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傳播學教學理念變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發展已經開始從“小新聞”轉向“大傳播”。“小新聞”是指傳統的以新聞采寫編評、經營管理等業務為主的新聞學教學。而“大傳播”不再局限于“小新聞”的框架,也突破了傳播學的受眾、效果等研究領域,而是在更廣闊的視野下的信息傳播與社會、國家、世界之間關系的宏觀研究。新聞傳播已經進入了大傳播時代。
一、新聞傳播進入大傳播時代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與手機、網絡等新興媒介相互融合,新聞傳播進入了媒介融合時代;隨著個人掌握媒介技術的快捷,自媒體成為了時代的新寵;社會化網絡的迅猛發展,使其成為最具影響的新聞源。這些變革,將新聞傳播推入到大傳播時代。
1.新聞傳播進入媒介融合時代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媒介發展就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融合媒介”趨勢,這種媒介被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媒介融合是一場基于信息技術創新和社會話語重組的媒介整合,這樣一種整合帶來了新聞業的融合,給新聞傳播帶來了五類變革:一是新聞表述方式的融合,即新聞表達運用了多種媒介和互動技能來完成;二是新聞采集的融合,記者需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新聞進行信息的采集;三是新聞制作流程的融合,主要是對新聞制作模式的改變;四是媒介間融合,指不同媒體之間的合作,包括內容和新聞資源共享;五是所有權融合,指不同類型的媒介如報紙、電臺、電視臺和網站,其所有權可以融合為一家傳媒集團,實現資源共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媒介融合成為我國新聞媒體發展的指導方針。這些變革將新聞傳播推入了大傳播時代。
2.新聞傳播進入自媒體時代
自媒體,被稱為“WeMedia”,2003年7月由美國新聞學會提出,指“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硅谷著名的IT專欄作家,《圣何塞水星報》專欄作家丹•吉爾默2004年出版了專著《自媒體》,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這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個人博客、網絡聊天組、郵件和其他工具制作新聞。網絡時代自媒體使新聞傳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2006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聯網使用自媒體的“你”。自媒體時代,社會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是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大新聞媒體已經失去了它的壟斷地位,現在可以實時消息的全球觀眾就是新一代的草根記者,新聞在他們自己的手中。通過配備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這些從讀者轉變而來的報道者將來自身邊的消息轉換為新聞,這一轉變深刻揭示了我們消費新聞過程的改變。
3.新聞傳播進入社會化時代
網絡的基本特征是連接,而越來越持久和擴大的連接使網絡社會化成為必然。特別是今天的Web2.0時代,互聯網的重心正在轉向社會化媒體。社會化媒體是網絡社會覆蓋面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傳播媒介。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平臺上,新聞傳播的主角是用戶,用戶需要是新聞傳播的起點和目標。同時,社會化媒體中的新聞內容生產與社交是相互結合的,社會關系與新聞生產兩者相互融合在一起。社會化媒體平臺上的新聞內容是連結人們關系的紐帶。因此,不難理解,在爭奪用戶的競爭中,從Facebook到Linkedln,各大社交網絡紛紛推出了新聞媒體產品。新聞服務成為保持用戶黏性的競爭焦點。同時,社交網絡也成為了最有影響的新聞源。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發表的報告顯示,美國63%的用戶通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會化媒體獲取新聞,成逐年上升趨勢,社交網絡正日益成為有影響力的新聞源,新聞傳播已經進入了社會化時代。
新聞傳播從“小新聞”進入到“大傳播”時代,隨之帶來的是新聞傳播學科教學理念的變革。新聞傳播學科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同時又是一門發展日新月異的學科,新聞傳播學的教學理念也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新聞傳播進入“大傳播”時代,新聞傳播學應從新興媒介技術的掌握、增加社會科學課程和新媒體媒介素養三方面變革教學理念。
1.新興媒介技術課程的拓展
媒體融合指的是不同類型的媒體的合作,包括手機和報紙、電視和網絡等各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媒體內容的數字化,再加上無處不在的高速寬帶連接和上網設備的擴散,正在改變新聞傳播內容的和流通方式。傳統媒體平臺和產業結構,需要大幅革新才能跟上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當今社會的新聞傳播人才不僅需要多種掌握新興媒介技術,還需要培養在新媒體、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之間融合貫通的能力,即跨媒介思維的能力。因此,無論是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傳播,還是自媒體的新聞傳播,抑或通過社交媒體傳播新聞,新興的媒介技術是一道跨不過的門檻。在美國,根據對美國15家頂級新聞學院的調查,結果顯示各家新聞學院近十年來增加了大量的新媒體技術課程以適應新聞業變革,包括計算機編程、社交媒體新聞學、大數據新聞學、數字受眾分析以及新技術(如無人機、谷歌眼鏡)應用等。而我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中,新媒體技術的教學往往落后于業界實踐。從教學課程的設置中,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科亟需建立較為完整和先進的新媒體技術課程,并且依據各大高校自身的特色培育優勢課程。傳統媒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專業性、權威性和高質量的新聞內容,而新媒體吸引年輕受眾,有更高層次的互動。新媒體和舊媒體的融合是一種“化學反應”,因此,貫通各種媒介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當新聞發生時,能迅速判斷,選擇多種媒體手段進行報道。并能運用多種媒介手段制作出打動受眾的新聞產品,在社交媒體上傳播并引發關注。新聞傳播學科需要建立跨媒體課程培養這種跨媒介的整合思維。
