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供應鏈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環境問題的突顯使得眾多企業將環境改善活動集成到其戰略計劃與日常運營中,單角度、單方面去研究環境管理不足以全面解決市場及制造業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將環境管理與供應鏈管理進行集成研究、系統化,充分發掘新型的企業發展模式,將對于緩解環境與發展問題、實現供應鏈企業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旨在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并探討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績效評價;研究趨勢
一、引言
21世紀,經濟增長與資源、生態環境的協調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國際社會“綠色化”運動普遍展開,而傳統供應鏈管理的環境管理標準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無法達到環保的真正目的。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個供應鏈環境管理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應運而生。眾多國內外大型公司與企業或多或少地將某種形式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應用于企業的管理實踐中,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現代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在企業改善環境績效、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最終達到企業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統一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必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新的戰略模式。
由于涉及領域廣泛及研究的復雜性,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進行跟蹤研究,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從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入手,探討其發展過程,詳實闡述目前對其研究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及內涵
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工作流進行計劃、組織、協調及控制。它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將供應鏈各個環節(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用戶)聯系起來的全過程集成化管理。供應鏈管理的重點是管理和協調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強調節點企業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競爭力。它僅僅局限于供應鏈內部資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視了其相關行為對環境引起的危害。
進入21世紀,人類生存環境的實際狀況越來越引起社會、公眾及各國公共部門的關注,提高“綠色”意識、加強環境管理、改善人類居住和生活環境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產品從原料獲取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注重對資源投入的減少和環境的保護,從而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當今時代的迫切要求。美國兩大汽車制造商大眾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它們所有的供應商和協作商于2003年7月(大眾)和2002年12月(福特)獲得ISO14001認證。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內涵非常廣的術語,它的發展起源于制造業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在供應鏈管理中增加環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當時只是作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個次要方面提出的。較有意識的研究綠色物流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對綠色供應鏈管理國內外還沒有公認、權威的概念。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MRC)基于對這一領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義。SteveV.Walton等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將供應商加入到企業的環境戰略中,其核心是將集成管理的思想應用到綠色供應鏈的領域中。M.H.Nagel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到產品的使用、組成以及生產的全過程,并強調供應鏈內戰略合作關系的長期穩定。SeanGilber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重視長期的合作關系基礎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動,將環境管理戰略納入各個環節(設計、采購、生產、分銷、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指供應鏈節點企業在設計、采購、制造、分銷、使用及再使用個環節中注重實施環境友好實踐,而采取的行動及合作關系等。JeremyHall的觀點更進一步完善,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對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進行環境友好設計,建立戰略聯盟,樹立供應鏈成員環保意識,為整條鏈營造一種綠色氛圍,最終實現協調優化。但斌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環境制造理論與供應鏈管理的集成,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應洛等人著重從分析、比較前人研究成果和綠色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的區別入手給與定義,指出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的目標是資源的最配置、增進福利以及實現與環境相容,將其劃分為四個子系統(生產子系統、銷售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指出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強調了知識流的重要性。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現狀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的影響因素
