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黨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我國自古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其中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大學生黨員是青年學生的領袖,是黨員隊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培養對黨性修養的提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融入到大學生黨員教育中,能夠提高大學生黨員明辨是非的能力,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因此,建設思想進步的學生黨員隊伍,是高校黨建工作重要使命和任務。
一、大學生黨員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黨員教育“重發展,輕教育”“、重形式,輕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大學生黨員發展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黨建工作大多重視積極分子的培養和黨員發展數量,能夠嚴把發展的質量觀,普遍存在重視組織入黨,輕思想入黨,重發展輕教育,重教育形式輕教育內容的現象。黨員的教育上多數都重視積極分子的培養時期教育,入黨后黨員的后續教育往往忽視或者流于形式,持續性教育缺乏。導致部分學生黨員并未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在教育內容上,往往主要集中在講座,看教育影片,學習理論知識,理論考試等,未能根據新時期學生的特點和時代對青年學生的要求設計學習內容和方式,教育內容創新性不強。社會實踐活動淡化,沒有將黨的理論與社會實踐結合。為了應付考試,往往死記硬背,追求分數的高低,不追求黨性修養的高低,沒有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動,教育的實效性不強。
(二)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教師隊伍力量薄弱
負責大學生黨員教育主要有兩支隊伍,即黨校教師隊伍和基層黨支部書記隊伍。高校黨校教師兼職多,專職少,甚至沒有專職的黨校教師,大多數教師來自學校黨務部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黨校教學工作中,大學生黨員的發展、培養和管理基本在基層黨組織,由輔導員擔任兼職的黨支部書記,負責黨員發展工作,輔導員日常事務性工作多,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發展黨員工作中,在注重發展的同時黨員的后續教育騰不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兩支隊伍的現狀制約了大學生黨員教育。
(三)大學生黨員教育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缺失
高校黨員教育的涉及內容大多集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及重要講話等政治理論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少或者幾乎沒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不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
二、大學生黨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
黨性修養是共產黨員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的過程,加強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必須要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把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滲透到黨員教育的整個過程,并賦予新時期新的時代內涵。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哲學思想、教化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都能為黨性修養提供有益的啟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體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彰顯了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仁者愛人”的仁愛、為政以德的思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強調誠信思想“;自勝者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體現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
(二)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發展和中國夢的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言必信,行必果”知行統一的為人之道“;樂以天下,愛以天下”的愛國主義的情懷“;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的英雄氣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倡導勤儉節約的美德“;與其濁富,寧此清貧”的義利觀等。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得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彰顯的倫理道德、民族精神、價值取向、治國理政等智慧能匡正大學生黨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三、優化大學生黨員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明辨精華與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廣袤,其中不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各民族風俗習慣、建筑特色、生活習慣、文字、書畫、樂曲等方面,而且所傳承的思想意識、價值理念、道德倫理、行為規范等影響了中國每個社會時期的政治、經濟、生活等領域,故有半個《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鄧小平、、、幾代領導人都大力倡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倡導要發揚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積淀下來的,不免會有些不適合時展的內容,因此,傳統文化具有選擇性,在學習和運用中結要合時代特點,要汲取健康、積極向上的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弘揚具有當代精神的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的隱形教育與顯性教育互為補充,保障教育的全面性
顯性教育指利用各種公開的手段、公共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方法。就是通常的課堂教育、講座、論壇、考試、文件、學習資料等組織集中,目的明確,有強制特點的教育形式。隱形教育沒有確切的定義,相對于顯性教育來說是通過載體,非正規,非直接的滲透式教育方式,主要通過活動、環境、氛圍等來熏陶、感染以達到教育的目的。高校黨校要合理設置黨課內容,把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黨校課程的重要部分,而不是不得不講的知識,要將政治理論與傳統文化結合,活化教育內容。將“修身、自省、慎獨”與黨員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相結合;將“仁愛”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結合;將傳統文化的“義利觀”與黨員的先進性教育結合起來,將“天下為公”與黨的根本路線相結合,將法家的“法治”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等;采取靈活多樣的隱形教育形式,如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演講賽、辯論賽、知識競賽、書畫比賽、閱讀書評比賽等;加強校園氛圍的渲染,如校園的景觀、校園內的名人警句等在看得見的范圍內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學生從不同的側面接近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感受、感悟其精髓,并內化于心,外顯于行動。
(三)整合教師隊伍,打造專業性、傳統文化素養高的教師隊伍,提升教育的質量
高校要整合教師資源,加強黨校教育力量,增加黨校專職教師數量,開展黨校教師及黨支部書記、輔導員的傳統文化知識培訓,提升傳統文化素養。“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禮記》中也有“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注重黨校教師、黨支部書記、輔導員在課堂、生活和日常管理中對大學生黨員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拓展實踐教育,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大學生黨員傳統文化教育要增加實踐的比例,創新實踐主體,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拓寬教育渠道。將傳統主題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黨員特色日,黨內組織生活、支部立項活動的重要內容。增強大學生黨員的文化認同感。
作者:徐曉紅 劉宇 王靜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