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域環境經濟價值理論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區域生態經濟研究的意義
生態系統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統的支持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區域生態系統是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類對自然利用和改造過程中,往往只注重視自然資源的直接消
費價值,而忽略了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服務效益價值。人們在資源開發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有過無數次的深刻教訓,人類或一個國家及地區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生態價值
的正確認識。在目前關于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其一是經濟樂觀論,這種觀點認為社會首先必須發展經濟,才有能力負擔對環境的投資建設和治理。認為環境問題
可以在其發生后通過開發新的技術來加以解決;其二是環境悲觀論,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破壞已經達到或超過自然界的承載能力,為防止生態系統的繼續惡化,控制人類活動是根本措施。這兩
種觀點都注意到了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其觀點都帶有片面性。
環境悲觀論對科學技術進步的估計不足,只看到人類經濟活動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一面,而看不到在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可以成為改善生態環境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利條
件;經濟樂觀論認為只憑借技術進步和市場調節就能自動地解決環境問題,而忽視了生態系統本身的運行規律。為此,在經過長期爭論之后產生一種新的觀點,即生態經濟論,這種觀點認為社會經濟系統是生
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生態系統決定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最大限度。
生態系統為社會經濟提供的服務功能被視為一種資源,是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生態經濟學的發展形成一種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關系的學科,重點探索人類社會經濟行為所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的關系,
是由經濟學與生態學互相滲透、有機結合形成的具有邊緣性的學科。生態經濟學的創立與發展,對傳統經濟福利測算指標GDP提出了質疑,認為它存在嚴重的缺陷,其中末包含環境價值并不能真正反映人類
社會福利狀況。從而進行探討新的反映經濟發展指標。在研究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定量衡量問題過程中,人們提出了不少可持續發展的測量指標,如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經濟福利指標、生態足跡等
。美國從系統研究分析的角度出發,1993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建立了反映環境信息的資源環境經濟整合帳戶體系,日本科學家于1998年也提出了廣義的資源環境帳戶體系的理論框架,對生態和經濟耦合方法
進行了探討。
在研究探討可持續發展定量衡量問題中,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環境的成本與效益價值的估計和生態損失及環境退化價值的折算。因此,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成本價值的評價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問題。生態經濟
學認為社會經濟系統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生態系統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最大限度。我們距這個限度越近,經濟發展的余地就越小。人類需要一種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緊密結合的發展模式。
因此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效益服務視為一種資源,是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不合理的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對一個社會和民族來說甚至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對生態
系統效益價值的正確認識和有效管理與合理的經營利用。因此,從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出發,生態效益的價值將是21世紀社會經濟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將促使對經濟體系產生重大的改造。對
生態系統效益價值的研究和評價,可為利用經濟杠桿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提供重要的依據。
2生態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與主要內容
生態經濟學是人類對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反思而出現的,其研究對象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經濟系統,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關系及其規律,研究不僅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互相依存關系
,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子系統的存在和發展依賴于生態經濟大系統的平衡與調節機制。生態經濟學理論基礎包括了生態學和經濟學固有的理論,也包含了當今自然和社會領域中眾多學科的理論。因之,生態
經濟學可以說是目前研究領域中涵蓋十分廣泛的交叉學科之一。生態經濟學目前研究的具體內容為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特點、生態平衡與經濟平衡的關系、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關系、生態供給與經濟需
求的矛盾等。
當前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主要是:其一,生態經濟整合帳戶的建立;其二,可持續發展定量衡量的研究;其三,自然資源與生態服務功能的估價;其四,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政策建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有效管理。生態環境經濟帳戶作為國民經濟帳戶的一個衛星帳戶或平行帳戶,對反映自然資源的利用損耗和生態環境退化及環境成本的轉移十分重要,有助于增強對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過程之間關系的了解,更好地了解生態服務功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過程,從而進行科學地調整人類行為、協調人地關系。這一帳戶在一些發達國家正在建立,新的帳戶是對國民經濟帳戶體系進行糾正而產生的一種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量化指標體系,如綠色國內總產值,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標、真實發展指標等。對原有的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得到環境國民經濟帳戶,以此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信息,它能進行國內產品和財富的綠色衡量。
