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力成本對產業升級的影響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王海燕1焦知岳2作者單位:1.石家莊財經職業學院2.河北經貿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著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迅速成為“世界加工廠”。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勞動力成本優勢正逐漸減弱,勞動力成本上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普遍的、不可逆轉的現實。那么,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否會影響到一國的產業結構?其將通過何種機制傳導至產業結構?對一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呈現怎樣的影響?政府又將如何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本文將利用1980-2010年的全國統計數據來研究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1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
1.1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三次產業產量之間的比例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產業結構正向合理化方向變化(如圖1)。其中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從1980年的30.17%下降到2010年的10.10%,降幅非常明顯。第二產業比重則呈現先降后升、而后趨于穩定的趨勢,第二產業的比重從1980年的48.22%下降到1990年的41.34%,到2008年再次回升到47.45%。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1983年之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緩慢,之后迅速上升并在1985年超過了第一產業,到2010年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差距僅為3.61%。
1.2我國產業結構所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得到極大改善,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有:1產業間結構不合理,發達國家GDP的構成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一般不超過5%,第二產業一般不超過30%,第三產業比重是最大的,一般大于65%,而中國的產業結構明顯達不到這個標準[1]。2產業內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中初級產品與加工品比例不協調;第二產業中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比例偏低,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過大,生產多集中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依然居于主導地位,信息、咨詢、科技等新興產業比重過低。3產業發展方式過于粗放[2],產業發展中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問題突出,產業發展依然處于低級水平。
2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產業結構影響的作用機理
2.1收入機制
勞動力成本概念是從企業角度提出來的,若從勞動者角度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則意味著居民工資性收入的提高和相關福利及社會保障的改善。根據恩格爾系數理論,居民收入增加與福利改善將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具體表現為:消費模式從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消費模式轉向以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為主的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模式[3];消費等級從低附加值的基本需求消費轉向高附加值的品質消費。消費模式升級帶動產業間結構升級,即第一、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升級;消費等級升級帶動產業內結構轉型升級,即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狀態轉型升級。
2.2成本機制
勞動力成本是企業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力成本上升將壓縮企業利潤空間,通過成本機制來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勞動力成本上升面前,企業不得不進行相應的調整,要么退出市場,要么進行變革,無論企業做何種選擇,其結果都將促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企業的選擇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企業選擇退出市場,釋放出來的資源將從退出產業流向其他產業,從而引起產業間結構調整;二是企業選擇遷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這將促使區域間產業結構的調整;三是高勞動力成本對企業的“倒逼機制”[4],企業不得不進行通過創新和提高生產管理效率等途徑來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這種“倒逼機制”有利于企業產品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內升級;四是通過要素替代,即用資本技術來代替勞動力要素進行生產,其結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萎縮,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得以擴張。
3.1統計模型、指標選擇與數據來源
3.1.1統計模型
本文選用半對數模型來分析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該模型能夠反映勞動力成本上升變動百分比對各產業比重的影響情況。
3.1.2指標選擇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產業結構的衡量指標有很多,如各產業產值之比、各產業就業人數之比等,本文選取最常見的一二三次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具體來說,Y1為第一產業產值/GDP,Y2為第二產業產值/GDP,Y3為第三產業產值/GDP。按照國際勞工組織(ILO)定義,勞動力成本除了涵蓋職工的工資、所得、薪酬之外,還包括雇主承擔的職工住房成本、職業訓練成本、工人招聘費用及雇傭員工發生的稅收成本等。鑒于我國現行的統計體系中并沒有全面的勞動力成本核算數據,職工工資是勞動力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選用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作為衡量勞動力成本的指標。
3.1.3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1980-2010年各產業產值的比重和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所有樣本數據資料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3.2實證分析結果
3.2.1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檢驗來判斷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都是非平穩過程。經過一階差分后的變量數據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拒絕“存在單位根”原假設,即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為平穩過程。
3.2.2協整檢驗
