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聲樂教學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素質教育的本質在于全面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啟動相應的措施,調整相應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已經在中小學教育課綱中比較明確地實施了,作為原本是“副科”的音樂教學而言,目前收效還是比較明顯的。本文就結合實際情況對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聲樂教學進行簡析。
【關鍵詞】中小學;聲樂教學;素質教育
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的整體素質,摒棄應試教育中針對中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片面強調文化知識的學習,忽視其它社會知識、生活知識的有效補充等情況進行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中。針對部分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匯總性分析發現,其中針對中小學生全面開展素質教育的研究還是比較具體的。
一、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聲樂教學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雖然教育界一直以來強調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在中小學階段中長期是處于“弱勢”狀態,不僅有的學校在安排這些課時的時候沒有一個有效的系統規劃,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的中小學中,由于師資力量的缺失,導致了這些課程根本不能有效按照教學大綱安排授課,因此在一定范圍內讓這些課程成為中小學學生學習過程中有名無實的課程內容。相比起其它課程來說,由于音樂教育不需要過度地依賴輔助教學工具,因此在一些中小學中開展音樂系統教育的環境還是比較理想的。而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在素質教育的延伸過程中,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了解也在不斷加深,現階段中小學音樂教育已經比之前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都明顯豐富不少。政府相關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為了緩解師資力量不足等現象,的確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對中小學音樂老師的分配和落實老師福利待遇方面做出了一些積極的努力,這樣也就讓那些偏遠地區的中小學能夠比較成規模、成體系地開展音樂教育教學活動。
二、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聲樂教學面臨的困難
雖然目前無論是校方還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完善教育資源分配和改善教學環境上提供了諸多便利,但是筆者對部分中小學開展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深度研究之后發現,在現階段中,中小學聲樂教學的確還面臨著一些比較尖銳的問題。其一,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導致中小學對聲樂教學產生抵觸。按照《音樂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對歌唱教學是有比較規范的要求和規定的。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早稻田大學兒童心理學研究所研究員龜山慶吾先生曾經說過“每個人的天賦是有差異的。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學好語數外。讓音樂、美術進入全面系統的學習狀態下,能夠全面發掘孩子的特長。”基于這種理論,很多教育界人士在音樂界專家的推動下,對中小學音樂進行了所謂大刀闊斧的調整。但是殊不知,這種專業性極強的音樂教育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別說是學生了,專業知識稍微欠缺的老師都難以有效掌控局面。在這種“夾生飯”局面的影響下,最終的教學效果如何就可以預見了。通常意義上來說,在這種教學中都比較強調以審美為核心,那要求老師們在講解欣賞曲目的過程中,到底是以誰的認知為標準來進行曲目的選擇呢,如果以老師的個人喜好來作為判斷標準,那么最終出現的結果勢必誰是老師所講解的內容與學生所了解的內容完全不會形成交叉和共融。例如,在某小學,老師放一首管弦樂合奏,讓學生聽完音樂之后按照音樂內容寫故事,完全不用考慮作品中包含的樂理知識,像體裁啊、曲式結構都不用考慮。這種類似于盲人摸象的教育行為,看似是在強調教師的專業知識功底,但是如果假設老師自己還沒有弄清出到底單三部和副三部有什么不同的情況下,又怎么能夠給學生講明白呢。據筆者對部分音樂老師進行溝通所知,就算是音樂專業的畢業生,這點做得也是不太盡如人意的。其二,教材版本的不統一導致教學系統規劃呈現斷層。與其它文化課內容不同的是,作為音樂課,教材內容的設定是有很大的彈性空間的,在這種彈性空間的實施過程中,就造成了部分教材內容根本不能夠形成有效銜接。因為不同版本之間對于相關知識信息內容的重點認定完全不相同,因此一旦學生在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出現錯位學習的話,那么其樂理信息知識的了解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斷層。
三、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聲樂教學的糾偏措施
梳理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聲樂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可以發現,雖然表面上來看是老師在內容講解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能力上的不足,但是從本質上來分析的話,其實仍然是因為師生對素質教育的本質沒有形成有效認識所致。關系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能力的有效提升,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嚴肅地重視這個問題,有的放矢地采取錯所加以解決才能扭轉目前的局面。一是,豐富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聲樂的興趣。從國家教育政策、方針的制定與執行來看,雖說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準備將藝術學習添加到學科考核中,但目前沒有步入軌道,全民還處在被高考制度統治的狀態,特別是不發達地區。現在的孩子從小學就參加各種奧數補習、外語培訓班,中國家長在進培訓班這種事上是不落人后的,推廣藝術教育的教育者們要如何讓家長覺得花一下午或一天的時間去學習合唱或是打擊樂是正確呢。當下的教育體系中缺的不是學藝術的人、而是環境。中國的中學階段對于學術藝術氛圍的營造太淺淡,大環境對藝術的忽略導致個體對藝術的不重視。而且學藝術這種事、本來就是花錢又花時間,在目前不改變升學制度的情況下盲目地推行柯依達音樂理論體系,個人覺得是不樂觀的。某些一、二線城市的重點中小學早就開始普及素質教育,在這些學校,不管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逐漸地形成了對藝術教育學習的共識、學校可以有良好的硬件設施和師資配備去實現教學環節、而家長也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持孩子的藝術學習。所以,這不是想推廣就推廣的、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在差一點的學校,唱多聲部能把單聲部指揮好已經不錯了。其實筆者個人觀點認為在中小學階段開展基于專業性較強的聲樂教育,對中小學生而言并沒有太強的針對性,只要是在這期間幫助學生樹立起一個正確的樂理知識概念與氛圍就已經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了。二是,完成教材內容的有效統一。教育教學方式之間存在的差異可以理解,教材內容信息上出現的分歧也容易化解,但是這些所有的交叉性信息在整合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的一個原則是內容的完整性必須保持一致。即便是在教學過程中選取的曲目并不相同,但是基本樂理知識也應當完全一致。比如筆者在進行一堂介紹民歌體裁課程教學的時候,并沒有一上來先講一堆理論,而是借助學校周圍不遠的一條小河的存在同學生們聊天,大家愛不愛家鄉呀,有什么想要給老師介紹的景色呀,這些學生就開始七嘴八舌了,紛紛將這條有什么都講解清楚了,筆者順著問河的情況,給他們幾分鐘七嘴八舌介紹自己下河摸魚之類的事,然后就說既然這條河那么美,咱么一起來學唱一首有關它的歌,好嗎?如此簡單的一個引導,就讓學生對于民歌形式有了一個比較系統化的認識,可以預見,在學生日后接觸民歌題材之后,最先反應過來的必然是那條小河,然后是那場并不精彩但是內容豐富的討論。借助這種方式而延伸出來的教學,即便是教材之間出現了缺失,但是樂理也完成了有效統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階段開展聲樂教育的確需要具有良好的環境,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這樣工作的開展與延續需要校方、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參考文獻:
[1]陳孝余.“審美”理念內質及其音樂教育達成芻議(上)[J].中國音樂教育,2014(01).
[2]程之伊.論聆聽中事件型音樂作品的意義建構[J].中國音樂學,2013(02).
[3]王耀華.熟、背、析、研——《中國民族音樂》教學體會[J].中國音樂,2012(03).
作者:焦亦慧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