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會計監督和監督會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論述分析了對會計的監督職能和如何監督會計的工作這兩個問題的概念,以及有關《會計法》和國家政策規定對這兩個問題在具體工作中的規范操作。
【關鍵詞】會計監督監督會計
會計的職能之一就是監督經濟活動,稱之為“會計監督”?!稌嫹ā分刑岬降摹皶嫳O督”從其主要內容來看,所講的則是對會計工作的監督,雖然二者有一定的聯系,但其監督的主體與客體均不同,是兩回事。對兩種不同的事,運用同一個概念進行表達,在討論問題時容易產生“問花答瓜”的現象。為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筆者把對會計工作的監督稱之為“監督會計”。
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曾經出現過“要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和“三年不算賬,錢也不會跑到國外去”的局面,會計監督蕩然無存;對照現實,改革以來,則出現了會計工作基礎薄弱、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歷史與現實均告訴我們,我國經濟生活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無論是會計監督還是監督會計問題始終存在。特別是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后,又對會計監督與監督會計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基于此,本文想就這些問題提出粗淺的意見。
一、關于會計監督
新修訂的《會計法》沒有明確提到會計監督職能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是否具有監督職能的問題,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際問題。實際上,會計自誕生之日起,就同簡單管理監督聯系在一起。在今天,在市場經濟所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環境下,會計監督不僅存在,而且它所要履行的是一種現代管理所需要的監督。
《決定》中指出:“公司制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公司制核心。要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會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會計要不要和怎樣發揮其監督的職能?怎樣才能使公司治理結構安排達到預期目標?關鍵問題是公司治理結構中各有關方面的責權利的安排。實際上,企業作為一個契約的結合體,它包括簽約、履約、計量和評價、再簽約等一系列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的計量、評價與監督工作都離不開會計。會計作為控制信息系統,它在減少信息不對稱,以使所有者及債權人掌握更多信息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它是企業得以運行的重要一環。
那么,會計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應監督些什么?具體地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在反映基礎上進行監督。公司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利潤的多寡是被公司經營管理活動各方面情況所決定的。針對國有企業的現實狀況,《決定》要求每個企業必須重點抓好成本管理、資金管理、質量管理,這是切中時弊的。上述的各種管理都離不開會計,因為企業會計系統的每個環節均是一個控制過程。此外,會計還可以對公司的損益進行獨立衡量。會計上的利潤指標及其占有資產百分比指標等等,雖不是十全十美,卻具有“獨立性”可加以證實,是比較客觀的。
(二)對經營管理者的業績進行考核、監督與評價。經營管理人員是受雇用的,要使公司能夠有效地運行,管理者必須盡心盡責,因而對管理者進行必要的監督,這是公司治理結構中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應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對經營管理者進行監督?十分重要的是要對經營者的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如果不對經營者經營業績進行考核與評價,我們所說的對經營者的監督也往往會流于形式。為此,應當建立科學的企業經營者評估機制。但現實上企業經營業績的考核與評價指標一般應以財務指標為基礎,如會計所提供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動信息等指標,均是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會計可以通過提出這些指標,反映情況,回答是否完成任務。這就是會計的監督。
(三)對物質利益分配的執行進行監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計劃經濟體制相比較,它不僅是一種分散決策、通過價格實現資源配置的機制,更為本質的東西是激勵和約束機制在資源配置的背后起根本性作用。市場經濟的確是一種分散決策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觀察到的信息,把從一個腦袋的決策變為千百萬個腦袋的決策,這是同計劃經濟一大根本的區別。但人們為什么愿意發現、獲得并利用信息,是因為它可以從中得到物質和精神上的回報,這就是市場經濟背后的激勵。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監督仍然是會計最基本的職能,而且同以往的簡單管理監督對比,其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一種現代管理所需要的監督。
二、關于監督會計問題
前面已提到,企業是所有者、經營者、政府、債權人以及消費者和公眾之間一組契約的集合點。在這些契約中,會計數據及其監督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會計數據是由會計人員生成的,這里就存在著這樣的前提,即會計必須以獨立、客觀的觀察為基礎,在不受其他管理人員控制的前提下提供客觀、公正的會計信息,才能切實做好會計的監督工作。那么,難點在哪里呢?由于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的所有者同企業經營者是分離的,從而出現了所謂兩種控制主體。它們之間的物質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又不會完全一致。就后者而言,它們之間的期望值和目標會產生重大差異。作為經營管理人員組成部分的會計人員,同樣存在著動力激勵和約束問題。由于利益驅動,任何環境中的會計人員總是會偏向于企業的利益,有時甚至會為企業的利益不擇手段。這就是當前會計工作中所存在問題的“癥結”。在公司制企業中,監督會計的工作必須多管齊下、全方位地進行,要防止“真空地帶”或是“監督的盲點”。從內容上來講,既要包括會計人員行為的規范,又要有會計程序與方法的規范;從方法手段來看,既要有法律與行政的手段,又要有經濟和道德的手段;從監督的主體來說,除了會計人員的自我約束外,又要有政府的監督、社會的監督和企業內部的監督,等等。新修訂的《會計法》對監督會計已作了明確又具體的規定。
(一)會計人員的自我監督(約束)問題。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生成的,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可靠性的關鍵一環在于會計工作人員的自身。會計人員如何才能做到自我監督?相當重要的方面必須加強會計行為的研究,而我們以往在這個方面是很薄弱的。
(二)會計人員市場的培育問題。通過社會對會計監督是十分必要,但光靠社會審計是不夠的,應有多種辦法。比如說,我們還應當注意高級會計人員市場的培育。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競爭機制對會計人員的監督作用。
(三)企業內部監督會計問題。對于企業內部的監督會計問題,現實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就是內部控制。誠然,內部監督會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內部控制的內容豐富,它還包含內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內容,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在理論上必須搞清楚內部控制、內部會計監督、監督會計、內部審計等之間的關系。因為理論上的混亂必然會造成實踐的盲目。更為重要的是,內部監督會計的工作還應該具體與制度化,以便利操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999-09-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3]會計法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