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現代詩歌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
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出發,引導學生與作品對話,與作者對話,使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情感與作者心靈產生共鳴,激發學生閱讀現代詩歌的興趣。筆者針對當前高中現代詩歌教學現狀,結合精讀閱讀法,提出現代詩歌精讀教學的實施策略,有利于現代詩歌課題教學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
現代詩歌;高中語文;精讀教學
詩歌教學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國現代詩歌反映詩人處于時代變革中的思想與情感,教師應重視現代詩歌的閱讀教學。精讀作為一種閱讀方法,是與泛讀相較而言的。在現代詩歌教學中應用精讀策略,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幫助學生完成獨特審美體驗。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現代詩歌只選了三首,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單元里,分別是:《再別康橋》(徐志摩)、《雨巷》(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沁園春•長沙》作為詞,放在三首新詩之前,方便學生與后面幾首新詩作對比,讓學生更加了解新詩。本文精讀策略的實施主要體現在三首新詩中。
1精讀在高中語文現代詩歌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審美心理
在中外詩學范疇中,意象是一個內涵豐富,眾說紛紜的概念之一。但是,把意象作為一種心物交感互滲的審美產物的這一觀點是較普遍認可的。客觀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選擇什么樣的物象入詩,主體對物象取什么樣的心態,或物象引發主體什么樣的情感,可以因其異同透視詩人特有的文化心態與審美傾向,辨識意象藝術所蘊含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特征。中國古代詩人與中國現代詩人在意象的經營上有著鮮明的共性。首先,對自然物象的相親相近,詩人心靈與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詩歌意象最為突出的共性特征,其中深刻烙印著傳統的文化心理情結。陸機在《文賦》中指出:“遵四時以嘆逝,贍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一位日本漢學家指出:“在中國古典詩里,季節與季節感作為題材與意象,幾乎構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設想一下,從歷來被視為古今絕唱的諸作品中除掉這一要素會如何,這種不可或缺的程度立刻就會清楚了。”①古代詩歌中的季節感特別突出。如春秋意象,從《詩經》、《楚辭》以來,頻繁出現的是傷春、悲春、惜春、嘆春、春恨、春愁;悲秋、驚秋、秋懷、秋思等。
季節感的產生又是與自然意象緊密相關的。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自然意象現象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中包含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與審美意趣。這種自然意象情結源遠流長。據三國吳人陸璣統計,《詩經》中寫到自然意象之草木凡八十余種,鳥獸凡三十余種,蟲魚凡三十種②。當代詩人流沙河統計,僅毛公所標明之《詩經》之“興”詩,共三百八十九種意象,其取材于山川草木,鳥獸蟲魚者,凡三百四十九種③。此種現象,與幾乎同時期的古希臘史詩,多述海上之征伐,社會人事之沖突,顯然大異其趣。司馬遷云:“《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以達意”④,這也正是看到了詩之原典所呈現的人與自然之生命共感所形成的詩的自然意象現象。詩人或聽蟋蟀鳴歲,感光陰之逝(《秦風•蟋蟀》);或睹鳥兒入林,傷夫君之未歸(《秦風•晨風》);或因風中飄葉,興男女之依戀(《鄭風•兮》)。自然的豐富意象形態與人的心靈的豐富情感構成了互感與交融。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觀念中,自然物象是具有人本意義的。人與自然有著自然感性生命的同一。如:《尚書•洪范》將大自然之“五行”與人之“五味”相對舉。《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鄭子產所謂“六志”生于“六氣”說。莊子齊物論思想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物不是純然外在的客體,物象和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的聯系,人的心靈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質之間構成了一種互相映照、感應的關系。因此,主體心靈總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內心情感的對應。蘇軾曾說:“寓意于物則樂,留意于物則病”,指的就是詩人多在具體的物象間悟道達意、表情言志的現象。
這樣一種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文化基礎之上的心物相感的特征,是與由自然經濟構成的農業文化心態緊密相關的。只有在農業文化心態中,人們才能對人與自然之生命節律,抱有親切的認同與不言而喻的意會。中國的內陸農業經濟,以土地自然物為限,與水土、風雨、陽光等自然資源關系緊密。而華夏民族賴以生存的中原一帶,又以溫帶之優越氣候,黃土之肥沃,水利之便利,自然資源之豐富,優于其他文明發源地。像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為生態基礎的古希臘人,由于土地貧瘠,資源貧乏,氣候惡劣,在對外界不斷的抗爭與奪取的生存競爭中,逐漸形成了人對大自然的征服、奴役、占有的態度。正如黑格爾所說:希臘人一方面“在自然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又學會了“勇悍地、自強地反抗外界”⑤。而中國古代先民,則在長期的農耕生產過程中,遵守節氣,留心季節氣候,觀察日月星辰意象,逐漸形成了與大自然生命相依的心態。外部自然世界的風云變幻、花開花落、日月輪回等都能引起人們產生一種生命的共感。因此,中西文化意識中,自然物象的地位、面貌是有較明顯區別的。西方文化對外在物象的認識一般不是確立在其與人的自然感性現象的一致性上的,外在物象一般不以其自然的感性品質進入西方文化意識中,只是作為人的精神理性的體現才有意義,自然是被人的自由意志所認識、所利用的,以其被改造的面目確證人的力量。
