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農村建設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積極探索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新模式,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動力來源,也是提高新農村建設績效的重要保障。結合我國農村存量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農村人力資源綜合素質較低以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相對滯后等問題,提出大力促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人力資源開發,應強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制保障、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機制、建立政府引導基礎上的多主體參與模式、建立農村人力資源多層次教育體系、形成農村人力資源自由性流動機制、推進農村科技創新性激勵機制。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政策建議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環境體系下,根據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新需求,通過對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構和優化,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國總體上經濟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勢下促進農村和農業實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選擇。隨著科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發展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深化,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也日益凸顯:一方面,以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綜合利用效率為驅動,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以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為驅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方向。這些變化既釋放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也對務農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需求。實踐中,由于我國農村存量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農村人力資源綜合素質較低以及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相對滯后等問題導致農村人力資源的總量和質量嚴重滯后于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求。因此,深入分析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以及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析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促進新農建設和農業發展水平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新農村建設的價值分析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指的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技術教育,對農村勞動力的挖掘、培訓及合理使用,從而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養出實際所需的各層次人才基本過程[1]。積極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夯實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人才基礎。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對農村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構和優化,是一項典型的復雜系統工程。有效開展新農村建設,人是關鍵因素。廣大農民是新農村的建設主體,其知識的全面性、意識的先進性、建設的主動性直接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因此,大力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能夠夯實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基礎。
2、提高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質量效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及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形態轉化升級的背景下的必然選擇。提高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農業現代化基礎上的農業經濟發展是關鍵。大力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有助于實現從傳統作業型農民向現代智力型農民的轉變,有助于實現從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的轉變,進而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3、保障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可持續性。
新農村建設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工作,是多個建設對象共同組成的長期工作,相比傳統發展模式下的項目牽引式農村投資和建設模式,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一種投資相對較少、經濟和社會附加值較高的實踐活動,并且具有收益遞增性特點[2],能夠通過農村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形成新農村建設關鍵要素的長效保障機制,進而保障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可持續性。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源及其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第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律體系有待進一步豐富,在制定頂層法律保障體系的同時有必要進一步細化操作層面配套法律體系的建設,并增強各法律體系之間的兼容性;第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缺乏長效投入機制,社會化主體在投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市場化激勵不足,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的績效評估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第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建立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政府成為了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資本投入主體、開發教育主體,受經濟效益和市場激勵制度的制約,企業、農業科協、高校等機構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參與程度不足,這種開發主體的單一性導致了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內容等開發模式的單一性;第四,農村人力資源教育體系與農村人力資源教育需求缺乏協調性,以高等院校為主體的農業人才培育機構提供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難以有效滿足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多層次需求;第五,傳統模式下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農村人口流動機制不利于農業人才的自由流動,也難以通過人才的流動發揮知識、技術、管理等農業發展要素的擴散效應和增值效應;第六,科技興農戰略成為現代農業以及新農村建設戰略指向的背景下,面向科技型農村人力資源的政策支持體系尚不完善,限制了農業科技人才創業、農業科技成果價值實現。
三、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
大力促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人力資源開發,結合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以及影響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應強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制保障、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機制、建立政府引導基礎上的多主體參與模式、建立農村人力資源多層次教育體系、形成農村人力資源自由性流動機制、推進農村科技創新性激勵機制。
1、強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制保障。
縱觀日本、韓國、德國等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完備的法制體系建設是上述國家提供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績效的共同要素,因此,強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法制保障也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需要積極借鑒的寶貴經驗:第一,從法制建設的高度規范和明確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各利益相關者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第二,在制定頂層法律保障體系的同時有必要進一步細化操作層面配套法律體系的建設,并增強各法律體系之間的兼容性。
2、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機制。
人力資本投入具有典型的收益滯后性和溢出效應,完備的資金投入機制是有效開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的重要保障,應進一步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機制:首先,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規范化投入機制;其次,在政府投入為主的基礎上,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放大政府投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杠杠效應;最后,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績效的動態評估機制,從而為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投入的強度和結構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3、政府引導基礎上的多主體參與模式。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促進新農村建設以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石,應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多主體參與機制:第一,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鼓勵各級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行業協會、教會及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參與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中,從而發揮不同培育和開發主體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的資源互補性;第二,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準入制度,實現開發主體的動態評價和調整制度;第三,轉變財政支持模式,將財政撥款、發放補貼和優惠貸款等直接面向農民的支持模式向面向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主體的支持模式轉變,從而形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長效機制。
4、建立農村人力資源多層次教育體系。
根據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從教育層次、教育內容、教育平臺等方面建立農村人力資源多層次教育體系:首先,在教育層次方面,積極構建農業專業學校、農業職業技術學校、高等農業專業大學等面向不同層次農業人力資源教育對象的教育層次體系,從而滿足各層次農業人力資源教育的需求;其次,在教育內容方面,堅持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教育和農業經濟管理知識教育雙軌制體系,既提高農業人力資源的技術水平,也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型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管理知識的教育提高農業人力資源經營理念先進性;最后,在教育平臺方面,積極利用互聯網模式下各種移動和智能終端為平臺開展農村人力資源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靈活性和效率性。
5、形成農村人力資源自由性流動機制。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既是知識的創造主體,更是知識成果的重要載體,因此,建立人才的自由流動機制本身能夠通過知識和技術的流動實現知識資源的增值,人力資源的流動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源開發和提升途徑。形成農村人力資源自由性流動機制,一方面,應建立農村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提供農村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給的交互平臺,夯實農村人力資源流動的市場需求基礎;另一方面,建立新型農村人力資源流動制度,例如可以大力推進農村人力資源身份證管理模式,從而提高農村人力資源流動性。
6、推進農村科技創新性激勵機制。
農業科技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3],農業科技人才是關鍵。在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總體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匱乏的現實背景下,應積極推進農村科技創新性人才的激勵機制: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財政補貼等形式強化對科技型農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強化對農業科技型人才和人才團隊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業科技人才創業、提高農業科技研究與開發投入強度,通過農村科技創新性激勵機制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李忠東,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共服務部門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7625-17627.
[2]孫巧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72-74.
[3]岳杰勇,新農村建設中的青年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8,07:73-75.
[4]張曉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農業經濟,2006,12:28-29.
作者:馬紅莉 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