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術融合學科教育高效課堂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論述了信息技術融合學科教育打造高效課堂的策略,包括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強化學生的知識建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引導學生的情感塑造。
關鍵詞:高效課堂;信息技術;學科教育
21世紀,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教育部原副部長杜占元在十九大后提出:“要堅持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作為核心理念”,“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與學的全方位和全過程,最終實現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創新,發揮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支撐與引領作用。”[1]2021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小學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為學生更加全面、理性地掌握知識、技術提供了條件;同時將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相融合,可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能力,鞏固學習成果,提高教學質量,實屬一舉多得。對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進行了分析。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強化學生的知識建構
在信息化時代,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教師而言,信息技術教學要以基本操作為切入點,以常見軟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整合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科教學,完善對學生的知識建構,奠定學生自主發展的基礎。為了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步伐,在小學階段就應該讓他們接觸豐富的知識,以完善各學科知識結構,進而在將來能夠隨心所欲地運用[2]。由于各學科知識點較多,而教材版面和教學課時有限,故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可以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它能夠融合大量的課程資源,使學生利用網頁課件、移動終端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其有效地完善知識結構[3]。例如,對于“初步認識信息技術”這一模塊的教學,教師可以和語文教材中的《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整合起來進行教學設計,主要設計思路如下。教師根據學生對《呼風喚雨的世紀》的閱讀體驗提出以下問題:“①什么是‘程控電話’?”(這些科技術語雖然很難直接了解,但是并不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什么意思?20世紀的科學成就為什么可以用這句詩來形容?”(通過這一問題可引導學生感受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變化之快,強調人們對科技創新的始料未及,以及對于技術帶來變化的驚喜。)“③現代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全是好處嗎?”(以此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聯系生活經驗、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更全面、深入地認識現代科學技術。)學生在結合文本回答問題后,教師可先讓學生思考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給時代的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信息技術,談一談信息技術都給自己的生活及學習帶來了哪些便利。學生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不斷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這樣的教學融合,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技術層面了解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文學的角度理解信息技術給當前社會帶來的變化。這種形式的引導與啟發,相比直接進行理論的“灌輸”,學生理解起來的難度有所降低,同時豐富了知識建構,還進一步增強了其思維能力[4]。再如,在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時,教師可結合小學數學中“位置與方向”這一節教學進行教學設計。首先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電子地圖,并要求學生說一說電子地圖在生活中的作用。接著教師可用多媒體出示“校園電子示意圖”,使學生了解電子地圖中的基本標志,并結合地圖認識方位。然后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考察、討論,用基本圖形畫出校園示意圖。具體而言,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考察校園,討論校門、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操場等場所的方位布局,并在電子地圖中指出校門、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操場等場所的基本圖形和位置。最后教師展現全新的電子地圖,并要求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的知識描述地圖中不同場所的位置,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促使學生結合經驗理解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并潛移默化地掌握其中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信息技術知識相融合,從而提高綜合素養。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學生要適應社會發展,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還要形成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5]。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提供廣闊的空間,并結合學科融合,促使學生根據其他學科的學習要求主動運用信息技術,以鞏固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例如,在“用Word制作電子卡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將這一課與語文課程中的習作課“我想對您說”進行整合,引導學生以電子卡片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爸爸媽媽或他人,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具體教學設計如下。師:“同學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和爸爸媽媽無話不談,也可能平時與他們交流得不多。現在有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擺在我們眼前,那就是我們和父母之間存在溝通障礙。當你有心里話想對父母說的時候,你會怎么辦呢?”生1:“我會直接和父母說。”生2:“我會把它寫在日記里。”生3:“我想寫一張卡片,交給父母。”師:“我們在生活中和父母交流的方式有很多,而信息技術使我們的表達方式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制作一張電子卡片,寫上自己的話,然后將卡片發送給父母,讓父母能夠在第一時間看到(用多媒體展示電子卡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用Word制作美麗的電子卡片。你能說一說自己在這張卡片中都看到了哪些信息嗎?”生4:“有藝術字。”生5:“插入了漂亮的圖片。”生6:“還有悅耳的音樂。”師:“同學們觀察得很細致,如果你想給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張電子卡片說說自己的心里話,你在制作之前要注意哪些問題呢?”生7:“我要注意設計漂亮的藝術字,放在比較顯眼的地方。”生8:“我會插入我們的全家福,讓卡片看起來更溫馨一些。”……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掌握Word操作技能,并以“我想對您說”為主題設計一張個性化的電子卡片。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將信息技術課堂與語文寫作任務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而且也能夠在具體的寫作練習中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的現實價值和意義,同時這對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也有著重要的作用[6]。教師圍繞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設計教學策略、進行課堂引導,在應用信息技術的環節進行整體規劃,結合寫作主題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并通過任務驅動,促使學生掌握Word編輯技能,同時不斷完善寫作內容,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再如,在學習“用Excel軟件制作功課表”這一課時,教師可整合數學“平均數”相關知識,實現教學融合。