1、內部因素。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重要的內部環境影響因素是多維的,這些不同的因素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主要包括:(1)產品生命周期(PL),包括產品開發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這幾個階段能夠充分顯示供應鏈管理的綠色化水平。(2)運作生命周期或價值鏈(OL),主要有采購過程、生產工序、配送及傳輸運作網絡、逆向物流、包裝等五個環節。(3)企業環保實踐(EN),通常被稱為“4R+D”原則:減量化(reduce)是通過提高產品生產過程中資源利用率、延長生命周期、控制廢棄物的發生,實現建立循環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廢舊產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則需圍繞一個中心來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組件;循環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業回收廢舊產品,并通過處理實施循環利用;廢棄物處理(disposal)系統對企業具有長遠意義,若不徹底治理廢料會經常困擾企業。(4)企業績效標準(PE),包括成本(C)、質量(Q)、時間(T)、柔性(F)四個方面。這些動態績效因素是綠色供應鏈管理有效運行的有力支持,通過績效評價可以改進供應鏈環境管理標準,改善整體環境管理質量。
2、外部因素。從各國環境保護的狀況來看,筆者認為,與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直接相關的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會準則、市場、信息和技術。(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體系主導地位的同時直接提供或經營環境“服務”,更加注重利用市場經濟手段來引導企業和公眾的綠色生產和消費行為以及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政策體系給與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過運用規章制度、經濟激勵等手段在產品設計綠色化、消費者需求轉變、產品鏈關閉三方面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發揮推動作用。(2)風險管理是為了規避因制度規則等因素所導致的供應鏈管理中斷的奉獻、市場優勝劣汰的風險、環境風險等。(3)社會準則,即通過社會準則的建立來規范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典型的社會準則理論的代表者為斯蒂格利茨的黃金律及黃有光的良心效應。(4)市場是綠色供應鏈管理運行的重要的激勵因素。消費者逐漸顯示對環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業對環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場的環境壓力。(5)環境信息傳達不暢通直接導致企業與顧客溝通的沖突,同時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知識、技術創新與商業機密存在暴光的危險。保障綠色化技術創新和知識的更新,加強供應鏈組織的綠色文化,達到增強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柔性。另外,對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高效率運作,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核心企業的示范作用更加關鍵。Richard指出供應商評價、精益供應鏈以及在供應鏈內建立合作戰略等有利于改進整個綠色供應鏈條的活動與環境相容的程度;SteveLippman說明了有效實施綠色化供應鏈的關鍵因素包括:最高領導層的參與、多功能團隊的集成、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合作創新等;KenGreen認為,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動、激勵與強迫各企業運營活動與環境相容的關鍵因素;JeremyHall通過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個供應商的行業領導者在供應鏈渠道中占有主導地位有利于綠色供應鏈的運作;HAW同樣指出合作研發等供應商之間環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勵綠色供應量管理有效實施的因素。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決策問題
綠色供應鏈管理運作中的決策問題是一個典型復雜的新問題,屬于多目標決策問題。王能民、汪應洛等對此曾給出相關研究:UnitedStat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EPA)(2000)在基于對綠色供應鏈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環境質量提高的探討中,提出了四個步驟的決策框架(成本識別,機會確定,計算收益,決策、執行和監管);JosephSarkis(2002)發展了ANP(網絡層次分析法),基于ANP技術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決策框架模型;AnnaNagumey(2003)的研究側重了綠色供應鏈成員企業的決策行為,在參考博弈論基礎上,運用網絡模型建立多目標決策模型。
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決策涉及面廣,是一個典型的多目標決策問題。其中,供應商選擇問題的研究相對比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側重于供應商選擇的因素/標準以及評價工具。Noci給出的定量評價標準:綠色能力、環境管理效率、聲譽、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將層次分析法作為供應商選擇的評價工具。Walton基于對美國制造商的調研,分析了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供應商選擇的影響因素和標準。朱慶華等比較了中美不同環境下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供應商選擇問題。Anna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級分銷商、顧客三個層次中主體的決策行為。SarkisJ.發展了決策技術層次網絡分析,并指出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決策的因素主要有:產品的生命周期階段、企業在價值鏈所處活動、環境意識活動、組織績效要求、可選擇的系統/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綠色制造模式下平價供應商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模糊決策的方法給出了評價模型。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的技術工具
