年、蘇舜欽、梅堯臣、宋祁、歐陽修及王安石、曾鞏等人,是此次運動的高潮。后期是詩新運動的完成階段,以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以及黃庭堅、秦觀等人為代表。此次運動以復古為旗號,以革新為目的,他們最初反對的目標就是盛行于宋初詩壇的西昆體和晚唐五代延續下來的頹靡文風。為了達到革新目的,他們主張學習古代經典:散文領域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及韓柳古文,詩歌方面則以《詩經》、《離騷》、兩漢樂府、建安詩歌及李白、杜甫等杰出詩人詩作為標桿,主張以復興古道改革文風與世風。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動機和背景與韓柳的古文運動頗為相似。以歐陽修為例,他非常重視文與道的關系,提倡從前代經典中追尋古道,《答吳充秀才書》云:“圣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很顯然,對文學思想性的強調與韓愈是一致。因此,歐陽修對韓愈古文極為推崇,他在《記舊本韓文后》中敘述自己讀韓文的經歷和感受:“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年十有七,試于州,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韓氏之文,復閱之,則喟然嘆曰:‘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詩新運動的領袖都如此,其他人對道與古文的重視可想而知,因此詩新運動可以說是韓柳古文運動精神的延續。
一、亞審美的文化背景
1.經典藝術的解構
亞審美文化表現出來的特征,除了具有視覺形象沖擊之外,對藝術經典的顛覆與解構是他另外一個特征。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大眾文化娛樂化傾向的沖擊下,傳統經典、文學藝術逐漸失去了原有崇高的地位。文學藝術界也曾經出現了躲避崇高、消解崇高的現象。對于傳統的經典文學來說,大量戲說經典的影視作品出現了,對于經典作品的閱讀與鑒賞,它的影響是負面的。作品的思想意義、人物形象,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后現代文化的特征。大量無厘頭的情節、娛樂化的傾向成為其戲說改變的主要內容。周星馳的5大話西游6是后現代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這部作品對5西游記6無論是主題,還是思想內容都做了一個顛覆性的改變。他新近的影片5西游記降魔篇6對西游記的情節也有巨大的變動,繼續秉承著他的無厘頭的風格。與此相類似的,大量的戲說作品紛紛出現在國內的電視劇熒屏之上,大量的清宮戲呈現出不同于傳統經典的風格。無論是詩歌、神話還是戲劇小說都被改造得體無完膚、面目全非。這些充斥于熒屏之上的作品,被那些少不更事、缺少閱讀經驗的年輕人當作文學經典來理解與接受。這些讀圖時代長大的年輕人,閱讀的大量作品是對經典的解構性作品。這并不是說所有由經典改編的影視作品都是無厘頭的創作,都是后現代的風格。一些經典改編的影視劇創作當中,還是能夠認真履行藝術家的職責,堅持藝術家的良心。在藝術創作中,他們盡量忠實于原著的風格,不作額外的發揮,不對經典進行顛覆。作為亞審美文化沖擊重災區,古典文學的教學需要對于傳統文學經典進行認真而富有成效的解讀,以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這也是我們古典文學教學工作者所必須承擔的任務,我們需要有一種責任意識,我們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與闡釋,要符合歷史的、文化的角度,而不是天馬行空、任意馳騁。當然我們并不是要否定周氏無厘頭的喜劇風格,周星馳影片自有它存在現實土壤、文化土壤。他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消費文化、大眾文化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作為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著不同于周星馳的的責任與使命。
2.價值判斷的缺失
亞審美文化除了過于注重視覺形象的包裝和對傳統文學經典的瓦解,其另一個特征就是價值判斷上缺失。在這種文化沖擊之下,文學作品不再注重價值的追求意義的探尋。傳統文學的審美價值就在于它有一種價值判斷上的追求,而在亞審美文化沖擊波影響下,文學創作無論是影視作品的創作還是經典文學的改編都呈現出一種價值判斷的缺失。一些影視劇的創作抓住情感糾紛,描寫宮廷之中的皇權爭斗,暗藏殺機而步步驚心,成為我們一些影視作品常見的創作套路。而經典文學的改編則是加入各種吸引眼球的各種要素,卻忽略了經典的教化功能。
二、亞審美背景下古代文學的教學
一、關于人文素養及其教育
充分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使其在各方面綜合發展,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豐富的知識與高尚的品德,才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作為一個大學生,如果不注重道德修養,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最容易被愚智閉塞心靈,毫無科學創造性而庸碌無為一生。人文素養教育可使人明明德,心明慧強智正地主宰身心,用大智慧指導生命歷程,打造亮麗人生。有位教育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到了大學,更多的時間屬于學生支配,如果不能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容易浪費時間而無所事事。其實,現在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深層原因在于他們根本就沒有走進去,不能深入,對所學的專業只是泛泛了解,淺嘗輒止,不知道其更深廣的內涵、開設的理由及系統性,自然就沒有興趣,更談不上如何應用。因為,文科有文科的特點及學習方法。