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綠色消費研究

      綠色消費研究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綠色消費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綠色消費研究

      國內外綠色營銷研究動態比較淺析

      【摘要】隨著國際社會上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我國實踐中對營銷與綠色理念融合的訴求以及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綠色消費意愿,針對綠色營銷的理論探討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話題。在此社會與文化背景下,本文針對國內外綠色營銷的概念和評價體系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國內外針對綠色營銷的研究在定義的側重點、理論體系構建模式、評價體系、發展與轉變趨勢四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且通過對比得出國內外綠色營銷的研究方法與評價體系的優缺點,以期為其他研究學者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綠色營銷;理論體系;研究動態;發展趨勢;國內外比較

      一、國內綠色營銷研究動態

      我國學者對綠色營銷的研究起步稍晚,但通過眾多學者對于國際上現有的綠色營銷理論的整理、分析與驗證,結合我國特色的社會環境及經濟背景下的特色制度及大眾消費心理,最終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綠色營銷理論體系。綠色促銷策略。俞龍等(2011)和張傲(2012)的研究中都強調了在綠色營銷過程中促銷的重要性,認為建立完善的綠色促銷策略,且整合綠色廣告策略的實施與運用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我國企業目前綠色營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銷策略作為最直接將信息傳達給消費者的途徑,可以有效地將環保知識與綠色行為方式宣傳至社會各界。企業不僅可以通過廣告傳遞信息,同時也可以采用與消費者雙向溝通的方式傳遞綠色信息,培養綠色消費意識,從而在根本上通過營銷將環保理念普及至全社會。在追求社會貢獻的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綠色形象與社會評價。綠色營銷觀念。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是影響其購買行為的直接因素,我國學者在針對綠色營銷的研究中較多地強調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與環保意識的重要性,以及探討目前仍存在不足的現狀。田丙強(2019)等的研究中,主要從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處理、綠色理念四方面測定綠色營銷對消費者感知的影響,驗證了綠色理念極大程度地影響消費者感知價值。針對目前我國消費者綠色觀念的現狀,呂佩恩(2018)等認為我國綠色營銷存在著消費者觀念落后和企業綠色營銷意識不足,且針對綠色營銷的宣傳仍然不足,甚至有些企業空有綠色形象,并沒有真正從傳遞綠色信息、倡導消費者綠色消費等方面積極開展綠色營銷活動。吳小平(2007)通過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的分析提出解決我國企業綠色營銷存在的一系列制度上與觀念上不足的具體途徑,包括積極培養綠色營銷理念、塑造綠色產品提升綠色形象、發展綠色產品、開拓綠色營銷渠道締造綠色優勢四方面,即從根本上彌補觀念上的不足,通過塑造出具有良好綠色影響的產品,并在渠道方面積極開拓出適應于綠色產品流通的高效用渠道,以多種策略并用的方式最終實現整體綠色消費意識的提升。綠色營銷促進組織與機構。羅俊杰(2018)通過對我國的綠色營銷現狀進行分析后得出,在我國的社會環境下,綠色營銷的發展要結合政府、企業、消費者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并認為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和積極的開展綠色營銷活動,可以促進良性綠色市場環境的建立,從而提高我國企業整體的綠色營銷水平,這與何志毅、于泳(2004)的觀點類似。郭宇鋒(2019)與劉亞南(2019)的研究中弱化了綠色營銷活動中消費者的角色重要度,郭宇鋒(2019)認為綠色營銷需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利用政府機制從根本上提升全社會綠色營銷的普及度,同時強調了作為“第三種力量”的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性。在劉亞南(2019)等的研究中,對綠色營銷的實施建議主要強調需通過政府與企業雙方的努力完善,政府應該給予企業資金上的支持,保證企業能夠順利實現綠色營銷,同時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企業破壞環境的生產與營銷行為給予處罰。同時還應加大對普通消費者的環保宣傳,加強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從需求上促進企業的綠色營銷發展。從企業的角度出發,首先要在組織結構建設的過程中融入注重環保與生態的綠色文化,提升企業整體的綠色形象;更要在市場活動中實現綠色4P計劃,從產品、價格、渠道與促銷的完整的營銷過程中體現環保理念。在尹昭(2018)的研究中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在評價綠色營銷所使用的維度分為企業綠色營銷行為,取得綠色認證,提高產品質量,信息可獲取性以及加入環保成本后的價格提高五個維度。也強調了企業與政府在綠色營銷中的角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近年來我國學者針對綠色營銷的研究中,綠色營銷的評價體系逐漸從單一的出售綠色產品和注重綠色消費轉向結合政府、企業、消費者三方的從生產到銷售、從產品形態到消費理念的全方位評價維度。近十年來,我國消費者通過大眾媒體的宣傳與多方信息的接收,環保觀念有所提升,其綠色消費需求已經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了市場活動中。

