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農業模式研究及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生態農業模式的概念及類型
生態農業模式概念的界定。生態農業模式的產生與生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密不可分,它是生態農業理論逐步形成及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改進與完善的結果。自1970年美國土壤學家AlbrecheW.提出“生態農業”的概念開始,其相應模式的研究與推廣工作逐步在世界各地開展起來。中國的“生態農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并逐步得到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也逐漸被賦以生態經濟功能并走向系統化和工程化。由于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學術界對生態農業模式的定義較廣,不同的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對其內涵進行勾畫。90年代初期王兆驀先生定義了“生態農業模式”的概念,認為生態農業模式是整個生態農業籍以組裝和運行的藍圖,是各組成要素在整個系統網絡中的地位和相互循環關系的具體表達閣。生態農業模式可被抽象地認為是物質、能量、信息等要素在空間、時間和數量方面的最佳組合和選擇或視為某宏觀區域內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經濟動態模型[4];生態農業模式是用于實現和發展生態農業系統功能的各種具體生產要素(包括自然、社會、經濟技術因素等)的最佳組合方式,或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效益的實體。
綜合各種定義及生態農業實踐看,生態農業模式是1項系統工程,是實現生態農業系統功能(包括社會、生態和經濟三大功能)的技術手段,是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具體運用和表達方式,它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旨在建立農業生態復合系統,并確保農業生產系統內物流、能流和價值流的合理流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三大功能的協調統一。生態農業模式的類型。在一定區域內建設生態農業,首先要根據區域總體特點,選擇對資源高效、永續利用的主體模式,并在模式建設過程中逐步完善一些小型的農業經濟實體(模式)[s〕,這就涉及到選擇或構建具體的生態農業模式問題。由于生態農業系統本身及其組成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目前尚無統一的分類體系,但表現出一定的完整性。
生態農業模式可根據區域規模、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及主產品或主要產業3種分類標準加以劃分川,即按生態農業建設的區域規?;蛐姓墑e劃分為生態農業市、生態農業縣、生態農業鄉、生態農業村及生態農業戶等;按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劃分為平原型、山區型、丘陵型、水域型、草原型、庭院型、沿海型及城郊型等;按主要產品或主要產業劃分為以1種主要產品或產業為主的專業型和至少以2種或2種以上的產業或產品為主的綜合型。生產實踐中可結合生態農業建設的特定區域因地制宜進行具體劃分,如根據模式遵循的生態學原理或進行生態經濟規劃分區遵循的原則等進行分類[aj。
2生態農業模式的機制研究
生態農業模式機制包括模式的形成機理和模式的內在功能機制兩大部分,模式形成機理主要包括對模式產生的歷史和資源狀況、模式發展前景及其各種影響因素、模式存在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和討論,現有研究表明,模式的產生最初往往不是科學家有目的地按照有關生態經濟學原理科學設計而成,多數表現為“農民生產實踐創造~科學家總結、完善”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生態農業模式的區域特點限制其示范推廣價值。1999年全國首批51個生態農業建設試點縣階段性驗收總結材料表明,對模式形成的描述缺乏科學系統分析,模式建設者則難以得到有效地啟發或指導。模式的內在功能機制主要包括模式本身的物流、能流和資金流情況、模式構成(模式的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模式效益(包括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其綜合效益)、模式優化途徑等內容分析,這部分內容多為研究單位或研究人員對各地代表性模式所做的研究工作,常為地方生態農業模式建設者所不熟悉,使其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及時交流,從而限制了模式的推廣及效益的發揮,因此加強模式研究、模式建設和推廣環節間的交流對整個農業生態建設效益的高低至關重要。
已有研究對生態農業模式的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對模式結構、功能、效益等方面評價,其中功能和效益評價是模式評價重點,同時兼顧其他方面的合理性。模式結構合理與否對模式構成要素間的能流、物流狀況及其轉化效率乃至模式的生產力高低都具有重大影響,評價生態農業模式結構功能的好壞主要從模式的物種結構、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已有的研究因難以搜集合適、有效的量化評價方法,在結構評價過程中主要采用生態學、經濟學有關原理的戰略或戰術模型進行分析和描述,如模式物種組成(種類及其比例關系)及其各組成物種之間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結構上的食物鏈關系、各自的生態位功能、對自然資源(如光、土地和水資源等)的利用合理性等;模式功能評價主要分析模式能流、物流和資金流動情況,采用能量投入產出分析法選用相關指標對模式能量利用率(光能)、系統能流密度、系統產投能結構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目的在于判別模式能量流動的合理性。
