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學生校園貸金融行為及風險管控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校園貸金融行為及風險管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大學生校園貸金融行為及風險管控

      摘要:在當代消費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更加多元化。作為滿足消費欲望的新興方式,網絡信貸消費也在大學生群體中迅速發展。然而,在滿足大學生金融需求的同時,網絡信貸的高風險使得不少大學生深陷負債泥潭。本文圍繞校園貸的風險形成機理,大學生消費心理與校園貸相互作用以及校園貸監管等問題開展研究。分析校園貸風險根源與風險形成機制,總結歸納出風險誘因,嘗試結合消費心理學和行為學理論,從大學生、學校、校園貸平臺、政府等多個維度尋找解決該行業風險亂象的方法。

      關鍵詞:金融亂象;校園貸;風險控制;消費心理

      0引言

      “校園貸”主要是指互聯網金融機構借助第三方的借貸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在消費、投資創業面臨資金短缺時,提供金融產品服務的一種結合“互聯網+”的新金融模式。“校園貸”的產生為在校學生提供了新穎的便捷的資金來源,但是“校園貸”也催生了一系列風險問題和灰色地帶的產生。總體來說,“校園貸”急需法律方面的規制和金融方面的機制改良,以避免金融亂象的進一步發展。過去不僅在大數據實證分析、行為金融學、行為經濟學以及法學方面都有很完善的研究,而且在教育系統、監管制度以及征信系統等風險控制手段上也有較為全面地分析,但是缺少深入探究大學生金融行為背后的深層因素及其對于風險形成內因的影響。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獲取大學生基礎數據,結合行為金融學和消費心理學,通過研究金融行為與風險內因的關系,提出風險管控措施建議。

      1校園貸的現狀及其特征———以南京工業大學為例

      通過問卷星平臺對南京工業大學19-23歲之間的大學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73份,收回150份,回收率86.7%,內容包括大學生對校園貸的認知程度、校園貸的消費與償還以及校園貸的風險等問題,目的是為進一步分析大學生消費心理提供數據支持。

      1.1大學生對校園貸認知的片面性

      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中有48%學生使用過校園貸。大學生了解校園貸的途徑較為豐富,相較于傳統的校園宣傳和朋友介紹,近年來網絡社交媒體途徑占比達到54%,逐漸成為校園貸推廣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網貸平臺的費用項目和收費標準,55.6%的大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忽視或無視網貸平臺的具體款項說明,只有31.9%的學生能仔細閱讀平臺說明。對于借貸產品相關的法律法規,50%的學生平時缺乏了解,需要時才會刻意去尋找,基本上不了解同學占42%,僅僅有8%的同學有一定了解。由此可見,使用過校園貸的大學生,大部分對校園貸的認知程度較低,存在很大的認知片面性,導致其極易陷入套路貸等非法校園貸陷阱。多數大學對校園貸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與普及也做得不夠,校園普法工作亟待加強。

      1.2使用校園貸人群中女性和低年齡段占比較多

      據調查數據顯示,在使用校園貸或有使用經歷的調查對象中,62.5%為女性使用者。在年齡結構方面,50%的校園貸使用者為大一學生,43.1%的校園貸使用者為大二學生,剩下的6.9%使用者為大三學生,沒有大四和研究生的使用者。這種現象表示出校園貸的使用具有低層次效應,年齡較低,所學知識較少的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校園貸,校園貸本身的風險不易被缺乏相關經歷和經驗的對象發現。

      1.3使用校園貸的消費行為非理性化和償還行為自主化

      據調查數據顯示,在校園貸的使用中奢侈品消費占比69.4%(104人),學習提升型占據11.1%(17人),剩下的19.4%(29人)則在生活方面進行消費。校園貸在使用上存在非理性和從眾性現象,較多的大學生使用校園貸滿足自己在奢侈用品上的消費,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校園貸的償還過程中,86%(129人)的大學生用自己的生活費進行償還,也有通過自己的打工收入來償還,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

      1.4使用校園貸的高風險性

      校園貸的風險結構主要涉及隱私泄露問題、隱形費用問題和暴力違法催債行為,校園貸的風險層次分布包括成本、法律、監管等三方面的風險。據調查數據顯示,72%(108人)大學生對市場上多種多樣的金融產品有一定的警惕性,也知道有一定的風險問題;28%(42人)的學生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并規避風險。遇到問題時,超過60%(90人)大學生會采取向有關部門,向學校、老師、向法務人員求助等積極主動、靈活多樣的方式來解決。

