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省域人力資本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羅桂芳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2004年初,著眼于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產業競爭的大格局,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以福建為主體,外引臺港澳、內聯贛南、浙南、粵東和皖湘鄂,構筑以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為依托、山區中心城市為支點、以快速便捷暢通的立體交通網絡和現代通訊網絡為紐帶、以資本技術、管理、人才等生產要素流動為動脈,將區內等級不同、層次有別的行政區和各具特色的各個區域聯成一片,形成對外開放、吸引臺港澳、外引內聯、輻射帶動、連片開發、協調發展的東南沿海全面繁榮區域[1]。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必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布局,大力發展產業集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鼓勵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協同發展。通過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通過積極接續、改造和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構建生態效益經濟體系、資源保障體系、城鎮人居環境體系、農村生態環境體系、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科教支持與管理決策體系等六大體系,進一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這些新的發展目標,僅靠培育有競爭力優勢的產業集群是行不通的,在加大產業發展支持力度、提高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的同時,須更多地關注產業人力資源結構現狀與變動及相應的人力資本發展策略。
一、人力資本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聯性分析
(一)人力資本的發展促使產業結構調整
代表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因素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質量發展水平和數量結構狀況,決定著產業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和升級。人力資本的發展依賴于人力資本投資,即對教育、培訓和醫療衛生保健的投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教育投資。通過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了人力資源的開發水平,增加了人才數量,通過人才的頻繁流動、互相接觸、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經驗和信息,就產生了人力資本投資的的外溢性和擴散作用,企業能夠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時間獲得新技術,掌握行業新動態,提高管理與生產效率從而能促使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總之,一個地區人力資本的數量、質量、結構及其變動,決定了一個地區產業結構的狀況及其變動,有了相應的人力資本,才有了相應的產業[2]。
(二)產業結構的調整促使人力資本發展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變動過程中勢必會對新增或可轉移的勞動力要求具備新產業發展所必須的教育訓練水平和技術知識,而新的產業知識水平要求反作用于教育投資:要求學校加大新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企業培養和輸送質量合格、數量龐大、層次合理、種類齊全的各類專門人才;要求社會加大新技術的培訓支出,提高現有人力資源的技能水平;要求企業增加現職員工的培訓投入,旨在轉換和提高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從而確保產業新格局的形成。
總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將以現有人力資本作為基礎,而人力資本發展的質量和結構也要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相吻合。
二、福建省產業人力結構分析
產業主要可分為農業(第一產業),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
(一)福建省產業人力資源數量結構分析
福建省總體產業人力資源數量結構,從1997年的總從業人員數為1613.41萬人發展到2009年2168.86萬人,產業從業人員數增加了1.34倍,占福建省總人口數比例從49.16%上升到60.18%。通觀這近些年的數據變動,我們可從表中得出: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數在持續地下降,由1997年的781.38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48.4%,隨后逐年遞減到2009年的638.63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29.5%;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數在平穩地上升,由1997年的398.69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24.7%,隨后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775.68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35.8%;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數在緩慢地上升,由1997年的433.34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26.9%,隨后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754.55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34.8%。從以上數據分析得出,近年來,福建省的產業就業人數在不斷地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但轉移的速度相對較慢,步子還不是很大,尤其是第三產業容納的就業人數增加的速度發展得慢,截至2009年,三大產業的從業人員數比例結構分別為29.5%、35.8%和34.8%。
(二)福建省產業人力資源質量結構分析
