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增加農林類大學生的專業歸屬感,實現雙贏局面。從“三農”角度考慮,目前,我國農林科技人才匱乏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農林類院校大學生在畢業后不愿意回到基層工作,就是因為他們對“三農”問題沒有深層次的了解。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中,學生通過下鄉就農業對農村進行考察、就農情對農民進行訪談、就專業知識開展宣講會等一系列活動,更直觀地感受和認識農林類專業的特色及這些專業在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政策導向中的優勢。
2.激發農林類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實踐能力。很多農林類院校學生由于對所學專業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農林類專業沒有一個好的就業前程,所以在校期間,很多學生寧愿選擇轉入金融學等當前較為熱門的專業,或者對所學專業抱有一種輕視的態度。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使農林類學生意識到我國國情、社情、農情的發展需要他們以及幫助他們看到自我價值所在,從而使這種心理上被重視的滿足感轉化為實際中對于專業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暑期“三下鄉”活動中,農林類院校學生培養了遇事思考、勤于動手、善于溝通等多方面實踐能力,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由此可見,農林類院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二、農林類院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
(一)農林類院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優勢
1.突顯專業學科的特點。近年來,國家對“三農”問題愈發重視,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更應該堅持貫徹落實“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的口號,而農林類院校的學生更是首當其沖的。農林類院校專業主要包括農學、茶學、林學等,雖然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農林類院校也逐年增設了文學及理工類專業,但相較于其他院校而言,農林類專業仍是農林類院校的優勢專業。在需要學生深入農村進行服務的“三下鄉”活動中,農林類院校的學生更能夠學以致用,將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為服務三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農林類的大學生相對于其他院校而言,在學科專業等方面更有優勢。
2.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相對于金融、計算機等熱門專業而言,農林類專業學雜費用較低,并且獎助學金比例較高,因此,很大一批來自農村家庭的子女在升學時會選擇農林類院校就讀。他們大多不是獨生子女,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相較于生活在城市家庭中的學生,他們更愿意走進基層服務農村,更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并且對農村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感。
3.擁有豐富的實踐基地。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長期穩定有成效的開展下去,必須通過院校的力量與當地村委進行聯系,通過定期開展活動加強雙方的溝通,多方式地豐富實踐內容。農林院校一般都處于城市的城鄉結合部,面積較大,在校園內或校園附近有許多農村社區,且具有一定面積的農林實踐基地。這樣一來,學生省去了舟車勞頓之苦,同時也節省了活動時間。在“三下鄉”活動開展的時候,農林類院校的學生更有機會進入有合作的基地進行實踐,不僅能夠方便管理,而且可以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活動當中。
(二)農林類高校大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不足
1“.三下鄉”實踐活動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仍然有個別高校對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期對學生采取流放式的管理,少過問甚至不過問,活動后期又急于追求實踐成果的宣傳,實則毫無意義。另一方面,“三下鄉”活動時間較短,在交通上費時費力,又考慮到暑期的特殊天氣,學生走到實踐地點時已經筋疲力盡,對實踐的熱情度早已降低。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積極、不主動,大多流于形式,走個過場,實踐過程中大多存在懶散、消極的狀態,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學生僅僅為了完成任務而在實踐單位蓋章,并未達到思想教育、培養綜合素質以及促進社會化的最終目的。
2“.三下鄉”實踐活動學生參與面不廣。調查表明,參加過“三下鄉”活動的人數較少,約有2/3的在校大學生沒有參加過這項活動。由于暑期“三下鄉”需要的活動資金較大,參與人員不便于管理,組織活動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各大高校或學院組織的“三下鄉”活動不僅隊數有限,而且每隊人數有限,導致能夠獲得機會參與的同學寥寥無幾。同時,為了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取得一定成果,院校往往挑選一些成績較優異或者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干部組成核心團隊,而忽略了其余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時所需要的幫助與支持,這樣就導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參與面較低的局面。
3“.三下鄉”實踐活動針對性不強。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強調實踐與大學生自身專業知識相結合,開拓一些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基地,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掃盲和衛生宣傳上,要把掃文字盲和掃意識盲結合起來,把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結合起來,把送文化下鄉和送文明下鄉結合起來。而當前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同時由于缺少老師的指導,實踐過于盲目,往往局限于只是挑選了一個較為簡單普遍的主題,進行了粗略的調查研究,而沒有根據所學專業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所以得到的調查結果對“三農”問題而言用處不大。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到農林類高校大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不足,這樣以后才能更好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三、改進農林類院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建議與思考
(一)健全保障機制,保證農林類院校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健全農林類院校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保障機制需要從制度、人員和資金三個方面落實。首先,農林類院校需要高度重視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成立專項領導班子,每年撥付固定資金以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其次,政府應該給予學校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讓農林類院校能夠擴大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規模,以確保更多大學生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實踐中來。最后,院校也可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與當地企事業單位聯系,通過幫助企事業做宣傳或學生進行自愿無償服務等形式得到資金或物質資助,建立“共贏”的長期合作關系。
(二)加大指導力度,確保農林類院校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由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地點各異、時間不一、形式多樣等原因,對于參與實踐的學生不便管理,因此,在鼓勵學生參與實踐的同時,也要做好相應的指導工作,每支“三下鄉”實踐隊伍都要安排指導老師。由于“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時間一般不會很長,學生應進行每一階段的成果匯報,在活動中如果遇到了專業方面的困難,可以及時與指導老師商量解決辦法,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在實踐中由于解決問題方式不正確而做無用功。有了學校和老師的大力支持,學生參與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效果會進一步提升。
(三)發揮新媒體作用,增加農林類院校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農林類院校學生自身對社會實踐的認識存在誤區,因為還未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學生對于實踐的思考層面僅僅局限于參與之后可以給自己帶來哪些實質性的好處,而不是自主地意識到社會實踐對于自身能力會有怎樣的提升。因此,農林類院校在平時的教學工作當中就要有著重點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政府可以通過多個平臺宣傳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社會實踐動員大會;利用新媒體(微博、QQ、人人等)平臺展示“三下鄉”活動成果并分享學生的活動感悟,促進交流;舉行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攝影、感悟等方面的比賽。以湖南省為例,政府利用近年來網絡宣傳發展迅猛的優勢,已連續多年通過網絡新媒體舉行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展等活動,不僅擴大了宣傳社會實踐的力度,相應的也增加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農林類院校學生發展以及“三農”問題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活動能夠使學生對中國國情擁有全新的認識,改變其價值觀,培養其主動走進基層、投身服務農村的事業中來。但是要使活動意義更加彰顯,仍需要農林類院校進一步聯合多方支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
作者:譚卉朱葉劉峻峰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