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促進**教育事業快速、協調、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切實提高市民素質,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成績與經驗
“十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教育改革成效顯著,教育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十五”計劃全面完成,多項指標超過預期目標。**教育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國有影響。
(一)各類教育協調快速發展
1、“兩基”工作取得巨大成績。九年義務教育實現新的跨越,**年與2000年相比,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由99.8%提高到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由95.3%提高到99.44%,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由83.9%提高到95.9%,居全省前列。全市**年度零輟學鄉鎮達25個,占全市鄉鎮總數的26%。努力鞏固掃盲成果,青壯年非盲率達到98.85%。
2、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與2000年相比,全市高中階段學校在校生由7.95萬人增加到15.3萬人,年招生由2.95萬人增加到5.8萬人,初升高比例由9.7%提高到87.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43%提高到6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7個百分點。
3、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與2000年相比,全市中職學校招生規模由1.2萬人增加至3萬人,在校生由3.2萬人增加至6.9萬人。普通高中與中職教育保持大體相當,普職比4.8:5.2。全市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6%。市教育局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集體。教育興農穩步推進,每年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和職工崗位培訓30萬人次。
4、高等教育發展加快。三峽大學全日制在校生達到2.4萬人。成立了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在校生達到6421人。
5、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長足發展。與2000年相比,全市在園幼兒(含學前班)由4.44萬人增加至5.9萬人,入園率由46.1%提高至69.8%。全市殘疾少年兒童在校生達到1213人,入學率近90%。
6、民辦教育發展取得突破。全市各類民辦教育機構達到478個。**年,民辦普通中小學在校生4319人,民辦中職教育全日制在校生1726人。
(二)教育改革深入推進
1、“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基本建立。農村教育經費上收縣管,全市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財政性體制全部上劃到縣,教育人事歸口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中小學校長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考核任命。鄉鎮教育組全部撤消,縣市區“一級辦學、一級管理”的體制初步形成。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突破。我市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和起始學科于2002年全部進入新課程。**年,城區課改實驗區在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和高中招生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并獲得成功,改變了過去將學生考試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作法。中考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影響。
3、企業辦中小學移交工作全面完成。葛洲壩集團、16化建、七局五公司、紅光港機廠、403廠等部省在宜企業辦中小學全部移交地方管理。我市企業辦中小學的歷史已經結束。
4、教育督政力度加大。全面實行縣市區政府教育工作責任目標考核,對促進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落實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辦學條件大為改善
1、教育投入大幅增加。與2000年相比,**年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由9.6億元增加到15.6億元,增長62.5%;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由6.4億元增加到10.1億元,增長58.5%,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2、農村中小學布局得到優化。推進農村小學保育寄宿制學校建設,全市農村保育寄宿制小學達到449所,占小學校數的71%,保育寄宿學生7萬余人,占全市小學生總數的30%。與2000年末相比,全市小學由1332所調減至559所,減少了58%;教學點由740個調減至31個,減少了96%;初中由226所調減至177所,減少了22%。小學校均規模由260人上升至385人,初步實現了“校點調少,規模調大,隊伍調優,質量調高”的目標。
3、辦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大力推進名校創建工作,全市中小學創建省級示范學校12所,市級名牌學校96所。中等職業學校創建國家級重點職校6所,省級重點職校5所,建設國家級骨干專業1個,省級骨干專業15個,市級骨干專業35個,市級示范專業23個,建設實訓基地30個,縣市職教中心全部成為省“512工程”合格學校。實施農村保育寄宿制小學配套建設示范工程和初中建設標準化工程,創建農村保育寄制小學配套建設示范校205所,農村初中建設標準校15所。
4、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成效突出。國家“義教工程”和“危改工程”共完成投資1.96億元,新建和改擴建校舍面積36萬平米,消除D級危房30萬平米,全市中小學D級危房和土木結構教學用房已全部消除。
5、教育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全市計算機裝備總量達到27969臺,中、小學機生比分別為1∶14和1∶25。93%的定點中小學利用多種形式實現了校校通,66.2%的定點中小學開展了信息技術教育,教育城域網初步建成。
(四)教師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1、民辦教師遺留問題得到解決。2002年,全市2143名民辦教師中,451人轉為公辦教師,1469人給予一次性補償后辭退,223人退養。
2、教師隊伍結構得到優化。與2000年相比,全市中小學教職工總數由37820人減少至30881人,減少18.3%;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專科以上學歷人數由16546人上升至21836人,所占比例由50%提高到81.3%;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6.9%、95.8%、92.8%,分別提高7.5個、10.7個和24.9個百分點;小學、初中、高中師生比分別提高至1∶18、1∶15、1∶18。專任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86.9%。
3、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以市級學科帶頭人和縣級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兩級骨干教師隊伍基本形成。全市在職特級教師達到59人,省級骨干教師288人,正高級中學教師達到70人,第二屆學科帶頭人達到322名。
4、師德建設成效突出。連續4年開展主題鮮明、全員參與、實效突出的師德教育月活動,社會反響較好,教育效果明顯。涌現出以宋芳蓉、鄭琦、羅忠秀、陳春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教師典型。
(五)素質教育扎實推進
