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從業人員建設職業道德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加強以職業道德教育為主義內容培訓是筑牢職業操守閘門的有效方式
從新聞從業人員的構成上看,新聞從業人員來自不同的地方和學校,所學的專業不同,年齡層次不一樣,人生觀、價值觀存在差異。特別是許多新聞單位招聘了大量的聘用人員,他們由于不是體制內人員,是名副其實的“新聞民工”,隨時可以跳槽。由于人員構成的復雜,加之新聞職業道德教育的不足,使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僅僅是把從事新聞工作當作求生的飯碗,忘記了媒體的社會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成為金錢和物質利誘的俘虜。從一些新聞單位的體制、機制上看,編采和經營未嚴格分離,反而是采取編采促進經營的體制、機制,下設的記者站主要任務也是從事經營和發行。這樣的體制機制容易導致采編人員為獲取組稿費和更多經濟效益,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拉廣告、寫專題上。由于利益驅動,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就會不擇手段地拉廣告、寫專題。在這種情況下,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甚至新聞敲詐的情況就容易發生。從外部環境看,有些新聞串串——打著通訊員的旗號,實際是專門從事搞有償新聞和新聞敲詐的人員,拉攏新聞單位的從業人員一起去搞有償新聞,實施新聞敲詐。真假記者沆瀣一氣,嚴重影響了新聞單位和記者形象。從新聞從業者自身來看,有的從業者素質低下,濫用輿論監督權利,以負面報道相威脅,脅迫單位、企業拿錢消災。一些單位、企業因自身有問題,又怕被曝光,不得不拿錢消災,這樣就縱容了有償新聞和新聞敲詐事件的發生。針對以上情況,新聞單位就有必要建立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嚴格實行采編與經營相分離,記者站不得從事經營活動。除了主管部門要求參加的新聞業務培訓、崗位培訓外,新聞單位要建立自己的一套培訓制度,利用采前會、編前會、采編例會以及各種會議,反復向新聞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堅守職業操守,守住道德底線,擔負社會責任,做一個思想正、作風正的新聞人。同時,新聞單位要堅持從業資格制度,對凡從事采編業務的新聞從業人員要組織他們參加從業資格培訓、新聞崗位考試,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職業道德。對不合格人員堅決清除采編隊伍,保證新聞從業人員隊伍的純潔性。
二、遵循相關的規定和制度,是新聞從業者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的制度保證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從事新聞職業應有相關的從業規矩,這是保證新聞從業者正確行使采訪權、報道權的有效措施之一。在2013年《新聞記者培訓教材》中對新聞記者入門闡述了這樣幾條在采訪報道中記者應遵循的職業倫理方面的“軍規”:一是要遵循合法性原則。媒體、新聞記者與其他社會組織、公民一樣,有義務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遵守法律、法規是新聞媒體、新聞記者“最低底線,從事新聞職業要學法、懂法、守法。法律的實施過程也是道德的傳播過程,我國有幾十部法律法規涉及新聞傳播的機構、內容、從業人員和傳播行為,是保證新聞職業規范實施的外部約束力量,也是進行新聞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二是要遵循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真實、準確,竭力尋找事實真相,不策劃、不制造事實或推動事實的發展,準確敘述事實,不夸大其詞,不杜撰事實,不對事實進行文學想象。真實性原則已寫入許多國家的職業規范中。三是要遵循客觀性原則。記者只敘述事實,不在消息中對事實以人口吻加以評論或對事實的性質做出判斷;平衡呈現事件所涉及的事實和觀點,不適用片面的消息來源;對于報道中受到批評的當事人,給予答辯的機會。四是要遵循社會責任原則,維護好公眾利益。五是要遵循不損害公民合法權益的原則。新聞報道應保護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不得揭人隱私,不得誹謗他人。應尊重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利。六是要遵循減少傷害原則,尊重和保護未成年人、老年人、女性、殘疾人等特殊人群。七是要清正廉潔原則。新聞記者應謝絕報道對象的財物饋贈、免費旅游等。不參加可能影響職業行為的活動,不從事與新聞報道無關的兼職。八是要遵循禁止關聯交易的原則。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應明確區分廣告和新聞報道,新聞報道中不能出現模糊兩者界限的內容,若無法避免,在報道中應予以說明。