      2大學生校園貸的金融行為特點

      2.1大學生使用校園貸時的金融知識匱乏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對校園貸缺少必要的認知,大部分同學僅僅了解校園貸具有風險,對于風險來源只有大致的認知。首先,在使用校園貸的同學中有過半(55.6%)的大學生對于網貸平臺的費用項目與收費標準,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忽視或無視網貸平臺的具體款項說明。校園貸平臺的宣傳經常會利用“日利率0.05%”等標語吸引大學生客戶,容易誘導大學生認為校園貸年利率遠遠低于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的年利率。其次,校園貸平臺存在額外費用,以服務費、人工費、手續費等類型存在。這些額外費用通常會隱藏在校園貸平臺借款協議中,難以被缺乏金融知識的大學生發現,無形中增大了經濟壓力。

      2.2大學生使用校園貸時的攀比性和羊群效應

      從客觀層面上說,大學生剛從高中學習生活進入大學的半社會半學校生活。作為“準社會人”,大學生對于形象消費和社交消費的需求大大增加。形象消費和社交消費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極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讓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攀比和從眾心理。同時,大學生經常以群體進行活動,容易形成以模仿別人的群體非理性行為,即羊群效應。羊群效應和攀比心理兩者的結合,會導致大學生陷入非理性消費的泥沼。由于大部分學生唯一穩定的收入來源是生活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學生的彈性需求,而通過校園貸進行消費就成為一種滿足大學生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可行途徑,容易激起大學生內心的虛榮心和欲望,進行非理性的超前消費。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和時間的增長,大學生對于校園貸產生的利息會逐漸麻木化,使用校園貸會逐漸變成一種消費習慣。

      2.3大學生使用校園貸時的過度自和心理賬戶現象

      從行為金融學文獻中可以得知,人們會系統性地低估或高估信息,導致人們對未來抱有過度的樂觀主義,而過度自信更會導致借貸人在進行融資行為時,高估自己的資金運轉能力和還款能力。這種現象同樣會出現在大學生身上,甚至影響會更加嚴峻。由于大學生群體使用校園貸成功還貸的次數較多,普遍認為校園貸的風險是可接受的,從而會誤導大學生忽視自己有限的、不穩定的生活費收入,導致其在校園貸使用上過度自信自己的還款能力。對大學生來說,生活必需品和享樂休閑開支占據消費的主要部分,于是固定的生活費會被劃分到生活必需品開支賬戶,而享樂休閑開支往往采用校園貸等方式獲取資金。大學生會把平時父母給的生活費和校園貸獲得的貸款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從而做出不同的消費決策。在校園貸使用者的消費途徑中,奢侈品消費比例遠遠高于大學生使用平時生活費消費奢侈品的比例。這種行為意味著大學生的金融行為符合心理賬戶理論。對大學生來說,平時生活費的心理賬戶符合風險規避型消費策略,校園貸的心理賬戶則符合風險追求型消費策略,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2.4大學生使用校園貸存在實現理想自我的傾向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進入大學后,大學生迫切地需要在新環境中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我概念的構建。在陌生新環境中的大學生會傾向于用感覺到的他人的期望來塑造自身的行為,具有很強的自我提升動機。這種自我提升動機會在大學生的購買行為中獲得明顯的體現。然而對于未擁有獨立經濟來源的大學生來說,這種心理透支了大學生的購買力,從而轉向于校園貸等金融產品,是校園貸給大學生提供了實現理想自我的途徑。然而,不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費)和日益擴大的自我實現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迫切性促使大學生產生使用校園貸等金融行為。

      3校園貸金融行為的風險形成機制

      3.1大學生收入結構導致的風險

      大學生收入來源主要是父母給的生活費,缺乏其他獨立穩定的經濟來源,具有依賴性和有限性的特點。因為生活費不是大學生自己勞動獲取的,導致大學生缺乏對金錢價值的認識,從而有更高的可能性進行非理性消費。生活費的數量在大部分情況下會與大學生實際消費相當,留存的盈余會較少,如果進行大宗消費,容易透支大學生的購買力。生活費的特性導致其無法與校園貸等金融產品的消費形成收支平衡。這種收入結構的特殊性意味著大學生天生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極易產生資金短缺風險。