因此,在古希臘藝術中,自然是人格化的,西方古典藝術在本質上是“擬人主義”的。在基督教教義中,自然被認為是上帝對人類的饋贈,人類不應對自然表示過多關注而忘記了造物主。在基督教世界中有這樣一個三層次結構:上帝居上,人類居中,自然居下。總之,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西方文化一般強調的是人對自然的主宰。西方文化意識的種種表現皆是以自然與人的各自本體存在的關心為基礎的。中國哲學文化一般并不十分關心自然宇宙在本體存在意義上究竟是什么東西,它認為人既然處于自然宇宙之中,那么人的行動當然是應該與自然運行規律相一致。因此,它關心的是人與自然的合一、溝通。這樣一種自然與人的一元論哲學文化自然觀,直接化入了中國古代詩人的審美意識中。中國古代詩人不僅喜愛將自然意象作歌詠對象,而且大多表現出人與自然的物我相得,欣然融洽的意趣。如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人與山相對無語,含情脈脈。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人與山情貌相通,忘形爾汝。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原》),凄艷的落日與黯淡心情相互對應,融為一體。這種深深烙印著中國文化意識的自然意象情結依然深深植根在中國現代詩歌意象之中。20年代的中國現代詩歌,整體上是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最初過渡期。
“五四”白話新詩運動中,胡適的新詩意象論從理論源頭看,是受到了英美意象派詩學觀的啟發。如果我們就他對意象的本質性闡釋看,他的意象論更多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意象詩學的感性論色彩,與西方意象派所包含的現代象征主義意象論有著較大的差異。他站在“文學革命”的立場上,為我所用的吸取了意象派的某些具體的主張,其中主要是采納具體鮮明的意象論反對晚清以來詩壇的陳腐守舊以及新詩初期的說理化傾向,并沒有采取西方象征意象重理性內涵的暗示性表現方法。他寫于1919年10月的《談新詩》一文中提出:“詩要用具體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說法”,“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的腦子里發生一種———或許多種———明顯逼人的影像。這便是詩的具體性。”他所列舉的“具體性”的詩歌都是中國古代以自然為中心的意象化詩歌,如“綠垂紅折筍,風綻雨肥梅”,“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
一、說教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為具體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編排的。《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游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盡快實現的心情。
學情分析:學生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模塊,即“聽讀——朗讀——品味——遷移”。古人云:品韻方曉絲雅,執毫始覺草篆神。本詩則可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我將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美,欣賞美的詩歌的能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飽滿的感情朗誦全詩,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體會豐富生動的語言表達細膩感受的藝術技巧。
2、能力目標:繼續培養鑒賞現代詩歌的能力,試寫小詩。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審美情操,增強繼承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信心。
二、教學分析
《雨后》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第六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詩歌是抒情的藝術,雨后的黃昏誰都經歷過,但人們往往并不在意,而作者卻把雨后時光賦予細膩感受,用豐富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使雨后這一刻的詩情畫意得到了永恒。教學中借助反復、有感情的誦讀理解詩歌內容,使學生和詩人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注意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練習寫過程當中體會寫作技巧,領悟其中的詩情畫意。
一、課文簡介:
《我愛這土地》一文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13課的內容。這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詩的第一節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運用一系列內涵豐富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詩名句。
二、設計思路
作為詩歌單元的首篇,又是名篇,應重點學習。引導學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重點設計一些活動和比賽,促使學生競爭,并通過競爭掌握知識,切實感悟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達、運用等實際能力,完成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達到學一會十的水平和升華感情的目的。
三、內容要點、訓練目的及解決方法
內容要點訓練目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