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會計會計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會計準則的主要特征
(一)明確“決策有用”的財務會計報告目標。新準則明確提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而且特別強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二)重點規范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而不是記錄。會計工作應由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四個環節組成,過去的會計制度重記錄與報告,特別是記錄,輕確認與計量,具體表現在詳細的規定會計科目設置與運用(賬務處理)。而新會計準則在基本準則中大量使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而且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正文基本不涉及具體的賬務處理,會計科目和主要賬務處理作為《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的附錄。可見新準則更重確認、計量與報告,輕記錄。
(三)報表重心的轉變。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增大盤存法的作用。傳統報表的重心進一步由利潤表轉向資產負債表。在新會計準則中以資產負債表為主導,收益確定的混合模式也發生結構性變化,交易法與盤存法相結合,盤存法的作用增大。具體表現為平常基于交易確認收入、費用等要素,期末除進行傳統的賬項調整外,還通過對部分項目按公允價值計量,并進行較為廣泛的減值測試,從而對日常按交易法確認的結果進行調整。
二是“收入費用觀”進一步轉向“資產負債觀”。20世紀二十年代,現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股權集中,大股東要考核經營者的經營業績,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確定經營者。這時,會計本質上不是一個計價的過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費用的配比過程,資產負債表淪為成本攤銷表,企業資產的價值不能得以真實反映(如在資產負債表中有大量的待攤費用),計量屬性主要采用歷史成本。20世紀七十年代后,人們更重視資產負債表所提供的信息,逐漸從“收入費用觀”轉變為“資產負債觀”,這也成為我國新準則制定的主要依據。在資產負債觀下,損益表成為資產負債表的附屬產物。為了反映資產、負債的真實情況,提高信息的相關性,在資產負債觀下,主要計量屬性采用公允價值。我國新準則的制定基本上采用了資產負債觀,在許多具體準則中,可以看到“公允價值”的運用,并成為這次會計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四)增加了新的會計計量屬性。新會計準則對計量屬性做出了重大調整,除了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等已有計量屬性外,新準則特別增加并強調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不再強調歷史成本為基礎計量屬性,全面引入公允價值、現值等計量屬性,其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
(五)會計業績開始由利潤轉向全面收益,引入利得和損失的概念。將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變動表作為基本財務報表,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職業判斷的要求提高。要求會計工作充分披露管理者的意圖,需要全面掌握企業的真實情況,重視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這也給會計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重點。
二、新會計準則背景下的會計理論教學
1、會計理論在教學內容上既要與國際接軌,又要兼具中國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與國際會計準則一致的部分,除了講解其背后的理論知識外,更要對理論知識所涉及到的背景資料多加搜集和介紹。另外,在注重會計準則國際化大趨勢的前提下,還要提醒學生我國出于實際國情,對會計準則所做的一些創新和調整。這可以看成是中國特色的成分,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市場相對成熟,而我國是新興的資本市場,制度環境與國外差異較大。
2、會計理論在教學思想上要貫穿信息觀。會計的最終目的是向各利益相關者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高質量的主要特征是能夠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就是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反映到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求學生堅持遵守會計準則的原則性,同時還要有具體情況具體處理的靈活性。尤其要注意不能假借遵照準則條文行違規之事。因此,像會計準則中實質重于形式的思想理念一定要堅實地嵌入學生的腦海,努力提高學生的業務素養。
3、會計理論在教學方式上要形式多樣,富于變化,努力從看似枯燥的理論中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理論教學并非大段地引經據典,如果能夠采用啟發式教學,在教學中重視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后果分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與研究,課堂避免一言堂,要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組織學生討論與評價。教師避免灌輸分錄,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要讓學生既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為什么。要改變以前只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而忽視抽象思維能力培養的誤區,教學的目標式使學生在動手能力訓練時培養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職業判斷能力,而不能本末倒置。為此,目前高校會計理論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是:會計的記賬訓練主要練習什么,會計電算化廣泛采用后練習什么,如何進行抽象思維能力的鍛煉與觀念貨幣運動描述等。當然,這一切也要求老師具備較高的學術素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4、注重能力培養。財務會計的培養目標是會計職業人,培養的能力是職業判斷能力,職業道德是職業人的必備品質。會計人員在處理經濟事項時必須運用職業判斷,這將可能使會計業務的處理存在著主觀性,使財務數據與會計信息失去可被預測性、可比性以及可靠性,從而進一步地失去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在這種趨勢下,要注重加強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在授課時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如,在講授一項新的交易事項時,可以遵循以下順序:相關交易或事項,帶來什么樣的會計問題;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有哪些;這些方法各有何優缺點;其運用有何不同的經濟后果;會計準則是如何規定的等。
5、拓寬專業,強調數學。一個學校的專業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對社會的服務方向。學校能否建立主動適應的市場機制,關鍵在于其能否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適時地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不斷拓寬專業口徑,為社會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為學生創造更寬闊的就業渠道。因此,必須根據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要求,按照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在拓寬專業口徑上下功夫。橫向上,拓寬專業口徑,淡化專業界限,按大類專業招生;縱向上,延伸專業內涵,改革傳統專業,擴大專業服務范圍。強調數學對于會計方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會計的產生與發展來看,會計學是關于數字的科學,會計通過使用復式記賬法記錄經濟業務,同時也可以將各種復雜的經濟業務放在平面坐標系中表現,人們在使用復式記賬法反映經濟活動價值流動來龍去脈的同時,完全可以通過在坐標系中不同的矢量表示資金的流動。而在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和導向下,要成為“雙師型”的專業會計老師,應該首先對新準則有一個正確深入的認識,并積極思考新形式下的會計教學新目標、新方法。
論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會計理論
論文提要:新會計準則基本與國際趨同,因而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針對新會計準則的變化和特點,提出了在高等院校如何進行會計理論教學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