九是要遵循回避原則。當所采訪和報道的事實,以各種方式涉及當事新聞記者或編輯利益時,當事記者或編輯應該回避,不參與采訪和報道。十是要遵循更正與答辯原則。新聞記者應理性對待個人或組織以正當理由對相關報道提出申訴和異議,全力配合并促成媒體向當事人提供答辯的機會,完善媒體投訴和申訴渠道,發現嚴重失實、誤導性或歪曲的報道,立即以顯著的方式更正,澄清事實,公開致歉。媒體若不同意更正或給予答辯,應在一定期限內通知當事人,并提出理由。以上十條“軍規”,是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必須堅決予以貫徹落實。除了遵循以上十條“軍規”外,新聞從業人員還要嚴格遵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和單位的規章制度,從制度上保障新聞從業人員遵守新聞職業道德。
三、建立社會和外部監督機制,是加強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有效舉措
新聞從業人員道德失范,除了教育培訓缺位、制度建設不規范,不完善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和外部監督的缺失。因此,加強社會和內部的監督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報紙、期刊、電視主管、主辦部門雖然出臺了一些監督管理的辦法,譬如:公布舉報監督電話,將從事搞有償新聞,搞假新聞和新聞敲詐的人員列入不良從業記錄等,但由于一些新聞單位放松了監督,對上級的規定執行不力,起的效果不是很明顯。筆者認為:建立社會和內部監督機制是加強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有效舉措。從社會層面來看,對新聞從業人員的監督十分不夠,認為本身就是從事輿論監督的人員,行使采訪報道是他們的權利,對他們的監督是其主管部門的責任,社會監督起不了作用。這種態度,助長了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濫用輿論監督權利,導致了虛假新聞、新聞敲詐等事件的發生。因此,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十分必要。那么,怎樣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呢?筆者認為:首先,應在當地報紙、電視、網站上公布本單位新聞采編人員名單、職務以及舉報電話,提高新聞單位的透明度,有關部門和人員凡發現采編人員有從事有償新聞、虛假新聞和新聞敲詐的行為可以時時舉報,新聞單位接到舉報后,要立即調查核實,并將核實情況,查處情況向舉報單位和個人回復。其次,在紀委、監察局、新聞出版局以及記者聯系的一些重點單位聘請社會義務監督員,請他們對記者的采訪活動進行監督,及時指出和糾正記者的違規行為,將違法行為納入調查和查處范圍。第三,建立記者聯系單位信息反饋制度,對記者所固定聯系的單位發放調查表,設置有關是否遵守新聞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每月或每季度進行調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查處。從內部層面來看,有的單位沒有建立監督機制,或監督制度沒得到真正的落實。因此,筆者認為:新聞單位必須建立內部監督機制,單位紀檢監察部門要切實履行責任。發現新聞從業人員在報道中有有償新聞嫌疑的稿件,及時找有關責任人和相關部門核實。一旦查實,及時進行查處。對接到舉報的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也要進行及時調查和查處。除了發揮好單位紀檢監察部門作用外,單位分管領導也要對分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監督,以個別談話、業務交流等方式敲響警鐘,防微杜漸。此外,還可發動單位所有人員互相監督,只要情況屬實,就可向單位紀檢監察部門和有關領導反映。我想,如果建立起這樣一個社會和內部的監督機制,讓監督機制真正落到實處,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就好收到實效,有償新聞、虛假新聞、新聞敲詐的事件就會大大減少。
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新聞管理部門、主管主辦單位、下屬新聞單位、廣大新聞從業人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任重道遠。但我們堅信,隨著新聞從業管理的日益規范,自上而下新聞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新聞立法提上議事日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一定會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作者:陳江單位:巴渝都市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