      二、國外綠色營銷研究動態

      國外學者認為,人們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興趣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當時,產品和生產工藝以環保、節能或有機的形式呈現和銷售,它們的特點與現今時代探討的“綠色”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其后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與完善,逐漸形成了如今探討的綠色營銷。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消費者綠色購買意圖。Belz和Peattie(2008)基于“綠色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愿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更多的金額”的觀點,針對綠色營銷及其渠道進行了研究,根據研究可知大多數消費者比起對環境有害的或是無環保概念的產品,更愿意選擇環保產品,且研究中提出綠色營銷分銷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未能達到預期。這是由于目前市場環境中,大多數企業的綠色營銷未能形成完整的供應鏈。與此研究方向不同,在Laroche(2001)等的研究中,測定了在人口統計學上各特定人群的特性差異是否對綠色產品的消費產生影響,結果顯示加拿大消費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費用購買環保產品,而該意愿較強烈的人群多為已婚且至少有一個子女的女性消費者。而與此相反,在Ahn和Joung(2004)針對韓國消費者是否愿意購買環保產品的調查與研究中,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教育水準、職業以及婚姻狀態在購買意愿上無明顯區別。由此可知,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不同人群的綠色購買意愿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研究細分市場中對應人群的綠色購買意愿,能夠更精準地為企業做出營銷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二是傳統營銷理論應用。國外學者Churchill和Peter(1998)在較早關于綠色營銷的研究中認為,綠色營銷應從經典的4P營銷戰略,即產品、價格、渠道以及促銷四個維度進行評價與分析。在此之后,很多學者針對綠色營銷的評價研究使用了此體系,如TangLin,LeeSung-joon(2017)在研究中對作為綠色營銷影響因素的綠色產品、綠色價格、綠色渠道與綠色促銷四部分對品牌價值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以我國消費者為對象的研究結果顯示,綠色營銷的質量極大程度地影響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度,是除了促銷環節的環保行為以外,其他因素均對品牌形象沒有影響關系。Su-Ji,Kim(2015)等的研究中活用了IMB模型,驗證了知識、動機和行為技巧對消費者的綠色購買行為的正向影響,并提倡企業在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初期準確判斷其對環保的知識、購買該產品的動機以及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等信息,更精準地提供能夠滿足消費者綠色購買需求的產品與服務。SemihCoskun(2015)等的研究中以消費者為導向針對綠色供應鏈進行了設計,研究中通過市場細分對收集的消費者信息進行處理后,以消費者群體對綠色期待的程度分為不同的等級,將消費者歸為三類即綠色消費者(GreenConsumer)、不合邏輯消費者(InconsistentConsumer)、紅色消費者(RedConsumer),探究其對企業綠色供應鏈環節的評價,并建立了說明綠色供應鏈的模型,用運輸者將商店的產品、配送中心、制造商三者相連,強調企業在進行綠色流通的過程中要考慮市場細分各類消費人群的綠色期望值,提供環保程度高于期望值的產品將會得到消費者的高度評價,相反地提供無法滿足該類人群期望值的綠色產品和服務將會招致消費者的反感。三是企業形象與公信力。OttmanJ.A(2011)認為,綠色營銷應符合以下要求:生產的產品在與環境相協調的同時,其質量、功能、價格等要滿足消費者需求;利用產品的特質和企業長期保持的環保記錄來建立企業高質量的形象,即從產品與企業形象兩個方面對企業綠色營銷的實施效果進行了測定。除此之外,企業為環保所做的努力以及所生產的綠色產品的公信力也成為了評價標準。Ginsberg和Bloom(2004)認為,公眾對綠色產品能否真的環保也心存疑慮,而該質疑的根源則是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公信力問題,企業所生產與銷售的產品如果取得政府或國際上統一標準的綠色認證標識,消費者可以更加放心購買產品。企業的形象與公信力在消費者做出消費決策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通過實施綠色營銷策略所經營項目取得相關綠色認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與社會形象,從而綜合提升企業的社會公信力,為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點擊閱讀全文