2.增加社會科學課程
在我國的學科劃分中,新聞學屬于人文科學,而傳播學屬于社會科學。但歸根結底,新聞傳播學與社會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特別在新聞傳播與社會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新聞傳播學科應該增加社會科學的課程,以應對新聞傳播學的大傳播時代。從歷史的源流來看,傳播學的產生、發展與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有密切的聯系,新聞學的采訪構思等也遵循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可以說,新聞傳播學發展至今,與社會科學聯系緊密,譬如新聞媒體與其賴以生存的權力和控制力之間保持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時還反過來曲解、改變,甚至挑戰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新聞傳播與社會的關系在大傳播時代變得日益復雜,數字媒介重構了權力關系和社會秩序。為了厘清媒介如何推進了社會和世界,新聞傳播學科需要增加社會理論的課程與實踐,以廓清這個錯綜復雜、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數字媒介社會中的媒介實踐、網絡化社會、網絡化政治、媒介與資本、媒介與權力、媒介文化、媒介倫理與正義等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社會理論的支撐。西方主流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開始重視新聞傳播學科的社會學科課程。威斯康星大學新聞系的新聞本科課程設置中,新聞學的課程只占四分之一,而其余大部分是社會科學的內容,試圖用社會理論課程教學啟發學生發現與考察大眾媒介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40年代傳播學奠基人施拉姆在愛荷華大學任新聞學院院長時,也增設了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社會科學的課程。60年代,美國主流的新聞教育已經確立了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和新聞專業技能融合的課程結構。而我國的新聞傳播學科發軔于新聞學的創立,一開始是沿襲美國早期的新聞學專業教學模式,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社科素養,導致大量的新聞專業學生走上媒體崗位,難以勝任迅速變革的媒體格局。盡管高校的新聞傳播學科已經由新聞學拓展到新聞傳播學,逐漸增加了社會學科的課程,但面對新聞傳播學與社會日益緊密的局面,學科的課程設置還應加大社會理論與新聞傳播實踐結合的課程類別。
3.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早在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就給出了以上定義,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引進媒介素養理念,隨之引發了教育界和新聞傳播學科的關注,開始了對西方媒介素養理論的引進和推介,大多數新聞傳播學院的媒介素養課程還停留在介紹階段。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生成、交流和消費的方式都經歷著巨大的變化,媒體不再是單向傳播,而是交流信息的平臺;新聞傳播中的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還能成為自媒體的報道者傳播者。新媒介素養的概念被提出來,指在社交網絡革命、互聯網革命和移動革命的背景下,個人為了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和社會關系變化,構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網絡,應掌握新的能力。無論是媒介素養還是新媒介素養,都是包括媒介機構、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當今的媒介環境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而這種素養的培育主要應依靠具備媒介素養專業教育的新聞傳播學的高等院校,通過新媒介素養課程的設置,培養傳媒業者對社會化媒體的認識與運用能力,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數據處理,新媒體技術素養,網絡社會中的新聞倫理等專業素養;通過社會培訓,培養政府機構官員和社會組織人員對媒體角色和功能的認知,對媒體權利的保障,對信息公開的認識,與媒體及公眾的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提供公開課程,影響公眾,培育其媒介使用素養、信息生產能力、信息消費素養、社會參與素養等。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聞傳播學科的深刻變革,新聞傳播學教學只有不斷地,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與大傳播時展相得益彰的新聞傳播人才。
作者:柳溪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