為了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穩定的關系。運用EG(Engle-Granger)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確定勞動力成本與三次產業結構之間的協整方程如下:(略)。根據OLS方法估計方程計算非均衡誤差,并檢驗殘差的單整性。檢驗結果表明,模型1、2、3殘差單位根檢驗的t統計量分別為-2.6201,-3.001,-2.6403,其相伴概率值分別為0.0106,0.0040,0.0102,均小于5%的顯著性水平,因此拒絕變量間無協整關系的原假設,說明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即方程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通過上述各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以及擬合優度檢驗結果表明,模型計量結果是可信。實證研究表明:1)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第一產業比重的影響為負。從模型1可以看出,實際勞動力成本每上漲1%,使得第一產業比重減少0.0601%。2)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都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影響。模型2表明,實際勞動力成本每上漲1%,使得第二產業比重增加0.0083%;模型3表明實際勞動力成本每上漲1%,使得第三產業比重增加0.0517%。3)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第三產業的影響高于對第二產業的影響。從回歸系數上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第三產業的影響達到0.0517,而第二產業僅為0.0083。
3.2.3格蘭杰(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顯示了勞動力成本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這種均衡關系是否存在格蘭杰因果聯系還需要檢驗來確定。從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二產業比重與勞動力成本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勞動力成本是第三產業比重的格蘭杰原因,但第三產業比重不是勞動力成本的格蘭杰原因。檢驗結果表明,勞動力成本上升是第一產業比重降低、第二、三產業比重提高的原因,并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也有助于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但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對勞動力成本提升并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4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就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機理和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幾個結論:1勞動力成本上升通過收入機制與成本機制來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2勞動力成本上升與三次產業比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3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第一產業的影響為負,而對第二三產業的影響為正;4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高于第二產業;5第一、二產業比重與勞動力成本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勞動力成本是第三產業比重的格蘭杰原因,但第三產業比重不是勞動力成本的格蘭杰原因。因此,政府和企業要抓住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機遇,積極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4.1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政府應充分意識到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積極促進作用,積極創造環境支持勞動力成本上升。一方面,政府要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政府要健全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4.2強化政府服務和引導功能
政府應盡快轉變政府職能,積極發揮政府服務與引導作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要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各地政府應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特點以及產業結構現狀,按照前瞻性、科學性、可持續性原則,制定符合各自實際情況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5]。二是要打造良好的產業環境,通過完善道路、公園等公共基礎設施,強化社會治安,提高本地服務配套水平,提升文化產業的含量和層次,建立新型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等硬、軟環境的改善來提升產業發展環境。三是鼓勵組建各類行業協會和民間合作組織,加強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信息收集、統計監測、政策研究、人才培訓等服務工作,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4.3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實證研究表明勞動力成本上升對第三產業的促進效應最大,因此應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在緩解就業壓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經濟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的經濟體制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而現代服務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戰略性高端產業,是各國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現代服務業具有高增長、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特點,是農業、工業和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不僅有利于提高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也有利于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優化產業結構,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4.4重視研發投入,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政府都要重視研發投入,建立有效的研發投入機制,如科技專項配套投入機制、研發投入獎勵機制等,在科研啟動、技術研發、成果申報等方面給予用地、稅收、財政等方面的支持。企業必須主動進行學習和技術創新,加強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通過產業技術聯盟、委托研發、組建聯合實驗室、成立合資工資等多種形式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具有一定規模和研發基礎的企業應建立自己的技術研發平臺,增加研發人才和資金的投入,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國內外產業高層次人才,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引導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發展,利用本地優勢,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6],進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
4.5積極提升勞動者素質
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不是勞動力成本的高低,而是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提高勞動生產率關鍵要提高勞動者素質。一是要加強對非熟練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為我國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提供人力支持[7];二是政府和企業通過加大對教育、科研投入來培養高端人才隊伍,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儲備人力資本[8];三是運用政府政策、市場引導和企業戰略調整等途徑,積極引導高素質勞動力向現代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新興戰略產業轉移,向價值鏈高端的研發設計與營銷環節轉移,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