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本德育下的社會文化管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市場
上層建筑中意識形態范疇的道德,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并隨著生產力進步、社會經濟關系變革而不斷前進。但是馬克思也承認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歷史的與道德的或科學與價值的沖突,也就是說適應新的社會變革的道德觀念,不是自然而然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步產生的,也不是被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的唯一道德選擇,更不是自始至終處于主導地位的,甚至在新舊道德觀的斗爭中,還會發生滯后、錯位、反復,當然最后都會被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所糾正。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描述的:“今天向我們宣揚的是什么樣的道德呢?首先是由過去的宗教時代傳下來的基督教的封建主義的道德……和這些道德并列的,有現代資產階級的道德,和資產階級道德并列的,又有無產階級的未來的道德,所以僅僅在歐洲最先進國家中,過去、現在和將來就提供了三大類同時并存的各自起著作用的道德論。哪一種是有真理性的呢?如果就絕對的終極性來說,哪一種也不是;但是,現在代表著現狀的變革、代表著未來的那種道德,即無產階級的道德,肯定擁有最多的能夠長久保持的因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是歷史的進步,也是倫理道德的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是歷史的進步。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尺度的觀點,對于歷史上出現的一切新事物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它是否能夠并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綜合國力得到大幅提升,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正在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邁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建引發了社會的深刻變革,在“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理念主導下,社會道德建設取得的成績是主流。對人的正當利益的肯定、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對人的個性的肯定、對人權的肯定;改革開放意識、進取競爭意識、自由民主意識、公平公正意識、和諧包容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等的增長,無不是社會主流道德輿論和主流道德觀念積極、進步、向善的表現。不可否認,受市場經濟利潤至上、等價交換等原則的影響,受私有經濟成分發展的影響,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確實有了更加頑強的表現,出現了所謂歷史的與道德的沖突問題。但我們認為這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暫時問題,也必將通過新的道德觀念的成長、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而解決。
人本德育是以人為主體、中心和目的的道德教育范式,它強調德育是人生成的重要人文器具,在世界觀上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主體地位,歷史觀上張揚人的創造性和自我生成性,價值觀上凸顯“天地之間人為貴”的理念,思維方式上側重于平等對話基礎上的互交式創造,是一種新的歷史條件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蘊、以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為指導的新的德育理念。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人本德育生成的文化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認為,天與人之間應該“明于天人之分”,國家治亂禍福,在人而不在天,人應該“制天命而用之”(《天論》),荀子認為人靠敬己實現完美人格,“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則是其在我者也”(同上),他認為個人能否有完美人格,不依賴天賦,全靠自我的主觀努力。他還批判了孟子和莊子推崇天、贊頌天、放棄人、忽略人的價值觀念,“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同上),從而真正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從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上,儒家重視群體價值,但又肯定個人的自我價值。在孔子看來,“仁為己任”和“克己復禮”是群己關系的基本原則。孔子十分重視個體的價值,他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指出仁的實現要靠每個人努力,強調了個人的能動性。他推崇個體人格的尊嚴,尊重個體的價值觀念,形成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孟子講“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主張“為群”和“貴己”統一,“兼善”與“獨善”并舉。宋明理學家張載“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意思是不能只追求個人的自我實現,應在群體價值實現的前提下實現個人價值。以陸九淵、王陽明代表的心學派,十分強調“自作主宰”“自立并重”的個體主觀精神,強調個人的道德自覺意識和探求內心解決問題的修養方法。
(二)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是人本德育生成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偉大變革,就是終結了無視現實的、從事感性活動的人,并具有抽象思辨色彩的傳統本體論哲學,把從事感性活動的現實的人確定為新哲學的前提和出發點,把現實人的生存境遇和發展命運作為新哲學的主題,把人的能力的充分發揮、無產階級的解放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新哲學的價值目標。這意味著馬克思哲學是一種‘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以“現實的人”為邏輯思維前提,以關注“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為中心內容,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價值追求,包含關于人的價值思想、人的需要理論、主體性思想和交往理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思想為人本德育的價值澄清奠定了基礎。馬克思關于人的價值思想認為,人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面: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個人價值才能得以實現。