從專業技術人員的產業分布來看:第一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數的比例從1997年的0.174%持續下降到2009年的0.107%,以2009年為例,第一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數占當年福建總專業技術人員數為3.80%;第二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數的比例從1997年的0.439%急速銳減到2009年的0.100%,以2009年為例,第二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數僅占當年福建總專業技術人員數為3.54%;統觀1997年至2009年第三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數的比例最高值出現在1999年的3.10%,隨后也漸漸下降到2009年的2.61%,以2009年為例,第三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數占福建總專業技術人員數的92.65%。通過對福建統計年鑒提供的相關數據分析我們可得出:從縱向來看,三大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數占總從業人員數的比例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表明福建省的高層次人才在總量比例上是呈遞減趨勢的,顯示福建省還只是一個人力資源大省,而不是一個人才資源強省,人力資源的質量有待于大幅度地提高;從橫向來看,福建省的人才資源多集中在第三產業里,分布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數極少,而第三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比例之所以很高,主要是“教育”和“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行業,分別占第三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數的66.83%和15.65%(以2009年為例),由此可見,福建省高素質人才的產業分布是缺乏效率的,行業內人力資源配置也是缺乏效率的。
三、福建省產業人力資本發展策略
經過對福建產業人力資源數量及質量結構分析,可以發現福建省的人力資源是豐富的,但產業人力資源的分布無法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這個戰略布局相適應,不能很好地推動海西區的建設發展,人力資源集中還過多地集中在第一產業,三大產業是平分秋色,沒有重點支持;福建省人才資源較為匱乏,近年來從業人員數在不斷地增加,而專業技術人員數在三大產業的人數分布比例都呈下降趨勢,不能滿足海西區建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因此應圍繞建設海西區的戰略構思,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來調整產業人力資源分布,促進人力的流動更加市場化,各產業各行業的人力資源配置能更加合理。
(一)加大第一產業剩余人力資源的遷移力度
福建省人口總量多,農業人口比重大,以2007年為例,全省總人口數是3581萬人,農村勞動者是1342.07萬人,占全省從業人員的66.6%,其中從事農業人數為658.08萬人,占全省從業人員的32.7%,這些數據都表明,目前仍有大量剩余勞動力資源亟待轉移,非農業化的進程還很漫長。首先應堅持農業基礎產業的地位,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實現農業產業內部的轉移,如從農業生產轉入鄉鎮企業,從農業生產轉移到農產品流通領域,從農業生產轉移到農業技術服務等。通過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角色的轉換,同時積極探索和開展農村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障等工作。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實現轉移,可保持農業的持續和穩定;其次在推進海西區建設過程中,需要大批農村人力資源轉移到城鎮產業領域中去,充實到第二、三產業,要實現這種轉移,需要一方面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開發,政府主導加大社會培訓項目的支出,如進行技術推廣、掌握多種技能的培訓等,提高農民素質;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福建省的加工制造業水平與發展第三產業,這樣才能容納足夠的農村勞動力就業。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容納更多的人力資源就業
以2007年為例,第三產業的從業人數僅為649.80萬人,占總從業人員數的32.2%。而海峽的對岸臺灣在1988年后第三產業在增加就業機會上已超過工業,當年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已達3551千人,占總就業人力的43.80%,爾后逐年增加到2003年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高達5543千人,占總就業人力的57.0%[3]。由此可見福建省的第三產業提升空間還是很大,需積極推動具有綜合生產性和高度社會性的第三產業發展,優化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對第三產業內部的產業結構進行更新換代。借助福建省區位優勢是沿海,擁有豐富的港口資源,優先發展交通、金融、物流信息等基礎性生產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業,促進各類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從傳統型的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向信息產業、知識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方向發展[4]。積極引導第三產業的高素質人才行業配置趨向合理化和高效,改變福建省高素質人才高度集中在“教育”和“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行業的現狀,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動。只有發展了第三產業,才能為第一、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提供足夠就業機會,也才能吻合福建省建設海西區的產業發展方向。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資源質量
教育能夠明顯地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使之作為人力資本而大大提高生產的效率。有統計數據顯示福建省三大產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數占總從業人員數的比例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福建省的高層次人才在總量比例上是呈遞減趨勢的,而在建設海西區的進程中,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解決這種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還是須加大教育投入。有學者就1980~2004年25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是福建省的教育投入對GDP增長有顯著的正影響,彈性系數為0.442559,說明教育投資,是實現福建省經濟持續、高速、高效增長的重要的、不容忽視的環節[5]。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教育投資的邊際收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邊際收益,故應加大教育投資在福建省GDP中的比重。政府政策引導加大正規學校教育支出、社會培訓項目支出和培訓在職人員的教育支出,倡導個人(或家庭)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從而提高福建省人力資源要素的素質。
四、結語
福建省從2004年初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至今已近八個年頭了,取得的成就也不小,但在發展進程中還是有許多的障礙,其中人力資本發展水平不夠就是主要障礙之一。本文從產業人力資源數量結構分析角度入手,發現福建省的人力資源總體數量豐富,但產業分布不合理,與海西區建設提出的產業結構發展新格局有出入,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偏少,應加大第一產業人力資源的轉移力度,切合實際利用好現有人力資本,立足于盤活現有人才資源;從產業人力資源質量結構分析角度來看,福建省距離人才強省的戰略設想還是有一定差距,且高素質人才占總各產業從業人員數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因此在人力資源發展道路上是任重道遠的,須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要通過發展教育促進福建省經濟的快速增長,發揮其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