      我國市場經濟品牌轉換行為探析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消費者逐漸呈現出由非綠色品牌向綠色品牌轉換的消費趨勢。為了更好地提高綠色營銷績效,須從基本因素、強化因素、深化因素三個層面,分析和研究消費者綠色品牌轉換過程影響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從綠色產品生產控制、企業綠色產品宣傳推廣、綠色產品監督管理、綠色環保的社會宣傳等方面出發,構建綠色營銷下的消費者品牌轉換促成機制,以期望規范企業綠色營銷活動,為企業更好地實施綠色營銷戰略提出建議。

      隨著消費者“綠色意識”的覺醒,消費者從普通產品向綠色產品的品牌轉換行為日趨頻繁。消費者品牌轉換行為是指消費者在尋求、購買、使用、評價和處理所期望能夠滿足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調整和改變消費品牌的行為。為更有效、系統和規范的實施綠色營銷,企業應該充分把握消費者傾向綠色消費,及向綠色品牌轉換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并在促成轉換行為發生的過程中擔負更加重要的責任。

      本文根據前期調研的結果,認為企業應從消費者的綠色需求出發,研究消費者綠色品牌轉換行為過程中的作用因素,在此基礎上構建消費者綠色品牌轉換的促成機制,促使更多綠色品牌轉換行為的有效發生,促進綠色生產——綠色營銷——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的良性循環順利實現。

      消費者綠色品牌轉換促成機制的構建,可以更加系統、規范地指導和實施綠色營銷活動,使綠色品牌營銷活動更具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提高消費者對綠色品牌的認知,使綠色品牌代表的形象與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產生共鳴,加速綠色消費的大眾接受過程,進一步促使其品牌轉換行為的發生,并能培育消費者對綠色品牌的忠誠度。

      一、消費者綠色品牌轉換過程的影響因素

      根據調查顯示,我國消費者在綠色消費過程中對綠色品牌的理解不全面,有關綠色品牌、綠色產品知識不足夠,綠色品牌消費觀念成熟度受消費者收入狀況的影響比較大,在綠色品牌選擇時隨意性強、產品價格彈性表現明顯,更強調綠色效果顯形化。

      點擊閱讀全文

      零售綠色營銷實踐

      第一階段(20世紀90年代——2006年)。這一階段是隨著綠色經濟、綠色營銷在國內的興起而逐漸介入與展開的。如1998年3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就出版了羅國民等人著的《綠色營銷——環境與市場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的劉鳳軍曾在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的支持下系統研究了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的綠色營銷。1998年9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申根榮編著的《綠色營銷管理》。之后,一些學者開始從商業領域的特性出發進行營銷與經營的研究與探討。如曹靜(2000)進行了“商業綠色營銷市場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論商業企業的綠色經營”的思考;[2]張葉(2002)根據綠色經濟標準的原則,把綠色經濟運行細化為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企業與綠色消費,但只從生產角度解釋了什么是綠色企業。熊凱(2004)明確提出了綠色商業的內涵,但僅從商品及銷售配套設施、商流與物流、營銷三個方面進行了解釋。

      第二階段(2006年—)。2006年以來,國內學者對商業綠色經營(或綠色商業)的研究有了新的發展,體現在開始比較深入地進行有關問題的研究。如柴艷萍等(2006)從環境倫理和商業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構建與自然相和諧生態商業的設想;上海商業經濟學會朱成鋼(2006)提出應該“建立與綠色消費相適應的商品流通業”。尤其是2006年底中國商業經濟學會與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共同組織的“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戰略”課題的研究,將更多學者的眼球迅速吸引到這一方面。隨著“中國綠色商業發展戰略”課題研究中延伸出的一系列全國范圍的綠色商業發展研討會的舉行①,國內學者對綠色商業相關問題的關注與研究越來越多。

      綠色經營是商業(包括零售業)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發展綠色經營也是商業企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與使命。雖然學者們已經從不同角度與層次探討(這可以從發表的學術論文、出版的著作、研究課題等方面得到證實)了商業綠色經營(或綠色商業)有關的問題,但商業領域綠色經營依然是一個談得少而不深入、系統研究不夠的命題,研究成果還遠遠不能滿足零售業實踐發展的需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尤其是急需進一步清晰“綠色商業”、“零售綠色經營”等基本概念、含義的界定。

      一、對零售綠色經營的界定

      綠色經營(greenoperation)一般指企業適應社會經濟可持持續發展的要求,把節約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與環境、有益于消費者和公眾身心健康的理念,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增長,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有機統一。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解決環境污染、能源危機和資源枯竭等環境問題,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把環境作為經營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說,進行綠色經營的企業在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時,以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在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時,以長遠利益為重;在處理局部與全局利益的關系時,以全局利益為重。因此,綠色經營服從于全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綠色經營所提倡的是既要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發展構成危害,并為其發展創造優良條件為宗旨的經營活動,這也是企業的永續性經營活動。