教師首先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A從周一至周五上學所花時間情況,如星期一15min、星期二17min、星期三14min、星期四16min、星期五18min。然后設計問題:“①學生A每天上學平均要花多少時間?”(獨立計算,組內訂正。)“②學校規定到校時間是上午8:00,學生A什么時間從家里出發合適?”(先思考,再在組內充分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接著走上講臺進行匯報,由全班學生評定該學生的回答是否合理,能否給小組加1分。)為了更加迅速地解決相關問題,教師可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并針對要求計算平均數的數據,提醒學生多選一格用于顯示結果,然后單擊工具欄上的自動求平均數的按鈕,得出結果。各組學生通過對比得出結果,并回顧Excel表格的相關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了解Excel軟件的功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強大,相對于筆算、腦算來說效率更高、更加精準,由此可以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為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設計了綜合應用問題,并要求學生利用Excel表格輔助解決:“某學校‘六一’文藝匯演中某節目得分如下,評委1:98分,評委2:92分,評委3:90分,評委4:96分,評委5:89分,評委6:90分,評委7:63分。①將數據輸入Excel表格,并計算出該節目的平均分,作為最終得分;②觀察這個平均分與上面這些分數的大小,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③通常情況下,為保證評分的公正,節目組會要求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用其余分數的平均數作為最終的比賽成績,請根據這一操作重新運用Excel表格計算該節目的平均分。”根據這一案例,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融合為學生的知識鞏固和進一步應用提供了條件。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Excel表格知識,解決了成績統計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并為學生提供了舉一反三的機會。這樣更利于學生將學到信息技術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水平,同時也為學生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提供了新的角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7]。另外,在學科整合教學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生實際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引導學生的情感塑造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啟蒙教育的關鍵時期,但是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對小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許多學生沉迷網絡,缺乏對自我的保護,難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8]。對此,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將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內容相融合,豐富課程的人文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教師可將信息技術教學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安全教育”這一主題相結合,以網絡安全教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學會保護自己的信息安全。教學片段如下。師:“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能夠借助信息技術獲得大量的信息,同時我們的各種信息也很容易被公開,甚至被別人盜用。你或你的家人在生活是否因為信息丟失而面臨過困擾呢?”生1:“我媽媽經常會收到垃圾短信,她很是苦惱。”生2:“我家里的電腦曾中過病毒,爸爸說丟了東西。”生3:“我在用電腦學習的時候經常會跳出廣告。”師:“同學們出現的這些困擾就是我們在信息時代面臨的信息安全問題,那大家知道我們的這些重要的信息是如何丟失的嗎?”(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人們日常上網行為的各種圖片,并要求學生結合經驗思考、總結個人信息泄露的原因。)生4:“隨意上傳自己的信息。”生5:“隨意在網絡上透露自己的信息。”生6:“隨意點開網站。”師:“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好,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呢?”(教師結合具體操作引導學生掌握在網絡空間保護信息安全的方法。)生7:“不應把自己和家人的信息放在網上。”生8:“給電腦、手機設置密碼。”師:“我們會規范自己的行為或利用技術手段保護信息安全,但是有時候卻是防不勝防,面對信息泄露、信息被盜用等情況,你們知道該怎么做嗎?(教師以“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的漫畫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從法治建設的角度思考自己在面對網絡安全時應采取的措施。)生9:“及時刪除網上的個人隱私信息。”生10:“可以報警求助。”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學生介紹了當前信息時代的特點,并基于信息安全的角度為學生科普安全常識,引導學生在日常應用電子設備的時候主動采取措施保護信息安全。另外,教師給學生介紹了幾種常用的網絡信息安全軟件,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讓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安全技術保護自身的信息安全,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是十分重要的。再如,在進行“PowerPoint軟件”這一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其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我愛家鄉山和水”這一課的內容相結合,并提出教學任務:“①打開電腦桌面演示文稿,同桌一起討論問題:如何插入標注到演示文稿并進行美化;②在幻燈片中插入自選圖形和藝術字,展現“家鄉的山和水”這一主題。”在這一環節,教師沒有進行直接講解,而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促使其在摸索和發現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培養自學能力及操作能力。接著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③登錄網絡并選擇能夠代表家鄉山水的代表性圖片,存儲到桌面,并插入圖片美化演示文稿;④編輯文字,對家鄉的山和水進行簡單的介紹,突出家鄉山美水美的特點。”教師圍繞主題進一步展開教學活動,同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啟發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選擇素材,對主題進行適當美化,從而提高演示文稿的質量。然后教師可要求學生進一步修改演示文稿,注意每一張幻燈片的布局和顏色搭配,完善“幻燈片瀏覽視圖”。最后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作品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借助制作完成的演示文稿介紹自己的家鄉,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將信息技術課程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是以家鄉的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為背景,通過展示家鄉的風景名勝、自然資源、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9]。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展現家鄉山與水的方法,并指導學生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演示文稿,用生動的圖片展示家鄉的魅力,從而讓學生在技術指導與人文教育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全面發展。總之,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推動信息技術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探究學科綜合培養思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10]。教師可以從豐富學生的知識建構、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引導學生的情感塑造等角度實現學科融合,以發揮信息技術在其他學科中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作者:張淑蕓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邱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