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等教育在具有特定同質性的同時,還具有異質性,甚至更多地表現為異質性。正是這種異質性決定了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特色。換言之,高等教育受一國政治、經濟、文化制約的外部關系規律決定了一國高等教育深深根植于本國社會之中,打著深深的國家和民族烙印。而由于國家之間往往有著不同的經濟形態、政治模式和文化傳統,進而不同國家的高等教育也便具有了相應的特色。正如有學者所言,“我們的教育是建立在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上的,我們的實踐和理論不是西方教育的應聲蟲。”[2]考察世界高等教育圖景,我們可以觀察到民族特色的明顯存在。如果否認高等教育的異質性,就不存在今天所謂的英國模式、德國模式、美國模式及中國傳統。綜上所述,當前的世界高等教育呈現了復雜的多元面相,在表現出差距特征的同時還具有明顯的多元特色面相。進而,任何單一的視角和分析框架都不能反映當前世界高等教育圖景的全貌。同時,各國之間客觀存在的差距及高等教育的同質性決定了交流與學習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而不同國家高等教育特色的存在及高等教育的異質性決定了世界高等教育生態的多樣性,更決定了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獨特性和非同一性。
“中心———邊緣”模型與“借鑒———依附”式發展
對于當今世界高等教育圖景,我們習慣用產生于世界體系分析領域的“中心———邊緣”或“中心———半邊緣———邊緣”模型來加以描述和分析。正是因為這種習慣和對差距的強調,我們很少去深入思考這一模型在描述、分析世界高等教育圖景方面的適切性。“中心———邊緣”模型是建基于高等教育的同質性的。它將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納入到一維的分析框架內,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用同一種運行邏輯來考察。客觀上講,“中心———邊緣”模型直觀地刻畫了各國在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上的差距,以及基于這種差距所形成的發達高等教育系統與欠發達高等教育系統之間的結構性關系。但同時,“中心———邊緣”模型的一維視角放大了高等教育的同質性,忽視了高等教育的異質性,把高等教育的多樣性以一種隱秘的方式排除在分析框架之外,進而,“中心———邊緣”模型也就不能真實地反映世界高等教育的全貌。用這一模型來識讀當下的世界高等教育圖景也是不適切的。進一步講,“中心———邊緣”模型內含一種結構性關系。以美國為代表的居于中心地位的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占有世界大部分的教育資源,產出世界大部分的教育成果,主導著國際學術規范和學術標準的制定,建構著世界高等教育體系。同時,他們也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向世界其他國家輸出其教育模式,將欠發達的高等教育系統納入到自身建構的特定體系中,按照自身建構的學術標準與規范評價、認證其他國家的學術成果,按照自身認可的高等教育發展邏輯審視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心———邊緣”模型具有殖民的意味。對于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來講,如果持這一模型來識讀世界高等教育圖景,那么必將走上“借鑒———依附”式發展的道路。現實的情況也正是如此。諸多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自覺運用“中心———邊緣”模型來識讀當下的世界高等教育圖景,并在尋求自身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套用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模式和路徑,丟棄了本國的傳統,忽視了本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從而走上了一條“借鑒———依附”式發展道路。在本國的高等教育實踐中,他們將獲得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學術認證、與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教育機構的合作作為招攬“顧客”的“賣點”,他們按照發達國家的學術標準來評定本國教師取得的學術成果,并作為其教師職務晉升的重要指標等等。這一切都說明“學術殖民主義在行動”[3]。顯然,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如果遵循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進行實踐是不可能實現超越的,反而會淪為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附庸。同時,由于各國具有不同的社會背景,一味按照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進行改革不僅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甚至會造成本國高等教育的“走樣”而失去特色。
“差距———特色”模型與“借鑒———超越”式發展
如前所言,差距并不是世界高等教育圖景的唯一特征,差異更能表達世界高等教育的真實面貌。我們在承認差距客觀存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各國的高等教育特色。因此,我們必須擯棄“中心———邊緣”這種一維模型,采用“差距———特色”這一多維模型去描述、分析世界高等教育圖景。不同于“中心———邊緣”模型,“差距———特色”模型是一種承認差距又關注特色的多維分析框架,符合高等教育同質性與異質性共存的本質特征。只有采用這一模型去識讀當下的世界高等教育,我們才能看到一幅真實、全面的高等教育圖景,而不是一幅被主觀扭曲了的世界高等教育圖景。在“差距———特色”模型的鏡頭里,雖然各國之間存在著水平差距,但它們之間并不是中心與邊緣的關系,以美國為代表的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也并不是黃金樣板而具有普適性。同時,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自身的特色也在這一模型之下得到了觀照,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自身特定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狀況也得到了尊重。總之,在“差距———特色”模型之下,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被放置到了一個合理的位置,世界高等教育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與“差距———特色”的世界高等教育格局觀相對應的發展道路便是“借鑒———超越”式發展。“借鑒———超越”式發展是這樣一種發展路徑:在正視差距與尊重本國歷史傳統和現實條件的前提下,通過借鑒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實現對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超越。