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產業市場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奧運經濟帶動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投融資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開拓市場化的體育產業融資方式是我國體育產業市場化改革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體育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
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辦,2010年亞運會將在廣州召開,這給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同時,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體育產業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投融資體制市場化改革問題,而體育產業如何融資更是擺在我們面前須迫切解決的問題。
1我國體育產業融資渠道的歷史沿革與現狀分析
我國體育投融資的發展同我國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受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建國初期,社會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發展全社會的全民體育,從運動員的選拔培養,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和比賽的各項投入都依靠政府支出,政府作為當然投資者是必然的,這是由政府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所決定,也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競技體育投資方式。其結果是政府集中了有限的財力、國力、物力、人力,保證并迅速發展了新中國體育事業。傳統“國家投資”競技體育融資體系的特征是各級政府和系統內部的財政撥款是最主要和唯一的經費來源。在當時情況下,國家投入體制有其必然性和先進性,而且也是唯一可行的,但是政府一元化的競技體育投資體系也使我國體育喪失了社會化、經濟市場化、全民所有制化的極具生命力的發展空間和生存模式,使得我國體育運動水平同世界體育強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競技體育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體制的建立,隨著足球俱樂部制為試點的競技體育新體制的建立和推行,運動競技招標和商業性比賽不斷涌現,特別是競技體育賽事同企業和商業贊助招標的引入,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競技體育的啟動和急需大量資金的投入、項目的推進及與國際競技體育體制的靠攏和接軌創造了良機。我國競技體育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以政府有限的投入,不論體制上還是比賽安排都靠政府獨家操辦,畢竟政府財力有限,而且在市場條件影響下,投入的非持續性和低回報,使政府最終也無力承受巨額的支出,最終導致投入的嚴重短缺,投資方向的偏差,投資結構的不合理、投資效益不顯著是必然的,這些因素必然成為困擾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障礙,所以,我國體育體制的改革要進一步加快,完善競技體育產業融資體系勢在必行。
2加強我國體育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的基礎和條件
2.1改革開放創造了外部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改革,為競技體育的體制改革創造了面向社會與推向市場的機遇和挑戰,“舉國體制”發展到今天與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越來越表現出不適應性,這畢竟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靠撥款來維持訓練和競賽在當今全球只有極少數的國家還采用,而且運動水平名列世界水平落后之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破了地方行政分割,在政府職能轉變的環境下,在國家提出實施“奧運戰略”的背景下,為我國體育走向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職業化創造了條件。
2.2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社會環境隨著社會的轉型、觀念的轉變,個人經濟收入不斷提高,體育消費也不斷增加,隨著思想道德意識的發展和提高,人們需要多渠道、多方式來滿足不斷增長的文化需要,不僅吃好喝好,還要生活好,其中體育娛樂和健身就是其首選。在鍛煉的同時還要充分享受體育帶來的實惠和樂趣,包括觀賞競技體育比賽和觀看電視轉播。
2.3社會經濟基礎的日益壯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國家投資比例在競技體育中的投資比例成下降趨勢,非國有經濟投資比例大大上升,集體和個人投資在國家競技體育領域增大投資,拓寬投資渠道提供了可能。
2.4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的大力推進
全民健身意識的形成對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無法估量的經濟價值。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都是走“社會籌款”這條路,在奧運會、世界杯這樣重大體育賽事都是由奧委會牽頭,而委托其他機構具體操辦,資金方面的問題由政府、企業、贊助商共同解決。實踐證明這種由政府牽頭組織并進行一定投資,而大量資金則面向社會公開招標、募捐并提供贊助的結合性投資模式是舉辦大型賽事十分可取的,效益也是顯著的,其做法為當今各國所普遍采用。我國2008年奧運會也正是按照此模式在進行。其優勢就在于能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和個人的積極性,在組織力量、人員和資金上給競技體育資金缺口最大量的補充和提供。促使各競技體育項目積極挖掘自身的社會經濟價值,讓全民、全社會共同參與進來,真正實現體育產業化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水平的目標,向世界高水平競技體育看齊,縮小與世界體育強國之間的差距。
3拓寬我國體育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的分析
