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特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縣*鎮為*縣人民政府駐地,海拔2850米,南距*省會*市335公里,西距*州府*431公里,是一個以藏、羌、回、漢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區,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幅員面積2平方公里,轄5個村民委員會、2個居民委員會、8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11882人,其中:城鎮居民9632人,農村居民2250人。轄區內的松州古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墻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松州古城悠久的歷史為*鎮積淀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各民族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近年來,我鎮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加大了對特色文化挖掘整理力度,成功組建了“快板、秧歌、舞龍、耍獅、彈唱、花杠、腰鼓”等特色文藝表演隊伍,促進了全鎮特色文化的大發展,真正成為了全縣的“特色文化之鄉”。
一、高度重視,共建特色文化之鄉
為切實搞好特色文化建設,促進特色文化發展,鎮黨委、鎮政府高度重視,緊緊抓住籌備第二屆*旅游發展大會的歷史機遇,于20*年4月成立了創建“特色文化之鄉”領導小組,由鎮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各村的村主任和居委會主任為成員。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制定創建“特色文化之鄉”的工作規劃和工作思路,組織和領導“特色文化之鄉”創建活動的開展,督促各村認真落實各項創建措施,確保創建活動取得實效。與此同時,鎮黨委、鎮政府還要求各村和居委會也成立了相應的創建“特色文化之鄉”組織機構,做到“機構落實、人員落實、經費落實、責任落實、措施落實”,真正做到了全民參與創建活動,鎮村共建“特色文化之鄉”。
二、加大投入,夯實文化發展基礎
為確保“特色文化之鄉”創建活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鎮加大了對文化設施建設和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夯實了特色文化的發展基礎。一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鎮、村分別按照創建“特色文化之鄉”要求,建立健全了《文化大院建設制度》、《文藝表演隊伍培訓制度》、《文化設備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并堅持做到在創建活動中加以認真貫徹落實,為發展特色文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抓好村文化活動室建設。村文化活動室是農村發展民間文化的主要陣地。為此,鎮、村高度重視村文化活動室的建設,采取“一室多用、一室多能”的方式,在各村的村委會活動室中建立了村文化活動室,購置了書籍、訂閱了報刊、添置了音響設備,為廣大群眾學習文化知識創造了條件,為文藝表演隊提供了訓練場地。腰鼓隊、花杠隊、彈唱隊等民間文藝表演隊伍,晴天就在廣場或城樓上訓練,雨雪天就在活動室中交流學習。
同時,我鎮還認真抓好文化戶和文明戶的建設,將熱心民間文化事業、喜愛民間文化活動的村民,列為本村的文化戶和文明戶,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確保各村有效開展好民間文化活動,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體制的群眾文化網絡。三是為演出隊伍購置必需的服裝和器具。為搞好“特色文化之鄉”創建活動,我鎮先后組建成立了“快板隊、秧歌隊、龍燈隊、獅燈隊、牛燈隊、琵琶彈唱隊、花杠隊、回民女子腰鼓隊”等特色文化表演隊伍。采取“向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爭取一點資金、鎮村解決一點資金、隊員自行籌措一點資金”的辦法,為各個表演隊購置了必需的演出服裝和器具,滿足了演出需要。四是強化對演出人員的培訓。特色文化演出隊伍離不開人員的專業培訓。為此,鎮黨委、鎮政府積極與縣文化部門聯系,由文化部門安排專業的老師對各村的文藝表演隊伍進行業務指導和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了表演技能,提高了文藝演出節目的編排水平和表演技巧,充分展示了*特色文化的魅力和神韻。近年來,全鎮共舉辦各種培訓班30余次,培訓人數達1000多人次。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加強陣地建設,創造優美環境;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提升人居生活質量;五個結合,活躍社區文化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讓廣場文化成為培育社區文化的一塊沃土、讓文體活動隊成為社區文化的主力軍、讓學習文化成為推動和諧社區文明進程的主陣地、讓鄰里特色文化步入社區文化的主導行列、軟件建設與硬件建設相結合、整體規劃與主體發展相結合、環境感化與理念灌輸相結合、創造文化與享受文化相結合、先進文化與特色文化相結合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社區文化特色文化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社區文化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須與之和諧發展。城市社區文化是城市基層社會的文化現象,它表現為社區居民的信仰、價值觀、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組織制度、歷史傳統與生活方式等內容。文章對如何活躍社區文化建設做了探討。
隨著全國大規模的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人們在社區學習、工作、棲息、休閑、娛樂,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社區,這給社區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社區文化增添新的內涵和功能,不斷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加強陣地建設,創造優美環境
一個良好的社區文化環境,是大多數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社區的設施陣地的建設和各類文化資源就是影響社區文化建設的兩個重要因素,這兩個重要因素也是順利開展社區文化工作的前提和保證。
摘要: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場所,校園景觀環境凝練著學校人文藝術及自然歷史文化,承載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景觀營造中融入環境育人理念,提煉高校校園文化內涵,進行景觀環境規劃設計,打造特色文化主題景觀,一方面實現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發揚,另一方面實現環境文化育人目的。讓校園景觀環境成為文化課堂,探索文化傳承與發揚新途徑,實現以文化人,以景育人。
關鍵詞:環境育人;校園特色文化;主題景觀
