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經濟融合中文化企業驅動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前正是“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關鍵時期,統籌文化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微觀層面上文化企業承擔起了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社會重任,其參與意愿和競爭能力對融合的深度有著重大影響。從文化成本視角出發,探討文化企業的內外部因素如何影響其行為和能力,并以Y縣的成功發展經驗為借鑒,將有助于得出如何驅動文化企業積極參與文化經濟融合中來的結論和建議,助力文化產業繁榮壯大。
關鍵詞:文化經濟;文化企業;融合;文化成本
■引言
文化與經濟相融合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物質文明達到空前高度、精神文明迅猛發展的重要標志??倳浿赋?,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要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確保文化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作為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微觀組織基礎,文化企業的參與意愿和發展能力則至關重要。因此,從理論層面上探討文化與經濟融合過程中以文化企業為代表的行為主體究竟受到何種機制的驅動,以及如何影響其參與文化產業的行為意愿或決策,將更有利于梳理清楚驅動行為主體良性參與到文化與經濟融合中的關鍵點,從而為科學的政策設計奠定基礎。
■文獻綜述
(一)文化產業及文化企業的發展與困局
一個社會系統良好的發展模式應該是文化生態和經濟生態和諧共進,以文化促經濟增長、以經濟促文化投放,形成自相協調的循環系統[1]。文化的推廣宣傳和運用能夠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為人們提供相應的服務以及特色產品來達到互利共贏的最終目的[2]。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很多地區政府無論在資金投入還是政策扶持上的力度都較弱,致使文化產業處于自發狀態[3];且在經濟發展中無法充分開發利用文化元素,有產業無文化或有文化無創意,項目建設、產品開發缺乏文化品位,經濟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4]。作為文化產業的微觀基礎,文化企業是名副其實的民族文化“操刀手”,更是進行全球文化競爭的中堅力量[5]。然而“羊群效應”卻使得很多文化市場參與者在并不了解文化項目及其內涵的前提下扎堆冒進,受到了非理性因素的干擾[6],文化企業不成熟、角色定位不清晰、行為導向短期化等問題亦涌現了出來。
(二)以文化成本解讀文化與經濟融合
作為文化與經濟領域新興交叉學科,文化經濟學則聚焦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文化現象和文化問題[7],為文化企業的市場動機和行為偏好提供有力的印證和解釋。當人們對成本界定的視野不再囿于“物”的范疇時,同樣在文化經濟學中就存在著“文化成本”,它是指經濟主體為了創造一定的價值,而不得不必然要作出的文化投入或付出;也可以說是人們信奉或遵從某種習得的文化信念或價值觀體系時所放棄的最高的心理或貨幣代價,一般包括認知成本、認同成本和心理成本等內容[8]。伴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只有當新事物、新方式所帶來的收益大于文化成本時,決策者才會選擇采取策略以更有利的姿態進入文化經濟,以實現經濟要素和文化要素的融合。故本文將從文化成本的視角出發,力求找尋能夠影響文化產業的重要參與主體——文化企業相關文化成本大小的關鍵要素,進而建立起降低文化成本、引導企業行為、提升企業效益從而促進經濟與文化良性互動的有效路徑。
成本要素之一的文化成本是文化企業行為趨向的關鍵驅動力,接下來從文化成本的主要構成——認知成本、認同成本、信仰成本三個方面,淺析降低它們三者的大小進而影響到文化企業行為的路徑。
(一)區域環境的開放性對文化企業認知成本的影響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各區域有該區域人民群眾在經年累月當中沉淀下來的、接受并學習到的民俗風情、價值觀念、宗族信仰、行為習慣等,文化也表現出了區域性的差異。個人或組織要放下抵觸心理、摒棄原有的思維定式,并開始學會以正向的心態去面對新文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的,即為文化成本中的“認知成本”。像一些沿海區域的城市,與封閉地區不同,人文環境更開放,塑造了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文化背景,普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做出改變的意識更強烈,學習能力也更強,自然認知成本就更低。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區域環境的開放性對文化成本中的認知成本具有重要影響,通過提高區域的開放性以降低認知成本,對于文化企業而言,定位于一個更具有開放性的環境中,能幫助其更迅速地順應新技術和新方式,為文化企業的經營注入新活力。