在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生態環境的貨幣化指標體系確定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但它又是生態環境帳戶的重要基礎,貨幣化價值分析在許多研究領域是必不可少量化衡量標準,盡管在資源環境的費用和效益方面評估和使用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定價還存在許多困難,但這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思路。生態經濟的資源環境的貨幣化研究,可定量的判斷人類或區域生態是否安全。由于人類消費自然環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均對地球和區域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只要這種利用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的壓力處在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內,其生態系統的生命就是安全的,社會經濟發展處于可持續范圍之內。而如何判定人類是否生存在區域或地球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之內呢?生態足跡的研究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生態足跡是通過測定現今人類
為維持自身生存而使用自然資產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強度。
計算是基于兩個方面:其一,是確定人類自身消費的絕大多數資源和其所產生廢棄物的數量;其二,是計算這些資源和廢棄物可轉換成相應的生物生產所需的土地面積。因此,任何一個已知人口的區域或國家,其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總面積和水資源量。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對生態和經濟的平衡與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足跡的研究可呈現管理國家和區域自然資產帳戶的一個框架。通過計算分析可以在區域或全球內對自然資產的產出和人類的消費情況進行比較,通過跟蹤區域或國家能源和資源的消費,將他們轉化為提供這種物質流所必須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與同區域和國家范圍能提供的這種生物生產土地面積進行比較,能為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產消費活動是否處于當地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內,生態環境是否安全提供定量依據。
3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價體系與方法
3.1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價流程
對于不同區域生態系統效益的評價研究,主要通過歸納總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對一個區域的生態服務經濟估價評估,首先確定生態系統類型和劃分各類型環境質量等級,如森林、草地、沼澤與濕地
、湖泊與河流、荒漠、凍原、冰川、耕地、裸土與裸巖等。不同的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功能和效益,功能效益的大小不僅與生態系統類型有關,而且與其自身質量等級密切相關。如森林、草地等系統其質
量與植被蓋度和生狀態密切相關。因之,在確定生態系統類型后,分析系統質量差異并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序列,測算各類型不同質量等級的面積,建立區域生態系統類型與質量等級信息系統。其次,分析各生
態系統類型與各等級生態功能和生態效益。一般可從生態系統的氣候氣體調節功能、水分供給與調節功能、土壤保持控制作用、養分循環功能、廢棄物分解轉化功能、生物調節與庇護功能、植物繁殖功
能、初級食物生產功能、特有生物產品材料提供、初級生產材料提供以及文化休閑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氣候氣體調節作用主要通過調節大氣化學組成及對氣溫及降水的調節和對氣候過程的生物調節作
用而體現;災害防治與干擾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對環境波動的容納、延遲和整合能力的體現,對風暴、洪水、干旱的防治與控制及對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水分供給與調節,主要功能是生態系統對
水分的保持與儲存,對水文循環過程的調節;土壤侵蝕控制與水土保持作用主要是對風力、徑流和其它運移過程的土壤侵蝕和在湖泊濕地的積累;土壤形成作用,主要指土壤的形成過程,如巖石風化和有機物
質的積累;養分循環功能,主要指生態系統養分的獲取、形成和內部循環與存儲,如固氮和N.P等元素的養分循環;廢棄物的分解轉化功能,主要是對廢物的處理及污染控制和有毒物質的轉移與分解;植物繁殖
功能主要指植物配子的移動、植物種群繁殖授粉者的供給;對生物調節和庇護作用,主要指對種群的營養及動態調節和對定居與臨時種群提供棲息之地;初級食物的生產作用,如初級生產力可提取的食物,如
魚、獵物、作物、果實的捕獲與采集,給養的農業和漁業生產;初級原材料生產,是初級生產力可提取的原材料,如木材、燃料和飼料的生產;文化與休閑功能,是可以為人類提供娛樂、美學、藝術、教育的
精神文化價值,如生態旅游等戶外休閑娛樂活動及科學研究等。
3.2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測算方法
對生態系統效益價值,主要從其服務功能入手,分析其生態調節作用特征及過程,建立模型,測算生態系統調節物質量和相應的價值,對于生態調節服務價值可運用市場替代法、防護費用法、恢復費用法等方
法評估其經濟價值,使生態效益貨幣化。
3.2.1市場價值法。這種方法是把生態環境系統看成一種生產要素,環境的優劣程度及生態效應大小體現在與其相關的生產物質量上,環境系統的變化是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變化的一個因素。通過市場觀
測和價格的變化,來度量其生態效益大小的一種計量方法,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價值計算,就是如此。
3.2.2恢復費用法。這種方法是針對那些無市場價格可以替代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或生態環境損失量的一種計量方法,盡管說資源環境是無價格的,但是由于生態環境質量的退化,所破壞的生產性資產都是
有價格的,恢復費用法就是把恢復生產性資產所需費用作為生態環境損失的最低價格。
3.2.3機會成本法。該法是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機會成本來計算環境質量變化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的一種方法。當某些非價格形態環境資源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時,采用反映資源最
佳用途價值的機會成本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
3.2.4影子工程法。這是恢復費用法的一種特殊形式,若環境破壞后,用人工方法建造新的工程來代替原生態環境系統的功能,然后用建造新工程所需費用來估算,環境功能價值或環境損失價值的一種計量方
法。
4結束語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區域生態環境差異大,不少地區經濟的發展以消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失為代價。世界銀行的國民財富指標已在發達國家逐步糾正國民經濟帳戶的指標體系,即在傳統的國民經
濟帳戶中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信息,這是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原有的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而建立環境國民經濟帳戶,能進行國內產品和財富的綠色衡量。我國在這方面應
從區域生態環境入手積極開展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對區域和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