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寶貴資源,其內在的交融性凸顯了二者的共生關系。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根基,二者融合有助于構建中國特色思想政治理論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意蘊入手,通過現狀剖析了解融入困境與成因,遵守多元化原則,借助革新教材修訂、完善融入方法、優化育人載體等模式與策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深入融合,可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生,助推高等教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優勢,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將其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拓展其傳播范圍,有利于完善高等教育工程,優化育人效果,重塑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擔負育人重責,高校作為育人主陣地,應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和關注,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貢獻力量。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問題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力度不足。大學生缺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導致文化底蘊不足,不利于大學生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也不利于提升其文化傳承意識。傳統文化中包含傳統美德,缺少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是導致大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的主因。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內容較少。由于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缺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導致一直無法有效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文化課程的影響力也逐漸降低。雖然不同學校會設置傳統文化相關選修課,但由于內容缺少全面性、課時較少,導致大學生很難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與作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等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課程,其中涉及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但由于思政教師缺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關注,導致學生不能透徹分析課程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也影響了思政理論課教材的優化和改革。最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學水平不高。傳統文化融入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多元化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系統性引導。但在校園文化建設時,由于缺少多元化保障機制,導致傳統文化的融入存在片面性與單一性特點。同時,學校內部缺少完善的教學反饋體系,無法及時了解傳統文化的融入狀態,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優化和創新,也阻礙了傳統文化與思政理論課的有效融合。
(二)原因
剖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問題的原因,了解現階段思政教育理論課拓展創新存在的問題,可加強教育的針對性,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邁向新的發展臺階。大學生的文化選擇能力與思政理論課教學效果息息相關,互聯網的創新與傳承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思政教育的展開奠定良好基礎。但由于互聯網中充斥一些負面與消極信息,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觀念。中西方文化的劇烈爭鋒,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更嚴峻的挑戰。如何提升大學生的思政能力與思政素養,助力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高校重點關注問題。雖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我國在特殊年代喪失文化自信,導致傳統文化步入發展的低谷期,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缺少多元化傳統文化內容,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傳統文化的沒落不利于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近些年來,國家逐漸加強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視和關注,但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更多挑戰。繼承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由于現階段缺少有效的融入手段,導致大學生很容易受生活與環境與社會思潮的影響。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量源泉,受融入手段限制,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與優化缺少社會與家庭的支持,這是影響傳統文化融入的主因,更會影響學生思政能力的提升。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素質教育倡導尊重學習者主體地位,以人為本堅持主體性原則,有利于大學生教育機制的完善。大學生教育中包括自我教育,只有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才能助力新時代大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文化融入時,高校與教育者需強化對學生專業以及學生個性特點的全方位剖析,既要引導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又要確保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個人力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結合現狀,強化對學生群體價值體現的重視與關注,助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模式與學習內容,可有效構建生機勃勃的融入體系,提升大學生的甄別能力與文化辨別能力。每個大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只有其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產生文化歸屬感。堅持主體性原則,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助力思政理論課改革,激發其內在潛能,能促進其全方面發展。學習者的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可為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奠定基礎,也能確保大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發揚者,助力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升思政素養與思政能力。
(二)滲透性原則
借助多元化教學載體,提升傳統文化感染力,既有助于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有利于大學生全方位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剖析傳統文化的多重效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性化與系統化,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既能使學習者利用多元化思維強化對傳統文化的理性分析,又能促進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有機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融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循序漸進地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能助推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包羅萬象,使學生在思政學習中樹立高潔品質。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與未來,利用豐富的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格局,根植于中華沃土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才能真正推動青年學生系統性發展。堅守滲透性原則時需尊重客觀規律,了解中華文明精神的多元化內涵,才能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鮮明特征,從而對教育格局進行全新規劃與部署。依托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堅守滲透性原則,既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層次性,又能在理論課創新與改革時確保傳統文化與思政內容的全方位融合。
(三)方向性原則
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守方向性原則。堅守方向性原則就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為學生創建良好教育語境,構建貼近時代語境的教育模式。堅守方向性原則,要明確傳統文化的價值,依據教育發展規律提升融合的靈活性,基于不同學生個性特點展開不同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樹立偉大理想和目標,能使學生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中窺見華夏民族的生生不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根和魂,文化作為振興民族的希望源泉,在國家發展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堅守方向性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容。抵御多元化錯誤思潮,為培養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助力。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策略
(一)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容
