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精神下企業文化創新路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企業的規模一直在不斷地擴大。特別是在進入21世紀后,企業文化在企業的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現在企業家對于企業文化的重視程度也可以看出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在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中,孕育著內容豐富、內涵深邃的民族精神,這些民族精神對于企業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民族精神和企業文化現狀的分析,并探討了基于民族精神的企業文化創新路徑,希望對基于民族精神的企業文化建設起到意見性決策。
關鍵詞:民族精神;企業文化;創新路徑;探究
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也就是非公有制企業私有企業。在進入到21世紀后,私有制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私有制企業的發展也一直得到政府和大眾的關注。企業文化也是在私有制企業得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現在的企業也加大了對企業文化的重視。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支撐。所以企業在創新企業文化的時候可以吸取中華民族的精髓。
一、民族精神和企業文化的現狀分析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同時我國政黨也在長期的實踐中結合中國發展需求來完善補充民族精神的內容,使我國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精神,這些民族精神一直是我們傳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
1.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現狀
(1)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精神
在現代世界文化大交匯的時代,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屬于自身特色的民族精神,那么這個民族就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歷史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文明古國。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振奮和高尚的民族精神,這樣的民族就會失去民族凝聚力、民族生命力和民族戰斗力。中國從18世紀的時候國勢昌盛、疆域廣闊,到19、20世紀的時候被迫簽下各種不平等條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后面被西方列強國家侵略的局面,到最后的反侵略戰爭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這段近代發展史可以明確地發現,只有弘揚和發揚民族精神,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民族的精神支柱,才能讓民族產生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生命力和民族戰斗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一個有血性、有拼搏的民族來說,民族的整個發展過程中一定需要民族精神來作為民族的推動力。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激發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進取意識和奮斗意識,讓民族呈現一種欣欣向榮的態勢,更加容易地凝聚社會各方面力量,讓這股力量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僅在壯大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生命力和增強民族戰斗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有重大意義,對于企業文化的塑造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在中國當代的民族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又需要民族精神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以民族精神為核心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讓我們民族和人民具備強大的精神力量,始終保持著奮發向上的奮斗精神,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兩個“百年計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說,民族精神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代對于民族精神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兩個“百年計劃”,都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民族精神作為支撐。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僅要繼承民族精神的優良傳統,還需要從世界文化寶庫中吸取精華,這樣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也體現了民族精神的時代性。在中華民族發展的五千多年中,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原因就是在不斷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從“五四運動”中的五四精神到后面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等,都可以看出民族精神在與時俱進,都在跟隨時代的需求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進行補充。例如,在2020年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實現經濟增長的國家。在2020年“抗疫”中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堅強地戰勝困難,具有強大的民族自信心的“抗疫”精神將鼓舞中華民族繼續走向輝煌!民族精神對于國家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同樣重要,在企業鑄造企業文化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運用民族精神來鼓勵和激勵企業員工,這樣才能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企業文化的發展現狀
企業文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美國人在日本發現的。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是美國的400%。美國派出數十位專家學者前往日本考察,最后發現了在日本企業內部存在一種強大的精神因素在起作用,就是日本的企業文化。
(1)企業文化在國外企業的發展
企業文化的提出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是并不意味著在之前的企業沒有企業文化。企業的經營與管理等就是文化現象的一種顯示,對于企業文化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提出來是因為全新的管理已經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將傳統文化管理模式推翻,正在建立一種全新的文化管理模式,所以企業文化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企業文化的興起是現代企業管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對整個企業管理發展的一次變革,但是這次企業文化的變革還是要從日本經濟的崛起和美國的探源說起。日本陸地面積占全世界陸地總面積的0.25%,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7%。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認為彈丸之地的小國,它在1980年的生產總值竟然高達11054億美元,占世界生產總值的9.78%,一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這一事件被稱為20世紀經濟世界的一大奇跡,這一事件也讓當時的美國霸主感受到了威脅。在之后的幾年里,日本經濟的增長速度讓美國感受到了危機感,所以美國安排了數十位專家前往日本進行考察。根據考察的結果顯示,美國經濟增長速度之所以沒有日本增長速度快,不是美國科學不發達,也不是財力和物力的不足,而是美國注重于戰略計劃、組織架構等方面的硬件管理,忽視了對于人的重視,造成美國企業管理的僵化,使得美國企業的增長速度一直受到阻礙。日本企業快速發展背后不只是管理的原因,還有背后的文化差異。在日本經濟崛起的時候,是因為在企業背后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因素,這就是日本企業文化。美國專家將日本企業文化與本土的經濟文化和管理模式進行了有機的融合,最后建立起了具備美國精神的企業文化。
(2)企業文化在國內企業的發展
