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互聯網下的教育實踐創新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互聯網產業迅猛發展,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已經影響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潛力和生機。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一些傳統產業正在不斷轉型升級。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的產業,也在尋找創新模式,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實現互聯網教學。互聯網產業與教育產業的跨境融合發展,可以為教育產業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和平臺。因此,將研究和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平臺的實踐創新。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教育產業;實踐創新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為了使教育行業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互聯網技術與教育工作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但是,由于計算機是一個新興專業,有必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形勢,為計算機專業的發展搭建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實現我國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為此,我們將分析和探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實踐創新。
一、“互聯網+”的概念
關于“互聯網+”的概念,易凌云(2017)認為“‘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互聯網是一種技術手段,互聯網作為技術手段可以運用到其他的傳統領域中”。[1]周雪峰,韓永飛在《“互聯網+”戰略、金融資產配置與企業創新投資———來自數字化企業的準自然實驗》一文中認為“‘互聯網+’是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2]“互聯網+”是將互聯網技術和其他領域互相融合的一種形態,如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金融等。但這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更好地將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技術發展,提升社會生產力。如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也為教育行業的變革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二、“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實踐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教育模式不匹配
1.課堂角色分工的錯位
在當前計算機教育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基本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參與學習的教育模式進行。在這種分工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起著主導作用,學生參與性低,相應的學習積極性也較低。
2.重理論輕實踐
一些教師在進行計算機教學時仍然注重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尤其是操作教學不夠重視。教師在授課時對知識點進行講授,學生大多采用筆記、背誦的方式進行學習,忽視了對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以講授理論為教學重心,輔以實踐操作的計算機教學模式逐步形成。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充分調動起來,自學能力逐步喪失,學生被動學習,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談不上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加強適合當前發展的計算機教育模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只有找到符合時代發展的、科學合理的計算機教育模式,才能培養出更多既有系統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開拓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的人才。在“互聯網+”模式下,教育實踐和創新應以互聯網的特點和發展需求為基礎。我們應該摒棄傳統教育模式,發展適應時代需要的計算機教育模式。
(二)落后的教育觀念
“互聯網+”背景下的計算機教育模式具有很強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須注重培養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目前計算機教學模式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操作能力,更不用說培養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一般而言,當前計算機教育模式的差異主要是“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沒有突破傳統的理論教學,也沒有重視實踐教學,教育觀念也沒有創新和改革。
1.知識體系的落后
目前,在計算機教育中,學生對于知識體系的構建大多來自課本,這些知識來源準確而系統,但是一些學生在課程學習之余無法通過大量實踐來消化并積累他們學到的專業知識,教學中缺少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相對而言,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窄,無法很好地支持對新知識體系的分析和理解。
2.教學體系的落后
計算機教學缺乏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不重視企業對計算機人才的實際需求。同時,由于計算機實踐教學投入少,其設備難以滿足計算機實踐教學的需要,導致計算機實踐教學的失敗。
3.課程設置的落后
當前,我國計算機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內容更新緩慢,一些學校還在使用5年以上的教材,這與快速發展的計算機信息技術不相匹配。另外,我國對教學內容和形式有明確的規定,教師較少有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計算機課程設置往往無法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專業需要進行調整,導致教學內容和學生培養與社會脫節。
4.評價體系的落后
當前,計算機教育的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在目前的計算機學習評價中,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大多注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和完成的準確率,對于拓展學習很少涉及,評價模式單一,無法達到有效評價的目的。
5.教師傳統教學能力不能滿足“互聯網+”的時代需求
教師作為教育體系中重要的成員,在教育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工作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教師知識結構無法跟上當前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學技能和自身專業水平都有待提高,其教學能力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三)難以整合教育資源
“‘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教育的關鍵,在于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資源,從而構建完善的計算機教育資源體系,以為‘互聯網+’背景下計算機教育提供堅實的資源服務。”[3]但在實踐中,計算機在整合教育資源時往往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同時,互聯網資源分布廣泛,具有較強的分散性和隱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計算機教育資源的整合。計算機教育資源的整合是在“互聯網+”模式下提出的,傳統計算機教育資源的整合效率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發展的需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育實踐和創新不僅要整合計算機教育資源,還要創新和改革教育資源。只有這樣,計算機產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互聯網+”背景下促進教育實踐創新的策略
(一)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互聯網技術在教育產業中的應用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創建“互聯網+”教育平臺,將傳統單一、固定的教育模式轉變為多樣化、靈活的信息教育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為師生的發展和實踐提供新的平臺。