1、學生德育工作取得成效。形成了“五加強、五建立、五改進、五創新”的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思路。廣泛開展各類德育實踐活動,每年參加活動的中小學生近50萬人次。
2、教育科研成果突出。“十五”期間,共承擔并完成100余項課題任務,10余項被列為國家級重點課題,19項被列為省重點課題,“語文課內外銜接”等一批科研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較大影響。
3、科技、體育、藝術教育活動廣泛開展。連續舉辦四屆青少年科技節,受到省內外高度關注,被稱為“奇特的**現象”。通過舉辦學生體育藝術賽事,豐富了校園文體活動,對專業人才的選拔和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4、高考質量不斷提高。**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線人數16313人,比2000年的5617人增加10696人,上線率由47.78%提高到57.25%,提高了9.47個百分點;高等教育錄取率由67.47%提高到76.4%,提高了8.93個百分點。
幾年來的教育實踐,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是堅持求真務實,科學發展。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排除影響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障礙,求真務實,為社會提供優質、充足的教育資源。
二是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遵循教育發展客觀規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準確分析和把握教育實際,前瞻思考,大膽創新,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三是堅持依法治教,加強督導。以目標考核為關鍵,促進各級政府教育工作責任的全面落實;以專項督查為手段,大力治理中小學亂收費,規范辦學行為,樹立教育良好形象;以評估定等為基礎,推進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四是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始終堅持突出重點,攻破難點,一年一個重點,解決幾個突出問題,促進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五是堅持以人為本,改進作風。一切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一切從教育發展的實際出發,一切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出發,切實樹立良好的政風、教風、校風和學風,用優良的工作作風樹立形象,用教育的發展業績凝聚人心,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未來五年,我市教育事業面臨著發展機遇。從國內環境看,國務院出臺了提供充分有質量的全民教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雜費、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等一系列加快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十一五”時期國家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為教育事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從我市情況看,我市教育事業正處于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到2010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1025億元,人均達到24739元,教育經費投入較“十五”時期可望有大幅增長,學齡人口的減少與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為教育事業贏得了發展機遇。2010年,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將由目前的21.5萬、15.2萬和15.3萬人分別減少到18萬、9.5萬和13萬人左右,將有利于消除大班額現象,優化教育資源,實現辦學的規范化、標準化。到2010年,我市城鎮化水平將由目前的40%提高到47%,城鎮人口由165萬人增加至199萬人,將為消除農村偏遠地區薄弱校點、進一步優化教育布局、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創造條件。
同時,我市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面臨著挑戰。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教育要積極為社會提供更充足、更優質的教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實現建設世界水電旅游名城總目標,把**建成世界最大的水電基地、初步建成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急需培養大批中高層次專業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迫切需要加快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為提升城市綜合實力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撐和知識貢獻。另一方面,我市教育事業正處于發展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教育發展急需解決城市化進程加快與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矛盾、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的矛盾、社會對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與教師隊伍素質結構需要優化的矛盾,任務十分艱巨。“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有待鞏固和完善,辦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需要調整和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進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大。
綜觀全局,“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既有難得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既有發展的潛力,又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因此,必須正確分析形勢,科學規劃,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推動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三、“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依法治教,促進教育公平。以質量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以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重點,不斷增強教育綜合實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創建世界水電旅游名城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撐和知識貢獻,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堅持適度超前發展。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保障教育投入,全面落實政府辦教育的責任。
2、堅持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堅持均衡發展。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大力改造薄弱學校,縮小校際差距。
4、堅持內涵發展。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擴充優質教育資源,推進教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教育整體水平。