      對零售綠色經營的界定就是要在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環境下,分別從零售企業的綠色經營理念、綠色經營方式以及對綠色商品的經營這三個方面進行細致地考察。本文認為,對零售商綠色經營的界定應該從三個維度進行:一是經營綠色商品,這綠色經營的基本特征與業務活動,也是考察零售商綠色經營的基本指標;二是以“綠色”方式從事經營活動,即以保護環境、保護消費者安全為核心進行營銷與管理活動,包括售前環節綠色供應鏈的建立、對供應商提高環境效率的激勵、對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教育,售中對綠色商品銷售的促進、對環境負面影響較小的服務方式的采納等等;三是以“綠色零售商”的身份從事經營活動,綠色零售商的核心是在根本上擁有綠色經營理念,并將綠色理念貫穿到企業的文化與一切業務活動中。

      點擊閱讀全文

      綠色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影響淺析

      內容摘要:碳中和碳達峰對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我國居民消費的高質量發展,賦能我國新發展格局構建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本文基于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質量五個維度27個細分指標構建了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并通過測算我國2013-2020年30個省域綠色發展指數,在此基礎上,就綠色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應及其區域差異性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綠色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規模擴大在短期內會產生不利影響,抑制居民消費規模的擴大,但對我國居民消費升級卻具有顯著的正向賦能作用。同時,綠色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應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具體而言,綠色發展對高收入地區居民消費規模擴大和消費升級都具有正向賦能作用,而對低收入地區居民消費規模擴大在短期內仍然會產生不利影響,但對消費升級依然具有顯著的正向賦能作用。最后本文提出,政策部門對綠色發展考核不應“一刀切”,而是應該循序漸進,通過優先考核高收入地區,再穩步推進低收入地區考核,最終穩步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

      關鍵詞:碳中和;碳達峰;綠色發展;居民消費

      引言

      2020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磚國家會議上再次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舉措,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使得“碳達峰碳中和,實現我國低碳發展”成為我國政府未來發展的重要議題。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指引下,綠色發展成為當之無愧的首要任務,必然會對我國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協同發展的新發展格局帶來深遠影響。消費本身作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在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同樣會受到綠色發展帶來的影響。從本質上看,綠色發展就是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必然會要求厘清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質量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因此,探明綠色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效應及其存在的區域差異性,并客觀地制定我國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政府綠色發展政策,推動我國綠色發展與居民消費協同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相關文獻綜述

      綠色發展和綠色消費是人類發展共同的目標,如何實現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也成為學界研究和關注的焦點。文啟湘、文暉(2017)從經濟發展與污染物排放減少,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善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視角,提出了綠色消費是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的必然路徑,分析了我國綠色消費和綠色發展存在的問題與障礙,并提出了亟需全社會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形成新型消費模式,讓綠色消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和策略的相關建議。張志勇(2018)在借鑒國外低碳消費發展經驗,在基于我國低碳消費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可行性舉措和建議。湛泳、汪瑩(2018)客觀分析了我國綠色消費對綠色發展的重要作用及意義。該研究認為,綠色消費是增強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基礎性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推進我國高質量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協同發展的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必然選擇,最后從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協調發力視角提出了推動我國綠色消費發展的政策建議。李巖、賴玥、馬改芝(2020)認為綠色發展是我國整個經濟系統發展模式轉換的重要手段,其內容涵蓋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流通等各環節,政府需要打通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流通各個環節,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真正能夠實現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帶來的正向溢出效應,實現生產消費行為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付偉、楊麗、羅明燦(2020)研究認為,推進綠色發展、綠色消費,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使命,并以綠色消費內涵、特征為基礎,分析了我國綠色發展和綠色消費現狀,提出了如何解決綠色消費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實現綠色消費發展的路徑機制。陳奕奕(2021)利用2018年我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分析了家庭環境敏感度對家庭綠色消費的影響。該研究認為,居民環境敏感度的提升能夠有效擴大家庭綠色消費總量和綠色消費相關服務支出,但居民環境敏感度對不同類型家庭綠色消費發展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相對而言,高收入家庭、低年齡家庭和城鎮家庭對綠色消費的正向效應更為明顯,最后指出,推動我國綠色發展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生態信息建設和培育家庭綠色發展理念。鄭婧伶、徐炳全(2021)研究則指出,綠色發展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重視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一種發展模式,是將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并提出了推進我國綠色消費發展,培植居民綠色發展理念的綠色消費路徑。上述研究從我國綠色發展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發展與綠色消費之間的關系展開探討,為本文進一步研究奠定了較好基礎。但深入分析上述研究,發現一些比較明顯的不足,絕大多數研究主要是基于我國綠色發展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綠色發展與綠色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且大多是基于理論或描述性分析,鮮有研究從實證角度進行探討。僅有的研究,如陳奕奕(2021)利用2018年我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進行了考察,但該研究的不足也較為明顯,主要是基于家庭對環境敏感度進行考察,而沒有從綠色發展層面展開,同時也沒有針對我國宏觀層面上綠色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進行探討。進一步地,現有研究針對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較為粗糙,一些研究僅僅從碳排放角度進行考察。因此,針對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期望從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也就是本文的主要創新點:一是從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質量五個維度構建我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并進行客觀測度;二是基于我國綠色發展指數客觀測度基礎上,從宏觀層面實證研究綠色發展對我國居民消費規模和消費質量的影響效應及其區域異質性,豐富我國綠色發展與消費之間的研究,為政策當局制定科學合理政策提供必要的經驗支撐。