(二)文化項目的可建設性對文化企業認同成本的影響
如果說降低認知成本是為了讓個人或組織以更低的代價、更容易地接觸并了解新事物或新生產方式,那么降低認同成本則是為了消減個人或組織在內化這些新事物或新生產方式的阻礙,提高項目落地的可行性。我們認為文化項目的可建設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觀測:1.是否構建主導項目主導項目是一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抓手,往往可以借此發展打開市場、擴大名聲,由此以點帶面完善產業建設。從各個申報上來的文化項目中篩選出有抓手優勢的、有領頭作用的、有發展前景的重點項目,將有利于增強文化項目的可建設性。2.是否創造投融資的有利環境在國家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大潮流下,資本早已聞聲而來,建立起多元化投資結構、拓寬文化產業項目投資渠道,搭建招商平臺,多渠道、多方式推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吸引各種資本共同參與文化產業項目投資開發。3.是否形成了文化產業集聚借助集群效應,通過相互之間知識的共享、網絡外部性的輻射促進群落內的每一個組織共同發展,亦可以從分工協作中降低交易成本。例如近些年談論較多的“文旅特色小鎮”,從基本層次的文化旅游、再到文化展示、進一步擴展為文化體驗與互動交流,在逐步完善特色小鎮內涵的同時也是在延展整個文化產業集群,壯大了文化項目。由此我們得出結論2:文化項目的可建設性對文化成本中的認同成本具有重要影響,通過為文化項目的可建設性創造出有利條件,可以降低企業文化成本,提高文化企業投身于經濟文化融合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企業的長效發展性對文化企業信仰成本的影響
我國文化企業短期性行為較為明顯,很多地方的文化產業建設更是淪為當地政策“作秀”的表現,一旦資本褪去、政策到期,便有可能出現文化園區無人問津、文化企業解體的局面。這從長遠來看大大傷害了企業力求扎根于文化領域獲取長遠經濟發展的決心,這種決心背后所付出的成本即為信仰成本。我們認為,真正刺激文化企業是否具有長久競爭力的根源不在于資本的多少和政策的力度,而在于文化企業的靈魂——創新與創意,只因文化產業的本質特征在創意,文化企業的核心自然就更在于此。而創意產品、品牌理念、人才素質和新技術的運用將有助于塑造并形成文化企業的創新創意能力。由此,我們得出結論3:是否具備長效發展性對文化成本中的信任成本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加強創新型人才培育、加大創意文化產品研發投入、樹立文化企業品牌意識,并積極引入新時代新技術,可以充分提升文化企業基于長遠發展視角的生命力,建設文化企業自身根骨,降低信仰成本,從而提高文化企業經濟效益。
■結語
文化產業的繁榮印證著文化與經濟融合的成果,文化企業更是致力于挖掘優秀的文化資源、激活潛在的創造力,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的過程中微觀層面的重要基石,要想實現文化與市場的無縫對接,文化企業發揮出應有的積極能動性就顯得十分必要。引入文化成本作為分析視角,我們認為區域的開放性、文化項目的可建設性以及企業自身的長效發展性會對認知成本、認同成本、信仰成本產生重要影響,如果立足于這三條影響路徑從內外部激勵文化企業,將大大降低文化企業的文化成本,提高其競爭實力和積極性,從而推動更深層次的價值轉換與融合。
參考文獻
[1]林朝霞.文化產業大生態觀建構與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5,21(01):61-74.
[2]張姜濤.區域文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現代交際,2018(23):66-67.
[3]楊承玥,劉安樂.貴州烏蒙山區民族文化與經濟協調動力機制及模式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1):190-193.
[4]李海艦,王松.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09):5-14+25.
[5]楊蕙馨,艾慶慶.全球文化產業競爭下的文化企業社會責任[J].廣東社會科學,2014(01):28-36.
作者:馮弋江 單位:江西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