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文明下產業體系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障礙因素分析
從目前狀況來看,許多企業對生態產業的內涵認識不足,即便采取了環保措施也是一種被動選擇。企業缺乏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來發展生態產業與實施綠色營銷。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受到以下因素制約:一是經營思想落后,環境保護意識薄弱;二是對生態產業的投資力不從心。
2.優勢因素分析
第一,宏觀環境與政策優勢。盡管在政策操作層面還存在著一些障礙,但是宏觀環境已經確定了生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相關的優惠政策也陸續出臺。加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屬于基礎性、公益性項目,是國債投資的重點。烏江流域內的貴州省提出了堅持生態立省戰略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烏江流域建設生態產業有了社會環境和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使得烏江流域在全國江河流域的生態建設中走在了前列。
第二,產業生態基礎。烏江流域的農業生態基礎是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規模化建設和環境保護與治理而逐步形成的,即通過農業生態園建設,帶動農業生態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發展。
二、烏江流域生態產業體系的構建思路
烏江流域的生態產業體系構建必須從客觀情況出發,結合烏江流域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歷史和現狀,不僅要興建生態工業園區、采用清潔生產的工業技術,更要在原有產業的發展基礎上進行產業的生態轉型,再以政府的政策和法律為支持,以生態社區、生態管理建設為保障,全面建立烏江流域的生態產業體系。
1.環境優勢產業升級換代
自然環境條件依存度高的一類產業,如現代農業、旅游業以及越來越受市場青睞的生態型房地產業等。烏江流域具有優越的光熱、降水、物種多樣性、自然景觀等條件,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與生態服務業得天獨厚。烏江流域的自然經濟產業要根據市場需求和自然條件及時升級換代,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提升生態工業與生態服務業產品的質量,以生態和諧為理念,提升與發展生態產業,把環境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2.傳統工業的生態轉型
烏江流域現有的傳統工業應通過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等技術手段,對相關的產業按照生態工業的要求進行改造、重組,加強企業之間的上下游協作,延長產業鏈,推動污染產業的換代升級,使傳統產業的發展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目標。
3.集約化發展資源型加工業
依托烏江流域豐富的煤炭、礦產、氣候等資源條件,引進發展技術含量高、高度集約化、污染可有效控制的現代資源型加工業,通過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發展能迅速提高區域經濟總量、污染可控制在規定限度和范圍內、通過高新技術產業鏈條的產業群將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其主要特點是資源密集、技術密集、集約發展、高物耗、高經濟效益、污染有效控制。
4.孵化培育新興高技術產業
新興技術產業有別于傳統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看好、目前還處于小規模幼年發展階段的特點。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這些特征,新興產業需要進行孵化才能成長和壯大,如制藥、生物等。這類產業的主要特點是在烏江流域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較好。
5.培育發展生態型服務產業
生態服務產業將引導傳統服務業內涵、目標和形式的根本轉變。烏江流域培育發展生態型服務產業包括以下三方面:以咨詢、信息、產業孵化、研究開發、環保產業等為主的經濟服務業;以傳統第三產業、培訓等為主的人文服務業;以土地、水體、空氣等生態環境恢復和維護產業為主的自然服務業。
三、烏江流域生態產業發展的模式選擇
用生態農業原理改造現代農業是現代農業的出路。因此,基于烏江流域的主體功能區劃分和生態產業體系的構建的基礎上,烏江流域的生態產業可選擇以下幾種發展模式。
1.生態農業
第一,區域循環模式。通過區域范圍關聯產業的投入產出關系,促進區域專業和合理分工,形成具有特色的區域循環型生態農業模式。第二,能源綜合利用模式。烏江流域農業發展區域主要以山地為主,具有發展立體農業的條件。要通過普及立體種植技術,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大田作物主要進行三元結構的輪作復種、間套作與養殖業結合,通過過腹還田、直接還田、沼氣發酵等途徑,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完成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循環利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杜絕秸稈焚燒,控制面源污染。第三,生態養殖模式。烏江流域的農業發展可采取農牧結合的畜禽養殖模式。在禽畜養殖和大田作物種植中找到結合點,建立基于農牧的畜禽養殖業生物鏈,形成經濟微循環體系。
2.生態工業
烏江流域的工業發展應以現有產業為基礎,進一步加強能源、優勢原材料新興支柱產業,做大做強傳統支柱產業,大力發展以民族制藥。
3.生態第三產業
烏江流域應發展以生態旅游、綠色商貿、生態物流為重點的生態服務業。烏江資源豐富、風光旖旎,在沉寂了數百年后終于迎來了煥發生機的時刻。應該緊緊抓住時展提供的機遇,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重新規劃烏江流域的發展道路,在這片處于三峽庫區一級支流地位的土地上,率先建成國內領先的流域生態產業發展范式,使其成為三峽庫區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作者:楊莉華馬文斌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