3.1體育產業股權融資
在國外,證券市場股權融資是體育產業融資的重要方式。在證券市場上,體育產業的企業可以通過發行體育股票的方式籌集資金。要快速發展我國的體育產業,就要借鑒發達國家利用證券市場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經驗和辦法,借助證券市場解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目前在深滬兩市眾多上市公司中,只有中體產業一家體育公司。雖然由于上市資格的限制,主板股票市場能否成為中國體育產業起飛的發動機現在還不容樂觀,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即上市以后,通過市場的監督機制,企業行為得以規范,現代企業運營制度得以確立,從而達到使體育產業真正產業化的目的。
3.2體育產業債券融資
企業債券,也稱公司債券,是企業依照法定程序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體育產業債券是體育產業的企業在證券市場上公開對外發行的借款憑證。企業發行債券融資有利于提高企業在社會上的知名度,加強社會對企業的監督,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體育債券籌資成本較低,資金使用期限較長,資金來源更加穩定。在國外其他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中,利用體育債券融資是常見的一種融資方式,例如,國際足聯曾公開發行債券,所籌集資金用于確保每屆世界杯賽的前期開銷;美國發行體育債券為NBA球隊籌集體育場館的修建資金。目前我國的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很小,只有諸如鐵路、電力、三峽等AAA級的企業才有資格發行。新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的出臺將為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帶來新的空間,奧運經濟給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無限商機,體育產業通過發行債券融資將是中國體育產業市場化融資的必然選擇。
3.3體育產業基金融資
為有別于財政、銀行、股市的融資手段,體育基金是伴隨體育產業發展起來的帶有行業色彩的準金融機構。他通過向社會公眾和企業事業單位發行基金受益憑證,募集資金。開放性基金的受益憑證不能上市,也無須上市,所以它不僅不會加劇股市資金供給不足的壓力,而且可以避免投資基金的受益憑證在二級市場上被投機炒作,充分發揮其為體育產業融資、促進體育存量資產盤活和廣泛開展資本營運的應有功能。
3.4商業銀行貸款融資
體育產業的企業可以通過向商業銀行貸款的方式滿足發展所需的資金。銀行貸款方式融資比較靈活,企業既可以申請具有專項用途的長期發展資金,也可以申請短期流動資金周轉貸款。貸款可以用體育場館等固定資產做抵押,也可以找信譽較高的大股東做擔保,與證券市場融資相比較,銀行貸款能快速得籌集到所需要得資金。當然,與股權融資相比,舉債經營對企業運作及戰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我國的國情,國家可以考慮對體育產業實行適當的產業投資傾斜政策。
3.5體育贊助融資
體育贊助指向某一體育資產(體育賽事、體育場館、公益性體育活動等)付出一定數額的現金或實物,作為與該體育資產合伙參與開發以達成各自組織目標為目的的一種特殊的商業行為。體育贊助是現代企業營銷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提升企業形象,擴大產品銷售,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實際需要。體育贊助作為體育和經濟之間的一個平等互助的結合點,能起到促進體育和經濟共同發展的雙重作用,因而倍受青睞。1984年,中國奧運代表團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時,僅有“健力寶”和“海歐表”兩家企業向代表團贊助了總額70萬元的資金和實物,而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奧運代表團征集到的贊助額則達到了7000萬元,且這個數字中不包含實物贊助,16年增長了100倍。在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贊助在體育產業的發展中越來越發揮出重要的融資作用并且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3.6體育彩票融資
體育彩票作為一種高效率的融資手段已經為目前全國上下的體彩熱所證明。西方人把體育彩票看成是“無痛稅收”、“微笑納稅”。同樣,我國的體育彩票也是潛力巨大。實踐表明,發行體育專項彩票開展博彩活動,既有利于增加體育消費,也有利于增加投資,吸引社會游資,支持體育發展。如足球彩票,除了融資以外,還有利于刺激體育消費,培育體育市場。同時,把發行專項彩票制度化,通過法律保障體系的建設來規范體育彩票的經營,使得體彩在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洪流中茁壯成長。
3.7BOT融資
所謂BOT(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建設—運營—移交”的英文縮寫,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式。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項目所在國政府或所屬機構為項目的建設和經營提供一種特許權協議作為項目融資的基礎,由本國公司或者外國公司作為項目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安排融資,承擔風險,開發建設項目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營項目獲取商業利潤,最后根據協議將該項目轉讓給相應的政府機構。BOT是利用私人資金建設國家基礎設施項目的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式,其實質是私人資本向政府專屬領域的有限擴張。BOT方式有效地解決了政府建設資金匱乏和基礎建設急迫需要加強之間的矛盾,使私人投資者能夠有機會涉足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此深受政府、投資者和其他參與方的歡迎。
參考文獻
1邁克爾·利茲.體育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楊開明.融資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盧漢林.國際投融資[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4吳振綿.我國體育投融資體制問題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