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空間研究社會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空間社會學的興起和發展
1.經典社會學的空間論述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第三卷中集中探討了地理空間之于法律制度的影響,他認為法律和所在地理空間的氣候是息息相關的。這樣的相關性是通過氣候本身對人們性格的影響而發揮作用的,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們充滿精力,情欲冷淡,他們的立法者往往樂于迎接挑戰,但是民眾卻因為長期冷靜培養下來的理性達到自我約束。生活在炎熱地帶的人們精神萎靡,但是卻充滿情欲,故而南方往往恪守傳統法律千年不變。他同時探討了土壤和法律制度的關系。孟德斯鳩重視地理空間對于人文社會的影響。齊美爾比較系統的論述了空間的特征,他認為空間具有排他性、可分性、固定化以及可以構成人們生活關系外在關系的第四種類型,他探討了劃分空間界限的方式,確定了研究空間的思路,他認為空間是社會形式的一個類型,從繁雜社會事務中可以抽離出來進行分析的對象。
2.芝加哥學派對于空間的闡述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是帕克,他創立了人文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將生態學的分析視角引入城市空間研究。首先,在城市的空間結構和空間布局的形成過程中,存在生態學上的競爭和共生的關系,共生是群體之間的分工協作和互相依存,在城市的空間內部表現為功能互補的機構分布在臨近的位置。而競爭機制是由于空間的資源的有限以及個人或人群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產生的彼此爭奪的關系。競爭和共生構成了城市結構的基本機制,芝加哥學派用了濃縮、離散、隔離、侵入、接替五個過程來描述城市空間布局的形成。
3.新城市社會學的觀點新城市社會學對芝加哥學派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認為芝加哥學派忽視了政府和經濟的原因。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引入城市空間分析,重點關注資本的積累,權利的集中以及政府角色。新城市社會學的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爾、哈維和雷克斯。卡斯特爾認為,城市的空間是社會結構的體現,社會結構是包含了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系統,城市空間本身是資本主義生產要素和消費要素集中的場所,是資本產生和消費的場所,因此城市空間內部存在資本積累和階級斗爭,政府管理者對城市資本生產的介入將導致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動。哈維贊同卡斯特爾對于城市的分析,認為城市的空間布局是階級斗爭的結果,這些斗爭常常在租金、補貼政策和土地開發表現出來,富有階級可以通過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使得政府管理制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政策。雷克斯認為城市中空間內部住宅的集中和隔離現象的形成,是由自由市場機制和科層制綜合運作過程的產物。他通過國家具體制度的制定和運作過程來分析空間布局的形成,并且分析得出在爭取住宅過程中產生的階級斗爭需要政府的調節。
二、空間研究的方法和現實意義
1.空間研究的分析方法在具體的空間研究層面,可以將空間研究本身區分為兩種,將空間作為研究對象的空間研究和以空間作為分析視野的研究。將空間作為研究對象,既包括空間內部的自然物和資源,也包括空間布局本身,這兩者都具有研究和探討的價值。把空間內部的自然物及資源納入社會學的考察范圍內,即是研究內容物如道路,橋梁,以及公共場所對人們生活行為的影響,對人們生活態度的型塑,目前社會學領域對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更多的是建筑設計方向對于建筑本身的考察。將空間作為對象的研究更多可以采取對比的思路,可以在時間上進行縱向對比,在地域內進行橫向對比。如城郊間的道路修建,在時間的向度上可以通過對比修建前后郊區對人們通勤上班的影響來得出結論,在地域的向度上,可以考察不同地域有城郊道路和無城郊道路的情況來進行分析。對于空間布局的分析和研究比較多見,芝加哥學派對于城市空間的分析,城市地理學對于城市居住區隔的研究,在國內,這樣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編著的《中國城市化—格局·過程·機理》中,對于中國城市化過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在宏觀層面,建立了中國城市化體系的空間格局,通過對中國城市發展的統計分析,得出了城市化過程中,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在《社會空間重組與生活方式變遷》中,以大連市為例,深入研究了我國城市社會空間的重組,針對傳統“單位”社會職住結合的居住空間在現生的轉變進行探討,認為現代的社會空間重組一方面減少了職住結合的居住區,另一方面帶來了城市居民多樣的通勤移動和消費移動的空間模式。
2.這些研究首先繪制了一個社會學意義上的空間地圖,然后結合動態的對比過程,觀察空間布局的變革以及變革背后的原因。在空間布局的研究的分析過程中,要掌握動態的分析方法和空間制圖的分析方法:動態的分析方法是為了更加清楚地明確空間布局形成的機制而采取歷史的分析方法。從時間流的單向流動中緊抓空間格局的變化。城市空間區域的格局變遷經歷了個緩慢的過程,搜集整理這些緩慢過程中的格局變動的時間點,并且通過對與研究目的相關的因素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在這些點上開展橫向的分析,探討社會因素對空間格局形成的影響,然后將其置于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考察空間格局的形成以及格局本身會對社會造成怎樣的后果。空間制圖的分析方法直觀了然,是通過對城市社會進行社會統計調查處理后對數據進行綜合處理的過程,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等相關軟件,建立空間分析的指標系統,將空間分析整合在地理信息的圖表之上。運用空間制圖可以清晰展現城市區域內的空間格局的社會指標的變遷和變化,有利于進一步對空間格局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有利于空間研究結論的展示。
3.空間研究的現實意義空間對社會互動和社會行為的影響是深刻的。對社會空間進行研究,可以豐富社會事實的解釋范式,完善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和方向,對社會規律的認識走向客觀和科學。基于空間影響的研究成果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空間研究即研究空間布局和社會事實相互間的影響,空間布局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但布局形成本身受到很多制度性的約束,甚至很多城市空間布局的形成是制度性的結果如城市規劃中對于商業區,居住區,公共生活區的劃分。那么對于那些社會問題,是由于空間布局導致的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空間布局影響的,如貧民區亞文化導致的社會越軌,居住隔離導致的社會冷漠,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制度上的設置進行調整,西方國家對居住隔離問題進行制度上干預,使得貧富交叉居住,有效的打破了貧富隔離的狀態。所以對城市進行空間區域研究,可以得出更加具備操作化的結果,給政府的城市規劃和發展提出有力和具體實用的建議。總之,從空間的概念入手,社會學的研究應緊緊抓住主客觀融合論的空間觀念,在空間研究中充分考慮到空間和個體的互動性。空間是通過以下的方式對社會發展產生意義的:空間是社會行動的載體;空間具有相對有限性;空間的屬性影響著人類的行為。
作者:張俊瑤張聯社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