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會計信息失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會計信息失真對企業和社會所造成的危害是方方面面的,究其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觀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觀因素,也有企業管理制度不嚴密、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差、專業素質不高以及企業內部為追求自身利益,個別領導不懂《會計法》等諸多因素。
1.會計法規系統不健全。雖然新《會計法》、《企業會計制度》及《企業會計準則》相繼頒布實施,但隨著新經濟業務的不斷出現以及建立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國在會計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
2.社會監督不力。
3.企業內部監督不力。一些企業的領導由于不懂《會計法》,為追求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弄虛作假,逃避國家有關法規和紀律的監督,而會計人員又受單位負責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難堅持原則,履行會計的監督職能。
4.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不高。
二、會計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
失真的會計信息所帶來的損失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彌補的,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困惑和擔憂也未必能夠在短期內從陰影中擺脫出來,這就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帶來了隱患和危害,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破壞投資環境,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會計信息失真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投資決策,損害了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打擊了他們的投資信心,影響資本市場正常發展,破壞了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流動。
2.導致稅利和其他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企業歪曲會計信息的動機是多樣化的,但總體來說不外乎是借此為個人或小單位撈取好處,其結果是將應歸屬國家或集體的資產竊為已有。
3.破壞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企業的生產經營離不開及時準確的各種會計信息,如產品定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成本,再如賒銷政策的制訂,又應依據顧客的財務狀況及以往償付貸款的情況。如果會計資料不實,企業管理當局勢必難以做出真確的經營決策,導致資金短缺、效益低下、持續虧損,嚴重的影響了我國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嚴重阻礙我國市場經濟穩定健康、快速的發展。
4.助長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諸如貪污挪用、行賄受賄、腐化墮落、權錢交易等,大多數通過做假賬,將一些不符和法規的支出合法化。
三、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
(一)針對內部原因的對策
1.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就是幫助管理層實現其經營方針,保護單位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資產流失,保護業務經營信息和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一個單位要實施內部控制,重點應當在組織結構及會計記錄、資產保護等環節。一是組織結構控制。根據內部控制的要求,完善內控制度首先要從本單位的組織結構開始,在確定和完善組織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不兼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單位的經濟活動應遵循五個原則,即授權、簽發、核準、執行和記錄。二是會計記錄控制。會計記錄反映經濟業務發生、處理和結果,會計記錄控制就是保證會計信息反映及時、完善、準確、合法。三是資產保護控制。資產保護控制主要包括接近控制和盤點控制兩種。接近控制主要指嚴格控制無關人員對資產的接觸,只有經過批準的人員才能接觸資產。盤點控制是指對實物資產進行盤點,并將盤點結果與會計記錄進行比較,盤點結果與記錄不一致,可能說明資產管理上出現錯誤,浪費、損失或其他不正常現象。
2.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從“人”這一根本角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二)針對外部原因的對策
1.會計準則的應用要避免出現隨意性,縮小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的出入。首先,會計準則的制定,應有超前性和科學性。要注意協調好各方面的相互制衡關系,使各方面的利益能在準則中充分體現。其次,參照國際會計慣列的趨勢,盡量減少會計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序和方法的多種選擇性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在進行會計確認和計量中,要依據會計確認和計量的標準對會計事項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不能憑主觀臆斷。
2.改善會計工作的客觀環境。首先要研究歷史資料,充分估計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力爭事前控制會計信息不實的問題。同時,要大力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做好扎實的基礎工作。
3.加強外部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強并完善會計、審計、證券等法律體系,使得有法可依,在重視仁治的同時,必須加強法治。要提高審計工作質量,提高社會公眾的信任度,提高審計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加大懲罰力度,對違規行為要從嚴處理。
4.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真正實現政企分開,從體制上杜絕由于行政干預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應制定一套全面、完善的考核指標體系,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并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注重考核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勵機制,對經營者進行年度業績考核,應結合CPA的審計報告和及國家審計報告。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考核,也應全面,不能只突出財務收支,還應從整體的社會效應,企業整體實力,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程度,環境保護程度,產權保護狀況,社會治安狀況等綜合考察。
5.逐步推行會計委派制。會計委派制是指政府會計主管部門依法向國有企事業單位或政府機關派遣或任命會計機構負責人,在單位或上級部門領導下,負責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工作,保證單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它代表了會計制度規范化方向,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改革模式。現行的會計制度,容易形成會計人員對企業的依附,導致財務監督的弱化和財務管理的混亂,對企業發生的經濟違法違規現象,財務人員不能實行很好的監督職能。實行會計委派制后,會計人員的任免、經濟效益、有關的福利待遇等均與服務單位分離,人事和經濟上的獨立,才能使會計人員獨立的行使會計職能,履行會計監督權,從制度上有效的遏制消極腐敗現象的發生,促進廉正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