SteveV.Walton(1998)指出從選擇與環境相容材料、改進產品設計過程、改善供應商過程、有效的供應商評價和改善制造商內部的供應鏈五個方面來改進供應鏈運營;Guide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應鏈管理問題中,指出信息系統、新產品計劃和控制技術資源和產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管理決策四步驟模型、產品評價矩陣等;StefanA.(2001)重點研究綠色供應鏈管理中運營成本管理問題;JensBrobechLegarh(2001)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基于信息技術進行環境意識采購的框架;綠色供應鏈的構建是其運營的一個關鍵問題。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評價研究了綠色供應鏈構建問題,將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分為遵循戰略、過程戰略和市場戰略三類。利用LCA設計了供應鏈結構,指出不同綠色供應鏈戰略類型需要相應的LCA、信息與數據。同時,利用LCA對供應鏈的環境影響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聯盟復雜程度與成員間聯系緊密程度兩個維度將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結構分為圓桌會議結構、分散結構、多中心簡單結構及多中心網絡結構;SarkisJ.(2003)指出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使用環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庫存管理系統以及建立專家信息系統、使用仿真系統的重要性。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特定產業運營現狀
目前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及實踐在幾個特定產業中的運營,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例如房地產業、電子行業、食品行業等。王能民等通過肯德基“蘇丹紅事件”和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等案例研究,闡述了綠色供應鏈管理運營的障礙分析及運營環境。2000年,瑞典、荷蘭、美國分別由針對電子行業、食品行業等研究項目;RemkoI.(2001)從技術與運營兩個角度研究了汽車產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問題;GiannisT.Tsoulfas(2002)研究了廢舊電池回收問題;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應鏈,認為在牛奶供應鏈中對環境影響最關鍵的因素是產品的包裝材料、運輸及廢棄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Zhu(2004)研究了中國一家制糖廠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
綠色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領域是績效評價問題。通過真實、準確、全面的績效評價可以有助于我們把握綠色供應鏈及節點企業的運行軌跡和存在的不足,為實施相關流程的改進提供依據,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應鏈績效評價的基礎上探討了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問題,同時提出評價時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應商可以通過一些公認的標準(如ISO14000體系的認證)來表現其環境管理水平與績效;BenitaM.Beamon(1999)提出了一個評價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標桿管理的思想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績效評價問題進行了討論;王能民等(2005)給出基于經濟、顧客和環境三維目標的綠色供應鏈運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目前,國內有關學者、專家運用層次分析法、專家調查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建立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模型。
五、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隨著理論發展和實踐檢驗,綠色供應鏈管理從提出至今,內涵不斷被擴大,涉及領域廣,其不確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復雜性較明顯。已有研究成果顯示,綠色供應鏈管理尚待新的理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來支撐,很多領域等待開發。
(一)對綠色供應鏈管理進一步研究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各學科理論與方法的融合。綠色供應鏈管理作為前沿理論,需要包括現代化手段與方法、環境管理技術等成果,特別是針對其產業特征的工程技術知識應引起重視。
科學問題的提煉。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增強對綠色供應鏈管理技術的探究,由操作層面向提煉科學問題前進。
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在基礎性理論研究基礎上,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應用性研究加強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領域或方向
集成管理的運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體的多樣性與目標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論、技術的綜合應用,國內外眾多學者從各個角度對集成管理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運用展開研究。
協調機制與控制系統。鑒于以上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復雜性,對綠色供應鏈成員間的合作機制與控制系統應給與相應的進一步研究。
市場機制與制度。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有效運營必須得到市場機制與政府制度的保證。目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限,為解決外部性問題及綠色產品的市場地位,需要對市場和制度進行深入研究。
六、小結
環境問題的突顯使得綠色供應鏈管理迅速引起國內外理論界和學術界的關注。本文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進行跟蹤研究,總結國內外研究成果,從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入手,探討其發展過程,詳實闡述目前對其研究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等。
參考文獻:
1、王能民,孫林巖,汪應洛.綠色供應鏈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綠色供應鏈研究述評[J].山東經濟,2007(2).
3、王能民,汪應洛,楊彤.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管理工程學報,2007(2).
4、朱慶華,趙清華.綠色供應鏈管理及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科研管理,2005(4).
5、WaltonVS,HardfieldRB,MelnykSA.Thegreensupplychain:integratingsuppliersintoenvironmentalmanagementpro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urchasingandMaterialsManagement,1998(4).
6、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11(2003)397-409.management[J].GMI,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