分析模式物質循環狀況時多將模式劃分為不同的組成子系統如物種子系統、土壤子系統等,分析各子系統物質輸入、輸出狀況特別是大量元素N、P、K等循環狀況,比較分析物質循環率大小,其目的在于評價物質投入及其利用合理性。資金流是農業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判別模式合理與否的關鍵因子,其評價內容包括模式各物種子系統及整個模式的資金投入產出狀況,計算和比較模式經濟效益的高低等;模式效益評價包括對模式的生態、社會和經濟3種效益類型及模式綜合效益的評價,生態效益指模式對土壤理化性狀、模式內部小氣候因素變化、模式構成物種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狀況、模式養分利用效率等的影響,分析和評價這些生態指標以比較和判別模式生態效益的優劣,社會效益包括產品供給、勞動力占用狀況等,經濟效益指模式建設的投資回收期、經濟收益等,綜合效益評價指標主要是對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旨在探索某一區域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兼顧的較理想的生態模式。評價方法是搜集一些已有模式評價案例,選擇上述生態、經濟和社會3方面的相關指標運用數學或系統的分析評價方法進行,在系統中指標個數可由用戶根據需要調整。模式優化的目的是對現有模式進行“整改”,建立1個功能符合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結構合理的生態經濟系統。對模式進行優化是l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生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模式的優化和設計也是生態農業模式建設者應努力掌握的配伍、協調、干預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對現有模式進行優化要系統分析其運行過程中結構的合理性(資源利用是否合理、模式運作目標如何)、功能效益的優劣等,關鍵要找出存在的問題,在優化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為模式合理優化提供目標限制,模式優化也可在對流域或區域進行總體規劃的基礎上作局部或細節調整。
3問題與建議
生態農業模式研究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生態農業模式種類繁多,全面抽象上升困難,模式研究目前多停留在單個案例分析與評價階段,今后對生態農業模式的研究要逐步模型化,增強模式的普通指導意義,使模式建設能按照設計施工。生態農業模式研究除包括結構、功能、效益研究外,還應對模式的區域適應性機制進行系統評價,加強對現有生態農業模式的技術參數和適用條件研究。生態農業模式的營養結構表達相對困難,加強模式的營養結構研究也是今后生態農業模式研究的重點。從全國各地生態農業建設的經驗看,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研究方法多為簡單概括性的描述,近年來一些學者嘗試引入系統量化的分析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和經驗,如用主元分析進行的聚類和因子分析,用灰色系統模型預測整個系統變化和利用哈密頓函數求得生態經濟系統的最優處理等,實際生產中已有運用線性規劃方法研究生態經濟模式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如一些學者根據區域生態和資源特點,對生態農業模式進行了總體的生態經濟規劃和設計。
同時一些新的量化研究方法也逐步引入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或發展模式的研究中,如生態農業模式設計的物元分析法和模式結構的環分析法等,近年來環境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開始應用于生態農業模式研究中,如在相同技術、投入與自然條件下采用土地資源折舊法可對區域各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篩選和評價川,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由于生態農業模式建設是1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建議加強和完善當前生態農業模式建設過程,一是建設生態農業模式要以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及區域所處的各種社會、經濟技術資源為參考,注重模式的區域規劃,建立系統的生態農業模式評價數據庫作為模式建設的依據,從而提高模式建設效率。
浙江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1999年承擔了農業部生態環境推廣項目“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專家支持系統”的研究工作,該系統將集成全國生態農業縣建設(主要是模式建設)的數據信息和專家知識,提高生態農業模式建設的科學性;二是生態農業模式建設應在依托政府部門的同時,結合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對現有各種模式進行篩選、優化并作適當結構性調整,緊密結合市場,重點建設和推廣具有自然、社會、經濟適應性好且生命力強的生態農業模式;三是逐步提高各種重點建設模式的高科技含量,積極發展科技含量相對較高的生態農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