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與經濟交融發展方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面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趨勢,切實把握好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從而更好地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與經濟交融;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中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也將日益突出。因此,把握當今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的發展趨勢,發展先進的文化產業是社會綜合實力增強的重要舉措。
一、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當今世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客觀趨勢越來越明顯。日益緊迫和嚴峻地凸現了文化的競爭和文化的力量,使經濟增長中文化的推動力越來越突出,經濟競爭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會財富中向擁有文化優勢的地區聚集越來越明顯,文化已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重要力量。文化產業將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新的增長點。首先,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在“短缺經濟”時代,人們以吃飽、穿暖等生存資料數量擴張為主,而今人們生活消費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用于物質生活開支所占的比重減少,而更多的資金開始向文化消費方向轉移。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統計,在1980—1988年間,印刷品、文學作品、音樂、視覺藝術、攝影、廣播、電視等年貿易額從950億元增到3880億元。美國文化產品的出口收入已經占其外貿總收入的38%。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群眾的文化消費也將進入旺盛期。據有關部門估算,1990年到1998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由12.1億元增加到83.7億元。2005—2006年間,我國潛在文化消費能力達到5500—6000億元左右。中國加入WTO后,隨著國際競爭的格局變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己越來越引人注目,它將成為中國經濟“從現實經濟增長率向潛在經濟增長率提升的一個新熱點”。
社會消費需求也產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要求生產出更多的文化精神產品,去滿足人們在文化上、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物質產品中的文化含量要不斷提高。實踐證明,產品中的文化含量愈高,經濟附加值就愈高。其次,從文化的角度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文化在保持意識形態屬性的同時,其產業屬性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在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的過程中,價值規律、市場機制等經濟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大,使文化產業的社會化大生產成為現實。文化產業具有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市場條件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高新技術尤其是數字化、網絡化的運用,使文化產品的生產效率越來越高,文化的傳播力越來越大,文化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文化的表現力、感召力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和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影視、音像、出版等文化產品已成為最大的換匯產品,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像美國和英國這樣一些經濟大國文化產業的GDP比重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制造業。以麥當勞為例,1968年僅有1000家麥當勞連鎖店,而今天在世界120個國家遍布2.8萬多家麥當勞餐廳。它們不僅為美國帶來豐富的商業效益,而且成為美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成為文化滲透的一種特殊形式,美國到處推銷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迪斯尼等文化生活形象,組成為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可見,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也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經濟發展中,人文資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沒有資源可以創造資源,正可謂“一遇雨露就發芽,一得陽光就燦爛”。
二、把握文化與經濟交融發展趨勢,以經濟理念促進、發展文化產業面對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趨勢,我們必須切實把握好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更好地發揮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發揮經濟在文化發展中的支撐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目標,充分體現了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是一項龐大的涉及面廣的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下,先進文化產業必須在競爭中學會生存,在競爭中做大做強,必須在遵循社會主義政治、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和規律的同時,借鑒經濟領域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將文化的商品屬性解放出來,才能轉變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首先,依靠市場經濟觀念拓展、促進先進文化產業發展。
社會實踐要求我們加快確立一系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
一是要善于挖掘、開發、利用文化資源,如通過保護、挖掘、利用人文資源,打好“名人牌”、“名品牌”、“名節牌”、“民俗牌”等,發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深刻文化內涵的特色產業,因勢利導,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實現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同時增強資源意識,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運用市場手段對資源進行優化重組,發揮整合效應。
二是增強商品和市場意識。對相當一部分文化產品,在注意其意識形態屬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作為特殊商品的屬性。因此要重視文化產品的流通環節,遵循價值規律、市場法則,善于實現“驚險的一躍”。在發展文化產業時,要注重研究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根據市場變化來組織生產,用“適銷對路”的產品去占領文化市場,引導文化消費。通過市場運作,拓寬投入和經營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做大做強先進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三是增強效益意識。文化產品的生產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時又必須講經濟效益。如果不講成本,不講經濟效益,就會失去市場,失去競爭力,社會效益也就無法實現。創作一大批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舉的文化成果,并以市場經營使其效益得到最大發揮。
注重發展提高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門類的文化品位。吃有食文化,穿有服裝文化,喝有茶文化,住有建筑文化,行有車文化,休閑有旅游文化等,著力提高這些產業門類的文化品位,注入歷史、藝術和情感的內涵,增加產業的文化附加值。這樣,不僅可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發展的文化消費需求,而且可以極大地提高這些產業的經濟效益,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進一步強化對庸俗文化的約束管理,對黃、賭、毒、迷信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背道而馳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予以專項整治,堅決打擊,使文化產業朝著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其次,依靠經濟手段壯大、推動先進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以文化藝術為生產資料的進行精神產品的生產、進入市場流通的系統行業,知識經濟時代,文化需求已形成巨大的市場,在發展先進文化產業時,必須運用經濟手段興建文化設施,廣泛開展科普宣傳、綠色網絡、教育培訓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多樣的文體活動,促進企事業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社會文化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豐富文化產業內涵,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社會文化品位,促進先進文化產業的全面繁榮和先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要讓更多的文化單位與市場接軌,走社會化運作之路,將先進的文藝產品、文藝節目、文化活動推向廣大人民群眾,形成先進的文化傳播網絡,實現文化事業的社會化,以良好的經濟效益支撐社會效益。同時要在政府繼續加大投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基礎上,激活民間資金投入文化產業,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注重運用社會化的手段推動和加快文化設施建設。做到不僅要善于建設文化設施,更要善于經營文化設施,形成“建成一個設施,培育一個主體,發展一門產業”的良性發展勢頭。依靠經濟杠桿、調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發展社會文化,塑造社會新形象必須打牢先進文化建設基礎。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在文化發展中的導向作用,適時調整財政投入結構和投入方式,探索運用信貸手段扶持和發展文化產業。拓寬渠道,逐步形成財政性投入、政策性投入、社會性投入和自身性投入相結合的投融資格局,集中力量辦大事,抓好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全國各地都在探索自己的特色之路,就發展文化產業而言,上海的思路是“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北京的思路是“民營國營同臺競爭,多元主體優勢互補”,廣州的思路是“堅持市場導向,凸現產業特性”,深圳的思路是“文化資源和企業資源結合,可持續發展和制度創新互動”,云南的思路是“科學合理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等等。
這些新舉措凸顯地域特色,促進區域文化資源的開發。不僅豐富文化內涵、發揮文化傳統、文化特色的優勢,提高區域經濟發展中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力,而且促進區域文化形象的培育,反映社會整體形象,優化經濟環境,增強歷史厚重感,形成文化焦點效應。第四,依靠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促進先進文化產業。要借鑒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加大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力度,穩步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建立科學的宏觀管理體制。要積極探索文化企業的產權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單位的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靈活高效的微觀運行機制。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文化,重點扶持一批民營文化企業,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高度重視文化力量的作用,努力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和產品服務中的文化含量,注重企業經營管理的道德和價值追求,努力實現企業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有機統一。培育特色鮮明的優秀企業文化,創造體現企業實力、展現企業形象的文化品牌,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總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是大勢所趨。文化產業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把握文化與經濟交融的發展趨勢,以經濟理念發展文化產業,加快中國文化產業融入世界文化市場體系進程,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引領文化產業新一輪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