文化是人類智慧在傳承、創造和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高職院校校園景觀環境作為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的實踐場所,是知識產生和傳播的源泉,校園文化環境發揮著育人的重要功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新一代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1]。研究表明,校園景觀承載的文化精神對學生道德追求與價值取向有重要影響作用,如華南農業大學的《力耕不息》開荒牛雕塑詮釋了華南農業大學學生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為人品質[2]。
1文化育人內涵提煉與表達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坐落于全球綠色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山水橋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是貴州省唯一一個3A級研學校園景區、“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都勻毛尖茶手工制作非遺培訓基地”和“士官直招培養基地”。校內山水環繞,綠樹成蔭,自然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文化濃郁。如何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提煉營造校園景觀環境,潛移默化實現環境文化育人目的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現擬著力從學院紅色文化基因育人、工匠精神操守育人、軍旅文化紀律育人、生態文化山水育人、民族文化和諧育人、傳統文化滋養育人、典型標桿示范育人“七個育人”模式出發,提煉文化元素,營造校園環境文化,打造文化景觀。
1.1紅色文化基因育人
摘要: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百年奮斗所形成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校園文化,有助于加深大學生的“紅色記憶”,引發情感共鳴,弘揚和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高校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不斷豐富校園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內容,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校園文化;育人
我國高校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應然平臺,亦應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育接班人的理想搖籃。因此,我國高校校園文化應充分發揮在引領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潛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促進先進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內生動力,以期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的《關于充分運用革命文物資源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紅色文化資源“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對培根鑄魂、協同育人作用特殊,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義重大。”[1]《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功能,為校園文化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提供了行動指南。因此,高校應深入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并積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這對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引領作用,豐富和優化校園文化,不斷開創新時代育人新格局,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及其特征
紅色文化資源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民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紅色文化資源呈現出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兩種形態。物質形態,主要包括革命遺址、舊址、舊居,革命文物,以及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場所;精神形態,主要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奮斗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包括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雷鋒精神等在內的紅色精神譜系,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靈魂所在,還包括紅色人物與紅色故事。紅色文化資源范疇內的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是相互聯系、互為滲透、彼此作用的有機統一整體,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紅色文化資源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充滿民族智慧的文化[3],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先進文化價值”[4]。她蘊含著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凝結著時代的核心價值元素,體現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5],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鮮明的價值引領作用。
二、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
[摘要]高校圖書館作為校園紅色文化的主要資源地,承擔著新時代大學生價值引領的重任。文章以10所不同層次和地區的高校圖書館為調查對象,從資源建設、閱讀推廣、校園文化、思政教育等方面研究其紅色文化開發經驗,分析其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理論長度、實踐廣度、時代高度三個維度探索高校圖書館紅色文化開發的新路徑。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紅色文化;新時代;開發;三維路徑
一、新時代高校圖書館與紅色文化開發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創造的物質、精神和制度財富的總和[1],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紅色文化是隨著中國共產黨執政深化和中國建設發展而持續擴大外延、豐富內涵的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成長屬性。
(一)紅色文化對新時代高校圖書館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