5、堅持協調發展。使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發展相協調,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
6、堅持可持續發展。充分考慮教育發展的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和社會承受力,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量力而行。
(二)目標任務
2010年發展目標:全市“兩基”水平進一步鞏固,初步實現“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入學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學習型城市為特點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群眾教育需求得到滿足,社會弱勢群體子女受教育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全市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教育的總體水平接近或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教育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全省領先水平,努力建成教育強市。
“十一五”期間,我市教育事業發展要始終牢牢把握以下兩大工作重點:一是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要始終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高質量、高水平”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二是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遵循“積極進取,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的原則,堅持“協調發展、內涵發展、均衡發展和注重質量求發展”的工作思路,實現“三年基本普及、五年全面普及”的目標。
具體目標任務是:
1、大力普及學前教育
(1)城區和城鎮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農村基本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力爭全市學前三年入園率達80%以上,學前一年入園率達90%以上。
(2)實施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利用中小學布局調整后的閑置教育資源,采取多種辦學形式,在每個鄉鎮建1所骨干幼兒園。堅持“政府辦骨干、鼓勵社會辦”的方針,大力發展民辦幼兒教育。
(3)提高幼兒教育質量。推進等級示范幼兒園評估工作,省級示范幼兒園達到15所以上,市級示范幼兒園達到25所以上,市一級幼兒園達到35所以上。
2、全面提高義務教育
(1)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保持在98%以上,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7%以上。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穩定在90%以上。
(2)推進零輟學鄉鎮創建工作。2010年全市零輟學鄉鎮的覆蓋人口達到50%左右。
(3)大力推進保育寄宿制小學和初中標準化建設。全市定點的農村保育寄宿制小學全部達到合格標準,初中標準化建設達標學校達到80所以上。
(4)加快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步伐。城鎮學校和農村初中全部建立校園網,農村小學全部實現校校通,機生比小學、初中分別達到1∶15和1∶10。加大實驗教學儀器裝備力度,力爭全市中小學全部達到國家新標準。
(5)有效控制中小學班額。小學逐步達到國家標準班額(40人/班),初中班額控制在50人以內,普通高中班額控制在55人以內。
3、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1)到2007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15萬人左右,毛入學率達到75%以上,初升高比例達到90%以上。到2010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12萬人左右,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
(2)努力擴充優質高中資源。按照“穩定校點,完善配套,控制班額,提高質量”的總體思路,積極創建示范性高中,全市優質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的60%左右。
(3)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高考上線率穩步提高,力爭高考萬人比、本科上線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1)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中職學校年招生規模2萬人以上,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招生比大體相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同時取得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達到85%以上,就業率95%以上,其中高質量就業率達到60%以上。
(2)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全市重點建設5個中職教育集團、4所技校、9所縣市職教中心。努力建成10所左右的示范性中職學校,3所省“325工程”學校,30個特色鮮明的中職教育重點示范專業點。重點規劃建設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水利水電檢測業、現代農業等4個中等職業學校實訓基地。
(3)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全市重點建設3所高職學校。辦好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將其列入市重點建設工程,確保2006年底學院主校區全部建成。到2010年,全日制高職在校學生達到12000人(含四年制本科生1000人);成人學歷教育在籍學生4000人,其中脫產1000人,函授3000人;短期職業技能培訓4000人,職業技能鑒定2500人。力爭將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建成國家級示范性職業院校。支持辦好三峽電力職業學院,到2010年,高職全日制在校生達到6000人;每年開展短期職業培訓4000人次左右;每年開展職業資格鑒定3000人次左右。將**教育學院遷入城區,組建**城市職業學院,到2010年在校生達到3000人。
(4)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每年培訓農村新增和剩余勞動力30萬人次,培訓下崗、再轉崗失業人員10萬人次。90%以上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培訓,取得“綠色證書”。
5、積極發展高等教育
(1)支持三峽大學發展。到2010年,使三峽大學成為學科特色鮮明、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在湖北省屬高校中名列前茅的綜合性大學。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達到21000人,碩士生達到2000人,博士生達到60人,留學生達到750人,成教脫產學生穩定在1000人。力爭二級學科博士點達到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達到6個以上。力爭1~2個學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6~8個學科達到省內先進或領先水平。省(部)級重點學科達到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基地)力爭達到8個以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達到3個。初步形成1~2個學科群。
(2)優化成人高等教育資源。在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成人高等教育。整合電大兩個校區資源,建成**市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完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
