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動畫知覺培育價值闡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沙彪單位: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在一個市場為主導的大環境中,教育講求經營成本,在學習場所的空間轉換過程中,會增加教育成本的支出,沒有更明確的教學價值與更好的教學成果,就會變相地成為一種教學資源的浪費,就會引起管理者取消課程的危機。另外,學生沒有明確的意識,易于將專業性的戶外寫生等同于高考前培訓性質的戶外寫生,在失去應試壓力條件下,這樣的戶外寫生更容易被學生或家長解讀成一場“捕風作影”般的野外旅游體驗。那么,對于不同專業的戶外寫生,我們應該如何融入時代語境和專業特點,正確地解讀“捕風作影”過程中的真正價值?至于動畫專業,我們又該何解呢?
動畫語境下的思考
動畫的出現與發展,得益于近現代攝影技術的發明,是人們的好奇心對于“動”的世界的執著追求與表達。動畫自從19世紀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柏拉圖發明了一種“詭盤”(圖2)的設備,到法國畫家埃米兒?雷諾使用了“西洋鏡”(圖3)的概念加上使用魔術投影機制作出了第一部正式的動畫影片后(圖4),至今已經100多年歷史了,動畫已經成為一門綜合性藝術,是以美術、影視和動畫技巧為三大主要核心要素,涉及文學、編劇、導演、美術設計、攝影、音效、電腦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在動畫專業的學習上,其相比純藝術類和一般設計類專業而言,既需要有扎實的繪畫表現技能,又需要具備設計表現力,同時還需要學會基本的影視表現語言——劇本創作、分鏡頭設計、攝影攝像、燈光設計、后期剪輯等,強調造型、圖像與畫面創作中“動”的意味。而從概念上,我們可以比較幾種動畫定義的解釋:從拍攝的對象來看,法國電影史學家薩杜爾對動畫的解釋是“以畫在平面上的圖畫或者立體的圖畫以及物品作為拍攝對象的電影”。加拿大動畫師諾曼?麥克拉倫認為“動畫是畫出來的運動”。英國人約翰?漢斯指出“運動是動畫片的本質”。國際動畫組織在1980年南斯拉夫會議中對動畫所下的一個定義:“動畫藝術是指除使用真實的人或事物造成動作的方法之外,使用各種技術所創作出的活動影像,即是以人工的方式所創造出的動態影像”。《辭海》對“電影動畫”的解釋更簡單:“就是利用電影的技術,使靜態的畫面變成動感的畫面。在制作過程中,把人和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分段畫成許多幅畫,再用電影攝影機連續拍攝而成”。在這些解釋中,我們能夠很清楚地意識到動畫的核心內涵即是“動”——運動的、變化的、連續呈現等。那么,在動畫語境下的戶外寫生中,應該如何注入這種“動”的內涵與意識,形成一種基本的動畫知覺。
“動畫知覺”在戶外寫生中的內涵
維基百科全書上說,“知覺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時,人腦對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它為我們對外界的感覺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在認知科學中,也可看作一組程序,包括獲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篩選信息、組織信息。與感覺不同,知覺反映的是由對象的各樣屬性及關系構成的整體”。那么,動畫語境下的戶外寫生中應該如何闡釋“動畫知覺”的內涵呢?傳統的戶外寫生學習,重視靜態的、單幅畫作的美術技巧學習,但這樣的學習思維,忽略了“動”的因素,不容易引導學生將傳統繪畫技巧轉換成影視動畫美術所需的表現技能,而且不易于學生從原理、制作方法和流程等多個層面來理解動畫的本質。從動畫的制作流程看,動畫制作整體可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制作等。前期制作重在概念策劃、劇本編寫、美術設定等;中期則是按照前期的策劃與設定,進入具體的制作過程;而后期則是進行整體剪輯合成等工作。每一階段,每一環節都是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而動畫專業的戶外寫生作為基礎階段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在繼承傳統的經驗與方法的同時,需要更好地與動畫制作特點相結合,強化“動畫知覺”意識,融于整體的動畫學習之中,達到一以貫之的效用,為后期的高級動畫專業課程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那么,這樣的“動畫知覺”應該如何貫徹于實際的戶外寫生過程中呢?首先,在題材和寫生對象的選擇上,應該與動畫創作過程中的劇本故事、人物角色、道具、場景等相聯系,在描繪表現人像、風景、場景和靜物等素材時,更要挖掘其中的故事素材,觀察人物性格特點,熟悉人和動物的運動規律,發現空間、場景和物象在心理暗示與氣氛營造上的作用,學會圖像敘事的表現能力。當然,在確定主題與對象之前,要學會從地脈、文脈和人脈的角度去了解對象背后的故事與內涵,就像宮崎駿在為作品《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海蒂》、《尋母三千里》等作品去瑞士、意大利和阿根廷等地取景尋找靈感一樣,戶外寫生也是動畫前期創作階段最佳的學習語境和機會。其次,在單幅靜態的習作中,將畫面構圖與影視鏡頭語言聯系起來,考慮畫面的景別、景深以及鏡頭的軌跡與切換等圖像敘事性表現的技巧,使單幅畫作之間形成內在的敘事性動向,讓人物敘說故事,場景傳遞信息,道具埋藏線索等,使這些系列畫作成為潛在的故事腳本。在這些宏觀的意識的指導下,深入對自然與生活的描摹刻畫,更好地掌握影視美術表現語言的要求。最后,在成果展示方式上,可以引導學生將系列畫作輸入電腦,運用后期編輯軟件,將學習成果轉換成動態腳本,進行測試,反思和推敲畫面效果、敘述的流暢性以及藝術表現張力等(圖5),延伸戶外寫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學價值,將動畫制作的各階段的內涵濃縮于整個戶外寫生過程,使學生對動畫原理與制作的加深理解。
“動畫知覺”下捕風作影背后的價值意義
古人作畫時,常言“意在筆先”,而動畫語境下的戶外寫生學習的“意”,即在于“動畫知覺”的注入與培養,進而使學生落筆之時能夠貫穿動畫的本質概念,在創作精美畫作的同時,表現出動畫的意味,從而有助于動畫學習的入門與提高。那么,“動畫知覺”意識下的戶外寫生將不再是一場虛無縹緲的野外旅行活動,捕風作影的背后是一次生動而自然的創作歷程。動畫作為20世紀以來重要的新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探究生命世界“運動”內涵的一種藝術發現和精神訴求,承載了人類的探索與創造精神。而對于中國當下動畫領域的發展,急需一種本土語境的探索與創造精神。而戶外寫生正是動畫專業以不同的地域和環境為場所展開的一次教學過程,鼓勵學生在捕風作影的過程中,從自然地理、文化歷史、民土風情等角度真實而生動地發掘其中的點點滴滴,并結合自身的想象,運用動畫的理念和手段進行實驗性的創作與表達,將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動畫前期創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在本土語境的生活中鍛煉自身的創造精神。
結語
古人學習,重視啟蒙教育,正如中國傳統教育從“胎教”開始一樣,戶外寫生作為高校動畫專業基礎階段的課程,對于動畫的整體學習而言處于啟蒙性階段,那么重視“動畫知覺”的培養,不僅能夠完善動畫專業戶外寫生課程的科學性和專業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對動畫內涵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動畫制作原理和技巧。而動畫語境下的戶外寫生課程因其自然而生動的學習環境和體驗過程,不僅適用于基礎階段的學習,也適用于動畫專業高年級畢業創作前期階段的學習,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動畫語境下的戶外寫生課程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