從另一方面,馬克思說:“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社會必然是由個體構成的群體,沒有個體就沒有社會,因而社會也依賴于個體存在和發展,社會不尊重、實現個人價值,社會難以實現科學良性發展。這兩種價值形式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詮釋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也并沒有把個人同集體對立起來,反而把“個性解放”和“大同團結”結合起來,“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統一起來。也主張“黨性與個性的統一”。社會本位的價值觀由于重視德育的工具價值傾向,輕視人的發展這一本體價值傾向,實踐中會導致“人學空場”,無視人的需要、利益實現,極端情況下甚至侵害和踐踏人權。馬克思關于人的需要理論為人本德育的目標轉換廓清了視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認為,人的需要是人類一切歷史活動的動力。“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因而創造出生產觀念上的內在動機。”人的需要“是推動人去生產、形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初始動因;人的需要又是人的行動、交往發生的初始動因,更是關系到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社會變化發展的深層次動因。”同時,馬克思人學思想認為,人的需要差異性和廣泛性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人本德育應堅持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要從實際出發,區分層次,著眼多數,鼓勵先進,循序漸進,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和交往理論為人本德育模式的構建提供了依據。馬克思主張“人始終是主體”,人不是機械地接受道德原則與道德規范的被動客體,而是作為道德活動的創造者和體現者的積極主體。同時,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角度,馬克思的主體性理論區別與西方其他主體性思想,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把握,他批判了單一主體中心性,反對以“唯我性”和“占有性”為特征的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性,強調的是在人與人普遍交往的關系基礎上,通過主體對主體的交互式活動,通過主體的自主建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以往片面、狹隘的人的主體性形態導向一種更為全面、開放和充分發展的交互主體性。而正是這種導向,極大地促進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矛盾的解決,實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的和諧發展。
三、人本德育是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的現實訴求人本德育由于從道德目標設定、價值衡量和社會化途徑上,契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內生訴求,因此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生訴求。
(一)德育目標設定上向公民道德轉向
道德教育的目標,在于使道德個體接受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趨向或達到一定社會或階級的理想人格。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道德教育的目標總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之上,并受到社會文化歷史條件的制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但引發了經濟領域的根本變革,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而且引發了中國社會正由單位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型,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隨著社會民主的擴大和社會管理的創新,人們的平等、自由、民主、競爭的觀念和法制、權利、參政議政的意識日益增強,社會正走向公民社會。1995年2月,《中學德育大綱》頒布,明確提出“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1996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中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1998年3月《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強調,“培養學生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公民”。2001年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些文件的實施都標志著中國社會正在進入和邁進公民社會。此外,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概括,“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公民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價值內核和道義基礎,也是公民個人的日常行為準則和價值評判尺度。道德教育的目標向公民道德轉向,首先強調獨立個體的平等性,消除傳統的崇尚特權的身份性特質,增強社會性特質。這就為掃蕩前現代的各種人身依附關系,把“子民”“私民”還原為公民創造了前提條件。其次,強調公共精神的自覺。諸如,國民對民族國家的愛國情懷,公民對社會的責任義務,個人對自身的信諾責求,把傳統的人情道德轉變為人性道德。再此并不排斥個人利益實現。相反,它把追求合理合法的功利目的作為德育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指向個性的自由發展。社會轉型的道德目標轉向,為當代人本德育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土壤。
(二)德育價值重構上向多元一體的集體主義轉換
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文化,是一種依存于家庭和宗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整體本位的道德文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化育出一代又一代謙卑溫順的依附性“子民”“私民”人格,不允許自我價值意識的存在和發展,不允許個人尋求自我實現。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不前,是和這種整體本位的文化價值取向分不開的。計劃經濟時代受傳統文化因素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主流價值取向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只要求個人無條件認同并實現整體利益,而忽視了個人的現實訴求,曲解了集體主義,表現出一種整體主義的道德價值觀。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必然發展出自由競爭、自我實現的文化價值意識。