(3)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科技緊密結合,建立產學研基地,充分發揮高校人才技術優勢,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6、加快發展民辦教育
(1)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建立和完善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工作機制。
(2)學前教育以民辦為主,民辦幼兒園在園兒童人數占全市在園兒童的90%以上。適度發展民辦義務教育,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達到15所左右,在校生達到1.5萬人以上,占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5%左右。重點發展民辦高中階段教育,民辦高中階段學校達到15所(其中民辦中職學校達到6所左右),在校生達到2萬人以上,占高中階段學校在校生的20%左右。
四、“十一五”教育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切實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突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做到教育經費優先撥付、學校用地優先規劃、人員編制優先考慮、教師工資優先保障。建立健全教育工作領導責任制、黨委政府定期議教制度和黨政領導定點聯系學校制度。建立縣市區、鄉(鎮)黨政領導教育工作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衡量縣市區、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政績的依據之一。進一步加大教育督政工作力度,完善“市督縣、縣督鄉”的教育督導工作機制,積極創建“人民滿意的教育縣市區”。
(二)切實保障教育投入,促進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全市教育經費總投入占GDP的比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落實財政性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兩個比例”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發展的決定》精神,切實做到教育經費投入“一保五到位”。堅持義務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非義務教育實行國家、社會、個人多元化合理分擔的投入機制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并切實予以保證。逐步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實現農村教育農民辦向政府辦的全面轉變。有效控制高中債務,徹底化解“普九”債務。建立貧困學生救助機制,開辟入學“綠色通道”,每年資助貧困學生力爭達到15萬人次,救助金額達到2500萬元以上。依法落實教育優惠政策,城區和縣市的城鎮老區改造和新區建設要將中小學、幼兒園用地和建設納入城鎮建設規劃。學校基建免征水電增容費、市政設施配套費、商業網點費、人防費等各種費用。積極鼓勵捐資助學,社會對教育的捐款,按規定在稅前列支。
推進教育行風建設,制定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建立健全違反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的責任追究制度。建立教育經費反侵占、反攤派、反挪用的機制。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各有關單位和個人,均不得要求學校在省定收費項目之外代收任何費用,不得違反規定向學校亂集資、亂攤派。任何部門未經當地政府許可不準隨意對中小學進行檢查、處罰。任何地方和單位不得截留、平調、挪用教育經費。
(三)實施人才強教戰略,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按照總量控制、動態管理、優化結構、定期調整的原則,采取分校核編、分段核算的辦法,加強教師編制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壓縮非教學人員比例,清理代課教師和在編不在崗人員,妥善分流學校富余人員,有效化解教師結構性矛盾。根據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需要,及學生增長情況和編制標準及時補充高中新教師。小學和初中立足于教師結構調整,每年引進數量適當、學科急需的優秀教師,減緩年齡老化趨勢。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逐步取消中小學行政級別。推行教師全員聘用制,建立科學的教師考評體系。推行績效分配制,構建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對全市中小學教師和校長進行新一輪全員培訓。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培訓1000名農村骨干教師和100名農村優秀校長。加大城鄉教育對口支援力度,城區所有中小學要與農村中小學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城鎮中小學教師參評高級職稱、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必須有在農村中小學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優秀人才吸納機制,厚待拔尖人才,提高教師隊伍高學歷比例。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在全市樹立一批師德標兵,造就一批德藝雙馨的知名教師。發揮新聞媒體輿論導向作用,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模范事跡。建立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制度,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關心支持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打牢教育發展的體制性基礎
完善“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積極探索縣“一級辦學、一級管理”的有效模式。推動建立縣級教育經費管理中心,實行“校財局管”。進一步轉變行政職能,理順政校關系,探索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進辦學體制創新,制定支持民辦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快民辦教育發展,使民辦學校有規模、有品牌、有特色、有質量、有信譽。創新職業教育體制,建立政府統籌,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學校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的職業教育體制。打破部門界限和學校類型界限,優化職業學校布局結構,提高辦學效益。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開展“訂單式”培訓,為本地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完善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建立由政府統籌,農業部門牽頭,教育、科技等部門參與的“農科教結合”聯席會議制度,推進“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
(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全面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認真抓好教師課改培訓,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為新課改提供師資和技術支撐。積極探索和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科學、多元、開放的學校、教師、學生評價體系,完善我市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和普通高中招生錄取改革辦法。加強教育科研工作,完善“四結合四為主”校本教研模式,全面推行“聯片教研制”。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開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德育工作網絡,形成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