尤其文學,除了基礎知識的長期點滴積累外,還需要用心去切身體會,光看文字表面、快餐式學習,根本來不及仔細品嘗,只能是匆匆而過,連門都沒進去。而且,許多文學作品,從名作佳篇到經典著作,都是作者心靈的自然流露,是靈感思維的產物或大智大慧的結晶,如果只浮光掠影式地用意識思維去智能解讀,而忽略了慧心的感格體悟,或歷史場景的展現,則往往只抓住了一面,不盡完全,甚至南轅北轍。如果進行正確引導,這種現狀也可以改變。光有知識沒有文化,光有技術沒有素養,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成材,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需要與任何環境下的生存。現代教育多注重對智能知識的培養,忽視對靈感慧性的開發,使學生重技能知識,而不能深入領悟;重片斷現象,缺思想探索;有淺表性經驗積累,乏本質性科學創新;只有對道德概念的理性接受,沒有對心身健康的真切體會,自然言行不能完全一致,部分還有身心亞健康狀況。這也是教育功能受質疑、人文素養教育實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腦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人一生對腦的使用量不超過10%,有很大的內在潛力。而且,人的大腦中天然具備慧和智兩套思維系統,慧性思維主理大腦質層與核心層的生理功能,智能思維主理大腦皮層的生理功能,同步開發慧與智是造就大智慧人才的根本途徑。因此,以德為本,密切結合人體生理、心理特點,進行德慧智全面教育,培養具有道德心靈、富含科學創造力、智慧與品德兼備的新世紀人才,這是當下高校人文教育面臨的現實。人文素養教育,不是由外而內、從淺表進行簡單的品格教育,而是由內而外、從心靈深處進行的生命再造;不是書面的理論說教,而是自然的行為養成,教書育人塑靈魂的深刻含義正在于此。
二、在古代文學課中進行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嘗試
從古至今,文學的基本價值之一就是啟迪思想、陶冶情操。許多文學作品、文學家本身,都是非常生動形象的教育資源。可以說,文學是人文素養教育實施得最好的一塊陣地。在當代,依然是與社會密切聯系、經世致用的重要途徑。文學要更好地生存發展,還有一點是讓人們認識到自身的實用性。有人認為文學是精神領域的事,沒有多少實用性。如果深入思考,不難發現,文學的實用性就滲透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從日常的口頭表達、寫文章、搞創作,到書面的語言文字、及文學作品本身所負載的思想意蘊和文化信息,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神營養,對人的身心時刻都產生影響。古人認為文以載道,讀書人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的圣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心雕龍•原道》:“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這就是文學的大用。古人從整體觀上研究天地人的大學問,其中都有很豐富的人文內涵。不管是文學的經世致用,還是學生的學以致用,都要讓文學去用,在應用的過程中,為當代社會服務,彰顯其存在價值。在古代文學課中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形式有多種多樣。就個人的教學實踐,有幾點嘗試比較受益。
(一)靈活地應用經典教育
這種形式雖簡單,但效果最理想。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很豐富的人文資源。其中,經典教育是一個亮點。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系統理論與方法,培育了許多通才式的杰出人物,至今,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與人性的光輝。其培養人才的科學性和難以估量的人文功用,正被廣大民眾所認知和接受。如德慧智教育理念,就是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在長期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和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東西方科技文化的縱向與橫向比較分析,運用最新科學成果,從醫學人體生理學角度,提出的一套具有完整體系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是高度重視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全面深刻培養慧智同運型人才的普適性極強的教育理念。經典是智慧的源泉,其中不僅積淀了先民的深層文化心理,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更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就特別指出:“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他將通曉經典提到國民義務的高度。當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更使每一個中國人有責任了解本國的文化元典,弘揚民族根文化。什么樣的文化滋養什么樣的人,經過本民族經典文化熏陶的人,氣質中透發的也是民族的思想靈魂與內在素養。具體教學中,講先秦文學時,要涉及到大量的經典著作,課堂講授之外,可以運用德慧智教育理念中的經典學習方法,如安排老師和學生定期集體學習經典(課前20-30分鐘一起誦讀經典);或組織興趣小組,讓學生集體學習;或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抄寫經典(篆體或繁體)。這些環節都可與課堂講授配合進行。抄寫經典,使學生在抄寫的同時,既熟悉經典內容,又了解漢字的不同形體。