自我價值意識的復蘇既無情摧毀著排斥個人的整體主義的價值堡壘,又有別于極端的個人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德育的整合和創新,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坐標體系中,實現對整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雙重揚棄,形成一種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能正確體現個人和集體辯證關系的新型的價值觀。集體主義既強調在尊重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實現集體利益,又強調通過實現集體利益來體現個人價值,維護個人利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確處理了自我實現與社會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辯證關系,其建立的條件只有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實現。正如當代著名倫理學家羅國杰所言:“所謂集體主義不是一般的整體主義,而是一種新型的、在公有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能代表集體成員真實利益的那種真正的集體所奉行的價值原則。從價值觀來說,集體主義正確地理解個人和集體的辯證關系,既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又強調集體要盡量去發揮個人的才能,實現個人價值,保障個人的正常利益的實現。”集體主義克服了群體支配性和個體占有性兩種缺陷,將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兼顧起來,超越二元對立,實現二元融通,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平衡和統一,使生命在個體與群體兩個層面間達到共生共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基礎上,集體主義克服了群體支配性和個體占有性兩種缺陷,將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兼顧起來,強調應堅持尊重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統一,尊重個人權利與他人權利的統一,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義務的統一,把國家、人民和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和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統一,這就超越了個體和整體的二元對立,實現了二元融通,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平衡和統一,使生命在個體與群體兩個層面間達到共生共融,為當代人本德育的生成提供了文化價值觀方面的依據。
(三)德育模式上向交互隱性轉軌
人不是機械地接受道德原則與道德規范的被動客體,而是作為道德活動的創造者和體現者的積極主體。工具型德育觀把德育與經濟、政治、生態等社會問題掛鉤,將德育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把德育某一方面的功能夸大,過分注重德育的工具職能和外在目的,而忽視了德育的育人價值,以及德育對人性和諧完美,培養完整的人的渴求,使德育育人的本質發生了異化,導致德育理論和德育過程中出現了“人學空場”。從道德生成和發展的規律分析,個體道德價值生成是個體的內部心理結構與外部社會文化環境相互作用,并對后者加以選擇和適應的過程。在工具型德育觀指導下的功利化德育模式中,強調德育的外礫,而忽視個體品德的內化,注重道德知識傳授,注重建立道德權威,輕視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教育者通過課堂、書本、榜樣典型向受教育者灌輸既定的道德規范或價值立場。這種“單向灌輸”的方法要培養的是循規蹈矩的、順從型的道德人,強調道德主體對道德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個體的道德主體性,在實踐中造成了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脫節。市場經濟需要一種以人為主體、中心和目地的人本思維,而不是把人視為自然物的對象性思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要求超越傳統德育模式,改變把受教育者單純地視為工具和客體的理念,通過整合、創新和優化德育方法,推崇理性、突出個性,尊重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發展受教育者的道德主體意識、主體精神。人本德育模式以馬克思主體性理論為基礎,汲取了西方主體性德育教育模式、體諒模式、文化滲透模式等理論的合理內核。人本德育模式重視發揮個體的主體性,把個體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尊重其主體地位,尊重、發展個體的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使人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體現出目的性、自覺性、能動性、選擇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個體主體性的生成,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需要個體有強烈的自覺能動意識,也需要教育者運用科學和人文知識啟發和促進,特別是要通過文化的熏陶和浸染,發揮文化在德育過程中的化人作用。“每一個人都降生于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環境中。當他一來到世界,文化就統治了他,隨著他的成長,文化賦予他語言、習俗、信仰、工具等。總之,是文化向他提供作為人類一員的行為方式和內容。”人本德育模式重視個體通過體驗來感悟生命意義,“個體的經驗是教育、接受教育、學習和理解的基礎,沒有個體的人生經驗,任何教育、任何知識、任何方法都找不到與人的聯結點”,而個體的經驗需要道德個體走到波瀾壯闊的社會大背景中,通過積極主動的社會實踐去積累,因此德育的過程也就是生活化的過程,應通過生活化的德育給道德主體以獨立感知、主動體驗、自覺思考、積極探索的空間,來接受、判斷和決定自己的道德選擇,從而實現道德主體的德行的完滿發展。人本德育模式重視道德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更多地運用交互式、咨詢式的教育方法,雅斯貝爾斯認為,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人與人的主體間的靈與肉的交流活動”,而不是“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通過道德主體之間的交互式活動,達到主體之間道德認識的共識、道德情感的共鳴、道德意志的共振和道德修養的精進。綜上所述,人本德育蘊含著個體對他人、對集體、對自然關系的恰當理解,其目標、價值和方法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社會歷史文化基礎,更表現在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成千上萬的公民來參與,需要通過他們對公共利益的普遍追求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需要通過社會管理創新,吸納和組織他們參與公共事務、改善公共生活、建構公共秩序、應對公共危機,共同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國人最偉大的夢想中。因此人本德育是一種合乎當代中國社會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
作者:趙全宇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