1.明確教師和學生分工的角色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參與者。在計算機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指導他們進行課程的選擇和教學設計,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鉆研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尊重,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自然相應提高,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效率,學生在學習中也得到充分的成長。
2.增加學生實踐學習的機會
在計算機教學中,可以將教學方式多元化,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計算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整合多種教育方法,使各種教學模式相互補充,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既有傳統教學模式在知識傳承上的教學優勢,又有多媒體教學在信息量上的發展優勢,使師生能夠實現面對面的交流,對知識有直觀的理解。如慕課堂教學法、微課堂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不再受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制約,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加自主地進行教學和學習。在高校計算機教育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上幾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的教學體驗。
(二)教學思想的改革與創新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要在教學思想上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一些學生沒有意識到學習與自身發展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創新學習意識,已成為計算機教育的重要發展理念。互聯網技術在當代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超越了傳統教學工作的局限,教師能夠借助信息技術拓寬教學范圍、增加教學容量;學生能夠通過技術,自主搜集整合信息,進行預習、復習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活動。教和學不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學生還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探究、發現、處理問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教學知識,縮短學生與知識的距離,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各種學習任務,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課后,教師還可以將教學資源上傳到物聯網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需要有選擇地學習,全面實施查漏、補缺、復習和鞏固工作。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慕課等教學方式,可以讓師生進行全球知識共享和才能展示。
1.知識體系方面
應當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情況下,大量增加實踐機會,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以達到對更高層次專業知識的學習。
2.教學體系與課程設置方面
人才培養要從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等方面出發,對教學內容與教學知識體系進行改革,在計算機教學創新等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校的教育現狀合理設置課程,并且增加學生在線學習時間,通過技術手段,實現線上個性化的課程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符合計算機行業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3.評價體系方面
應當增加在線學習和評價,通過技術手段,結合現有的社交軟件,實現線上的學習、測試和評價。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和全面化,以達到提高評價效率的目的。
4.教師教學能力方面
教育部門應該注重教師的發展,將教師培訓與教師繼續教育、時代發展相結合,提升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教師個人也要不斷完善自己,不僅要具有教學的技術技能,還要具備整合新技術與教育的能力,使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互聯網+”教育平臺的創建,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發展的空間和平臺,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論知識學習一系列實際的探究活動,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挖掘。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教育,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教學模式,拓寬教學空間,增加教學時間,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積極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教育資源的改革與創新
互聯網平臺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這些資源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很多幫助和便利,使大多數社會群體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可以放眼世界,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實現信息的多元化吸收和傳遞。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互聯網平臺將大量的信息資源引入教學課堂,有效豐富了教學資源,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豐富多彩的教學知識,而不僅僅是專注于教科書中的某些內容。如今,網絡資源非常豐富,強大的搜索引擎功能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百度有一句廣告語,“百度一次,你就知道”,學生在遇到疑難問題時,他們會在網上“百度”一下。如此一來,在設計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教師只要合理設計問題,就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新的培養模式,使學生能夠進行探索和實踐,擁有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和創新知識的能力。“互聯網+”教育平臺的創建是豐富教學資源的重要體現,這為學生開展實踐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但是教師在使用“互聯網+”教育在平臺上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合理篩選教學資源,確保教學資源能為學生身心發展提供正能量。這是由于強大的互聯網的雙重性質,雖然它可以為當代教學工作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但互聯網平臺同樣具有開發性和虛擬性,這就導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的出現。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篩選,就會給整個教學工作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認識網絡的雙重性,科學地應用“互聯網+”教育平臺,培養學生篩選和識別信息的能力,使互聯網上的良性信息能夠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們把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實現傳統教育產業的發展和創新,突破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對教育的制約,整合教育資源,進一步提高教育產業的創新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易凌云.互聯網教育與教育變革[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2]周雪峰,韓永飛.“互聯網+”戰略、金融資產配置與企業創新投資:來自數字化企業的準自然實驗[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14).
[3]張明澤.“互聯網+”時代下計算機教育創新模式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11).
作者:侯賢祥 李偉帆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