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服務業內涵標準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科技服務業概念界定的意義;科技服務業界定相關研究狀況;科技服務業內涵和外延的界定;科技服務業與其他相似概念辨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對“科技”和“服務業”的理解、科技服務業的內涵、科技服務業的外延、科技服務業的基本特征、科技服務業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科技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等,具體資料請見:
關鍵詞:科技服務業內涵外延
內容摘要:本文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從服務對象和服務手段兩個層面對科技服務業的內涵及其外延作了清晰的界定。科技服務業是近年來新興的服務業,然而學界對其內涵和外延一直存有爭議。
科技服務業起源于西方,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國科技服務業起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還是一個年輕的產業。隨著各國對科學技術的日益重視,以提供智力服務為主要特征的科技服務業發展迅速且日趨活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科技服務業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但是對于科技服務業的研究卻相對滯后,尤其是對于科技服務業的內涵和外延,學術界迄今為止還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在研究和管理中造成一定的混亂。
科技服務業概念界定的意義
科技服務業內涵和外延的明確對于科技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科技進步和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有利于各級政府制定有針對性的科技服務業扶持政策。在制定扶持政策前必須明確科技服務業應包括哪些行業和機構。其次,有利于行業的管理。有了明確的內涵和外延,在進行行業管理和統計工作時,可以避免錯、漏和重復,才能避免出現把氣象局、圖書館、書法協會等單位也統計進來的錯誤。最后,有利于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律的研究。在科技服務業的產業特征、發展規律、集聚模式以及對其他產業和科技進步的推動研究等方面都要求對科技服務業的明確界定。
科技服務業界定相關研究狀況
目前還沒有對科技服務業內涵和外延比較公認一致的看法。我國在1992年由原國家科委頒布了《關于加速發展科技咨詢、科技信息和技術服務業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將科技服務業定義為“科技咨詢、科技信息和技術服務業的統稱”,科技服務業的概念開始被大家所認識和接受。但此概念過于籠統,并沒有對其內涵做出界定,只是給出了科技服務業所包含的行業,而且也不完全,如研發試驗、技術轉移服務等行業沒有包含在內。
目前國內學者對科技服務業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杭燕(2006)、王亮(2007)等為代表的“目的論”。他們認為“科技服務業是為促進科技進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種服務的所有組織或機構的總和”。把促進科技進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作為科技服務業的目的,這里的“科技”是“服務”的對象。這種觀點實際上認為科技服務業就是為科技活動提供服務的行業,忽視了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服務的機構或組織,如提供測試服務、數據處理等服務的機構。第二類是以王晶(2006)、陳先榮(2005)等為代表的“手段論”,他們認為“科技服務業是以技術和知識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產業,其服務手段是技術和知識,服務對象是社會各行業”。這里的“科技”是“服務”的定語,也就是科技型服務業,類似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這種觀點片面強調科技作為提供服務的手段的特征,忽視了科技服務業促進科技進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的目的。這就把一些提供科技咨詢、科技信息服務的科技中介機構排除在外,因為許多科技中介機構僅僅起到的是連接科技生產者和需求者橋梁的作用,并不總是需要較高的技術和非常專業的知識。這兩種觀點只是闡述了科技服務業的某一方面的特征,都不全面。
在界定科技服務業外延時,學術界對于科技服務業行業的分類有多種,有分二類、三類的,有分四類、五類的。例如楊集政(2003)把科技服務業分為三類:一是直接參與服務對象技術創新過程的機構,如孵化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二是利用技術、管理等知識為技術創新主體提供咨詢服務的機構,如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等;三是為科技資源有效流動提供了中介科技服務的機構,如專利事務所、技術市場等。王晶(2006)從在服務內容上的差異性將科技服務業劃分為科技信息、科技設施、科技貿易、科技金融和企業孵化器五個子系統。不管如何分類,其內容都不完全。
科技服務業內涵和外延的界定
(一)對“科技”和“服務業”的理解
“科技”當然指科學與技術,問題是在科技服務業中如何體現“科技”的含義。是指科技部門、科技服務手段,還是科技水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科技服務業的主要業務范圍。根據《意見》中對科技服務業的意義和定義描述,科技服務業主要是為了促進科技進步和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對象主要是科技研發機構、科技需求和使用單位,服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科技和知識。因此“科技”的含義既要體現科技服務對象的科技特征,也要體現利用“科技”的手段。
服務業傳統的非實物性、非生產性、不可儲存性、不可貿易性、即時性等特性得到了較為一致的認可。陶紀明(2007)在綜合了貝爾、界屋太一和馬德里克以及周振華等人對服務的理解基礎上,提出了“服務滿足的是消費者的個性化的需求”的觀點,并把“個性化”作為區分商品和服務的主要標準。提供個性化需求的就是服務,提供標準化需求的就是商品。
在確定服務業的范疇時還應注意統計對象的獨立性,不能簡單地根據單位性質來確定統計的范疇。比如制造業企業的研發部門,如果不進行獨立核算,無論其規模多大都應該歸入制造業范疇;而一旦獨立核算,則應該歸為服務業。同樣,研發單位的制造生產部門,如不獨立核算,無論其產值、規模多大,應該計入科技服務業;獨立核算,就不能把它列入科技服務業范疇。
(二)科技服務業的內涵
綜上所述,科技服務業的定義既要體現服務對象的科技性,也要體現服務手段的科技性。因此科技服務業可以定義為:是指一個區域內,為促進科技進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運用現代科學知識、現代技術手段和分析方法,為科學技術的產生、傳播和應用提供智力服務并獨立核算的所有組織或機構的總和。
