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東西部在教育資源和經濟資源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細分研究對象也是研究我國各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客觀要求。因此,筆者在分析這個問題時,選取中部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從而使研究更有針對性,因為中部初中的規模占全國初中生的一半,這樣可以使研究更加科學、客觀。
中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體制下教育觀念的盲目性、功利性。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教育領域也被納入市場經濟的范圍。為了提高重點高中升學率,初中開始片面追求排名和分數,思想政治課也只是被當作增加分數的工具,致使其作為培養道德成熟的人的作用喪失。這也導致我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長期處于“名首實不在”的非實體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未得到充分的實現。
2.課程教材內容落后、單一。據我們的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內容、形式跟上世紀80年代基本上沒有本質的變化,基本上還是由《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地理》三種教材組成。其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比較宏觀,晦澀難懂,而對個人道德培養的內容卻很少。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嚴重脫節,缺乏針對性。另外,由于處在價值觀確立的不穩定期,初中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致使其在價值觀確立的過程中會出現兩難選擇。
3.課程設置不合理。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中部中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的時間極不合理,通常集中在下午,而且一周只有三節課,這完全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的要求。這也是由于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國教育的功利性造成的。與此同時,學校只開設了理論課堂,而忽視了“第二課堂”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
4.教師隊伍非專業化,教學方式落后。中部基礎教育剛剛發展起來,由于教育環境惡劣,專業人才并不愿意從事相關的工作。初中的思政教育往往由各級行政領導或者是其他學科的老師來代授。雖然也有從事多年思政工作的老師,但由于其沒有良好的專業功底和系統的知識,其在授課的過程中更多依賴的是個人判斷和個人經驗,這顯然不利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另外,由于初中教師學歷較低,其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新教學方法和教育媒介的接受能力往往比較遲緩,這也給我國思政教育造成了一定困擾。
一、思政教育中傾聽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需要傾聽,教師樂于傾聽、善于傾聽、學會傾聽,不僅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和修養,而且是一種睿智機巧的教育藝術?!皟A聽”不僅要用耳去聽,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聽。傾聽過程中,要通過自己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向對方表達尊重、友善和理解,全神貫注、耐心細致地聽取對方的心聲,營造一個良好的談話氛圍,始終讓對方感到自己的談話是重要的;在對方談話的間隙,適時地進行參與,關鍵、要點做好記錄,及時、主動地做出反饋或說明看法。長期以來,我們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把教師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使得教師始終以一種君臨天下的姿態教育學生。有些教師仍然習慣于用“我說你聽”的舊思維模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有的愿意聽,卻聽不出情況、把握不了要點、抓不住關鍵;還有的態度不誠懇,在聽時有上下、親疏、好惡之分,甚至聽到贊揚之詞就沾沾白喜,聽到批評就滿腔怒氣。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在教師引領下,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過程。囚此,思政教育要走向對話。所謂對話,是雙向的、互動的、平等的。對話平臺的兩邊分別是教師和學生,對話要從了解對方的意圖開始,這就需要傾聽對方的話語,從中尋找共同的話題,決定討論的方向和內容。不去傾聽,就失去了對話的基礎,失去了對話的意義,對話可能成為“獨白”,甚至是單方的“訓話”。因此,我們可以說,對話是從傾聽開始的,傾聽是對話的前奏,沒有傾聽就無法對話,也就無所謂思想教育。因此,教師要做善于傾聽的人,并從傾聽開始學會教育,這不僅僅是對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應成為所有教師的共同追求。
二、中職學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傾聽理念
(一)當代中職學生的現狀和特點
1、他們的思想日益趨于成熟,但具體到某一個問題又顯得單純?,F在的學生都知道就業壓力大、競爭激烈,但他們往往哀嘆的是自己所在學校、所學的專業不好;而不是經過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競爭力,為日后的畢業就業做積極準備。
2、喜歡自我表現,參與意識在加強,但合作意識在淡化。他們渴望被大多數人所了解,渴望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但同時帶來的問題是同學間的合作意識在淡化。
[摘要]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有著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在教育內容和施教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但育人目標相同,本文從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協同關系研究入手,通過探求兩者的內在特點和教育規律,進一步探索出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的新途徑,通過開放教育理念、強化課程中的實踐活動、打造優秀師資隊伍和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等方式開拓高校思政教學新模式,打破傳統高校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壁壘,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藝術教育;協同關系
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動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承載著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任務;藝術教育是指師生共同賞析藝術作品的活動,通過靈巧、真實的藝術形象陶冶身心、滋養性情,最終達到教育目的;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協同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模式,推動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效落實,鍛造當代高校學生意志品質和理想信念。
一、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藝術教育的協同關系
(一)藝術教育中運用的優秀藝術作品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資源
