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馬克思主義文學研究論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馬克思主義文學研究論文

      一、馬克思主義文學方法論與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

      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在馬克思主義文學方法論指導下的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如上所述,新時期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最有代表性的是系統科學方法、模糊數學方法、心理學方法和比較方法。這四種方法又可以歸納為兩種類型:科學主義方法與人文主義方法。科學主義方法,即將自然科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文學研究之中,實現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系統科學方法、模糊數學方法可劃入科學主義類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科學研究走向新的綜合,是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希望。160多年前,馬克思就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預見到了這種趨勢,他說:“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中引進自然科學的觀念與方法,正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預言的實現。中國文學研究中所引進的系統科學方法,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相通之處。“系統論的創立者貝塔朗菲自覺地把馬克思的思想作為自己的思想來源,說明了辯證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之間的關系”。“系統科學方法以系統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是運用系統的觀點來分析和綜合事物,把對象看作多方面、多要素聯系的動態整體來研究的思維方法”,它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十分一致,核心觀點相通,認識方法相近。進而言之,“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發展變化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實際上已是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雛形”。中國文學研究中所引進的模糊數學方法,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強調的“中間”觀點、“亦此亦彼”思想也有相似之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除有“兩極化”、“非此即彼”的明確性外,還有“中間”狀態、“亦此亦彼”的模糊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嚴格的界線是和進化論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界線也不再是固定的了,魚和兩棲動物之間的界線也是一樣。鳥和爬行動物之間的界線正日益消失……‘非彼即彼’是越來越不夠用……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轉移,對自然觀的這樣的發展階段來說,舊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不再夠用了。辯證的思維方法同樣不知道什么嚴格的界線,不知道什么普遍絕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轉移,除了‘非彼即彼’!又在恰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此!’。并使對立通過中介相聯系:這樣的辯證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適合于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自然,對于日常應用,對于科學上的細小研究,形而上學的范疇仍然是有效的。”模糊數學方法,是美國控制論專家查德1965年發表的《模糊集合論》中提出的一種研究方法,他主張正視事物中客觀存在的模糊性,用符合模糊性特點的數學方法去認識和處理模糊性。

      1975年,查德發表了長篇論文《模糊集合、語言變量及模糊邏輯》,將模糊數學方法拓展到了語言研究領域,形成了模糊語言理論研究模式。模糊數學作為一種處理不肯定性和不精確性問題的新方法和描述人腦思維處理模糊信息的有力工具,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中的“中間狀態”觀點和“亦此亦彼”思想思考問題的方式是相似的,對客觀事物復雜性和模糊性特點的認識是一致的。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這樣說,模糊數學是辯證法的數學化和輔助性工具。人文主義方法,是人文科學研究的固有方法。心理學方法、比較方法,就屬人文主義方法類型,也是人文主義方法類型中較新的研究方法。將心理學方法運用于人文科學與文學研究,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構想之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心理學,對于這種心理學人們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的聯系,而是僅僅從外在的有用性這種關系來理解,因為在異化范圍內活動的人們僅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質的歷史,如政治、藝術和文學等等理解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性和人的類活動……如果心理學還沒有打開這本書即歷史的這個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這種心理學就不能成為內容確實豐富的和真正的科學。”馬克思的論述說明,對于“政治、藝術和文學等等”,人們已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它們同人的本質力量的關系,對于工業的歷史和工業,人們更應該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它們同人的本質力量之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心理學成為內容確實豐富的和真正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就已經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了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研究了政治、藝術和文學等。20世紀80年代將心理學引入文學研究領域,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將心理學運用于人文科學和文學研究構想的一種現實化、具體化,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一種堅持和發展。將比較方法運用于文學研究,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一大特色。筆者曾指出,“雖然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沒有誕生比較文學學科,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世界文學’構想卻蘊含著比較文學學科誕生的前提,特別是他們在文學批評實踐中所熟練掌握和運用的立體交叉的比較方法,是許多當代比較文學研究者都難以企及的”。他們“不管是評論一個時代的文學思潮與流派,還是評論一個作家或作品,多是將其放到一個更長遠的歷史階段,甚至是整個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加以考察和定位,而不是局限于它們所產生的那個時代作孤立的評論”;他們“不管是評論一個國家的文學發展,還是評論一個作家的創作,也多是將評論對象置于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中,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地域之間或不同的作家之間進行橫向共時性比較,在比較中揭示文學發展的規律或突出作家的個性,發現在孤立研究中未被發現甚至無法發現的新觀點、新結論”;他們“十分注意將文學與其他學科、文學創作與其他精神活動、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等不同學科領域的活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揭示文學的審美屬性、文學創作的獨特方法、文學發展的獨特規律”。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中比較方法的應用,與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比較方法既一脈相承,又有發展創新,從而使比較方法在當代中國文學的研究中發揚光大并呈現出蓬勃之勢。