中國的語言文字,并不只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工具,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小博物館,是民族發展的歷史見證。有人盛贊中國文字是一種理智信息,是慧智型文字。其中負載著古代科學知識和文化觀念的全息標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塊。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自然亦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觀察、比較這些字形及其負載的信息,從漢字的變遷中了解民族文化的思想嬗變。而且,集中精力抄寫經典,與全神貫注進行書畫創作,對人的身心具有異曲同工的效用。現代科學的進步,不可辯駁地證明了古代經典教育的科學性。腦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大腦的語言功能區,有位于前腦的布魯卡區與后腦的威爾尼克區。使用中文的人,平時主導語言功能的是布魯卡區,這一語言區與運動中樞區緊相毗鄰。接近運動區,就與運動有關,顯然,學習中文要多動口讀、動眼看、動手寫。據BBC科技報導,英國研究人員也發現,說漢語的人可能比說英語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腦,因為說漢語的人講話時同時使用大腦兩邊,說英語者只使用大腦一側。人體大腦中,左腦的功能主邏輯、意識思維,右腦的功能主藝文、慧性思維,當學習使用篆體等文字形體時,無意中在開發人的右腦,有助于培養右腦的圖像思維能力。若左右腦并用,就是在開慧益智,慧智雙運。美國一些專家也感悟到,漢字有書法的節奏感、線條美,方塊漢字的“形”能傳遞豐富的理性信息,既有猜讀的可能性,又有聯想余地,更能充分均勻地使用大腦兩半球,有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已有人提出以學習漢語來提高西方兒童的智能和老年人的康樂水平。誦讀經典時,可以應用古代經典教育的優秀方法——觀誦法,邊讀邊想經典的篆體或繁體字形,把自己的心、腦、口、手、眼、耳各個器官都動用起來,尤其要動腦用心,把經典中的每一個字真正讀進腦海里,內化于心中,心腦合一學習經典,讓經典充分發揮開啟靈感思維和深層智慧的功用,而不是有口無心,只停留在口頭耳邊,效果不明顯。這種學習,每次量小時間短,但貴在堅持,養成習慣,學習的過程本身就在培養學生做事持之以恒的毅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經過經典的潛移默化和長期熏陶實踐,最明顯的變化是,學生的寫作能力都有普遍提高,基本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個別學生在行為舉止和禮貌方面,一學期中,學習前后有明顯的變化。在測驗中,大部分學生都很真誠地寫了自己的學習感言,有的說學了經典之后,心胸開闊了,由原來不喜歡中文開始變得喜歡學習;有的說對民族文化有了認識,有的說自己有了責任感……總之,雖然個人深淺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收獲。這些效果,都是讀寫經典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與原來在課堂上理論性地強調、卻收效甚微相比,的確是截然不同。可見,觀念和方法的改變,會產生迥然有別的結果。
關鍵字:文學經典大眾文化
一
在傳統社會中,人類精神總是呈現為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二重變奏。意識形態是為社會既定秩序提供合法性依據的觀念體系,它以各種方式來證明當下現存的社會秩序具有永恒性,即使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也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克服的。意識形態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們認同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境遇,承認社會制度的合理性,從而使現存社會系統盡可能地不發生根本性變化。與之相反,烏托邦則是以否定或者懷疑現存社會為前提的,它總是指向某個超越于現實存在的境界或領域,并且對當下的社會存在具有某種批判性。烏托邦的功能是促使社會系統發生變化,盡管并不一定是按照它所給出的方向來變化的。
一般說來,那些堪稱經典的文學作品都是人類烏托邦精神的顯現。正是因為不滿足于不合理的社會秩序或者平庸的日常生活,人們才會通過文學創作來實現精神的超越;也正是因為文學作品呈現出某種超越的境界或意義,可以滿足人們超越現實的心理需求,人們才會將其奉為經典。席勒認為文學藝術具有彌合被不合理的現實分裂了的人性的重要功能;馬爾庫塞堅持文學的審美價值在于在異化的社會中保留人的自由本性,從而為生活藝術化的社會之到來做預演……這些觀點都是基于同樣的理論預設,即文學藝術按其本性而言天然地具有烏托邦精神。因此,所謂文學經典也就是那些最能夠充分展示特定時期人類烏托邦精神的作品。如果說烏托邦乃是人類精神之夢,那么,文學經典也就是人類之夢的話語顯現。
但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烏托邦、人類精神之夢等等無一例外地都是歷史性范疇,因此,對它們的理解及其內涵的界定不能離開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這樣一來,烏托邦與意識形態之間就常常呈現出相互轉換的關系。例如,自由、平等、博愛、民主等曾經是資產階級烏托邦精神的核心話語,曾經激勵資產階級聯合廣大被壓迫階級起來推翻封建貴族階級的統治。但是當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以后,這些概念便轉化為為資產階級統治提供合法性的國家意識形態了。同樣,作為人類精神之夢的話語表征,文學經典自然也具有歷史性,絕對不是超越歷史的永恒之物。隨著文化歷史語境的變化,昔日的文學經典遲早會受到冷落直至被棄置不顧。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