它與“借鑒———依附”式發展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借鑒———依附”式發展把達到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當下的水平作為發展目標,對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學習是為了復制其模式,而“借鑒———超越”式發展是以超越為目的的,向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學習并不是為了復制其模式,而是以此為最終實現超越的手段。顯然,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只有走“借鑒———超越”之路才能最終實現真正的發展。可以說,“借鑒———超越”式發展是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尋求發展的唯一選擇。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幾次轉移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試想,如果沒有超越,德國就不會代替英法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美國也就不會代替德國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基于前文的論述,走“借鑒———超越”之路是當下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我們必須在正視我國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之間客觀存在的差距的前提下,樹立明確的本土立場,全面研究高等教育強國,提煉高等教育強國的“教育真實”,結合我國歷史傳統與現實條件合理運用,最終實現超越。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充分認識到我國高等教育的世界價值與民族價值,充分挖掘自身客觀存在的精華與特色,在堅守這些精華與特色的同時對其加以包裝推向世界。
(一)立足于本土的借鑒與超越作為高等教育后發國家,向美國等高等教育強國學習、借鑒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道路上繞不開的環節。但是,由于一國高等教育深深根植于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民族性格之中,在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過程中必須牢牢立足于本土,嚴格遵循本土化原則和超越指向。在過去的實踐中,我們經常丟棄本土意識,將美國高等教育視為金典樣板而照搬其做法。這種照搬不僅沒有帶來發展的結果,反而引發了更多、更為復雜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忽視了高等教育的異質性和高等教育具體實踐的整體關聯性,對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碎片性經驗進行了直接的嫁接。這種不考慮文化差異和整體性的直接照搬必將造成同一做法在不同“場域”的功能異化。因此,對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學習和借鑒必須充分考慮本土適應性問題,必須以是否具有本土適切性作為是否借鑒、引入的根本標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單純的形式模仿而走向深層的模式借鑒。同時,借鑒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超越才是最終指向。因此,在借鑒別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還必須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制度與措施創新。沒有本土化的借鑒不可能發揮正功能,而沒有借鑒基礎上的創新也不可能實現最終的超越。此外,在借鑒與超越的道路上,我們還必須明確另外一個問題。我們所謂的別國先進經驗到底是什么?是表層制度與具體實踐抑或其他?我們認為,所謂的別國先進經驗是隱藏在高等教育表層制度和具體實踐背后的高等教育“真實”,而這種“真實”是指隱藏在高等教育表象背后,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高等教育傳統等因素影響下,高等教育發展的線索。它包括兩部分:其一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高等教育傳統等因素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其二為高等教育主導者在化解高等教育難題、調整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真實考量。而正是由于一國高等教育的“真實”隱藏在紛繁復雜的表像背后并受多種因素影響,在探尋并借鑒別國高等教育“真實”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堅持整體研究的原則。如顧明遠教授所言,“只有從文化研究中才能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的本質。”[4]我們只有透過高等教育的制度表層,深入其文化內核,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他國和本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邏輯,進而也才能實現合理的借鑒與有效的超越。
(二)面向世界的堅守與展示高等教育的異質性決定了世界高等教育模式和形態是多元的。如果說世界高等教育是一朵美麗的鮮花的話,那么“欠發達”的高等教育系統則是這朵鮮花上不可缺少的花瓣。同發達高等教育系統一樣,欠發達高等教育系統具有特定的世界價值和民族價值。這種世界價值和民族價值并不因其在世界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弱勢而消解。正是這些根植于特定土壤的高等教育模式與形態的存在,世界高等教育生態才維持了多樣性,并充滿活力而共同向前發展。因此,在國際高等教育交流中,欠發達高等教育系統并不是單純的學習者,還應當是一個自身特色與優勢的堅守者與展示者。堅守不僅是大學基業長青的基本保證,也是高等教育欠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應當秉持的基本原則。在學習和追趕過程中,我們需要保持必要的固執和堅守,秉持、傳承自身的傳統與特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建設適應中國社會條件,滿足中國社會需要的發達高等教育系統。同時,我們也應當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與優勢,通過合理的包裝展示給世界其他國家,以此來搶灘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吸聚國際高等教育資源,并參與國際高等教育學術規范的架構。總之,在差距與特色共存的世界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中,作為高等教育后發國家,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準確識讀世界高等教育圖景,并選擇“借鑒———超越”式發展路徑,在立足于本土向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學習以實現超越的同時,堅守自身的傳統與特色并加以展示。
作者:董向宇單位: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