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聲樂教學近十年的發展概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改革與探索已經持續了近半個世紀,半個世紀以來,經過我國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與國外聲樂藝術相比,中國民族聲樂雖然起步較晚,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展現出了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氣息和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已成為展現中國民族特色不可缺少的音樂形式。然而,聲樂表演的特點決定了,聲樂的歌唱方法和教學體系的建立都源于舞臺實踐,所以,長期以來,中國民族聲樂的舞臺實踐一直遙遙領先于理論。本文對多年來我國有關民族聲樂教學的相關會議進行梳理,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教學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會議概述
民族聲樂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表現了我國人民獨特的審美取向,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氣質。民族聲樂與我國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相結合,以我國特有的民族語言和發音技巧為基礎,形成了地道的中國式歌唱藝術。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也獲得了一定發展,呈現出了一定的規模,表現出了一定的水平。民族聲樂教學的不斷發展,為我國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帶來了質和量的提升。高校是人才培養平臺,高校民族聲樂教育工作的發展與創新,是新時期藝術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自1957年起,全國各音樂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聲樂專業,民族聲樂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我國音樂院校根據學校自身情況,積極發展與建設民族聲樂專業,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專業人才。
一、促進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理論建設的發展
2015年6月6日至10日,“首屆全國專業音樂院校民族聲樂藝術交流展”在沈陽音樂學院舉行。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沈陽音樂學院師生齊聚沈陽,聆聽中國民族聲樂的高端學術對話。該學術對話共有三個議題組,組成員由各大音樂藝術院校的院長和學者組成,成員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野,暢談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偉大事業。有學者認為,我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的建設迫在眉睫,并從歌唱課程、伴奏課程、表演課程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建設性觀點。
(一)歌唱類課程
因為歌唱課程要以歌唱技巧為訓練內容,因此,要把民族聲樂的傳統歌唱技巧融入到歌唱類課程當中。民族聲樂以戲曲、傳統民歌、古曲和曲藝的形式出現。這四種藝術形式是民族聲樂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也可以說,演唱者的演唱水平與這四種形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有著不同的派別,各派別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作為民族聲樂的演唱者,要取其精華,充分借鑒各派別的優秀特點。
(二)伴奏類課程
在我國,在音樂院校的課堂學習、民族聲樂比賽以及考試過程中,鋼琴經常以伴奏樂器出現。但是以鋼琴作為唯一或者主要的伴奏樂器是不合適的,因為,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存在不少區別,所以,在民族聲樂的學習中,要根據曲風曲目,選擇最為合適的伴奏方式。
(三)表演類課程
優美的舞臺形象是演唱者必備的一種素質,舞臺形象是指演唱者在舞臺上的舞臺動作與表演。因此,以一種優美的肢體語言帶給觀眾愉悅的視覺體驗,是演唱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談到藝術院校聲樂教學時,沈陽音樂學院趙德山教授強調,民族聲樂是一門綜合性、多學科的學科,它包括聲樂演唱、聲樂表演、聲樂語言和表演形式等。沈陽音樂學院在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方案中十分重視教學、科研、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對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趙德山教授還表示,近年來,由于高考制度改革,各院校錄取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聲樂教師必須循序漸進、個性化地做好教學工作。通過這一系列的專家學術講座、高端對話論壇和高標準演出,我們對中國民族聲樂理論建設的發展有了深刻的認識,對中國民族聲樂如何更好更快走向世界有了新的思考。
二、促進中國民族聲樂教學互動性、自信化、合作化的發展
隨著國民對藝術的重視度不斷提高,我國音樂方面的人才數量日益增加,各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方案也日漸完善。第八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暨第二屆全國專業音樂院校民族聲樂藝術交流展系列活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研討會于2017年9月20日在沈陽音樂學院召開,大批專家學者齊聚沈陽并聆聽會議精神。該會議分為兩個議題:第一部分議題是“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與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第二部分議題是“如何針對構建中國民族聲樂課程體系和教材的問題進行探討。”參加“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座談會的專家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高度認可自己民族的語言。通過論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金鐵霖先生的民族聲樂藝術貢獻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認可,應該對他的經驗進行理論化;第二,要強調“文化自信”,要在認可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接納和吸收外來先進文化,高質量推進民族聲樂學科建設;第三,要搭建高校互動平臺;第四,要加強民族聲樂的理論化支撐、教材支撐,完善學科體系。
三、促進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學的關鍵,學術界為優化高校聲樂課程建設和教學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我們也看到,雖然現代民族聲樂已經有很久的發展歷程,但是其有關理論的發展與研究卻不盡如人意。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音樂詞典》等重要工具書中,沒有關于民族聲樂的概念界定,而一些刊物對民族聲樂的相關界定也缺乏嚴謹性,更缺乏有關理論的支撐。通過對我國民族聲樂發展史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國不同時期的民族聲樂的發展水平,與其同時期的理論發展水平密不可分,民族聲樂理論知識發展的快慢,將對民族聲樂的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2017年12月7日和8日,“中國民族聲樂教學與實踐研討會”在天津音樂學院舉行,本次研討會以“民族聲樂教學與實踐”為核心,舉辦了研究性音樂會、名家訪談等活動,本次研討會旨在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理論化的研究,參會專家與學者在此次論壇中各盡其力,為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理論化的研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在我國現階段,這些成功的經驗并沒有做到較好的總結和推廣。從目前的民族聲樂發展情況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重視的是實踐能力的發展,而非理論的發展,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拖慢了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腳步。所以,完善民族聲樂的理論性知識是當務之急。
四、促進中國民族聲樂教學學科的進一步探索與發展
中國民族聲樂學科的盛會“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民族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上海論壇(首屆)”于2019年11月23日在上海音樂學院正式開啟。本次論壇是上海音樂學院在民族聲樂教學研討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是在聲樂研討會中為數不多的聲樂教學實踐探索與聲樂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學術論壇。2019年11月11日,首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表演理論學科國際高峰論壇”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本屆論壇由上海音樂學院和全國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主題為“音樂表演理論學科建設與發展”。上述會議對推動聲樂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發展以及學科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也說明了近十年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正朝著更加理論化與實踐化的方向發展,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音樂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交融,所以,在這個文化交融的時代下,我們要促進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這就要求,教學者除了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真正走進各族人民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親身感受去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藝術來源于生活,實踐出真理,首屆“上海音樂學院音樂表演理論學科國際高峰論壇”是全國的大型學術研討會,對我國民族聲樂學科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五、總結
縱觀近十年我國關于民族聲樂的會議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對民族聲樂教學的研究和論壇會議旨在促進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每次重要會議議程可以看出,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形勢是緊迫的,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民族自信的不斷提高,民族聲樂教學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促進其理論化、合作化的發展;要進一步提高我國民族聲樂教學者的自信心;隨著我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進一步交流,應順應潮流增強民族聲樂的互動性、交流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我國民族聲樂教學能夠長足穩定發展,因此,在民族聲樂教學學科建設與發展方面,有關方面要加大研究,傾力培養新時代民族聲樂教學的接班人。
作者:趙晨靜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