      3.2大學生知識結構導致的風險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知識教育,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對利率計算公式以及金融產品的風險性并不熟悉,對校園貸最后的還款數額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除經濟學外的其他專業并不會開設金融課程的學習,致使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依然缺乏相應的金融學知識,導致大學生進行金融產品使用和消費時缺少客觀的判斷依據,其金融行為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金融行為可能造成的危害。

      3.3大學生消費結構導致的風險

      大學生獨特的消費結構是其金融行為產生較大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大學生金融行為存在攀比性的特點,會導致其消費結構中有較大的非剛性消費占比(如奢侈品等)。而較大的非剛性消費占比會壓縮剛性消費占比(如食物等),導致顯著的生活質量降低,從而增加大學生使用金融產品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增加意味著大學生需要面臨更大的風險。其次,由于大學生金融行為的羊群效應,會導致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存在不可預測性、變化性和非理性。這種非理性、從眾的消費行為會導致大學生的收支極易失衡,這種高概率的收支失衡會增加大學生使用金融產品的可能性。校園貸依托互聯網平臺,可以在網絡上完成借款流程,具有放貸速度快、手續簡易、成本低等特點,高度契合了大學生盲目從眾的消費心理,從而使大學生群體面臨更多的風險。最后,大學生消費結構也會受到心理賬戶和過度自信的影響。大學生對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理財能力往往過分高估,導致大學生在短期內為實現理想自我時增加計劃外的巨大支出。由于大學生收入結構的特殊性,這種巨大支出很容易打亂大學生的收支平衡,導致大學生使用金融產品的幾率大大增加,面臨更大的還款風險。

      3.4校園貸信用評級機制缺失導致的風險

      校園貸本質上是一種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P2P借貸合同簽訂,其風險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稱問題和信用評級機制的缺失。而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問題則是借款用途實證性審查的缺失,網絡貸款交易的貸后監督成本較高等。校園貸平臺多半是民營資本,本身資金與規模較小,缺乏獨立可靠的監管機制,無法合理管控風險來源和應對風險,特別是借款方無法準確判斷貸款方的信息評級以及未來經濟狀況,所以極大程度上促使校園貸平臺采取較高的利率和一些灰色條約,在機制上降低自己所承受的風險。為了吸引貸款方、借款方存在選擇性忽視信用審核,給高風險借款人借款以獲得借款管理費和利息管理費。由于供需關系的影響,這些高風險只會轉嫁到大學生群體身上,迫使大學生承擔更多的經濟風險和心理壓力。

      3.5相關法律與監管制度不完善導致的風險

      林立成(2019)的研究顯示,校園貸的保證擔保和債權債務法律關系存在一定問題。同時,校園貸的監管體系也存在問題,不同的監管機構在執行職能上有重疊也有漏洞,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時忽視了放任資本的危害性。校園貸的低門檻特性存在較大的制度風險,相關法律監管體系難以覆蓋到校園貸的平臺。極低的身份認證要求和信用憑證缺失,導致網絡貸款缺乏信用評級等考察手段,大學生極易獲得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的貸款,更容易進行沖動消費。學生的沖動與不成熟導致這個群體很容易忽視校園貸所存在的法律監管問題,掉進法律漏洞的陷阱。非法催收的難以界定導致本身執法權利受限的警察無法對私權進行干涉,刑法更是無法介入,公安部門難以找到解決校園貸案件的普適性方法。不僅出現了“裸貸”“暴力催款”等行為,還產生多起因為校園貸無法還清而被威脅逼迫,直至自殺的悲慘案例,給執法造成了較大的難度。這種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存在,給大學生使用校園貸時帶來了較大的金融風險和壓力。

      4校園貸的風險管控和解決方法

      4.1加強對大學生消費觀與金融知識的教育

      校園貸風險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借貸主體———在校大學生的過度消費與還貸能力不匹配,導致購買力透支和收支不平衡,從而債務堆積,難以償還。首先,大學生要建立正確理性的金錢觀與消費觀,遏制不良的消費心理,謹慎消費。其次,父母不能一味遷就兒女過分的需求,培養其獨立自主思考的意識,減少從眾心理。再次,學校應當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理性的消費習慣,量入為出,避免養成攀比從眾的不良習慣。最后,大眾媒體也應當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宣傳弘揚勤儉的消費價值觀,營造積極正向的輿論環境。另外,大學生在使用校園貸前要自學相關的金融學知識,學校可以開設相應的金融知識講座和金融學公開課,主流媒體也應該引導社會上形成一種對網絡貸款謹慎對待的觀點,從而讓大學生能做出更加理智和正確的消費選擇。

