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課程體系是旅游管理類專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落點和保證。本文通過解讀旅游管理類“國標”的培養目標,指出培養要求的五個顯著變化,分析課程體系的特點,提出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教學質量國家標準
一旅游管理類“國標”培養目標
“國標”指出,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培養掌握現代旅游管理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專門技能,具有國際視野、管理能力、服務意識、創新精神,能夠從事與旅游業相關的經營、管理、策劃、規劃、咨詢、培訓、教育等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包括四方面:“素質、知識、能力、創新創業”,與以往的培養要求相比,新增了“創新創業要求”,存在“五個具備”顯著變化:①首次在素質要求中寫入“具備職業認同感”,與職業責任感和職業素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回答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旅游教育是為旅游業培養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認同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認同旅游業的工作,其次才是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等知識文化和技能的掌握;②把“學生需具備獲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關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明確寫入專業能力要求的第一條,凸顯出本科教學從“教得好”到“學得好”的轉變,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第一要務;③明確將“具備專業文體的寫作能力”列為旅游管理本科專業能力必備要求,將寫作能力排在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之首,體現出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養必需體現新時期的行業需求,強調了寫作能力的重要性;④首次將“具備服務意識”寫入專業能力的要求中,與管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凸顯出旅游行業服務性的特點,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只有具備了服務意識才能把旅游工作做正確,做好;⑤明確將“創新創業”寫進了學生應該具備的綜合素質,要求學生掌握創新創業活動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具備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出旅游教育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回應。以上五方面的重大轉變,對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專業改革與建設必需體現出這“五個具備”的內在要求。
二旅游管理專業“國標”的課程體系
旅游管理類專業“國標”的課程體系包括通識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三大模塊。通識課程模塊包括公共必修課、素質教育課;基礎課程模塊包括數理類、經管類、信息技術類、教育類課程;專業課程模塊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國標”指導下的課程體系呈現出四方面的特點:①提出了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學生必需修讀的各板塊課程,對各旅游高等院校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性;②確立了旅游管理類專業的四門核心必修課,即旅游學概論、旅游接待業、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費者行為,同時給出大類下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四個專業提出“4+X”的核心課程設置建議,在全國范圍內對專業必修課上什么做了統一;③在選修課設置方面,鼓勵各高校立足當地,依托優勢,服務地方,辦出特色,體現出課程設置的多樣性;④對實踐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做了規定,指出實踐課包括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三個環節,專業實習的形式可以采取專業考察、社會調查、模擬實訓等;畢業實習的形式如崗位見習、實地調研、策劃設計等;畢業論文可以采取科研論文、畢業設計、調查報告等形式。實踐課程的這些變化傳遞出不拘一格,形式多樣,多層次考查,檢驗學習效果的實踐宗旨,體現出新“國標”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提高,重視知識產出的特點。
“國標”培養要求中提出的“五個具備”新要求(“具備職業認同感、具備自我學習能力、具備專業文體寫作能力、具備服務意識、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反映出我國旅游業從數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變下的旅游人才需求的新的風向標,在旅游業奮力邁向優質旅游發展新時代[1]的征途中,旅游教育也要邁向優質旅游教育新時代。作為從教育理念轉向具體教學行為的藍圖設計,課程體系在整個教學指導文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的作用,既是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實現的落點,也是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現實表征。因此,準確把握“國標”對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結合行業、高校、社會的實際需求,不斷優化調整課程體系,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旅游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深入學習“國標”精神,準確建構課程體系總體框架
“國標”對旅游管理類本科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總體設計,對各模塊的課程安排做了具體說明,給各高校搭建課程體系總體框架的同時對于各模塊具體課程做了規定和說明,保證了旅游管理類專業教育質量合格線的同時,鼓勵各高校根據自身情況發揮優勢,建設出高于標準的課程。因此,深入研讀“國標”中課程體系的說明,準確建構課程體系總體框架,是各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
(二)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建設課程體系
準確的培養目標定位是課程體系建設的先決條件,培養目標提出了培養什么人,課程體系則是對如何培養(方式方法)和怎么培養(資源內容)做出回答,以實現培養目標。因此,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緊緊圍繞“國標”中對培養目標的說明展開,各高校要以此為基準結合自身定位及專業特色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培養目標,使課程體系設計既能體現出專業特色和優勢,又能滿足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的現實需要,體現“人人成才”的育人觀。
(三)依托網絡平臺開展混合教學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針對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中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的情況,如專業課中西方經濟學和旅游經濟學部分內容的交叉重復;景區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中存在的產品、品牌管理、營銷內容交叉重復現象,高校可以通過一方面鼓勵教師依托網絡教學綜合平臺,開展混合教學改革(從教學方法、手段、教學媒介、考評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實現全套教學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實施總學時控制,對所開課程實施一控制、二精選、三加強的建設步驟,各專業方向精選課程,精挑內容,加強線上學習的引導與測評,加強崗位技能的訓練、加強寫作及研究方法等課程的訓練,通過一系列教與學的改革,培養學生獲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關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通過校內外,國內外線上資源學習和線下課程研討、答疑解惑,開拓學生視野,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探索精神的全面提高,使學生具備持續更新和自我完善的競爭力。
(四)將創新創業理念融入專業教學,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從學校層面要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從資金和制度上保障創新創業活動有效實施,統籌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2]。從院系層面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融入專業課程和專業實踐教學之中,強化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構建教學與創新創業內容相銜接的課程體系[3]。比如課程模塊實施3+1,即創新創業通識課(如管理學、商務禮儀等)、創新創業知識課(如創業學、創業基礎等)、創新創業技術課(如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等)+創新創業實踐。通過專業指導、實戰演練、創業商機、風險分析,管理運營等一系列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五)在專業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素養
當前我國的旅游經濟正處在從高速增長轉向優質發展階段的關鍵節點,旅游高等教育在確保優質旅游的高質量供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旅游管理類專業教學中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將社會主義的服務觀融入專業課教學中,讓學生從思想上認同旅游服務的價值,肯定優質旅游服務的意義,同時,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層面進行有效的教育和教學設計,讓學生具備服務的能力,確保服務的質量,以支持“國標”培養要求中的優良的道德品質、職業認同感、職業責任感等職業素養的達成。
參考文獻
[1]李金早.以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奮力邁向我國優質旅游發展新時代-2018年全國旅游工作報告[R/OL].
[2]劉振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L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1):12-14.
[3]劉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國大學教育,2014,(11):35-37.
作者:廖鐘迪 單位: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