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多元化教材的支持。從理論層面加強對課程多元化功能的重視與關注,覺醒大學生文化意識,提升其文化自信,有助于激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功能與育人功能,對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素質教育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與創新受到眾多專家與學者的關注,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與改革,也助力高校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生。高校可合理增設傳統文化相關必修課,教材修訂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剖析教育部門的教育方針與教育策略,基于國家、社會與家庭的多元化層面,優化教材編寫,完善傳統文化教育格局,增強大學生文化認同感,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邁入新的發展臺階。儒家思想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如,以仁愛思想對待不同事物,可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與為人民服務情懷,這是仁愛思想的最高層次闡述。孔子在千年之前提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高興愉悅的狀態,迎接多元化思潮的來襲,彰顯了大國風范,更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國與國之間、家與家之間的交流中都流淌著傳統文化的余暉,真正做到仁愛,學會海納百川,以德報怨才能真正助力仁愛思想升華。堅持建設法治化國家,倡導民眾的自由發展,大學生應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感受其魅力與光環,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利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敢于犧牲、樂于奉獻,勇于為人民幸福貢獻力量,才能實現國家的長久發展。例如,可將近些年來的社會誠信案例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利用多元化案例引導學生了解誠信的重要性。大學生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自己的人生,深刻理解公平與正義的思想內涵,才能堅持走正確道路,從事正確事業。將傳統文化充實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既能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重新梳理,又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與說服力。由此可見,借鑒經史典籍,構建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多元化名言警句,能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
(二)完善融入方法,堅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時,完善多元化融入方法,堅守思想政治教育陣地,能助力高等教育發展與革新,完善教育架構,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高校可利用因材施教法、實踐教育法、言傳身教法創新融入方法與教育體系。因材施教是思政教育理論課發展的核心手段,旨在基于學習者個性特點展開系統化教育,以期推動不同學生共同成長。現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過程中重視教書、忽視育人,不利于學生強化對多元理論知識的全方位理解和認知。因材施教有助于將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轉化為內化式教育,這一教育理念最早由孔子提出,借助古圣先賢的教育方法與教育理念助力大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能使其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又能使其自覺成為傳統文化傳承人。實踐教育法旨在推動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均衡發展,傳統教育過于注重創新理論課,缺少實踐教育內容。借助實踐教育法,幫助學生改造價值觀與世界觀,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性融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代語境中傳統文化的實踐與踐行相同,學生需在實踐生活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全方位踐行與掌握。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多元化實踐思想,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比例,更能檢驗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的契合性。傳統文化蘊含多元化民族精神,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詮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既方便多元化實踐活動展開,又能基于不同層次學生展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活力,助力傳統文化滲透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各個環節。課堂是理論學習的重要陣地,課外是實踐的重要陣地。課內課外相結合,促進理論走進生活,既能創新思政教育格局,又能提升思政教育質量,推動其邁入新的發展階段。言傳身教法旨在發揮榜樣教育力量,利用言傳身教法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為大學生樹立多元化道德榜樣,既能積累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又能總結一套具備高校發展特色的教育體系與教育架構。傳統灌輸式教育多以理論傳輸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言傳身教法實現了因材施教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既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又能以多維角度促進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者應積極提升自身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既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也要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教育者做好表率作用,利用其人格魅力引導大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聯性,比單純的理論教育更有說服力,也能開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新格局。
(三)優化育人載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優化育人載體,以多維角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多樣化,在把握優秀傳統文化優勢的基礎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系統性梳理,既能構建現代化教育與傳承格局,又能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提升融入的層次性與科學性。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契合度,梳理融合路徑與融合點,幫助大學生在成長的階段中全方位認知傳統文化魅力,以此提升思政能力與思政素養,助力其成長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及建設者。首先,借助完善課程設置契機,創新教育形式。課程設置優化過程中可助力傳統文化融入于心理學、倫理學、體育教育等多元化課程,利用多元化融入完善大思政教育格局,可推動思政教育理論課邁入新的發展征程。一方面高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強化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關注,助力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構建線上學習平臺,助力師生和諧互動,以此打破傳統單向傳輸教育,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有機融合,能實現學習者與教育者的無障礙溝通,助力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例如,教師可將思政理論課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分為不同專題,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元素,能以此提升實踐教育比例。線上學習平臺可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滿足不同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邏輯性,幫助學生系統化梳理傳統文化內容。其次,拓展實踐平臺。依托多元化實踐活動檢驗思政元素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水平與政治能力提升,依托實踐活動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既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又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格局的創新。例如,學校可依托多元化校內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并借助校園文化建設契機構建多元實踐平臺,幫助學生展開文化傳承活動。傳統文化辯論賽、詩詞大會、民族活動日等活動,都能以不同形式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借助多元化實踐活動提升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可在豐富學習者精神世界的同時,助力學生樹立良好學習習慣。與此同時,學校可借助校外文化基地豐富實踐機會。歷經千年傳承的傳統文化中包含多元化的歷史文化遺產,在發展與傳承過程中既豐富了政治與科技,也推動了區域文化的多元化傳承,高校可借助區域文化拓展校外實踐平臺。例如,民俗文化館、省市博物館等都能作為大學生實踐基地,引導大學生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教育活力,激發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助力其自主剖析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存在的多元化傳統文化,以此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高校在占領網絡教育陣地時,既要以互聯網為載體創新融入渠道,又要強化對傳統文化的多元化宣傳,引導其真正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光輝,才能推動網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發展。
四、結語
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國精神有效銜接,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規律,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為中國夢的實現輸送高素質人才。高校應勇于迎接挑戰,積極提升新時代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推動辦學實力與辦學水平的提升,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鳳亮,古珍晶.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換的價值、路徑及原則[J].東岳論叢,2020,41(11):111-118,191.
[2]王軼卿,李麗娟,郝麗麗.“隱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37-39.
[3]李洪星.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講踐悟”模式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141-144.
[4]董金明,陳夢庭.新時代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難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19(6):34-36.
[5]焦連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協同機制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0(6):34-36.
作者:閔友付 單位: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