      4.2建立合理征信機制,強化信用等級評定

      為避免校園借貸平臺轉嫁風險,應該建立良好的征信機制,對貸款人各方面信息進行嚴格的審核和信用評估,力求學生的貸款數額和還款能力相匹配。可以引入獨立權威的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對借貸人進行信用評估,包括借貸用途、資金來源、還款計劃、歷史借貸記錄等信息,依照信用評估機制建立階梯式貸款額度管理機制,設定不同等級的貸款數額和還款期限,最大化降低雙方的風險。在各平臺之間要形成信用等級互通,防止低信用用戶轉移平臺以降低個人借貸風險。對于有違規行為的校園貸平臺,信用評級機構也應該降低平臺信用評定,減少大學生進行網絡借貸時的風險。

      4.3明確各主體應負責任,完善監管機制

      校園貸風險的加劇和惡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明確各方在大學生使用校園貸的整個過程中,應該承擔的監管責任,所以在監管方面需要明確的責任分配和全面完善的監管體系。監管主體要加強對平臺的審核機制,規范化借貸過程,防止校園貸平臺出現違規轉嫁風險的行為,保護處于弱勢地位、信息不對稱的大學生群體。監管機制的強化管理和征信機制的推行,必然能確保信用評級行業在法律準繩下合理收集和運用個人信息,避免借貸主體利益受到侵害。行業間的信息披露機制和信用等級互通,更是監管機制的重中之重。監管主體需要引導平臺間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換渠道,同時將個人信息備份到央行的征信系統,確保信息安全性和隱蔽性。

      4.4完善借貸機構的運營,應對借貸機構的典型催討

      市場上其他金融機構,相比于國有銀行等主體,除了缺少公權力的監督外,也缺少公權力的幫助。在市場經濟發展的當下,借貸如飲水,而伴隨而生的便是還款問題。在借貸機構無法如期獲得借出的本金甚至利息時,不得不求助法院等強制機關,但仲裁、訴訟等糾紛解決機制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耗時費力,很難滿足中小借貸機構的運營需求,因此,機構自行討要還款便成了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受制于借貸本身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借貸機構在同時承擔大量的借貸項目時,風險呈指數式上升,為了保證借貸牟利的預設期待,暴力催討就變成了“高效有質量”的方式。為了避免校園貸平臺違法違規行為的出現,也為了給借貸方提供合法的、高效的手段收回本金利息,可從三個層面出發進行規范。從個人層面來說,大學生要積極運用民法、刑法等實體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與人身安全;從借貸機構層面,校園貸等金融產品平臺要積極利用除法條外的各項指導意見與行政法規進行借貸利益的維護,并且采取“擔保連帶為原則、不擔保連帶為例外”的放款條件預設,用合法合理的途徑維護自身收利目的;從法律規制和執法層面來說,要制定單行法律或針對性法規,對市場上公權力控制范圍外的金融機構進行權責的劃分,明確借貸的數額范圍以及標準程序,執法機構應針對暴力催討進行溯源及因,適當加大打擊力度,并將典型案例判罰規制情況公布,給市場提供一個方向和警示。

      參考文獻

      [1]應紹樺,谷雪,許玉紅,等.P2P平臺校園貸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高校學生P2P平臺校園貸使用情況的調查[J].中國市場,2019,(4):33-36.

      [2]龍欣懿.投融資中的過度自信行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9.

      [3]史小坤,董雪慧.網絡借貸平臺道德風險治理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9,34(1):53-66.

      [4]張延峰.P2P網絡借貸風險與管控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8,(7):85-88.

      [5]林立成.多因共振下的校園貸整治難題[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40(6):154-160.

      [6]朱迪.當代大學生的信貸消費與“校園貸”風險[J].青年研究,2019,(6):49-59+92.

      [7]吳鶴群,成曉越.風險社會視域下“校園貸”問題的生成及應對[J].當代青年研究,2018,(1):106-111.

      作者:朱子熙 高萌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亚洲一区精彩视频|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爱爱帝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亚洲爱情岛论坛永久|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日本人成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情XO亚洲色XO无码|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亚洲娇小性色xxxx|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亚洲高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