藝術作品中含有豐富的思想情感和育人內容,其承載的教育思想對大學生有著生動而深刻的啟示。如高校思政教育中最具標志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通常位于校園內,通過雕刻國家重大歷史事件、偉大人物及英雄人物事跡產生強大的視覺沖擊力,生動演繹著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氣節,作品自身含有的濃厚精神文化可以充分喚起學生情感,豐富其認知和情感體驗;藝術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性,借助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更好地啟發大學生情感,引導高校學生將思想情感融入藝術作品中,鼓舞高校學生追求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將高校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對高校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增強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豐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資源。
[摘要]在新形勢的教育改革基礎上,我國對于學生的教育應當更有層次地上一臺階,尤其是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更應該促進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有效結合。針對高職院?!罢n程思政”的意義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做出融合探析。
[關鍵詞]高職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有機融合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已經是校園中不可或缺的兩項,其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出來。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重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有了扎實的思政教育才能讓學生未來的創新創業路走得更穩。教師教書育人,除了要夯實學生的學識基礎外,更應該做好學生的指路人。指路人的一大重要前提就是為學生引導正確的“三觀”與人生軌跡路線方向,這就需要在教育中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
一、高職思政教育與“雙創”融合的重要性
會議指出,要切實有效地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要踐行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等基本準則,始終貫通于高校各部門。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始終維護黨中央統一領導的戰略部署。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始終不可替代,思政教育這門課程在高職院校高年級學生的課堂中是除了形勢政策以外,學生在學習上用時最多、影響最廣的一門課,是一門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愫;加大了思政教育對于學生人生態度的感知力。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有效途徑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向群眾宣傳無產階級政黨的立場和綱領、讓更多的群眾對黨認同和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以先進者啟發和帶動后進者的形式展開,教育者要在教育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給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帶來了強烈沖擊,教育者在思政教育活動的主導地位受到了挑戰。思政課教師線下的教育者的權威身份可以在線上延伸,教師思想的先進性和語言的說服力是其主導性的核心因素,教師要以親切平和的話語表達嚴肅的內容,其語言的親和力是網絡思政教育主導性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主導;挑戰;實現路徑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給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帶來了強烈沖擊。開放、互通的互聯網平臺有著去中心化的功能,互聯網碎片化語言與思政教育的系統性有著直接的矛盾,互聯網話語環境下多元價值觀的沖擊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地位。
一、保持教育者主導性是思政教育活動的內在要求
無產階級經典作家非常重視無產政黨階級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無產階級革命只有宣傳教育群眾,才能使群眾了解到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革命才能取得勝利。無產階級政黨是由人民群眾中先進分子組成,在教育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無產階級解放的路徑是無產階級解放理論和群眾的相結合。對于無產階級先進分子來說,他們能夠探索到社會發展規律并意識到自身承擔歷史使命,但大多數普通群眾卻做不到這一點,這就需要對革命群眾進行思想教育。馬克思、恩格斯在認為在對群眾的宣傳教育中,無產階級政黨要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共產黨一分鐘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敵對和對立。”掌握著先進理論的無產階級先進分子,通過理論教育,在無產階級隊伍中樹立的革命信念,清除無產階級的頭腦中的錯誤認識,才能領導無產階級和階級敵人進行堅決的斗爭并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在列寧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產生只能依靠這個階級先進分子外在灌輸。列寧提出了“灌輸論”,他認為工人的整體覺悟程度是不高的,工人階級長期遭受壓迫和剝削,一線工人沒有機會掌握人類歷史中優秀文化成果,也無法掌握自身解放理論,在工人中只能自發形成“工聯意識”。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只能是由無產階級先鋒隊中理論和政治素養較高的人最先接受并在工人中廣為宣傳。列寧的“灌輸論”堅持無產階級政黨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導作用,靠教育樹立工人階級隊伍的階級意識,“階級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給工人,即只能從經濟斗爭外邊,從工人同廠主的關系范圍外面灌輸給工人。”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由先進分子對階級同盟進行思想領導,對青年進行思想教育。對革命者進行無產階級思想教育中國革命成功的前提,說:“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鼻嗄晔菄液兔褡宓奈磥砗拖M?,也是中國共產黨未來和希望。我們黨歷來重視青年工作,時刻關注著青年一代政治覺悟的培育,并在黨建工作中形成了“黨管青年”的優良傳統。要求全黨同志都要關注、關心、關愛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泵鞔_了黨在青年教育中的所承擔的重要責任,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者的主導作用。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還是我們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向群眾宣傳無產階級政黨的立場和綱領、讓更多的群眾對黨認同和接受的過程,這個過程以先進者啟發和帶動后進者的形式展開。在對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處于主導地位。
二、網絡時代教育者主導思政教育活動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