      點擊閱讀全文

      綠色經濟發展政策建議

      摘要:經濟的綠色化轉型與升級是新時期中國實現可持續化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幾年各地綠色經濟發展政策多是從“供給側”發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需求側”政策相對比較單薄。綠色需求的培育與發展對于能否實現綠色經濟的成功轉型有著重要意義。基于當前的經濟形勢,從綠色產品認證、綠色消費與綠色零售業、綠色消費金融、以及財稅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需求側;綠色經濟;發展政策

      一、引言

      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常態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學術界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如曾婧婧和童文思從能源政策角度[1]、武建新和胡建輝、馮嚴超和王曉紅從環境規制政策角度[2][3]、王鋒等從金融集聚角度[4]、任陽軍和汪傳旭從城鎮化角度[5]、李斌和蘇珈漩、孫瑾等從產業結構角度研究了相關政策對綠色經濟發展的影響效力[6][7]。已有研究多是基于經濟的供給側,而關于需求側的綠色經濟政策研究較少。彭斯震和孫新章對中國綠色經濟戰略的研究中提出構建全社會綠色消費模式,實施綠色消費補貼等政策,但并未進行深入論述[8]。與文獻研究中所體現的重供給,輕需求相一致,近幾年各地的綠色經濟發展政策實際上是以“供給側”為主要發力點的,盡管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各種污染環境的企業和項目得到了限制,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對于在企業中真正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徹底激活綠色經濟創新,依然任重道遠。進一步深入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僅依靠供給側的稅收、投資、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獎懲是不夠的,還應當積極探索需求側的政策創新,雙管齊下,這在當前中產階層日益壯大,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尤其重要。目前已有的需求側政策非常單薄,主要是政府采購對于環保產品的優先選擇,這對于龐大的經濟規模來講,是遠遠不夠的。未來需求側政策的創新應著眼于調動消費者群體的力量,從消費端實現“良幣驅逐劣幣”,即讓綠色產品消費成為主流,從而倒逼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以這一角度為出發點,本文從建立全面綠色產品分級認證制度、鼓勵零售業綠色轉型、發展綠色消費金融等五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探索建立全面的綠色類產品分級認證制度

      中國目前在綠色、環保方面的認證很多,比較常見的有綠色食品認證、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等。這些認證的推廣和實施對于促進綠色消費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許多知名企業通過了認證,起到了很好的社會示范效應,但這些認證很多并未分級。未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通過綠色類認證,可以預見這類未分級的認證對于企業的區分效果就不再明顯,從而對于進一步推動綠色消費、促進企業綠色升級后繼乏力。比如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并未設定不同環保等級,因此對于企業在獲得該項認證之后進一步提高環保水平并沒有提供有效的激勵。此外,進行分級認證,可以降低消費者的學習成本。比如綠色食品方面的認證有綠色食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等,普通消費者不能從字面直接比較不同認證食品的優劣好壞,但如果將這三種認證合并為一種,并改為分級認證,比如改為類似于能效等級認證的綠色食品一級、二級、三級,那么消費者就能很直觀地了解不同食品綠色等級高低。同時,建議相關部門探索逐步推進、最終建立全面的分級認證制度,合并、減少認證的類別,并且對于某些重要綠色、環保認證實施強制認證制度。

      點擊閱讀全文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人成电影院在线观看|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一级片免费看| 亚洲美女在线国产| 国产午夜亚洲不卡|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av日韩av无码| 久久国产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人网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亚洲理论片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成人婷婷网色偷偷亚洲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