我國企業文化的建設是在改革開放后,企業管理者自覺吸收國外企業文化理論,然后企業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設具備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在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上,每個企業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下面就介紹一下中國具有影響力企業的企業文化。華為的企業文化:比物質資源更重要的是文化。在信息快速交流的時代,競爭的最基本要素已經變成知識、智慧和創造力。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說過:“市場不是母親,沒有仁慈,也沒有耐心。”在華為與企業中員工普遍認為資源會有枯竭的一天,只有文化才是生生不息的。在華為的《基本法》第四條寫到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責任意識、創新精神、敬業精神與團結合作精神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實事求是是我們行為的準則。第六條寫到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精神是可以轉化成物質的,物質文明有利于鞏固精神文明。我們堅持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的方針。由此可見,把崇高的精神追求與公司企業文化結合,才會使企業的經濟效益發揮到最大。
二、基于民族精神的企業文化創新路徑的探討
1.解放企業文化,創新價值觀
中國企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要進行企業文化解放和觀念更新就要以民族精神為指導,不能依靠封建迷信和損人利己的信條來建設企業文化,所以要參考中華民族的五千多年文化史,還要參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在解放企業文化、創新價值觀的時候,將民族精神的內涵融入到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為企業文化的建設起指導性作用。只有在企業文化中融入民族精神,才能使企業文化具備前進的動力和明確的方向。然后將蘊含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應用到企業的各項活動中。例如,企業標語的改變、口號的變更、宣言的改變等,讓蘊含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形象化,在員工面前具象化,讓企業人員可以通俗易懂地了解和學習蘊含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最后培養企業領導者與員工的民族精神素養。對于蘊含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表現是企業員工自覺自愿表現出來的,除與企業蘊含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有關外,還跟企業領導者與員工的民族精神素養有著重要的關聯。第一點是對企業創始人進行關于民族精神素養知識的培養,讓企業創始人了解到民族精神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讓企業創始人成為民族精神價值觀的建設者和推動者。第二點是加強企業員工的民族精神素養,對于企業員工的民族精神素養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培訓,還應該是建設制度、設計檢查、考核和獎罰制度,將員工的物質和精神利益與是否遵循民族精神價值觀相關聯,以此來督促企業員工自覺地去實踐民族精神價值觀。
2.企業內部環境的創新
企業文化的建設主要是在企業的內部進行,想要構建基于民族精神的企業文化,就需要在企業的內部構建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來支持企業文化的建設,這樣才能保障基于民族精神企業文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民族精神所具備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信任等這些內容都會給企業內部的環境帶來改變,實現企業內部環境的創新。
(1)對于企業內部環境的創新,需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民族精神中的義利之舉指的是當前行為在符合義的前提條件下來取得經濟利益。這種民族精神的義利之舉對于企業調動員工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民族精神的義利之舉在企業內部的運行可以有效地遏制拜金主義、利益至上的思想,讓企業和員工真正認識到在追逐利益的時候,不能盲目地追求,要認識到利益是與員工發展、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等相聯系的,讓企業人員認識到企業的最終目的不是追逐經濟利益,利益是實現企業使命的保障,是企業完成對社會使命后所得到的報酬。民族精神中的義利價值觀可以擺脫企業以前追逐物質利益、眼前利益的局面,讓企業管理者學會從戰略的角度來規劃企業的發展道路,企業員工學會用長久的眼光來規劃自身發展的道路。這樣從企業管理者到員工價值觀的改變,能夠改變企業的經營活動方式,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2)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企業環境。民族精神中的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也可以在企業內部形成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企業環境。在企業內部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環境,會促使企業將這樣的民族精神轉變為企業的文化精神。蘊含民族精神的企業文化精神是企業個性與民族精神結合形成的,這樣的企業精神既包含企業個性特征,也包含民族特征。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四川長虹公司在受到嚴重的災難后,在6天時間內就實現了災區工廠生產的恢復。還有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中國建筑行業在10天內就完成了占地3.39萬平方米,包含床位1000張,開設重癥監護病區、重癥病區、普通病區,設置感染控制、檢驗、特診、放射診斷等輔助科室醫院的交付。這些都被稱之為中國速度,也是令世界所贊嘆的。這些中國速度的創作,就是依據企業內部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精神的企業精神所支撐,這自強不息、團結奮進企業精神的存在,改造變化了企業內部的環境,培養了企業員工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樣才使得員工在企業面臨困難的時候,與企業捆綁在一起,積極承擔責任和挑戰,與企業共迎艱難險阻,這樣的企業在經歷難關后,企業的內部會達到空前的團結,讓企業的發展向前邁進一大步。
(3)建造推陳出新、突破自我的企業內部環境。在當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創新才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原動力,是國家進步發展的推動力。現實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的時代,在市場中沿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企業想要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站穩腳步,不被外來企業和內部企業所替代,就需要企業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但是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是憑空就會出現的,而是企業在創新道路中突破自己產生的。這就意味著企業需要把企業創新作為工作的重點,將“推陳出新,突破自我”的民族精神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企業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在嚴峻的市場經濟中站穩腳步,占據行業的決策權,來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需要將“推陳出新,突破自我”的民族精神融入到企業環境中,形成企業創新環境,這樣企業員工的工作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承擔,將工作作為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平臺。這樣才能讓企業不斷打破常規,突破極限,讓企業和員工的創新精神貫徹企業,讓企業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將企業團建活動和紅色音樂文化相結合對于企業而言,定期地開展團建活動能夠緩解員工的工作壓力,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因此,企業員工可以走進紅色景區,繼承革命優良,傳承紅色基因。例如,企業可以組織員工舉辦“紅色歌曲唱響企業”的團建活動,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紅色音樂在活動當中唱響,并且吸引著游客共同合唱。另外,在團建活動當中,可以準備一些國旗,免費發放給游客,共同揮舞著國旗唱響紅色歌曲。對于企業來說,在紅色景區開展紅色歌曲的傳唱活動可以作為一種全新的嘗試和體驗。在革命老區,《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經典紅色音樂十分經典,通過參加團建活動,演唱經典紅色歌曲,可以提高企業員工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使命感。除此之外,企業還能夠把紅色音樂文化和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進行結合,保證企業員工可以在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的基礎上,同時受到紅色音樂精神的熏陶,并且在紅色精神的指引下提高自己的民族認同感和職業操作水平,以積極的工作狀態投入到企業工作中,從而推動企業建設完善且先進的企業文化機制。
三、總結
一個中國企業的發展是離不開中華民族精神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五千多年沉淀下來的,所以在企業文化的建設中弘揚民族精神對于企業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當然民族精神在企業文化中的落實,還是需要企業加強對民族精神的宣傳,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民族精神在企業內部傳播,這樣才能加強員工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了解,更加貼切地了解民族精神,這樣才能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王瑤 王晨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