對這個定義內涵的理解包括:科技服務業的統計對象應限定在一個區域內,如國家,省(直轄市),市,縣(市、區)等,在討論科技服務業時不能脫離區域的范圍;科技服務業的服務宗旨是促進區域內科技進步和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科技服務業的服務對象為科學技術的產生、傳播和應用部門;科技服務業的服務手段是利用現代科學知識、現代技術手段和分析方法,這是對服務主體科技水平的要求,避免把為科研部門提供快餐、衛生服務的行業列入科技服務業;對提供科技服務的部門或機構的要求是獨立核算,并不強調是否具有法人資格,把獨立核算的非獨立法人機構也作為明確的統計對象。
(三)科技服務業的外延
依據以上科技服務業定義的內涵,同時參照《江蘇省科技服務業調查細則》的行業分類方法,文章認為科技服務業應該包括三大類:
第一類是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指為了增加知識,以運用這些知識創造新的運用所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即為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獲得新發現、新理論和新知識,探索科學發展的應用途徑和方法,以及改進生產工藝和技術所進行的理論研究和試驗活動。研究與試驗發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具體包括:自然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工程和技術研究與試驗發展、農業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醫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等。
第二類是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具體又分為三類:科技推廣服務,包括:為解決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產生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能投入生產或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技術問題而進行的系統性活動;各種技術開發(非研制)、咨詢、交流、推廣單位;以推廣技術為主的技(科)、工、貿聯合公司;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的農業和社會公益等技術的推廣、擴散和轉移活動;專業產品、工藝設計活動。科技中介服務,包括:科技信息和文獻服務;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科技項目招標、評估和簽證機構;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技術市場管理;其他科技中介服務;專利;科技風險。其他科技服務,指除技術推廣、科技中介以外的其他科技服務,包括科普活動及科普展覽。
第三類是專業技術服務,包括:技術檢測服務,包括動植物檢疫,產品(質量、性能、技術參數等)檢測;工程管理服務,是指與建筑工程有關的工程籌建、計劃、造價、資金、預算、場地、招標、咨詢、監理等服務活動;設計服務,包括:產品設計、模型設計、包裝設計、電腦動畫設計等;數據處理服務,指為用戶提供數據的錄入、加工、存貯等方面的服務,以及使用用戶指定的軟件加工數據,并將結果返回給用戶的活動,包括:為客戶提供數據錄入、處理、加工等服務的各類計算中心、公司的活動。
(四)科技服務業的基本特征
知識智力密集性。科技服務業屬于典型的知識型服務業,它主要靠從業人員的智力獲取收益。因此,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第一資本是人力資本,第一資源是人力資源,第一要素是知識要素。
效益的高外部性。科技服務業不僅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新業態,具有獨立的產業特性,為社會創造經濟財富(一般發達國家科技服務業約占其GDP的3%-5%或更高);而且科技服務業是典型的外部性較高的產業。一般認為,科技服務每創造一個單位的收益,能為服務對象帶來5個單位以上的收益增加(或經營成本與交易成本的降低)。
高度的交互性。在大部分科技服務業中,很難把“產品”生產者和“產品”消費者區分開來。科技服務業的生產一般要求生產者和消費者(這一現象被稱為合作生產)進行高層次的合作以完成項目。在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下,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默會信息的交流可以幫助解釋可編碼的信息。即便有些服務有著一定的載體如書面文檔的形式(委托人要求的合約和準確說明),仍有必要進行大量的個人交流,如對這些標準化和編碼化的信息進行解釋的知識。
科技服務業與其他相似概念辨析
(一)科技服務業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目前尚沒有較統一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定義,相對來說,Miles(1995)等的觀點被引用較多,他認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KIBS)是指那些顯著依賴于專門領域的專業性知識,向用戶和社會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的私營公司或組織。這個概念強調提供服務的手段是利用專業性知識,而服務對象可以是用戶和社會。科技服務業不僅要求服務的手段是科學技術,還要求服務的對象與科技有關,這就把許多與科技無關的用戶排除在外。從這個含義上理解,知識密集型的服務對象要比科技服務業范圍廣。
(二)科技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
國外的現代服務業主要指為生產者服務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現代服務業的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而其核心則是發展技術、信息和知識相對密集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在這里把現代服務業等同于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行業范圍有許多重疊的部分,比如為生產部門提供技術推廣、技術咨詢、技術孵化等科技服務活動,主要區別是現代服務業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生產部門,而科技服務業服務的對象除了生產部門,還有研發部門以及利用和需求科技的其他組織機構。
參考文獻:
1.曹麗燕.發達國家建設科技服務體系的經驗[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2.杭燕.蘇州市現代服務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10)
3.王晶.南京科技服務業發展問題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3)
4.楊集政.我國科技服務產業發展對策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4)
5.王晶,譚清美等.科技服務業系統功能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6)
6.陶紀明.服務業的內涵及其經濟學特征分析[J].社會科學,2007(1)
7.程梅青,楊冬梅等.天津市科技服務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