      二、文學研究方法變革與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豐富發展方法變革與理論發展具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方法的變革與創新,往往伴隨著理論的變革與創新。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中期,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學方法論指導地位的同時,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變革與創新。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也從各種新的文學方法中汲取了營養,豐富和發展了自身,實現了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范疇,是一種理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核心概念,也是不同理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特殊標志。對理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發展而言,它“既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推進器(factor),又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指示器(indicator)”。也就是說,新范疇的出現,在推進理論體系和思想觀念變革的同時,又成為新的理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標志。在這個意義上,每種理論范疇,都帶有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印記,是屬于特定歷史時期理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核心概念,是“牢固地植根于‘社會史’”的。從這個角度去考察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發展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每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不僅有時代的特色,而且有時代的局限。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產生于19世紀,它所面對的理論資源是古典哲學、美學和文學理論,面對的文學實踐是批判現實主義和新興的無產階級文學,因此,其文學理論范疇也主要是與之相適應的現實主義、典型、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人性、異化、人道主義、階級性、歷史、美學、大眾化、藝術生產等,帶有鮮明的19世紀的印記。20世紀初期,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在引進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時,結合中國特點和中國革命的需要進行了選擇性過濾,舍棄了人性、異化、人道主義、歷史、美學、藝術生產等與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聯系不夠緊密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雖然也增加了政治、藝術、武器、工具、工農兵等具有中國革命色彩的文學理論范疇,但從總體上講,其范疇卻沒有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并與文學自身的規律漸行漸遠。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更加貧乏,更加喪失了對中外文學的解釋力。到20世紀80年代,文學理論資源得到了極大豐富,除古典哲學、美學和文學理論外,增加了現代哲學、美學、文學理論及部分新的自然科學理論,文學實踐已由批判現實主義、新興無產階級文學轉向了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隨著理論資源的豐富性和文學實踐的復雜化,雖不能說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已經過時,但可以說這些理論范疇確實不夠用了。在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研究方法變革中,隨著系統科學方法、模糊數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比較方法等新方法的應用,出現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如性格系統、功能結構、模糊性、確定性、不確定性、情緒記憶、心理定勢、審美無意識、平行比較、影響比較等,它們都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族中的新成員,豐富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同馬克思主義一樣,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這種開放性,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與發展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時,就以一種世界眼光和恢宏氣魄,吸收、批判、改造人類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融入自己的文學理論之內。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也面向新的時代要求和文學實踐經驗開放,不斷完善自己的形式和豐富自己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傳入中國后,也基本上能以開放的姿態面向中國歷史與中國社會,在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實踐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了中國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馬克思主義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逐漸被當作絕對真理而走向了神圣化,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也被視為文學理論史上最正確的理論而被神圣化。到1966—1976年的時期,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發展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三、總結

      20世紀80年代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文學研究新方法的引進,激活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開放性:系統科學思維方式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辯證法,模糊數學方法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亦此亦彼”思想,心理學方法補充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內容,比較文學方法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比較研究。文學研究方法的變革,提高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聲譽。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由于我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過分強調經典化而忽視當代性,過分強調堅持性而忽視發展性,過分強調理論性而忽視實踐性,把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僅僅當作一種神圣經典加以崇拜,一種文學原則加以堅守,一種革命理論加以闡釋,將鮮活的社會生活、豐富的文學現象、動態的學術潮流排斥在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的視野之外,使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當代社會生活、當代文學實踐、當代學術發展嚴重脫節,成了一種體系僵化、觀點陳舊、面貌灰暗的過時之物,嚴重影響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聲譽和吸引力。而20世紀80年代文學理論方法的變革,文學研究新方法的應用,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范疇,增加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開放性,突破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的舊有格局和傳統思維模式,縮短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與當代社會生活和文學實踐的距離,增強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親和力與解釋力。它不僅推動了文學史研究的創新,對文學史上一些有爭議的作品和理論作出了新的解釋(如用系統科學方法分析阿Q形象、用模糊數學方法分析人物性格),而且科學地說明了文學創作實踐和當代文學現象(如用心理學解釋作家創作中的心理活動、從信息論的角度分析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形象),從而恢復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活力,提高了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聲譽。

      作者:季水河單位:湘潭大學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成人网站传媒|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欧洲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网址|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亚洲无吗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电影|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 亚洲第一AAAAA片|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亚洲欧洲校园自拍都市|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